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酒的中国地理——寻访佳酿生成的时空奥秘读后感1000字

酒的中国地理——寻访佳酿生成的时空奥秘读后感1000字

《酒的中国地理——寻访佳酿生成的时空奥秘》是一本由李寻 / 楚乔著作,平装出版的2019-6-1图书,本书定价:370,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酒的中国地理——寻访佳酿生成的时空奥秘》读后感(一):孤独及所创造的

增长了些酒的知识。

其中<孤独及所创造的>一篇值得一读,讲逃避孤独是远古人类生存需要,集体作战提高了生存概率,恐惧孤独是自然选择结果,所以,孤独产生了一系列副作用,包括影响睡眠、情绪低落和损害健康等;

解法就是接受孤独,把孤独变成孤寂,跟内心对话,把孤独变成一种追求,成为沉思者,寻找退隐意义上的孤独。不是担心自己,而是牵挂自己,牵挂自己意味着严肃思考我们的生存条件,思考他人如何生活,获得启发。

《酒的中国地理——寻访佳酿生成的时空奥秘》读后感(二):有缺点,但值得一读

学到了很多酒类的基础知识,关于酒已经基本不受地理因素的影响这点,更是闻所未闻,让我打开了思想里新的一扇大门,想了解酒类的朋友,都可以读一下本书,是一本值得一看的好书。 可惜缺点正如作者自己所说,不够通俗,中间一段公式,我走马观花跳着看的,这一段着实没有必要,太打击阅读趣味性了。 另外本书还有一个看点,本书写于18/19年,作者对酒类行业下了好几个判断,我们现在未来的现在,可以判断其正确性,相当有趣。比如他判断茅台神话会破灭,江小白之类的文化酒会大行其道成为主流,他当时写下的观点在今天看来特别有意思,对错先不论,他的理由可以帮助我们从另一面看待这些现象。这也是读此书的一大益处。 到豆瓣看了评分吓一跳,9.5分,开玩笑呢这么高,我的评分在7.8-8分左右。9.5就太夸张了,估计是这本书描写的太过小众,打分的人太少所以显得比较高

《酒的中国地理——寻访佳酿生成的时空奥秘》读后感(三):一方水土一方酒吗

不喝酒的门外汉,也会品出本书的发酵香吗~ 作者是一对爱酒夫妇,有丰富的学科背景。在接受稿约前,他们也如我一样认为一方水土一方酒,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同时影响着酒的风味口感,但经过系统深入地阅读,走访,培训后,认识到酒的地理分布背后真正线索,是政治经济之手。 关于白酒,我们听过许许多多的神话与轶事,诸如白酒起源的一元论,黄白酒的消长,各类国酒神话的你方唱罢我登场,以及专业角度看口味的奥秘,香型的得失等。作者在书中对这类问题做了一个解剖式的分析,是真正爱酒之人为了产业长远利益的呼喊,不过也很容易埋没在声高千百倍的商家喊话里。偶得翻阅,收获不少~ 书中首尾引《文化地理学手册》对文化地理的定义:文化地理学是一种思想风格,既不固定在时间中,也不固定在空间中。本书检验了这种定义的深刻性,在捕捉每一幅相对固定的时空画面时,依靠的是不断转变的人的思想。而文化地理是一个不断演变的事实,这个事实从古到今已换过无数面孔,想要全景式地展示是不可能的,使用某种线索复现,依靠的还是思想。怎么把握好自己的视角,也是作者留给我们的阅后习题~ (饮酒有害健康)

《酒的中国地理——寻访佳酿生成的时空奥秘》读后感(四):白酒小记

1.乾隆的千叟宴用的是汾酒,民国高端白酒代表也是汾酒,开国大典用的也是汾酒。开国大典时的茅台镇,还没解放。茅台后来成为国酒,源于周总理大力举荐。

2.中国白酒分布有两条脉络:古盐道(汾酒、西凤酒、泸州老窖、五粮液、剑南春、水井坊、茅台、习酒)和大运河(二锅头、老白干、洋河、古井贡)。

3.酿酒其实是两个环节:糖化(淀粉转化为糖)和酒化(糖转化为乙醇)。传统白酒和黄酒酿造中,糖化剂和酒化剂都是酒曲,在发酵过程中不排除环境微生物影响,称为开放式双边发酵。现代酒精工业中,糖化(酶)和酒化(酵母)环节分离,且使用密闭容器,称为封闭式单边发酵。

