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人生算法读后感摘抄

人生算法读后感摘抄

《人生算法》是一本由陈楸帆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25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生算法》精选点评:

●科技要解决的最大问题不是技术的突破,而是伦理道德的改变。小说里面6个故事,关于生物技术、冬眠、AI、记忆改造、外星生存等议题,作者没有花很多篇幅描绘技术的未来图景,而是从人物的经历来反应人类在科技进步的道路上,或早或晚会面临的人性抉择与道德两面性。我站在技术主义这一边,未来人类必将与技术深度融合,慢慢演变成一个更加进步的种族。

●文字上读起来比之前的作品好看了不少,应该是陈老师的文笔又精进了吧。纪录片脚本体的开篇很适合这个题材;第二篇比原本的那篇《过时之人》确实成熟了很多;《云爱人》和《造像者》(完全没印象在《未来病史》看过了)从象征角度来看比故事本身更精彩,因为如果去推敲技术的话会觉得提出的更像是伪问题;《人生算法》最吸引人的果然还是潮汕风味,人生重来型的故事当然也很浪漫但似乎又有些老套;《恐惧机器》感觉风格上是最不陈楸帆的一篇但也是我觉得最适合陈楸帆的一篇(有点《造像者》的那张模特照的意味),象征,隐喻,莫比斯漫画中的那种怪诞感远比他不擅长的技术细节更吸引人,点子本身感觉也比以往更有新意,或许是他以往很少像其他科幻小说那样为点子铺垫很多吧,毕竟不是他的长处和重点。值得一提的是序言确实很好看,言之有物又不剧透。

●慢吞吞的从6月读到了8月,回过头来最爱的还是开篇的“这一刻我们是快乐的”。纪录片脚本体的开篇,将“同性恋爱、代孕、男性生子”这些社会现实伦理争议放在AI新世界里的主人公身上,用对话让文字有了温度,更加震撼。与其说这是一篇AI警示文,不如说是用AI这个元素创造了一个个极端化的世界,用极端来烘托冲突,引人深思。这大概是区别与主流AI题材作品最鲜明也最有人情味的地方吧。

●《这一刻我们是快乐的》还是最牛的,其他中国作者写不出来的牛!同名《人生算法》看出了在地感和史诗感,就是稍微冗长了些。《云爱人》设定不错,完成度稍有欠缺。《恐惧机器》在写实和象征之间来回找平衡,可能是为了在《科幻世界》发表做了妥协。近年最重要的本土科幻创作之一。

●也许有一天,这些故事会成为现实也不一定呢?虽然我可能看不到那一天hhh

●香水老师的中篇越来越好看了。关注人之为人的根本,关于另外一种可能。 从基因、进化到机器学习到虚拟体验,一本很棒的中篇合集。 再来一本长篇吧!

●确实是大量关于算法…

●与AI写作差不多了。

●嗯终于有条目了

●喜欢 这一刻我们是快乐的 云爱人,陈老师还是女权的好朋友的。有两篇和另一本重复了...

《人生算法》读后感(一):接纳不了新鲜事物,说明我们老了!

如果我们老了,还能重新回到年轻时期,在人生的关键点选择其他道路,会发生什么?

如果人工智能也有爱情,能给我们情感慰藉,结果会怎么样?

如果人工生殖技术能让男性怀孕,世界又会变成什么样?

科技进步必将入侵并改变现有的社会秩序,面对这种改变,我们该怎么办?

在这本科幻小说集里,作者陈楸帆结合自己在高新技术企业的工作经历,设想了很多可能成为现实的科幻构想,深入讨论了科技进步可能给我们带来的改变。

陈楸帆是我国著名的科幻作家,在谷歌和百度工作多年,也担任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的高管,经常面对还在实验室中的新概念和新技术,这就决定了他作品里的科学幻想成分有很深的现实根基,并不是纯粹的无根想象。

你将听到:

1. 我们该怎么判断新科技是好是坏?

2. 当传统的道德伦理受到新科技的挑战时,我们该怎么做?

3. 新科技会给我们普通人带来什么改变?

接纳不了新鲜事物,说明我们老了!

道格拉斯-亚当斯,中年之后的新事物,全是异端邪说。

《人生算法》读后感(二):中篇科幻小说合集

开始还以为是社会大趋势类的书籍,结果看了才知道,是几个未来趋势的中篇小说。

《这一刻我们是快乐的》里面最触动我的是关于人造子宫,代孕,同性恋人之间的生育,以及男人生产的设想,一旦这些成为可能,母子之间的妊娠感情纽带是否会失去?婚姻制度是否会崩塌?当特权阶层可以不受限制地繁衍后代,甚至改造后代的基因的时候,底层人民将何去何从?

