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增长思维读后感1000字

增长思维读后感1000字

《增长思维》是一本由李云龙,王茜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2019-10-1,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增长思维》读后感(一):【每天一本书】20210323,D48,《增长思维》,评分4.5

这本将增长概括为:以供需分析为基础,从用户全生命周期寻找增长点的方法论。其中提到了一个增长八卦模型,本书的核心内容,就是对这个模型的细化拆解,从而找到产生增长方法的方法。

用户生命周期包括:认知、接触、使用、首单、复购、习惯、分享、流失。这整个的用户生命周期里,让用户不断去体会“啊哈时刻”,才能实现增长。

同一个产品可能有不同的啊哈时刻。因为资源有限,不能对所有功能点全部发力,最好的策略就是“抓大放小”,去驱动那些最有可能产生指数级增长的啊哈时刻。

《增长思维》读后感(二):增长圈中喜闻乐见的 “可口可乐撤销CMO事件”后续2年后又恢复了!

首先,这本书算是在《增长黑客》的基础上的“因地制宜”的做了更适合国内环境的一套解决方案,对于目前互联网式的用户增长有了更深的理解。其中AARRR模型改良成为八卦图模型非常认可,确实AARRR这5类行为在2c市场中更加灵活而非完全按照漏斗式流动。

其次,对于增长意义和供需关系结合,更加实际且深刻,其中一个案例我想细说下2017年全球第一家取消CMO一职的可口可乐,在2019年决策逆转 恢复了CMO,尽管大量的公司仍然采用CMO一职,但在过去几年中,随着市场营销,与创新和战略等其他业务驱动因素的重叠性不断提高,2019年包括强生、优步、三得利在内的多家品牌都取消了相应的CMO一职。 变化的是CMO或是CGO,倒不如说变化的是当时可口可乐的新诉求 詹姆斯·昆西的全品类战略,大力发展除了可乐外的多元化饮品。因此,彼时可口可乐最重要的认为是完成全品类的创新与变革,自然需要一个强有力能帮他整合所有涉及新战略的部门,通过洞察、战略管理、顾客关系和商业经营这一系列的问题最终完成其全品类战略。而这两年时间,昆西的全品类战略已逐渐显示出其威力,它更像一针兴奋剂,放置更广阔的战略目标,公司依然更加重视营销。

其实营销的本质没有变,管理层的重视没有变,只是随着与时俱进的工具和方法,不断适应消费者和市场的需要,应对竞争,发展品牌。

最后,①这本书中分享其实非常适合微信公众号的运营增长,但不完全可应用与传统行业整体企业增长,尤其产品业务更加侧重于2B的公司。

②非互联网公司可借鉴本书对技术和思想在增长上的平衡,之所以书名叫《增长思维》就是理解数据+技术驱动增长是极致状态,增长思维加持下可在现有 信息化颗粒度粗粗情况中相互促进增长和数据做强。

《增长思维》读后感(三):笔记

◆ 第一章 增长思维模型

>> 主要是从调整自己的产品出发,也就是从供给侧出发实现的增长。

◆ 第二节 核心模型

>> 在乔布斯的苹果手机出现之前,用户很难说自己想要一部像苹果手机一样的手机,他们只想要一部更抗摔的诺基亚手机;在汽车出现之前,人们也很难想象一辆福特汽车是什么样的,他们只想要一驾跑得更快的马车。苹果手机和福特汽车的案例告诉我们,在某些时候,市场是由供给而非需求驱动的。

>> 营销研究的场景更多是由需求驱动的,它默认市场是供大于求的,我们要与竞争对手争抢同一个用户。

>> 把用户的生命周期拆解为8个部分,它们分别是:认知、接触、使用、首单、复购、习惯、分享和流失。

◆ 第三节 当心,别陷入这三个误区

>> 增长是一个需要从战略着眼,从战术着手,从用户整个生命周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的过程。

◆ 第二章 别着急做增长

>> 一个能成大事的创业者,一定是思考力与执行力的结合者。

>> 在具体上手增长之前,你至少有三个问题要考虑清楚。它们分别是PMF(Product Marketing Fit,产品–市场匹配)、增长战略和北极星指标

◆ 第一节 没有PMF就做增长,后果很严重

>> 第一种PMF,是用更好的产品体验来满足一个已有的市场。

>> 第二种PMF,是用一个产品来满足一个已经存在但部分需求未被满足的市场。

>> 第三种PMF,是用一个产品来创造出一个新的市场。

>> 首先要打破的,不是竞争对手的壁垒,而是用户的心理认知,这类产品往往是重新定义了某种需求。

>> 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产品都属于这个范畴,比如支付宝重新定义了支付形式,苹果手机重新定义了手机,混沌大学重新定义了商学院。

