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致密伦娜情书读后感精选

致密伦娜情书读后感精选

《致密伦娜情书》是一本由[奥]卡夫卡 著 / [奥]维利·哈斯 编著作,漓江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39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致密伦娜情书》读后感(一):卡夫卡×密伦娜:完美而令人痛苦的魔幻

天才般的作家卡夫卡的三次订婚三次悔婚,卡夫卡和第一个未婚妻是自己挚友的远亲菲利斯·鲍威尔,他们在1912年8月相识,两年之后在1914年6月结下婚约,但又在7月“审判”下解约。五年之后又在1917年7月第二次订婚,同年9月又一次解除婚约。 这次失败的恋爱和未能圆满的婚姻就以这五年多的时间不欢而散。在我们阅读卡夫卡的传记和生平经历时,也会看到卡夫卡总是给女方写信,这是信函中包括了他甜蜜的幸福和悲伤与痛苦,但是在卡夫卡晚年,他认识了密伦娜,这份热烈的感情甚至超过了他的初恋,尽管和密伦娜的相恋时间仅仅维持了半年,但是在这半年中,卡夫卡留下了许多炽热的情书,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卡夫卡。 在给密伦娜的情书中,我们能在这些信件里看到卡夫卡经常和对方分享琐碎的小事。,直白地表达自己的心中所想和炽热的思念。“您来回调整句子的顺序,您这真诚的感情显示出的可能性和美妙性;天然的合理性,使我在捷克语中发现了一个新的天地。”毫无疑问,密伦娜也为卡夫卡的文字事业提供了巨大的帮助和灵感。 密伦娜也问过卡夫卡之前订婚的事情,卡夫卡也坦白了实际上自己有过三次订婚的经历,而两次是与同一个姑娘订婚,在这三次基础婚约的时候都只有几天,第一门亲事已经完全成为过去时,那个女士已经结婚必生有男孩,第二门亲事在那样的情况里依然存在,但毫无任何成婚的希望,所以在实际上也是不存在的,它独立于人之外。卡夫卡也表明了自己在爱情与婚姻中的无能为力,但依然对密伦娜是独特的。 卡夫卡对密伦娜是多么完美、多么令人痛苦的魔幻,而卡夫卡也把密伦娜看作是自己的老师和挚友。有时候他对爱情十分渴望,只不过这份对爱情的渴望变为迫切的想要在一起的冲动,但现实是多次订婚和失败的经历都让他的内心感到焦躁不安。因为头两次订婚那四五年来卡夫卡就已经这么病了,而密伦娜比卡夫卡小接近十三岁,卡夫卡始终认为自己给那两个与自己订婚的女孩带来了不幸,这一切的原因都在自己的身上。卡夫卡自身也是遭了很多罪,尽管他有时候把结婚视为最值得追求的目标,但还是很难在时期重新面对爱情和婚姻的勇气。 我还特意去看了卡夫卡给之前的恋爱对象的信件,其中表现出差异,卡夫卡在给密伦娜写信的时候,会彻底表露自己的心声。在追求的过程中也看到了卡夫卡的无助、焦虑,缺乏安全感和自我的不完美。但密伦娜对卡夫卡则是心灵上引发共鸣的对象。

《致密伦娜情书》读后感(二):“i人”的自白

卡夫卡的挚友违背了他的遗愿,将其小说发表。生前并未受到过多关注的他,死后反倒成了“文学顶流”。这足以证明卡夫卡的小说是私密性的,是内心情感的探赜洞微。若用现代词语给卡夫卡贴一个标签,他是一个标准的“i人”。

《致密伦娜的情书》没有他的小说深奥,浅显易懂,i人的自白跃然纸上。密伦娜是一位翻译家,早在卡夫卡还是无名之辈时,便看见了这“石头”内暗藏发光的“金子”,率先将他的作品翻译成捷克语,两人因此相知相识。