《美丽新世界的孤儿》里引起我深思的一句话是“习惯追逐新奇也就习惯了厌倦本身”。想起了抖音段视频的大火,带来的是人们兴奋点的提高,幸福阀值点的提高,人们变得越来越难满足,总是期待一个又一个浓缩精炼的刺激,失去慢慢做事的耐心。

《云爱人》让我有一种熟悉感,隔着互联网,人们越来越擅长于把自己塑造成“完美”本身,人与人之间越来越相像,越来越难分清,流行什么就塑造成什么,我们开始失去自我,只考虑吸引别人的注意。偶像就是经济公司包装出来的“云爱人”吧,但偶像只能是一个符号,存在于一个个故事或屏幕里。

《造像者》意图表达人类感情的重要性,无论多么高明的算法,多么拟人化的机器,它都缺少了人类最具价值的东西,那就是人类的感情。

《人生算法》里说,无论你渡过多少轮回,吃过多少次后悔药,哪怕你有一万次重活人生的机会,如果缺少了“生命力”,那结果都是殊途同归,成为只有按程序步向既定终点的血肉机器。而这个“生命力”就是爱。

《恐惧机器》我没太读明白,大概感觉作者的意思是人类是需要“恐惧”的,因为恐惧可以激发人的各种感受,不至于活的像个机器,长怀敬畏之心的意思吧。

总体来说几个小故事都挺有趣的,读起来也不累,是结合了现在的社会现象和科学技术做的一系列设想,也试图提出一些警告吧,作为休闲读物挺不错的。

《人生算法》读后感(三):算法,让世界更美好

这是我读的陈楸帆的第二本书,第一本是《荒潮》,如果说《荒潮》带给我平静中又惊艳的感觉,那这一本应该是创意和用心并存了,毕竟人家是用java写标题~

书中第一个短篇《这一刻我们是快乐的》

整本书其实主要就围绕算法和人工智能来讲述的。其中最喜欢的两篇是《造像者》和《恐惧机器》!《造像者》其实有三层含义,第一层,即CATNIP是一个可以拍照的人工智能。第二层,父亲是恢复了雕像的人。第三层,蜘蛛可以做出和自己一模一样的模型。机器,人,动物三者都是造像者,但是做出了不同的反应,是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他们之间的联系的,从这也能看出作者的用心了。再有,我想说《造像者》的结尾对人工智能如何认识自己留白的感觉真的就是短片科幻应该有的酣畅淋漓哇!因为“读着爽”就是我看书的第一目的~《恐惧机器》里用孤雌繁殖的生物进行人类移民繁殖的设定也超赞!特别是恐惧机器让我有种置身在《湮灭》的恶心又好奇的感觉……很怀疑作者是不是看完《湮灭》再写的!还有书里用剧本和AI写作来表现科幻小说的方式让我情不自禁想用大刘编的电子诗人为作者赋诗一首~

最后我想吐槽一下paperpass和paperfree的查重算法,正是你们如此优秀的算法让我在本该吃鸡的夜晚还在改论文。谢谢你们这些优秀的算法工程师逼迫我治疗拖延症,好好学习,奋发努力。

算法,让世界更美好。

《人生算法》读后感(四):小黑镜

得到听书:

六个故事

《人生算法》,跟本书是同一个名字。这个故事提供了一个虚拟世界,主角已经过了古稀之年,他进入这个虚拟世界里,通过“人生算法”重新回溯自己的人生,在人生分岔路的关键选择点上,选择其他道路,试图弥补自己生命中的最大遗憾

《云爱人》,女主角失恋了,但是从人工智能中得到了爱情的慰藉。她明明知道对方是人工智能,还是控制不住地心动

《造像者》的故事也不复杂,讲的是利用神经算法学习视觉信息,拍摄出了更能表现人类情感的照片,比人类摄影师好太多。看似简单的一件事,却带来无数争议,一方面是使用者感谢算法捕捉到了特别动人的画面,一方面却又有摄影家要跟算法决斗,说只有人类才有权利用摄影来诠释人类的灵魂。还有人用镜子挑战算法,讽刺算法再厉害也捕捉不了自己