>> 定义好了产品所属的PMF,你才能明白应该把焦点放在哪里

>> 第一种情况涉及的产品,需要有非常优秀的用户体验和比较重的营销推广投入,以此抢占市场份额

>> 第二种情况涉及的产品,需要保证它能够在发展过程中仍然服务于核心用户,但在营销推广方面它需要更精细的策略

>> 第三种情况涉及的产品面临的独特挑战在于,它不但要提供一种有价值的用户体验,还要首先说服用户去体验它。

>> PMF可以通过MVP(Minimal Viable Product,最小化可行性产品)来测试,MVP即通过一个最小化的、可以满足核心需求的产品来测试市场的反应。

◆ 第三章 啊哈时刻

>> 营销思维和增长思维的区别。前者更在意外部获客,后者则研究供需关系,从用户的全生命周期来寻找增长的点。

◆ 第一节 啊哈时刻:驱动用户增长的支点

>> 在增长思维中,啊哈时刻就是指新用户在体验产品初期发现产品价值的时刻,一旦新用户找到了产品的啊哈时刻,他就有可能留存下来。

◆ 第四章 认知:让用户发现你

>> 待办任务就是你要完成的任务的根本目的,你需要不断抽丝剥茧,追问自己完成每一个任务是为了什么,从而找到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待办任务,这时候原来的任务就显得不再重要。

>> 不断追问待办任务有两个重要作用:第一,它让我们不被用户的表面需求所迷惑,转而去挖掘真正的需求;第二,它让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数量呈几何级增长。

◆ 第二节 格力≈空调,海尔≈?

>> 当一个品类下没有品牌的时候,创业者就还有巨大的机会。

>> 定位的特点:细分、狭窄、聚焦。要在一个细分领域里让用户对你的产品产生足够的购买联想,让用户想买什么的时候想起你。这就是定位希望起到的作用。

◆ 第二节 万能的行为三角

>> 第一,对比效应,即某一特定感受因同时或先后受到性质不同或相反的刺激物的作用而发生了变化,由此用户产生动因。

>> 第二,环境压力,指的是周围的人或事物施加的一种影响力,它可以鼓励、影响一个人,用户为了响应、遵守、服从、从众而改变其态度、行为。

>> 第三,标杆效应,指在增长活动中利用超级用户、模范、KOL、名人、“网红”等树立了一个标杆的形象,吸引其他用户,带动用户参与到活动中。

>> 第四,利他效应,指出于对身边人的关心、爱护、尊敬等而自愿做出更多有利于他人的行为,关系越亲密,效果越好。

>> 第五,59秒效应,指的是人们愿意去完成那些稍微努力一下就可以完成的任务。其实59分也是一样的道理。

>> 第六,角色刺激,指从用户的角色角度出发,激发他原来可能不强的角色意识,由此提升他的动因,也就是刺激用户对自己角色的认知。

>> 第七,制造稀缺,指利用“物以稀为贵”的消费心理,制造供不应求的假象,从而增加购买行为。

◆ 第三节 修改输入法的滴滴

>> 把复杂的事情交给产品来实现,用户只需要简单操作就可以了。

>> 所以从另一个角度,你可以通过刺激用户增强动因,然后抬高门槛,来完成某些在品牌上需要做的事情。

◆ 第四节 为什么你想骑车的时候就能看到摩拜?

>> 触发物是满足用户动因的解决方案,是推动消费者决策的具体行动目标。触发物分两种,一种是头脑里的触发,一种是场景的触发。

>> 刺激用户的使用频率,使其与天然频率相近就好,不必盲目追求提高频率。

>> 2.使用的方法论:行为三角的模型。

(1)动因:排除动因偏差;刺激和加强动因,包括:对比效应、环境压力、标杆效应、利他效应、59秒效应、角色刺激、制造稀缺。

(2)能力:降低门槛;能力的6个维度:时间、脑力、体力、金钱、环境阻力、熟悉程度。

(3)触发物:头脑里的触发(品牌的作用);场景的触发(流量的作用)。

◆ 第二节 用户到底信什么?

>> 在首单环节消除用户信任顾虑的方法有三个:品牌承诺、用户体验和第三方背书。

◆ 第三节 价格越低就越好?

