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没有思想的世界》读后感1000字

《没有思想的世界》读后感1000字

《没有思想的世界》是一本由[美]富兰克林·福尔(Franklin Foer)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页数:22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没有思想的世界》读后感(一):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还是这句话而已。

时代的发展是不可逆转的,同样资本或者公司汲取利润的的渴求也是绝对存在的,如果有人有能力向facebook一样进行社会实验,或者像amzon一样通过电子书抢掉纸媒的利润,我很难想像他们不这么做,这与其说是昭示了人性险恶,倒不如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社交媒体并不是做慈善,免费的给我们提供交流的场所和能力,也不是邪恶的科学家想要洗脑整个人类,熙熙攘攘,皆为利往,为什么要打造信息茧房?为什么要尝试各种操作的手段?为什么要做标题党?因为能赚钱!而作者在书中所描述的都是又快又省的赚钱的方法罢了,纯由人类做为守门者们满足当今的需求吗?到了现如今我们难道还能回退到口口相传的时代吗?有这种幻想的也就只是在感叹而已。几大巨头的发家史相同的事情换个角度,换个情感来写就是人类智慧的赞歌,不能够说明什么。整本书想讲的在这看来就是一句话:"巨头所提供给我们的很可能是在诱导我们",外加了一堆的私货和牢骚(虽然我也是纸质书党),指出了一个问题,然后呢?没有了。那么该怎么办呢?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多读书(这就是这本书的意义),多动脑,多思考。还是和之前一样(唉,陷阱的花样更多更隐蔽了啊)。

《没有思想的世界》读后感(二):算法的世界是没有思想的世界吗?

最近出现的ChatGPT让人们着实关注,我看到最有趣的网上评论是这样说的:我们搞文学的最终还是被搞数学的打败了!这话可能夸张了,其实ChatGPT的主要功能并不是搞文学创作,不过这里还是反映了新技术的某些基本逻辑——即通过算法驱动来解决所有问题。福尔的这本书其实相当程度上就反应了传统人文工作者对此问题的忧虑。例如,过去新闻从业者、音乐人、作家是一份可以不错的可以谋杀的职业,甚至可能收入体面,可如今许多人却要么在失业的路上、要么无法养活自己。而这一切都要拜数据和算法所赐。

应当说,此书对硅谷巨头的评价大体还是客观的,也并没有无脑黑,对贝索斯、扎克伯格、谢尔盖·布林等人的叙述也基本平实,对他们的追求给人类社会所带来的进步也没有否定。但问题在于,这种技术至上主义究竟要把人类精神和人类社会带向何方?这是我们不能不考虑的。在传统的人文主义者看来,许多关涉人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东西是不可能被机械所取代的,但是新技术、算法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极大改变了这一传统成见。大家应当记得,几个月前西方的某个绘画大赛中,由AI所创作的画出人意料地获得了冠军,这曾引起极大争议。其实这本来早已不陌生,别的不说,就说电脑制作的3D动画在该领域早已让传统的2D手绘动画边缘化了。还有曾经被认为不可能超越人类的围棋,也被阿尔法狗轻松超越。算法驱动的新技术,不仅改变了许多行业,也正在改变人类与社会的关系,弭平人类对自身的历史。但是,这些改变真的都好吗?

我们获得了许多新的自由,但是也失去了许多。如今我们要看什么做什么,其实都不知不觉间被算法推荐所影响,我们自以为在独立思考,却可能只是算法的俘虏。互联网让传统的版权观崩溃,业余写手和创作人蓬勃涌现,这是他们从过去那些精英化的媒体平台上不能获得的机会,供给极大丰富了。互联网在打破传统垄断方面确实功不可没,然而一转眼,昔日的屠龙者将要变成新的恶龙——新的更加强有力的垄断者,对此我们又能怎么办呢?近代的笛卡尔、莱布尼兹等人早就设想过,思维可以用数学和程序来取代。在几百年前,他们的设想过于超前了,但如今似乎到越来越变成现实,那么,自由意志还存在吗?

