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凡心已炽/走向经典读后感1000字

《凡心已炽/走向经典》是一本由弋舟著作,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44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凡心已炽/走向经典》读后感(一):【豆瓣鉴书团】从《随园》到《凡心已炽》

第一次了解弋舟是在一年多之前读了《随园》,故事本身的细节已经忘得差不多了,但是留下了一种破碎、迷朦甚至于毁灭的印象。坦白讲,对这一种类型的故事不太喜欢,人实在不必如此颓废地活着。

而《凡心已炽》收录了《李选的踟蹰》、《年轻人》、《金枝夫人》、《隐疾》、《凡心已炽》、《碎瓷》、《我们的底牌》、《天上的眼睛》八篇小说,隐隐是有些期待的,希望有不同的阅读体会出现。但是我觉得很遗憾,好像里面的故事基调都是一样的,也和《随园》差不太多。一个作家当然应该有个人风格,只是没有让读者产生新鲜感的话,很快就腻了。

作者在叙写故事的时候,几乎没有逃离男女情爱,也几乎都是非正常的关系。《李选的踟蹰》里李选与张立均是婚外恋,有相互试探的成分;《年轻人》里的虞搏和逗号同居,两人的相遇与结合带有传奇色彩;《金枝夫人》里的金枝和唐树科没有迈出最后的一步,却被已婚的刘利夺走处女身;《隐疾》中的我和小转子因为精神疾病才走到一起;《凡心已炽》中的阿莫与黄郁明、潘冬子都不是以平等的恋人关系相处;《碎瓷》中的汤瑾诗与周瑶石、仝小乙也都是婚外恋的关系… …

青年人是将性作为开蒙的途径,经历过之后的人生与此前有明显不同,比如虞搏,本是一名普通的大学生,遇到逗号之后似乎就转变成了社会青年的形象,以至于最后锒铛入狱;再比如阿莫,懵懵懂懂,与黄郁明交往后为提升彼此的价值,开始挪用公款、最后造成巨大的亏空无法弥补。中年人的性行为则多是婚外恋,没有看到太多爱的成分,即便是偷情也似乎是比较自然的,不伦的色彩被降得很低。

通过情爱,人物会受到某种程度上的启发。小说里的年轻人,往往会产生一种自甘堕落的情绪,也有一些对人生、对未来的思考,但是这种种想法放在中年人身上或许说得过去,但是由青年人来感叹就有些故作深沉了,有一种不和谐不恰当的感觉。本书的序里写“弋舟的小说具有独特的精神探索气质”,诚然,年轻人自然可以作为某种精神气质的象征,但,太多苦闷与玩世不恭倒让人感到做作,怎么讲,或许是一种自以为的世人皆醉我独醒的自负。

此外,我有些不太喜欢的就是作者喜欢掉书袋。也不是很严重的掉书袋,但是每一篇几乎都有,从读《随园》开始就有这样的印象。目前记忆比较深的就有对《陌上桑》秦罗敷与使君心理的探讨、姬虞两个姓氏、莎士比亚的《麦克白》。并非不能用典,只是在读的过程中觉得这样的运用稍显刻意,并不与故事本身、与人物自身有十足的契合度,倒是有卖弄之嫌。

如果非要我选的话,我觉得《凡心已炽》这篇小说是八篇里最好的吧。

《凡心已炽/走向经典》读后感(二):一面仿佛能映出你我的镜子

作为四川人民出版社“走向经典”丛书之一的《凡心已炽》为作家弋舟自选小说集,收录了他颇具代表性的八篇中篇小说。弋舟是一位70后作家,成绩斐然。书中作品所写的都是太阳底下的男女,每个人都平凡真实,之间也无非是情感、性、婚姻之类。作者凭着自身深厚的文字功底把笔触指向社会中的小人物和边缘人物,在他们生存、精神困境中触及人性深处,看过之后感觉书里的世界就在我旁边,是我们熟悉的人和事。

