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阴翳礼赞读后感锦集

阴翳礼赞读后感锦集

《阴翳礼赞》是一本由[日] 谷崎润一郎著作,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页数:2019-1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阴翳礼赞》读后感(一):《阴翳礼赞》读后

这本书开篇很吸引我,本以为关于美学的书,多少都会有些晦涩难懂,没想到作者把阴翳结合到民众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大到房屋装修、室内布局,小到餐具、纸张等,让读者很快体会到阴翳之美的重要,甚至可以当作美学教材使用,同时也惋惜在现实中,我们却离阴翳越来越远!谷崎润一郎先生通过文字,试图唤醒世人,让阴翳之美能持续蔓延,让这种神秘的,带着禅味儿的美感,出现在我们现在的生活里!《厌客》那篇,看到描写猫听主人叫它的时候,耳朵和尾巴的反应,让我赶快看看自家的猫,虽说这个形态几乎天天看到,但还是忍不住再试试,看看猫到底有多傲娇,且这条尾巴到底带来了多大便利!我还挺喜欢《旅行杂话》这篇,以后再遇到人少,没有污染的地方,也悄悄的享受吧,不是自私,而算是为保护环境做出一份贡献吧!短短六篇随笔,看似各自单独的内容,但是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与日本,乃至中华文化的联系!对了,文中还不停的提到夏目漱石,之前看过他的《我是猫》,没能看完,有空了再翻来看看!

《阴翳礼赞》读后感(二):阴翳礼赞

《阴翳礼赞》 作为谷崎润一郎的经典之作,杂文结集代表作,值得读者深思,何以能自成一家,然后传世至今,倍受推崇?读后思之,确实是佳作,不仅文章好读好玩,更重要的是,《阴翳礼赞》代表了一种日本文化,谷崎笔下传导出来的绝美的日本文化,如读五四一代中国作家的作品,可媲美梁实秋的《雅舍小品》,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周作人《自己的园地》等佳作。相比之下,《阴翳礼赞》并不见拙,【阴翳】的日本雅舍之美,由二字点出主题,衍接出整个日式建筑文化,然后拼凑出旧日雅居之妙,新旧对比,怀念起本源伊始的旧日美好光阴。 说起来绕口,其实,作家用了【阴翳】,来反衬当代科技发展的弊病,念想起旧时光景,通过电光的对比,发现出自然光影与科技灯源的落差,来说明【阴翳】之美的生活。此为本书的第一篇,也是为首的一篇。书写的是传统日本文化的根基,夹杂着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描绘了京都及奈良寺院建筑的禅宗美学。对东方器物的欣赏,对比西方建筑文明的侵蚀,好坏各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谷崎润一郎是最深的日本古典文化见证人物,绝不媚洋,满满的东方文化自信,骨子里对日本古典美的追崇。包括东方美女的自然肌肤,盛食物的器皿,料理的可敬,往事的可爱,这篇《阴翳礼赞》,读出了谷崎藏在血液里对本国文化的自信与热爱。作为中国人,我也读得满心欢喜,啧啧称赞。一篇大《阴翳礼赞》点题了本书,见出谷崎的功力,越读到文章后面,更是欣喜渐来,想着可反复多读几次,好文章的内容,绝非卖弄文化,而是举一反三,托出了心境的平和与自然的博大,然后指出一种事实,文章到此,点到为止,漫天霓虹,不如拱门微光,潜入暗处,留下点点星光,才是自然与人的关系。面对日新月异的现代文明,谷崎写道【连深山老林里的暗影也不放过,实在是丧尽天良。】怪不得封面上写着:【看100次樱花,不如读一遍<阴翳礼赞>】 本书共收录六篇长文,除去《阴翳礼赞》一文,还有《懒惰之说》,讲的也是东西文化的差异,谷崎旁征博引,诙谐幽默,还是讲东方习惯的自然,与西方文化不可同日而语,因为作家是东方日本人嘛!只是【偶尔思考一下懒惰的美德——儒雅,也没什么不好。】还有《恋爱及色情》一文,更深度地剖析了恋爱心理,男权与女权,男女之别与东西文化之别,及作家擅长的情欲心理,仍是滔滔不绝,引经据典,名人故事肆虐。 《厌客》是心境转移的描写,《旅行杂话》写得最通俗,长途火车的感受,漫漫长列的专车,赏其美妙的沿途风景,不在乎时间,珍惜片刻,作家竟也描写出我坐火车的心情。当然写那些好的旅馆,好的饭店,好的景观,妙的温泉与海水浴场,让读者愉悦。《厕所种种》则让读者捧腹大笑,作者写了一次上二楼厕所的难忘经历,二层厕所悬空,可以瞭望到下面的土地,杂草,蝴蝶,路上的行人等。作者脚踩木板,秽物从上空降落,从蝴蝶的翅膀及行人的脑袋上掠过,在粪坑坠落,因无指示牌,免不了有人会进出那里,如书中所写,【稍微不注意便会从下面经过,不一定何时就会经受上天降落的"牡丹饼"的洗礼。】 这是一本读完身心轻快,又对生活燃起热情的书,因为谷崎的讲究,对生活的讲究,对文字的讲究。谷崎润一郎是自成一派的,无论是小说还是杂文,读完本书,便迫不及待,要读他的大作《细雪》了。

