绿林网

《失踪的人》的读后感大全

《失踪的人》的读后感大全

《失踪的人》是一本由[奥地利] 弗朗茨·卡夫卡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0.00元,页数:23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失踪的人》读后感(一):他比人世更冷淡

他们行了两天两夜,那些人去了哪里,曾经的人都怎样了……他们都困顿于生活,淹没于繁杂,消失于时间,每个人都受到有形或无形的挤压、扭曲、撕裂,承受来自至亲、亲情、友情、工作、制度、底层、生活……的摧毁,作为具有独立精神、完整人格和人性尊严的社会人,被异化了,被消解了,在荒诞压抑、诡谲边缘的生存状态中,没有片瓦立锥之地和自由空间,被无形的手推着拥挤着向前走,面目全非,前路晦暗,失去人之为人的特质,如同动物甚或不如动物,人“失踪”了。

小说最后那几篇,我觉得都是人物的梦境,一场又一场梦境,现实中无法实现,只有在梦中喘息。

人哪,你为什么不反抗?人哪,你的反抗又是多么的徒劳?这压抑无望漫长的一生,只有坠落,茫然前行……

卡夫卡,他不像陀翁那样炙烤,不像鲁迅那样呐喊,不像雨果带点希望,不像加缪想要反抗,也不像太宰治那样情绪,他就是慢慢的收网,慢慢的享受着绝望,沉浸其中清醒其中,悲喜无言,他比人世更冷淡。

卡夫卡是存在主义文学的先驱,在字里行间织着一张网,随着故事的推进,不断收缩这张网,困住人勒紧人,直到无法挣脱陷入窒息,都不给你反应的机会。这就是存在的荒诞给人彻底的绝望感吧。

《失踪的人》读后感(二):走向失踪

《失踪的人》是卡夫卡创作生涯中较早写就的一部中长篇小说,而卡夫卡却并没有给这个故事写出一个完整的结局。即便如此,现存的故事情节与卡夫卡手稿中的残篇断章也具有足够的艺术魅力,并展现了早期卡夫卡创作的艺术风格。 《失踪的人》时期的卡夫卡尚未建立起后期高度象征化的文学世界,书中主要情节是主人公卡尔罗斯曼在美国游荡谋生的旅程以及在这一旅程中遇到的各色人物,以主人公经历为线索串联主要情节的手法是对现实主义的部分继承,可以对标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甚至上溯到《小癞子》。但与传统现实主义不同的是,卡夫卡无意展现社会生活或人情百态,相比起来,《失踪的人》更凸出了主人公卡尔的心理活动与生活体验,并以第三人称的客观角度表现出来,这种倾向一直延续到卡夫卡后期创作中,并成为他鲜明的个人特色之一。 与传统现实主义不同的第二点在于配角形象的模糊化。在传统现实主义中,配角的行为往往伴随着充分的剧情逻辑支撑,一些现实主义作品也因其中形象立体的配角人物而增光添彩。但《失踪的人》为突出卡尔的个人生活体验,将所有配角人物都作了模糊化处理,并在对应情节中突出了他们性格中的某一方面:舅舅的控制欲,克拉拉的喜怒无常,德拉玛舍的阴险卑劣,特蕾泽的善良勤恳,布鲁纳尔达的傲慢娇弱,鲁滨逊的奴相十足......这些主导方面被卡夫卡扩大处理,损害了配角形象的完整性,也让他们模糊的面目融入整个故事大背景中,成为卡尔不得不适应也不得不对抗的他者存在之象征。 而卡尔·罗斯曼,他的身上已有了后期约瑟夫·K与格里高尔·萨姆沙的影子,诚实善良,尽责守职,对外界的不公正义凛然,对自己人生的苦难却抱有一种超然得有些冷漠的态度。他是包括作者卡夫卡自己在内的许多现代人的写照,是循规蹈矩的“模范公民”,他始终保持着一颗坚强而上进的心,结合自己多变的处境不断调整人生规划,对麻木奴性的鲁滨逊嗤之以鼻,甚至在残篇中还进入表演公司登上了横跨美国的列车。可他在这个荒唐的世界仍找不到自己的立足之地,一路走来经历的都是父母的放逐,舅舅的抛弃,恶人的伤害,上司的解雇,恩人的误解......都是整个世界残酷而盲目的恶意。 这部作品并未真正完结,也或许卡尔的结局就是没有结局,他是“失踪的人”,在这个世界遭遇无止境的放逐与遗弃,如同萨姆沙甲壳虫,如同站在法的门前的人,如同每一个身处陌生而冷漠的世界之中,永远无法找到身心安置之处的我们。卡尔最后面试的表演公司会为每一个人提供合适的职位,可我们却不知道他们的火车将驶向何方。或许他们就这样永远地消失在美国苍茫无垠的平野,“失踪”是所有个体人最终的归宿。