我尤其喜欢作者的行文遣字,能够看出其中深厚的文字功底。在《金枝夫人》里,当年轻的金枝与男友怀揣着爱情与那座巨大的城市相遇,“我们还是羸弱的孩子,只能蜷缩在角落里。当我们的爱情轰然破裂的时候,在这个城市的怀里只发出一声细碎的叹息……”《天上的眼睛》里,面对令人困惑的不知该睁眼还是闭眼的林林种种闹心事,“一个人不是只有眼睛看不到才算个真瞎子,他应该心里也是瞎的,那样才是真瞎子。”作者那种实实切切讲故事、认认真真遣词造句、不紧不慢向读者展示残酷人生的写作状态让人不由不起敬。

另外,作者将绝大多数目光和关注都给了女性,其中有几篇塑造的女性角色通过对人物心理的捕捉与描摹特点鲜明跃然纸上。《李选的踯躅》中的女主人公,纠结于上司与老同学之间,生活不知归处,活脱一副中年人面对生活的挣扎图;《凡心已炽》里阿莫、《碎瓷》中的汤瑾诗,挣扎在浮世红尘,游走于多个男人中间,感情乱如麻,凸显了年轻人面对人生、生活、社会的困惑苦恼。说到底,是这个世界太幽暗,而人性中有着许多与生俱来的恐惧。我们最难面对的,其实只是我们自己。我们自以为已经被训练得理智而又冷静,面对任何心中向往的事物,往往摆出一副存疑的态度,然而谁都应该承认,即使我们如此显得像一只老狐狸了,世界也并没有给我们留出来一条坦途。

“真正成熟的人,是用异乡人的目光看待周围的一切。”作者用纯熟的文笔非常细致地刻画出众多都市人内心深处,仿佛一面镜子,映出平凡真实的你我在生活和精神上的困境与挣扎。书中所有的故事都没有传统意义上的结局,因为生活仍在纠结中继续。所有的人都身似浮萍沉浮不定,所有的婚姻都走向陌路,如同所有的爱情都不是童话故事。

我看书一向比较快,尤其是遇到吸引人的就更是想一气看完。看这本书就是一种过瘾的阅读体验。当然,也有读急了之后意犹未尽的遗憾。当书看到尾声的时候,忽然怅然若失,觉得好像就要跟一位好朋友分开了。

拿到书的时候答应了说看完后一定写写感受,然而真看完却迟迟没有动笔。为了怕露怯又重翻了一遍书,挣扎再三总算是完成。看完写毕,倒生出了想再读读走向经典丛书中其它作者作品的念头。网上找了找,双十一正好有活动,下一单,静静期待着它送到手中,不亦快哉。

《凡心已炽/走向经典》读后感(三):从有到无的答案

看着网上检索到的弋舟照片,感觉是一位冷静深邃的作家,这一点很巧合的在阅读其作品《凡心己炽》中也能感受到。文字的魅力更多是需要作家传递给读者,这一点在中外许多著名作家那里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扬,他们将自己的风格和思想久经打磨,一步一步传递成了经典和永久。而在弋舟那里,这更像是一种对自我风格的彰显和展示,《凡》中的八篇小说,涉及到了许许多多的内容,大大小小的人物在作家笔下有了灵魂和生命,这些可以归纳起来、总称为“社会人”的群体像,更如同是对时代和社会的一笔笔白描,我们从中瞧见了别人,看到了自己,审视了曾经,拷问了心灵。所以请不要忘了,这就是文字的魅力。

诚如封面所提及的导语“70后作家是过渡的一代,也是坚守理想的一代“,这一点可以代表着一种现象,是国内70后作家们集体呈现的精神符号,也很值得人回味。我们常把文学置于历史的框架中细细解构,无论是结构、文字、思想等等,都会被现代人拿来品评,随着现代读者群的要求逐步增高,他们对于内心文学的渴求应该是显著提升,尽管我们仍处在被诸多经典包围的文学氛围中,但正如弋舟这样为代表的作家群体能够脱颖而出,被出版社拿来推介给广大读者,是会带来打破常规、折射亮点的闪光之处,在秉持于传播这一代文学力量的初心面前,我相信,他们总会被读者们接纳和理解。