《阴翳礼赞》读后感(三):东方之美,犹如初雪霏微

古歌吟咏道:“耙草结柴庵,散落还野原。”

东方之美在于质朴、含蓄、蕴藉、调和。

谷崎润一郎将东方人的这种“暗中求美”浓缩到极致,称为两个字:阴翳。

通篇在礼赞阴翳,其实是在谈“美”,谈东方美学。

所谓美,不存在于物体之中,而存在于物与物产生的阴翳的波纹和明暗之中。

在一些不起眼的地方使阴翳生成,就是创造美。

比如谈到厕所:这地方必定远离堂屋,蹲伏于薄暗的光线里,承受着微茫的障子门窗的反射。一定程度的微暗、彻底的清洁、静寂得只能听到蚊蚋在耳畔嗡嘤。极为适合于虫鸣、鸟声,也适合于月夜,是品味四季变化和万物情趣的最理想的去处。

谈到纸:东方的纸张最是柔和细密,犹如初雪霏微,将光线含吮其中,手感柔软,折叠无声。

谈到漆器:烛火摇曳,漆器之美潜隐于黯淡之中,催发出一种无可名状的闲情余绪。

谈到建筑:巨大的屋甍,幽深的庇檐,东方的古人在阴翳中发现了美,不久又为增添美而利用阴翳。

在这种浅淡柔和、闲寂幽玄的娓娓叙述中,作者将东西方不同民族性格抽取而出:

▫️日本的妖怪无脚,漆黑一团,西方的妖怪有脚,通体透亮;

▪️我们喜欢的颜色是黯淡的堆积,他们喜欢的颜色是阳光的重合;

▫️我们爱生锈之器物之色泽,他们偏要磨得锃亮;

▪️我们种植幽深的树木,他们扩展平坦的草坪。

归结起来:

▫️东方人常于已有的境遇中求满足,能沉潜于黑暗之中,发现自我之美。

▪️西方人总是祈望更好的状态,不断追求光明,苦心孤诣驱除些微的阴暗。

将东方美学的隐约诠释到极致细腻的,便是谷崎润一郎,读起来总是感到“于我心有戚戚焉”。这是来自东方文化基因中对美的认同。

因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何我也喜爱薄暮时分的暗色,喜爱氤氲的雾气,喜爱雨天黯沉的居室,喜爱破晓片刻微茫的明光。

也想起来,小时候夜晚街道的灯光不多,房屋多陈旧,我和小伙伴在夜色中奔跑嬉戏时,总会路过几间破败的砖房,歪歪斜斜的墙面上有一扇小窗,窗内一盏如豆的灯光,像要被黑暗吞噬,却摇曳不熄,这样的灯光总会令我驻足怀想,神秘又惧怕。

而现在的街道和城市被各种灯光照亮,楼舍俨然,那样鬼魅又迷离的童年记忆不会再现了。

那盏如豆灯火,也成为我遥远记忆中的,阴翳之美。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