《失踪的人》读后感(三):失踪的身份

卡夫卡(奥地利,1883-1924)最有名的作品是《变形记》,因此作品已经被解读得相当多,因此会让世人以为他的作品是容易理解的,事实上并不是。卡夫卡的成名主要是来自于自己的挚友的“背叛”,朋友没有按照卡夫卡的遗愿将其未发表的手稿全部销毁。

卡夫卡绝对不是我喜欢的作家,他和写《追忆似水年华》的普鲁斯特,以及詹姆斯·乔伊斯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大师。我没有看过乔伊斯,但是他和普鲁斯特的共同特点只有一个,就是磨人精。普鲁斯特是用极其有耐力的叙事节奏把回忆录性质的故事慢慢讲述,虽平淡但是对人物内心的把控相对合理。

而卡夫卡这个磨人精的特点是平淡的笔调,荒诞的故事转折,他根本不关心情节的变化是否符合逻辑,所以你如果是奔着要问他想表达什么中心思想去,你几乎一定会失望。而且他的长篇小说几乎都没有完成,所以读者也无法知道其荒诞是因为没有造成的,还是作者有意为之。

今天要谈的书是《失踪的人》(又名《美国》),这本书讲的是一个十六岁的少年因被家中女仆引诱以后闹出丑闻而被父母赶出家门,只身乘坐游轮来到美国生活。主要聚焦的是在美国期间所遇的人和所发生的事儿。

第一个和他发生强关联的人就是一个号称是他舅舅的富豪,而真实性就连少年自己都感到怀疑,舅舅给他提供了短暂的优渥生活,帮他学习英文,还买钢琴给他继续练习……但是一切颇像一个有钱人把这个孩子捡回去做某种实验。最后又因为一个有点牵强的理由,“舅舅”决定放弃对少年的关照让他自己去社会上锻炼,这会对他有好处。

缘起和缘灭都是荒诞的,而少年对其所接受的命运没有太多的抱怨和痛苦,他平静地接受然后再启程,去迎接未来将要受到的骗,底层社会的艰辛和不公……

少年的境遇总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往往看到快要有相对平静的生活时,生命又给他带来新的波澜,而所不变的是,他依然保持原有的善良,宽容,耐心和妥协。

我对这个故事的理解是,失踪的、被命运颠簸的是身份,他曾经是别人的儿子,侄子,朋友,同事……但是这些身份都逐渐的被打破,最后他又是孑然一身。而少年处于心智仍然在成长的年龄阶段,难能的是,没有失踪的是他还保有的善良和善意。

少年被“朋友”坑害丢了工作,他一度解释力图得到别人的信任,当无用之后,他说:“如果这里不相信别人的善良,也没有耳朵愿意听真话,那么我将什么都不说。”

每个人都会碰上生命中的劫难,抱怨和憎恨都是向外的,不仅解决不了问题,只会让所拥有的关系被损耗,所珍视的东西渐渐远去。少年所拥有的东西极少,还不听地丢失自己所拥有的外物,但因其保有的珍贵自我,有毒的东西和关系就放下,不带着恨行路,脚步轻盈。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