因为在我个人的书单中,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关注还是十分欠缺,所以在阅读《凡》之前,认真的做了几项准备功课,在看了弋舟和之前的几部短篇之后,至少我能从内心对他和他的作品进行了一个简单而又可行的塑造,这一点我认为很有必要,因为作家至始至终都占据着重要地位,如果不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思想,那么当阅读任何一部作品时,会不可缺少的有忙乱感和距离感。尤其是当下,当我们拿到一部书时,翻翻导语介绍可能就切入正文了,但我的理解仍归为要细读始终,一字一语,一段一章,这些都在传递给我们不同的阅读感受,这些细微的点滴凝聚了作者的原意(这是最好的结局),也在慢慢雕琢着读者的思想。

让我们回到作品本身,可以拿出第一篇《李选的踟蹰》进行简单探讨。这篇文章其实有代表性,通篇阅读后,你会发现弋舟的笔调很轻快,但也有些孤独的意味。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他不是李选,李选是他笔下所塑造出的一位经历重重的职场女性,他看着她历经情感上的种种选择,也客观的描述出许多时刻那些背后的内心深处,故事内容其实并不复杂,大段的对话将情节和情感一一带出,内心活动的起起伏伏则是最真实的独白写照,这就是作者不厌其烦想要传递给我们的信息。当看到主人公周旋于几位男性友人之间时,我们往往会代入自身的理解和感悟,这一点尤其是对女性来讲,可能会更为明显一些。所以当我们看到李选这个人物时,无论是出于何种目的,或者其结果怎样,我们往往对她产生共鸣,就好像她就是我们身边的一位相识的朋友,我们审视着她或者他,带着自己的理解,做着属于我们自己的事情。

其实现代人的思维方式较过去有了很大改变,我们“相近又相远”,足够熟悉但有无法企及心灵的情况比比皆是,即便是挚爱的亲人或者许久的朋友,更别说那些“似曾”出现在生命中的陌生人们了。在现实的因素和框架下,每个人的选择都似乎带着李选那般的踟蹰,可谁又能知道背后的那些原因呢。如果日子可以选择多样过活的话,那么在千千万万人面前一定是有千千万万种选择,我们不断找寻着这合适的人群,找寻着心灵的归宿,也找寻着未来的答案。

庞大的城市和微弱的个体,交替上映着黑白冷暖。当我们打开书时,由此及彼,也在翻阅着我们的人生。

《凡心已炽/走向经典》读后感(四):【豆瓣鉴书团】岁月本身就给了人无中生有的依据——《凡心已炽》读后感

《凡心已炽》收录了弋舟创作的《李选的踟蹰》、《年轻人》、《金枝夫人》、《隐疾》、《凡心已炽》、《碎瓷》、《我们的底牌》、《天上的眼睛》这几篇中篇小说。

我,一个没什么文学素养,也不会文学分析的读者,以下分析仅从我个人出发。

在翻开这本书之前,我对这个作者是真实的一无所知。因着太过于无知,自然也没有什么期待。可能因此反而觉得有些惊喜。

《李选的踟蹰》里,我特别喜欢“岁月本身就给了人无中生有的依据”这句话。这样一来,那些老同学相见当场的情深,就有了解释的源头。因为,岁月本身就给了人无中生有的依据。

《年轻人》里,我依旧会因为作者“为所有年轻人的蓝色时期难过”这样的描述而感动。

《金枝夫人》里,保安的一句:“不管你是谁,在你身体里,总有那么一部分,渴望自己是另外一个人。”也能恰到好处的让人觉得,对哦,好像是这样的。

…………

这本书看完之后,还是《李选的踟蹰》这篇中年爱情故事让我有更多的话想要讲。

《李选的踟蹰》

这篇小说里,一共三个主要人物。美貌的离异带子的女主角,三十年后再联系上的功成名就也恰好离异的画家男一号,以及女主事业有成和女主还有些暧昧关系的男二号。

故事一开始,三十年后重新跟女主联系上男一号,就从外貌开始聊天“你比以前白了”。还将话题顺遂的转入他们共同的小学同学A。A曾是男一号的初恋,将“女性的嘴唇”给予男主精确定义的第一人。是小时候白白圆圆,现在却白白胖胖胖的普通女性形象。男一号在捧女主还拉踩初恋的基础上,再次将话题代入:“听说你也离婚了,要不要跟我凑合过日子。”

