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低音提琴读后感精选

低音提琴读后感精选

《低音提琴》是一本由[德]帕·聚斯金德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软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页数:11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低音提琴》读后感(一):沉默的活火山——读《低音提琴》

聚斯金德实在是心理描写的怪才,变态的《香水》、纠结的《鸽子》,再就是卑微掩盖下狂傲的《低音提琴》,都直探灵魂深处隐秘的角落,仿佛无情、冷血、铁手、追命一齐出马,残忍地将内心所想全部挖出,大白于天下。

人的内心是座活火山,貌似静水深流,但如熔岩般奔腾的地火,在内里不休,塑造出与外表所见迥然不同的人生。

《低音提琴》读后感(二):爱憎的关系

不得志的普通人,与他的生活之间爱憎的关系。 低音提琴手认为自己没有第三个选择,要么遵照死气沉沉的循环,按部就班过完一辈子,要么就流落街头。 “……我现在走了,到歌剧院喊叫去了——如果我有这个胆量的话。您明天就看报上的新闻报道吧。再见! 脚步声渐渐远去,他离开了房间。门砰地一声关上了。就在这一刻音乐声响了起来,是舒伯特的《鳟鱼》,第一乐章。”——最后他还是没有喊那句萨拉,没有冒风险的勇气,在想象中大喊大叫,在现实中默默无声。 低音提琴映射的就是现实,是每个活人无法逃避的现实环境。你满腹牢骚,你避无可避,只好试着接受它所有的优点缺点,试着与它相处。你爱它,又恨不得把它撕成碎片。 至于本书的女性关系,是暗恋,也是对物品的暗恋,有一种在菜市场挑拣猪肉的美(。) 我开始怀疑,是不是深度物化女性的直男,其实都是恋物癖(不管是天生还是养成的)?

《低音提琴》读后感(三):小人物的挣扎和躺平

聚斯金德最出名的是香水,但选择先从他的处女作-低音提琴开始看起

这是个独幕剧,全篇都是主人公的自白

从短短的篇幅中,这是个循规蹈矩,曾经叛逆想闯出自己的一番道路但最终却回到了自己最讨厌的父亲期待的公务员之路上

他爱自己的大提琴,但也讨厌和恨着这种生活方式,自吹自己的能力却哀叹辞职之后无事可做,有暗恋的对象却从未主动表露争取,心怀不甘但不敢付出行动,每日在纠结、自我怀疑中度过,对自己的伙伴低音提琴的骄傲和厌烦同时也透露着对自己的自负和自卑。

一个渴望打破僵局、迎来变化但又每日在现实生活中沉沦、按惯性生活。

想到一个故事,一个小说家在喝醉之后大呼,我的梦想是做个音乐家啊,怎么成了一个小说家,荒诞但却真实

《低音提琴》读后感(四):国立乐团低音提琴手和他的舒伯特

也许早就有人注意到了,管弦乐团是个等级分明的小社会,指挥、小提琴首席、第二小提琴……演奏的时候是严丝合缝令人惊叹的恢宏乐章,但是细究下来,严格的等级势必会带来一些高低落差。低音提琴绝对是最不引人注目的那一种乐器,「最大的、最笨重的、最不适合独奏的乐器」「最丑陋、最笨拙、最无风度」,在管弦乐团里只比定音鼓等打击乐器高。但是只要看过现场就知道,打击乐器虽然在乐团的最后,但他们站得最高,声音也完全无法忽视,所以十分吸睛,所有人都能听出来,哦,那是定音鼓。而低音提琴呢,坐在弦乐组的后排,笨拙,声音虽然说是整部乐曲的基调——是的,交响乐曲如果没有低音提琴将会是灾难——但很少有人能分明听出低音提琴的声音。 所以,明明想反抗父亲,不做公务员,最后却还是成为了国家乐队的成员——一个公务员;明明想引起母亲的注意又不想学笛子,但学习低音提琴仍是不得已的选择;明明是个铁饭碗,滥竽充数也不会被开除的稳定差事,却无法独奏无法发展,这种稳定反而带来焦虑;明明想做一番事业想有艺术追求,却囿于自己平凡普通的天赋……无法说是成功的人,也无法说是一事无成,这种平庸状态下的矛盾使得主人公感到煎熬,这何尝不是大多数普通人会面临的焦虑境况。我们想做的,和我们能做的,从来都有差距。算了,听音乐吧。 「音乐是有人性的,它超然于政治和当代历史之上。我想说的是,它具有普遍的人性意义,是人类灵魂与人类精神与生俱来的一大基本要素。」 「音乐总是与人同在。因为它本身就是超验的,您懂吗,超——验,也就是说它后于或超越于纯粹的昨日存在,超然于时间、历史、政治、贫富和生死之外。音乐是——永恒的。歌德说道:“音乐是如此的高贵,理智也无法走近它,它所产生的影响可以控制一切,没有人能够诠释它。”」

《低音提琴》读后感(五):信不信由您,在厕所听,可是只能听到低音提琴的声儿啊!

太喜欢了!想原地看演出!

低音提琴这个角度切入的太好了,在等级不比社会宽松半分的乐团里,低音提琴的存在首先就给这场独角戏的形象立住了。

聚斯金德塑造得典得不能再典:

得不到,就唠里唠叨长篇大论来反复强调是自己不想要;

低到尘埃里一秒,又倏地飞起,仰仗“我”有可依赖的低音提琴;

一切都是不可靠的,凡是“我”未拥有的;

贝多芬砸坏几架钢琴又怎样,他还是正直!因为他可对低音提琴好得很啊!(没摔而已)

考公务员,做艺术家,同时气他老爸和他老妈!

骂瓦格纳笑死我啊,和《论爱与死亡》互文;

“我”比歌德走得更远!将来的孩子比莫扎特聪明十倍!

低音提琴家的女人必须要有一切美德及丰腴的胸脯!

要是“我”练了技术不是问题,但“我”不练因为没意思!

低音提琴那么重要,也没所谓!“我”滥竽充数就行嘞;

观众可不得奔着“我”来看演出,而演出高潮时“我”必将大喊萨拉震慑各家头版头条!

……

他到底是爱还是恨低音提琴呢?像对他自己一样,越爱就越恨,越恨就越爱。

放心吧,他可舍不得喊那声“萨拉”。

总而言之,我就得这么说觉得最贴切:信不信由您,在厕所听,可是只能听到低音提琴的声儿啊!

最后引用聚斯金德原话:

“这是一出描写一个人在他窄小的房间里生存的戏。在创作过程中我始终会联想到自己的经历,就仿佛是我自己会在那变得越来越狭窄的房间里度过我的大半辈子,而要离开它于我而言是如此的沉重。但我希望,有一天我能找到一间房子,它小到可以紧紧地缚住我,以便我在离它而去时也可以随手带上它……”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