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刘晓东读后感1000字

刘晓东读后感1000字

《刘晓东》是一本由弋舟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6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刘晓东》读后感(一):刘晓东家族

学者李陀认为 ,小说与其说塑造了一个刘晓东,毋宁是刘晓东家族。或者说其他人物都是刘晓东的过去、未来、不同的当下。深以为然

这样很好解释了 为什么文中人与人之间的对话总是那么的费神。因为这本就是自己与自己的对话。每次对话都是刘晓东和刘晓东的对话

不断的自我对话当然是对自我的不断追寻,刘晓东关心自我,但这种关心又不同于个人主义中昂扬自我的骄傲,而是带着深深的厌恶。

问题最终的指向是:改革开放后的自我话语与传统个人主义间究竟是何关系?

《刘晓东》读后感(二):值得长期关注的弋舟

弋舟是一个不断尝试突破自己、不停地在写作上向前探索的作家,在体制内,这种作家很少见。值得长期关注。

刘晓东系列三部,代表三个阶段,也是一个轮回。

第一部是“不悔”。追忆少年情怀,儿子周翔是30年前的父亲周又坚在现时的一个投影。少年并没有死。如果换一个时间,一个年轻人仍然会承担自己应付的责任。

第二部是“追问”,时隔多年,即使扛不过现实力量的构陷,也要去向那些曾经犯罪的杀人犯追偿责任。黑夜已至,但是下一代人的追偿也接踵而至,所以终究会黎明将近。

第三部是告别和重生。他盘问那个暌违了的年代,要试着对自己那一代人做出宣判和指认。小说开头的尹彧,活在邢志平的讲述里。邢志平被丁瞳认为是一个麻木庸俗的家伙,是一头在泥泞中快活打滚的猪。尹彧和邢志平都是那个年代的化身,邢志平得到世俗的快乐,却因为乳腺癌,失去胸膛,就再也不能挺起胸膛。尹彧拒绝遗忘,宁可消失在人们的视线里,也要追问最终的价值。尹彧,就是“隐喻”。最后,刘晓东说自己并没有得到赦免,还没有权利。他是那个年代留存至今的一个痕迹,将看着邢志平们死去,看着尹彧们获得重生。当尹彧重生时,便化身为周翔。

《刘晓东》读后感(三):刘晓东——70年代人的缩影

刘晓东,一个在中国来说及其普通的名字,是著名油画家,是建筑师,但《刘晓东》里这个名字却成为了作家弋舟笔下名副其实的主人公。

《刘晓东》由<等深》、《而黑夜已至》、《所有路的尽头》三部中篇小说组成,三个故事虽无关联,但却是一个系列来结构,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男主角——刘晓东。作为三个中篇的叙事者,“刘晓东”的身份一致:男性,中年,画家,大学教授,但酗酒成性。

刘晓东这个任务赤裸裸地折射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人生活的复杂况味。也许正是同样的生活经历,让弋舟在《等深》、《而黑夜已至》、《所有生命的尽头》里能够徜徉在虚实之间,为经济繁荣下70后知识分子雕塑了集体的精神体貌,以残酷的诗意书写了他们精神的坍塌。

不得不说,弋舟对人性有着异常警觉的敏感,将小说的叙事空间、城市的景象空间、任务的内在心理空间,统摄于精神探索与时代病象下的人性关照中。《等深》以心灵单纯的周坚无法融入时代,不能接受妻子“茉莉”和老板的“暧昧”精神全面崩溃,选择了远离尘世的“失踪”。儿子周翔对此耿耿于怀,实施“报复”计划,在时代混沌中清醒且痛苦活着的“刘晓东”,明察秋毫,尾随暗访,终止了周翔的计划,也完成了自我的心灵救赎。 《而黑夜已至》中,徐果借助教授刘晓东,神助于宋朗的赎罪心理,实现了为男友、为老师杨帆对宋朗的敲诈,生命无常,车祸致死。

这三篇小说,涉及到当代中国最重要的社会问题,普遍的心理问题,以及有关存在的本质问题,作品叙事克制内敛而又让人欲罢不能,思之尤深,意味丰饶。作家对人间、对世事、对世界有种独自探索的执着,表现力流畅细腻,感受力敏感锋利,深刻睿智,朴素纯净,使得作品意境或疏朗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或空幽如“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当生活的帷幕缓缓落下,面对自己所属的这一代人的遭遇,弋舟以深入生活内部的精神视野,在历史回溯中,一点一滴呈现出了世界的本来面目。

刘晓东侦探式的人物带我们认识了70年代人的现实生活与心理状态,也许就在你的窗外,大街上也会有千千万万个一样的他。

《刘晓东》读后感(四):逐渐发现亮点的《刘晓东》

《等深》莫莉 周又坚 周翔 刘晓东

《而黑夜已至》杨帆 徐果 左助 宋朗 刘晓东

《所有路的尽头》邢志平 尹或 尚可 丁瞳

刘晓东以“刘晓东”这样一个滥俗的名字做书名,在我看来已经表达出了弋舟创作的所有想法。说实话看完以后没有很喜欢,因为我向来不太喜欢听一个人絮絮叨叨地念叨一些有的没的,也不喜欢这种一写到当代社会就各种乱情的故事。

他的个人主观感受太强,甚至在以一种侦探的方式在推演故事的进行时,所依靠的却是“直觉”这样一个不靠谱的东西。“直觉”的加入使得故事既真又加,仿佛是故事没有想到什么更有意思的机关和陷阱,所以选择了这样一个拙劣的玄而又玄的东西去推进,读者也无法说些什么,因为你不得不承认有些直觉是存在的。或者说他的所谓直觉与你预想到的故事发展相类似,所以才会这样地接受它。