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曾经使人们思考:当许多劳动力被机器取代后,未来人们到底该干什么好呢?人应该接受怎样的教育呢?有人开出的药方是:未来属于艺术与创造力。这看上去不错,但是AI的发展似乎要让这种乐观也成泡影,如今AI创作的艺术作品似乎也不逊人类,甚至许多曾经高端的技术工作也越来越笼罩在算法的阴影之下。一旦如此,那未来的人究竟该怎样自我成长呢?在未来,学好数学、树立工程思维是不是从事诗歌创作的先决条件呢?这一切都不得而知,我们只能拭目以待了。

《没有思想的世界》读后感(三):如何在思想垄断的世界里保持独立的思考

写于2022年11月10日,有感于马斯克收购推特后禁止在后者上发布关于特斯拉汽车负面的评价

更像是前朝遗老的吐槽,而非深刻思考和探索

本书探讨的议题非常严肃,即大型科技企业对社会与独立思考的威胁 (也是前几年所热议的“资本无序扩张"的弊端之一),但作者并未就此现象背后的结构性的问题,无论是社会层面的,技术本身的,还是哲学层面的进行阐述(定性的都没有,更别提定量的了)。看着更感觉像是前朝遗老的抱怨和吐槽,读了略感失望,所以一直也没有写书评。正值首富收购推特后开始大刀阔斧的改革,禁止了有关特斯拉的负面评论,正好想起此书,分享下关于此书和议题的感受。

论技术与思考和思想的关系实在太浅,而且有失偏颇

第一部分“思想的垄断者”粗略介绍了硅谷的历史和谷歌、脸书、亚马逊三家公司对信息生态的影响,其中主要有如下三点探讨了技术对独立思考的威胁

1) 算法看似不掺杂感情,实则蕴含了科技巨头逐利的追求:人们的思维日渐自动化,这对自由意志构成了破坏

2) 亚马逊挤占传统出版业空间,极大降低出版物价格,进而降低作者的实质性收入,进而形成了” 作者性的凋亡 “

3) 贝索斯收购《华盛顿邮报》,使得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行业壁垒消失,形成了上下游垄断

这些论断的确有一定道理,但归根到底还是由于平台效应和供求关系所决定的。从作者新闻出版业者角度看,的确大型科技公司等平台型企业破坏了原有封闭的行业生态,对利润进行了挤压;但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有了更多的供给,而且价格更低,表面上看是更好的。但作者并未继续深究哪怕例如出版业,在供应和选择更多的情况下,读者只会根据排名/算法/KOL推荐去选择那些无效低效或者不适合自己的产品而非从自身的切实需求出发,这点让我颇为失望。

作者亲身经历传统媒体与科技巨头之间的碰撞展现值得一读

读此后,不难理解作者的立场和出发点:作者在自己所供职的旧媒体被新媒体贵族收购后仍希望坚持小众和精英模式难以维持收支平衡,最终双方分道扬镳。 他看见了互联网力量能覆海移山,看见了自己螳臂当车的无力与渺小,这种挫败的情绪蔓延了整本书,构成了它的灵魂,也破坏了它所有踩在理性边界的探讨。整本书中,富尔无数次地试图标榜自己中立的站位,承认谷歌对他记者生涯早期的巨大助益,承认信息科技给生活带来的便捷,承认科技巨头们所带来的垄断和监控问题从来不是当代独有的,历史上的Western Union电报公司就早已上演过对异议媒体人的打压。然而,也是在这些问题上,富尔的论证全然被个人的负面情绪所支配,根本无法在更大的坐标系中标注今日科技伦理挑战的要害所在,遑论衡量其对独立思考的妨害。

如何应对科技公司的垄断?

1)法律上,由联邦政府组建数据保护机构,对科技巨头的数据利用方式和伦理争议加以监督;

2)税收上,堵住线上公司线下逃税避税的制度漏洞;

3)自律层面上,放下手中的Kindle,重新捡起纸质书,因为阅读是私密的,所以“纸上阅读是少数几个它们无法完全整合的生活碎片之一”

从现实而言,前两点的确正在被数据法案和各国联合出击的税务部门渐渐实现,但与独立思考几无关联,第三点也不是什么新鲜的论点,大家也形成了一定的共识。

首富带来的新挑战和议题

在首富制止推特发表其旗下其他产业的负面评价案例中,科技公司的垄断似乎达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之前都是在某一产业纵向扩张形成的上下游垄断,现在又转而形成跨行业统一实际控制人下的市场干预。而首富本身也不是省油的灯,从之前的比特币,狗狗币风波,到之后让网友投票决定是否要抛售特斯拉股票到此禁言特斯拉负面消息,看似一而再再而三得挑战监管红线;看来我也得去和研究反垄断以及数据保护的律师再讨教下这个案列了,这是否是科技伦理和对独立思考的新挑战呢?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