翻译本质上就是译者与作者对话的过程,理解作者的每个字词句,再用自己的语言呈现出来。文化与文化的交流,本质上还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卡夫卡的小说是抽象情感的具象化,将病蔫的躯体转移至文字里,文字是他的情感容器,用以盛装他的痛苦,密伦娜翻译时,则是在“品尝”卡夫卡的痛苦。私密的痛苦被发现,被分享,好似一片无人问津的荒寂的土地,忽然有人拜访,有了生气。卡夫卡的诉求有了回应,他的文字不再是丢入深井里的石头,只听得到自身的回响。

在经历过数次戛然而止的婚姻后,卡夫卡对待婚姻的态度有了转变,他不再渴求获得,不在渴求一个肯定的答案,他渴求“悬而未决”,知他晓他,且有丈夫的密伦娜,成了卡夫卡心仪之人的最佳人选。他不需要密伦娜给出任何承诺,他也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若即若离”让他多了一份渴望,少了一份负担。他对密伦娜的爱就像挂在磨驴头上的食物,希望就在眼前,他乐此不疲地追逐,却永远也无法得到她。

卡夫卡对密伦娜有浓厚的占有欲,但又因无法得到她,只能通过“给予”她自由,以此宽慰自己受伤的内心,从他的书信集中可见其矛盾的心理状态。“请将地址稍稍写清楚一些,您的信一进入信封,它几乎便是我的财产了。您对待别人的财产应该更细心些,责任感更强些。”这句话我们甚至可以称之为“霸总语录”,男性通过主权意识的宣布,自我欺骗式的将女性情感占为己有,通过假想塑造自身在女性面前完美的形象,从而获得油腻的自信。

“病娇”状态下的卡夫卡,面对密伦娜显得尤为卑微。

“你根本不会来,你对我唯一的让步是允许我等待。‘我不会等着的。’我轻声说。我估计你没有听见,而这确实我最后一张王牌,于是我又冲着你的背后大叫一遍。但是你毫不在乎,你对此不再关心了。我神思恍惚地回到了城里。

但是两小时后收到了信和花,善意和安慰。”

自卑、怯弱,此时他的自信全部来源于密伦娜,密伦娜的一颦一簇都会影响他的情绪。卡夫卡身体最脆弱的时候,也是他最需要陪伴的时候。疾病带来身体的病痛,密伦娜的缺席则给他带来心理的病痛,他的自信不复存在,极度需要心仪之人语言的安慰。

卡夫卡对密伦娜的感情被身体状况所影响,这也导致他对她的感情十分矛盾,或许他并不是单纯的爱密伦娜,他只是在密伦娜身上寻找病痛与健康的连接。

《致密伦娜情书》读后感(三):致密伦娜情书

卡夫卡说:这种恐惧不是我个人的恐惧。

阅·潮

国庆偶记

阅·潮书店很安静,因为人少,估计大伙儿都去热闹了;书店配置功能很好,文艺范,书店里面还有一间咖啡厅。我是晚餐过后才去的,不过对于晚上喝奶茶/功能饮料/咖啡都会睡不着的人,好像是聊胜于无的感觉,或许是文青更倾向于点缀生活的优游品味。

然而我还是喝了一杯喜茶

《致密伦娜情书》读后感(四):走近卡夫卡,读懂他热烈的灵魂绝唱

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是一个精神世界极其丰富的人。他渴望爱情,又害怕爱情。确切地说,是害怕得不到心底里隐藏的,最渴望的爱情。

因此这也注定了他的感情之路的坎坷。他先后有许多情人,却未能与其中任何一个修成正果。

这其中包括与他两次订婚又两次解除婚约的菲利斯,以及在他生命的最后阶段陪伴他的多拉。

这其中,也就是1920年,卡夫卡与捷克女作家密伦娜 耶申斯卡相识。

浓烈火热的爱情,让他们开始互相通信,可这团火焰只燃烧了一年就熄灭了。

密伦娜是一个新女性,她厌恶过传统相夫教子的生活,也拒绝穿当时流行的束胸衣。她思想前卫,独立果敢,按自己的方式度过了一生。

“看吧,密伦娜,这么身不由己地在大海中被浪头抛来抛去,大海只是出于捉弄人的恶意才不把人吞噬下去。”