短短的几页,若是用我一个没有美貌,还没有来得及体会离异带子,二十多岁的21世纪的新人类去看待,这个已经荣登我心里最反感的男生TOP10榜单的男性形象,已经生动的描绘出来了。一个故作清冷,矫揉做作的聊着“爱情”,还自觉自己有着艺术家清高,却中年、油腻的男性形象,非常的生动了。

可是作者没有在这里轻易的作罢。转眼,男二号就以功成名就且,能轻易用他的权势、资本,让女主附属他的油腻的董事长形象,立刻再次荣登我心里最反感的男生TOP10榜单。

所以其实到了这里,这些人物形象是我不甚喜欢的。

再看一看剧情,一个美貌、但是离异带子、怕是要全世界都爱她的中年女主,一个油腻的中年艺术家,一个权势滔天且油腻的中年董事长的爱恨情仇,就正式拉开了帷幕。从那些个细枝末节处,不知道是占有欲、还是爱、亦或者是别的什么作祟的感情开始发散。在一场突如其来,本是用来告别,却将结局未完待续的车祸中戛然而止。

如果只是从这里看的话,一些我不甚喜欢的人物,和一个平淡中还有些索然无味的故事情节,这篇小说也就那样了吧。

但是,第一,我特别欣赏这篇小说里“踟蹰”的这个点。源于汉乐府民歌《陌上桑》,“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 原文歌颂的是罗敷在面对权势强大的使君时,机智的用一个更加强大的男性形象幻为自己的夫君,将自己从使君压迫的窘境中解救了出来。作者在这里,借由女主的角度,却认为罗敷,“这个古代女子将自己的男人说的天花乱坠,完全是一种自我虚构。可这种虚张声势又显得俏皮可爱,远远胜过铿锵的道德说教。”(P16)而男一号却在此基础上,又多了一点解说,“她的表现很夸张,竭力渲染自己有一个更棒的男人,其实心里可能很慌张,甚至是恐惧。……因为随着我的叫嚣,我更清楚的认识到了外部力量的强大和我自身的卑微。”(P18)随着故事的推进,男一号又对女主说:“罗敷给太守吹嘘她的男人,没准是在反过来勾引太守呢。”(P28)。

同时,关于那些或者伤害,或者现在还要踩一脚的过往初恋A,男一号也给出了自己的解释:“我当然自责,但更多是在为那些憔悴的少年时代感到悲伤。一切伤害都在无知和粗糙中酿成了,但回过头,冤找不到头,债找不到主,人只能默默承受生命给予我们的所有失误。”(P42) 我本来真的特别看不上男一号这样的人物形象。但是他讲的这句话,却让我觉得他坦坦荡荡。对年少时期的错误承认的坦坦荡荡。却不是因为自己真的有多对不起那个记忆中的影子,更多的是对不起曾经美好的少年时代。有多少人在变成一个无聊的成年人之后,再次回想起自己带着各种颜色的少年时代,不是在“默默承受生命给予我们的所有失误”呢?

而且,抛开时代背景单纯的看人物形象、看作品,本来就是不怎么厚道的事情。于是,没有什么文学素养的普通读者,我,查阅了一些关于《李选的踟蹰》扩写成的长篇小说《我们的踟蹰》的论文,(有需求请自行在中国知网用关键字“我们的踟蹰”搜索),分析者说弋舟“点破了李选他们情感纠葛中所缠绕着的时代与社会因素”。

所以呢,很难用言语那么清晰的表述清楚,但是再回看一遍,对人物角色的那些隐晦的设定,我仿佛也感受到了弋舟想要表达的时代精神。

《凡心已炽/走向经典》读后感(五):【豆瓣鉴书团】认领与劝退――《凡心已炽》|任智峰

读弋舟的小说不算少,起码从数量上来说不少。如果时间能够打破它的一维性――逆流而上,从《丁酉故事集》到《丙申故事集》再到《所有的故事》《弋舟的小说》,何况手上这本《凡心已炽》虽是最新的出版时间可是盛放的却是最久远的酒,这本集子里面的大多数作品都可以算作是弋舟的早期作品,我们在这里认领自己的名字并且“经历着内心自我的劝退”。