>> 难道只有降价才能刺激他购买吗?其实并非如此。

排除用户价格顾虑的方法论至少还有:心理账户、沉没成本、比例偏见、损失规避、价格锚点。

>> 心理账户是指,用户为不同的产品所花费的钱,是放到不同的心理账户里的。

>> 沉没成本是说,用户前期投入的成本越大,离开就越难。不管是时间、金钱还是精力,这些已经发生、不可收回的支出都叫沉没成本。

>> 损失规避是指,人们在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无论先后)时,损失带来的负效用为收益正效用的2~2.5倍。所以,用户总是本能地回避损失。

>> 1.刺激用户产生首单的模型是顾虑排除:信任顾虑排除、价格顾虑排除。

2.信任顾虑排除的方法论:品牌承诺,用户体验(他人的体验、自我的体验),第三方背书(KOL背书、权威机构背书)。

3.价格顾虑排除的方法论:心理账户、沉没成本、比例偏见、规避损失、价格锚点。

◆ 第四节 为什么宜家的甜筒只卖一元还能赚钱?

>> 人们对某一段经历感受到的好与坏,是由体验中的高峰与结尾决定的,也就是“峰值”和“终值”的体验。正向峰值越高,结尾越愉悦,那么整段体验就越愉悦。而过程中好与不好的其他体验,对记忆几乎没有太大影响,这就是著名的“峰终定律”。这里的“峰”与“终”其实就是所谓的“关键时刻MOT”,而“关键时刻MOT”是服务界颇具影响力的管理概念与行为模式。

>> 亚朵为了让用户感受到超预期服务,精心设计了十二个节点,涵盖了从客人第一次入住,到再次入住的整个过程。

>> 如何给用户制造峰终体验呢?《行为设计学》一书提到了以下三种方法。

>> 第一,制造仪式感。

>> 第二,突出重要性。

>> 第三,制造惊喜。你要给予用户超出预期的体验,让他记住非比寻常的瞬间。这需要你既关注用户的显性需求,也关注他的潜在需求,从而获得其最大程度的满意。

>> 对用户而言,大部分商家提供的都是可替代的商品。如果你能想方设法设计出一些超出用户预期的峰终体验,那么你让他实现复购,甚至成为忠实用户的概率就会大大提升。

◆ 第七节 下次不来,就亏了!

>> 如果你的产品想要留下一个用户,让他不断购买,你就需要尽量增加用户的替换成本。

>> 会员价值是提供给用户足够多的权益,并要确保会员能因此带给公司远高于非会员的价值;满足率是要通过SKU的增加,满足一个圈层或者一个标签下的人群多维度的需求;峰终定律是通过创造高峰时和结束时的良好体验,来固化用户反复购买的认知;用户成长是要通过建立成长体系,让用户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伴随相应的成长;网络效应是要让你的用户之间有关系,彼此产生更强的连接;价值预留则是留下一个钩子,刺激用户回到你这里来。

>> 主动复购适用于高频产品,被动复购则适用于低频产品。

>> 1.新产品价值=旧产品价值+替换成本。增加产品的替换成本,可以刺激用户实现复购。

2.增加替换成本的6个方法:会员价值、满足率、峰终定律、用户成长、网络效应、价值预留。

◆ 第二节 设计你的习惯“说明书”

>> 用户终身价值,是指一个用户在有生之年为某个产品和公司付出的总价值。

>> 用户对原有产品可能已经形成使用习惯,你必须做到极致,才有可能颠覆现有产品或服务。

◆ 第三节 不要试图斩草除根

>> 《习惯的力量》提到一个黄金法则:当你改变一个旧习惯的时候,不要想着去压制它,并让它从你的生活中彻底消失。其实改变旧习惯的黄金法则是偷梁换柱,是给旧习惯寻找一个合适的替代品。

>> 1.大脑的运作机制:系统二负责分析和记忆,负责习惯养成前的工作,系统一负责执行,负责习惯养成后的重复。好生意,是系统二对系统一的“降维打击”。

2.习惯的思维模型:习惯回路——暗示,惯常行为,奖赏。渴望会使习惯回路深入大脑。

3.让用户对产品形成习惯的两种方式:(1)培养新习惯:精心设计完整的习惯回路,尤其是暗示和奖赏;(2)替代旧习惯:暗示和奖赏可以不变,但要改变用户的惯常行为。

◆ 第三节 “祝英台陷阱”

>> 当我们认可某个观点的时候,多半是这个观点本身就在我们脑海里,我们只不过因为受到外界启发而想通了。

>> 我们的潜意识是,我并没有被改变,而是我主动选择了我想要接受的观点。

>> 宜家效应表明了一件事,当用户亲自动手参与并完成一个产品后,他的黏性会大大增加。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