这本《密伦娜情书》中,我们窥见了他的内心,那纠结、沉郁、向往又绝望的情绪。

他不止一次地向对方提起自己是犹太人的身份,那是既深爱对方,有害怕给对方带来麻烦的心情。他奋力挣扎,却又越陷越深。

在这本书中,我们除了能欣赏到卡夫卡行云流水的爱情文字,也可以把它作为研究卡夫卡的史料,从中可以看到他真实的思想与性情。

同时让人还感觉珍贵的是,本书中的插图,不仅有卡夫卡从幼年到成年的照片,还有亲人、情人及周围朋友的照片。

另有两篇附录,较详细介绍了卡夫卡的情史,与密伦娜的有关介绍。

《致密伦娜情书》读后感(五):卡夫卡:我从你的眼睛里寻找我的命运,而自己却并不知道(因为我已经忘掉了一切)

1919年初秋,36岁的他正经历着又一次订婚行将夭亡的不安折磨,23岁的她及时地将他从纠结的边缘“打捞”了起来~

此时,仍然寂寂无名的奥地利小说家弗兰茨・卡夫卡(1883-1924)与捷克布拉格大报社的记者+小有名气的作家密伦娜・耶申斯卡(1895-1944)因他的作品而结缘!

性格爽朗、热情大方又富有正义感和现代气息的密伦娜无意中挖掘到卡夫卡的作品价值,开始主动地向他写信,请求将他的德文小说《司炉》翻译成捷克文~

不曾想这一来二去的信件交流,成为二人爱情萌发的契机:

“我爱你啊,你这死心眼的人,有如大海爱它海底的一颗小石子,我对你的爱就像海水淹没着你一样——而我在你这里却又像一颗小石子,假如上天允许的话。”

可惜这段短暂的知音笔友之恋只持续了半年有余:二人于1920年6月29日至7月4日首次面基、8月14-15日再聚后不欢而散、1921年1月从此绝交

读完漓江出版社再版、叶廷芳 / 黎奇翻译的这本《致密伦娜情书》,感觉他们这令世人惊鸿一瞥的爱情有点像雾像雨又像风的味道~

“生活的乐趣不是生活本身的,而是我们对升入一种更高的生活的恐惧;生活的折磨也不是生活本身的,而是我们因那种恐惧而进行的自我折磨。”

生性怯懦的卡夫卡在写给密伦娜的信件中,毫不遮掩地倾泻他澎湃而热烈的真实情感,让我们得以窥探到他隐秘的内心世界,对读懂他的作品亦非常有帮助:

“我们以为一直在往前奔跑,越跑越兴奋,直到光线明亮的瞬间才发现,我们并没有跑,还是在原来得迷宫里乱转,只是比平时跑得更激动更迷乱而已。”

惶恐不安是卡夫卡在这段关系里首当其冲的精神要害与心理障碍,毕竟密伦娜是有夫之妇,他们的恋情有悖于世俗伦理道德,因此卡夫卡不停地在与他的恐惧和绝望做斗争,也为他们爱情的终结埋下了伏笔:

『从根本上说我却只是一头野兽,只有森林是我的归宿,而能够呆在野外只是由于你的慈悲。我从你的眼睛里寻找我的命运,而自己却并不知道(因为我已经忘掉了一切)。但这持续不了多久。尽管你用最仁慈的手抚摸着我,你总会发现我身上的某些奇怪迹象,表明我来自森林,表明森林是我的老家,我真正的家乡。我们不得不谈到,不得不一再重复着“恐惧”,它折磨着我的每一根裸露的神经(也折磨着你,但不是故意的),它在我面前不断增长着。对你来说我是怎样一种不洁的祸害,怎样一种到处干扰你的障碍啊!』

「我想起了我是谁,在你的眼睛里我看到错觉已经消逝,我怀着恶梦般的惊恐(在某个不该来的地方凑热闹,就像是在自己家里一样)。我真的怀着这种惊恐,我必须回到黑暗中去。我受不了目光,我绝望了,真像一只迷途的野兽,奔跑起来,尽快地跑呀,脑子里只有一个想法:“要是我能带走她该多好!”还有一个对立的想法:“她去的地方还会有黑暗吗?”你问我是怎么生活的,我就是这样生活的。”」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