但比一些作家优秀的一点是,他的作品里总有那么一两个点,是会戳到人,或者是让人意想不到的。在《等深》里,当以为周翔是要逃避14岁的法律制裁时,小孩子却告诉你“我就是要做一件自己可以承担结果的事情”、“我不想让我做的事在你们看来只是一场不用负责的儿戏”。也许仅凭这样一句话,就令这个小说比其他小说更加的高明。类似的还有当徐果死后,以为所有的矛头都应当指向宋朗的时候,才发现,原来徐果才是那个讹人的人。这种打破思维惯性去营造意想不到的结果的安排,会让人眼前一亮。

最喜欢三篇中的最后一篇——《所有路的尽头》,孤独、荒芜与双性,都是它的亮点。我不是一个习惯孤独或者熟悉孤独的人,我想,人如果简单点,顺着潮流融入人群,其实是可以使自己逃离孤独的境地的。所以小说中写孤独也很难写到让我信服,但这一篇的孤独感,我从排斥到理解再到接受,却仿佛也有一种想要情感泛滥的孤独感。“那一年,自己第一次离家远行时无法遏制地颤抖的原因——那个家伙长久以来柔韧地蛰伏在他的心里,确凿无疑,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它觊觎着,无时无刻不在伺机荼毒他的生活——那就是,一个人一无所有的,孤独。”尤其喜欢他对割了胸部的尹志平形容像是直接摸到了荒芜,这个荒芜的说法很让人喜欢。“因为他的世界破碎了,变得空空如也,就像他被剜除了的胸口。因为偶像与禁忌都已坍塌。因为,天空突然变得明亮。”

《刘晓东》读后感(五):你一定在哪里见过他

从书名和装帧来看,这似乎注定是一本孤独的书。不难想象,当读者在书店遇到这本书,他大概只会投去匆匆的一瞥。然而幸运的是,我读到了这本书,并且记住了这个优秀的作家——弋舟。

这本书包括了三个中篇小说,《等深》《而黑夜已至》和《所有路的尽头》,三个故事有一个共同的主人公——一个成天酗酒,孤独抑郁的画家、大学教授,他的名字叫刘晓东。

在这三个故事里,刘晓东做了三件事:寻找情人失踪的儿子,寻找一场车祸的真凶,寻找一个好友自杀的真相。在谋篇布局上,小说带有一点推理悬疑色彩。故事发生的背景都是在当下都市,手机、微博、雾霾等元素在文中经常出现,有一种让人置身其中的时代感。这两点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了故事层面的可看性。

在文字层面,小说的语言很凝练,带有一种残酷的诗意以及宿命的味道。“天已经黑下来了,空气滞重,有股沉甸甸的分量。遁入夜色,我有种挤进什么里面去的感觉。”这里描写的是雾霾,像是一首诗;“在惊愕中释放出的世界,只有同样的惊愕才能真正懂得,而来自命运的伤害,只能由与命运等深的行动来补偿。”这种格言式的表达,在引人深思的同时,也带来一种审美上的刺激。这样的例子在文中俯拾皆是,我忍不住会想,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一定修改过很多次,因为小说几乎每一段描写都很精致,甚至能给人一种古典戏剧的仪式感。然而,我没有给这部书打满分的原因也恰恰在这里,因为这样的描写过多之后,会给人一种不适的错位感,特别是对话过程中,会让人出戏(会忍不住想:这样诗意的对话在现实生活中真的会发生吗?)。我的偏见是,小说的语言在《等深》里面把握得很好,但后两篇里稍微有点失控。

小说最打动我的是刘晓东这个人的精神世界,他作为一个亲历过八十年代的中年男人,如今衣食无忧,虽离过婚,但并不缺少情人,然而这样一个人却总觉得自己缺少点什么,所以他总是一次又一次地陷入“寻找”的游戏里。他要寻找的东西表面上看与自己关系不大,实际上指向的都是自己内心最柔软也是最坚硬的东西——那些失落的最初的天真。这朵天真之花曾在八十年代开得无比妖艳,然而,我们都知道,随着一声枪响,那朵鲜花被碾得粉碎。

我无意去歌颂那个我未经历过的年代,这本书也没有这么做。一度让我困惑的是,从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是多么大的巨变啊,然而看上去,几乎所有的人都适应得很好。难道就没有人感到一种痛苦的不适吗?为什么看不到描写这类失落感的作品呢?(注意:这类描写可以完全不提及那次事件,就像这本书所做的那样)我认为,这本书给了我一个很满意的答案。小说里这个与世龃龉的主人公刘晓东让我倍感欣慰。

事实上,抛开这一特定的时代背景,这本书所成功塑造出来的形象依然是可以给人带来安慰的,就像塞林格《九故事》里那些试图找回自己的主人公一样(他们自问着“我以前是个好姑娘是不是?”“我以前是个好小伙儿对不对?”),他们让人意识到并愿意相信这样的人是存在的。

是的,也许他每天都在与我们擦肩而过,他不愿抬头看我们,因为他在内心深处默默地自责着、逃避着,拼尽全力试图找回点什么,然而他注定会失败,注定两手空空。可是在我看来,这样一个人恰恰象征着一种逆流的勇气,他浑身上下散发着一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却又不知道如何为之的执拗与挣扎,他所尝试的是一种看似徒劳实则顽强的抵抗。这种默默的抵抗才是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

有这样的人存在,有这样的书存在,会让我觉得这个世界是安全的、温柔的,是可以变得更好的。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