不管是《年轻人》里的虞搏、姬武、逗号、小沛和师敏丽还是《金枝夫人》里的金枝夫人、唐树科和刘利,还有《隐疾》里的转转、老康和“我”,这些类似的人物有些类似的命运,甚至他们的环境和个性都有某种高度的契合。首先是地域的设置,他们大多都是年轻人,来自乡村(小镇),因为各种原因到省城――兰城――谋生或者求学。其他,他们几乎都有文学或艺术的气质(这极可能与作者的经历有关),最后他们都徘徊在感情和肉体之间,几乎每一篇小说都有肉体的无限坠落和精神的无限追问,我们从刚开始就是清楚的,从这些小说里根本找不出答案。忽略了一点,每篇故事里都有显明的社会“层级”和经济划分,这也是他们“无限坠落”的原因之一。 把火车装进酒瓶里――《凡心已炽》 在所谓的兰城,我们对一个叫人邻的诗人并不陌生,《凡心已炽》前面引用的人邻的诗《传说》: ――《隐疾》 “传说每个女人 都有一朵花 不知名的某处 阴坡或阳坡 开了 落了 间或的树 石头 流水隔着 高高矮矮 就是她们一生的男人” 不只是《凡心已炽》,这本集子里的大多数小说几乎都可以用“她们一生的男人”经过她们来概论。阿莫和黄郁明相比,阿莫优越一些,黄郁明贫困一些,阿莫懵懂一些,黄郁明孤独一些,他们两个生活中没有交集一次偶然他们认识了,开始交往。在弋舟的小说里可以归结为“偶然”的小说也很多,用另一句话说就是“我是在求生,而你是在游戏”,这是感情里最大的悲哀。所有故事的结局都不会像阳光下的葵花那样灿烂和辉煌。很相似,如阿莱杭德娜·皮扎尼克那样,拥有无限的坠落――“童年是存在的深井”。 我们共同的疾病――《隐疾》 这篇小说几乎还原了我生活的城市,还有一处离我们三个小时车程的藏区,我在这里认领自己――完成自己。孤独和难以言表的逼仄,流动的情绪在这篇小说里无限被放大,到最后我们都不会刻意去追问转转有没有患梦游症(事实上,她的确患有此病),我们都是这个世界的梦游者,或清醒过混沌。 剧场的灯,灭了――《金枝夫人》 《金枝夫人》是这部集子里最耗费心力的一篇,那些大段大段引用的《麦克白》的台词毫无违和之感,这些台词和小说的情节高度契合,要知道,处理这些台词可不是简单的事。如出一辙,金枝夫人也是为了她的梦想,一次一次行走在危险的边缘,最后失足了,一失足,她的一切,她积蓄的宝贵都不复存在。她的的剧场,灭了。 一只黑色的蝙蝠一掠而逝――《年轻人》 《年轻人》显然是在写大学的事情,大学有太多的奇人怪事,逗号――她的父母是高官,家庭优越,她却极其怪诞,她在乳房上纹了一只给蝙蝠,裂唇,在正常的世界里她就是彻头彻尾的坏人,可是,她知道鲍勃迪伦是一个诗人,还知道哲学的高深句子,虞搏和她正是因为在精神的共通缘故才由一个好学生变成坏学生,她巨大的魔力不仅仅源于此,还有性的诱惑。她是夏娃吃的那个苹果。 ――弋舟以敏锐的嗅觉和触觉在感知这个世界,“对世俗生活的无限精致探索”是他不懈努力的方向,正如《出警》里所说的:重要的不是说什么,而在说话本身。人与人的交流建立在语言共同上面的,无论哪个年纪无论何种身份“说话”是一种权力,我们要关注像老奎那样的人,在孤单的时候有个人陪他说话。为了“说话”本身我们都在路上前行。 以这段话结束,表明多少年来,弋舟还是弋舟,他没有变。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