4.原料:高粱香,玉米甜,小麦冲,大米净、糯米柔。大部分白酒是高粱单粮酒,五粮液是多粮酒的典型。

5.制曲:大曲由大麦、小麦、豌豆制成,小曲由大米制成,麸曲由糠皮、麦麸制成。大曲是高端固态酒的主流工艺。小曲是米酒、黄酒和部分南方白酒的工艺。麸曲是现代工艺,成本较低,现代二锅头即采取此工艺,因此可能与解放前的二锅头口味有所不同。

6.发酵酒:发酵出的酒粮混合液(酒醅和酒醪),酒精度一般不超过15%,超过这个度数酵母菌会死亡。因此发酵酒度数不高。

7.蒸馏酒:将酒醅和酒醪蒸馏提纯,因为甲醇沸点<乙醇沸点<水沸点,因此蒸馏出的“酒头”不能喝。所谓液态酒,就是食用酒精(采用液态发制作)为基础加以勾调,固态酒(也叫粮食酒)则指采取传统的固态蒸馏工艺,固液酒为二者混合。

8.茅台工艺:端午踩曲,重阳下沙,九蒸八酵,七次取酒,三年陈化勾调,再放两年出厂。据说陈放三年是周总理提的要求。

9.窖与缸:泸州老窖等四川酒用老泥窖,老窖泥不铲;西凤酒用泥窖,但去老窖泥,补新泥,同时用荆条酒海储存;汾酒用地缸;茅台用条石窖。

《酒的中国地理——寻访佳酿生成的时空奥秘》读后感(五):酒,作为一种文化

酒作为一种文化意象,曾经在中国古代的文化社会中占据过突出的地位。当然,所谓饮者留其名,留名恐怕并非是因为饮酒,酒还是沾了名人的光。酒的文化价值更多的还在于其意象,在专治统治和士农工商的身份主义社会所内涵的自由不羁与恣意洒脱,“狂言”总是出于酒后,豪气干云。及至于近现代,酒的社交功能才日益凸显,作为一种商品在消费社会大行其道。当然,酒的价值体系总是多样的,某种功能符号在某一时期的凸显并不否认其别种功能符号的存在。它既是何以解忧的答案,也是与朋友饮的对象,还可以是寄托胸臆的依凭。读这本书的缘由,其实很难讲清楚。我并不是一个好酒者,但也不是酒的禁绝者。商品经济时代关于酒的神话难免让人困惑,嗜酒者缘何如此,就生理价值来讲,酒完全算不上是“美味珍馐”。明知可能无法找到答案,我还是翻开了这本《酒的中国地理》。

本书所称中国地理,其实包括了自然地理和文化地理。并在在著者看来,文化地理在当代无疑发挥着更大的作用,具体归结于政治和经济因素,辅之以历史因素。从白酒的起源开始,区分蒸馏酒和发酵酒,打破了白酒的第一重神话:附会历史。白酒的历史,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久远,诗词典籍中的酒与今日的白酒其实相去甚远。清浓酱的浮沉荣辱,各色品牌的迎来送往,打破了白酒的第二重神话: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不过你方唱罢我登场,白酒并非自始便是高级商品,神话实在是消费者自己缔造的。

著者认为,白酒的地理分布,兴起于古运河与古盐道,既是自然地理的,又是文化地理的。曾经的酒的两重中国地理高度吻合,也有一方水土一方酒的机理。随着经济重心的变动,经济和科技水平的提高,交通条件的改善,著者引入历史层累效应论述当代酒的中国自然地理与文化地理的错位。从酒的起源讲到酒的当代故事,从酒的地理分布讲到酒的派系划分,政治和经济因素发挥的作用让人印象深刻。

这是一本中国白酒的百科全书,从文化源流,到生产工艺,再到地理分布,兼及未来展望,对中国白酒的祛魅自有其价值。如果你想了解白酒的来龙去脉,如果你想了解那些耳熟能详的白酒品牌如何走上神坛,如果你想在林林总总的白酒品牌面前保持必要的理智和了然,本书推荐一读。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