《这一刻我们是快乐的》,说的是借助人工生殖技术的进步,人类生育方式挑战伦理的极限。男艺术家用人造子宫怀胎十月,还现场直播男人生产;女同性恋干脆女女生子,孩子跟男人没有半毛钱关系。

《恐惧机器》里面,用一种特殊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态度。这个篇章中有一个角色叫“分裂者”,它能解答终极问题。不过在写作的时候,分裂者的话是用 AI 程序自动生成的,而不是作者陈楸帆自己的手笔。这是一个有趣的隐喻,似乎作家本人的位置也在被科技所取代

《美丽新世界的孤儿》中陈楸帆同样构建了一个由被改造过的新人类组成的世界。这个世界被从不露面的“管理者”管理着。

三点观点

第一,在科技进步的时代,固守所谓神圣永恒的旧规则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在科技进步面前,不存在真正神圣永恒的规则,旧规则往往会被打破重塑以适应新科技的改变。

第二,借助科技对旧规则的入侵,我们反而有机会更深入地思考和理解自己和这个世界。因为科技入侵重新解构了很多东西,破坏了这些东西的外壳,让本质暴露了出来。只要我们保持开放的心态,就能借此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世界。

第三,作为普通人,我们是没有办法抗拒科技对世界的改变的,只有保持少年一般的好奇和学习接纳的态度,我们才能在改变的浪潮下过得更好。

《人生算法》读后感(五):任何在我 35 歲之後誕生的科技都是違反自然規律要遭天譴的

近未來預言科幻小說這種類別的小說核心矛盾衝突基本都可以歸於這樣的模式:

首先,小說中的世界方方面面和我們現實世界沒有區別,基本上是一模一樣,之後,某一項科技在這裡比現實前進了半步,也就是科技預言發生;然後,科技進步對小說中的世界造成了衝擊,這種衝擊可能是破壞了特定人群的生活,可能是改變了人們的觀念,可能是顛覆了大家習以為常的某些規則。

當現有秩序被破壞的時候,人們往往會有三種立場:

第一種是支持。有的是認同新技術帶來的好處,有的是獲益者,有的是願意接受變化,但通常這種人數量不會太多。

第二種是觀望,也就是俗話說的「打醬油的」,沒有太多看法和態度。這種人可能數量很多,但是因為沒有太多看法,所以也不會主動發出什麼聲音。

而第三種,也就是反對者,往往是聲音最大的。反對者的成分往往很複雜,有的是受到新技術影響,利益受到了損害,就像工業機床出現以後,很多體力工人失去了工作,那他們當然會反對。但這種人常常不是發出聲音的主體,發出反對聲音最多的是什麼人呢?是所謂的傳統秩序的衛道士。他們把現有秩序形容成神聖不可侵犯的,任何跟傳統秩序不一樣的改變都被說成是邪惡的,一定要除之而後快。

每個篇章都在糾纏的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問題來:世界上的這些固有秩序,不管是道德還是倫理,它們具有恆久的普適性嗎?

唯物主義史觀的另一個經典議題:「生產關係不適應生產力水平的發展,生產關係就會限制生產力,最終導致生產關係改變。」在這裡,技術的變革就是底層生產力,而道德倫理就是上層的生產關係,當倫理道德開始批判科技變革所帶來不良影響的時候,往往就是這些倫理道德再次改變的前兆,這種過程在歷史上已經發生過很多次。

這並不是說我們就要毫無保留地接納所有科技帶來的改變,這應該說是一個提醒,提醒我們在面對科技對舊有生活入侵的時候,我們應該是一種開放的探討立場來思考這種入侵的後果,而不是單純地反對改變。

這本小說提出的一個很深刻的思考,在科技對當下生活的入侵面前,不要固守神聖的原則,因為這些神聖原則可能都是短暫的。恰恰相反,這些入侵可能反過來提醒了我們,告訴我們很多天經地義、從小就接受的道德和生活秩序都是應該重新審視的。借助科技進步對舊規則的破壞,我們也許可以反過來更進一步認識自身。

英國作家道格拉斯·亞當斯有一段名言:

詛咒和拒絕是不會讓改變就不發生的,那麼我們詛咒和拒絕的結果就只能是一個:讓我們被淘汰,讓我們生活變得更痛苦。唯有保持少年般的心性,用寬容之心來面對這些入侵和衝擊,不把舊有秩序和規律當作神聖不可侵犯的死物,迎接變化,我們才能在這個時代生活得更好。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