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夜色温柔读后感100字

夜色温柔读后感100字

《夜色温柔》是一本由[美]菲茨杰拉德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9,页数:43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夜色温柔》读后感(一):《夜色温柔》

菲茨杰拉德描述的幻影必须发生在光鲜、昂贵、高端的人群之中,与这群人相配的特定景色共同营造成纸醉金迷感。但是,或俯或仰、场景的转换,人物的出现都是那么丝滑,有时跳跃太快甚至会让人莫名其妙。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战争带来的破碎感时隐时现,精神病人般的独白能让人轻触被揉搓后的细腻,都需要我慢慢品味。

迪克,一开始我期待完美英俊的他冲破道德束缚,和浪漫美丽的罗斯玛丽发生一段邂逅,慢慢地,他开始衰老,开始落潮般不可抑制地堕落,我已然不期待,但是闻到了他身上的腐朽味道,我也感到同样的难过。

《夜色温柔》读后感(二):重读 夜色温柔

第一次读是20岁出头,那年还读了《八月的星期天》,那段时间我饕餮般进食南法故事,无论是菲兹杰拉德还是莫迪亚诺,他们对环境、对人物外貌的精细刻划、不刻意的心理描述,这种反差非常打动当时的我。这些书籍对我而言,除了文学的品味,更像是一个陌生又繁华世界的敲门砖以及现实生活的参考指南:派对、酒精、香烟、最重要的是良好的谈吐和举止,在那个年纪我有参加不完的派对,在每个派对后我都会思考自己的举止是否得体。我或模仿或臆想书里描述的细节,把书里读到的投射在现实世界,我也是这么学习心动的,比如菲兹杰拉德写“他看起来亲切迷人——听他的声音就知道他会照顾她,而且不久他就会为她打开一个新世界,展现无尽美妙的可能性”,那时我爱上的都是这样的人:时时刻刻让我感受到被照顾、会为我打开另一个世界的可能。但我认为还有根本的原因是,那时我处在第一卷两位女主角的年龄夹缝之间,18岁的Rosemary,24岁的Nichole,20出头的我处在中间,既有对稚气的认同,又有对成熟的向往,那时我是任何人,是自己也不是自己。

现在再读,南法的优雅派对被稀释在疗养院中间,近距离体会了菲茨杰拉德“头脑里的所有故事都带有一种灾难感”,脆弱敏感讨喜的人不断下坠,臣服于这场文学、文字构建的梦境,然后幻灭。

《夜色温柔》读后感(三):迪克人物评析

我没有办法控制住自己不去想这本书。

我无法不去想迪克玫瑰色的温柔但悲哀的人生。我想在之后的日子里,在每一滴酒精进入我的身体,每一点悲哀流出我的眼眶的时候,每当我想要去摒弃多余的感性,每当我要去献身给某种鼓动我的激情的时候,迪克就会出现在我的眼前。

迪克和盖茨比都是悲剧式的人物,但是却非常不同。我瞧不起迪克,却又深深地同情迪克,盖茨比迎来人生的反转,像航海家一样获得自己的大陆,而迪克却趴在别人的船板上,遥望着远不可及的极光。

但是为什么迪克会这样?我们不能得到答案,也不该得到答案。对于他的人生而言,这只是一条顺理成章的道路,道路通向哪里,在此身此时立足之地,根本不可能看清。每一个人都可能会站在这样的困境中,都可能会从高高的悬崖上摔落下来,都会被某种触手可及的幸福所诱惑。

他出于纯粹的爱和责任奔向了和尼克尔之间的爱情,也住进了这座属于金丝雀的牢笼。他忍受着书中没有去重力描写的与精神病人毁灭式的相处,一点点付出爱和自我,却没有得到足够的滋养和回馈。他所努力汲取的知识和以此获得的酬劳,在沃伦家巨大怪物一般的财富面前不值一提,悄悄地被吞没了他的才华、创造和自尊心。

一个勤奋的、才华横溢的、机敏的、充满魅力的青年人,一点点滑落,如同沉坠的落星颓阳,变成了一个酗酒的、失态的、自我怀疑的中年人。

对金钱社会的抨击和反思,是了不起的盖茨比和这本书共同的主题之一,他们都塑造了拥有浅色眼珠的美丽薄情富有的女主角。但是当故事走入尾声,夜幕落下,盖茨比依然是那个坦荡的、富有牺牲精神、鲜明的、善良的、最特别的盖茨比,迪克却变成了我们捕捉不到的一个游魂,带着他的忧郁的往事隐入夜色。

在他的背影中,在他的残曲里,没有某种富有教义的启示,没有荡气回肠的情节和感情,没有深刻的总结和可以借鉴的残光暗影。

这只是一个人,温柔而疲惫的一生。

《夜色温柔》读后感(四):了不起的菲茨杰拉德

看完菲茨杰拉德的书有些忧伤,不管是迪克还是盖茨比,都是内心怀抱纯真信仰的人,无论是对事业还是对爱情,最后却在现实里疲惫,失意,陨落。怀抱纯真信仰的人也许更容易遭遇挫败,但是他们身上的一切却是那么打动人。这就是《了不起的盖茨比》和《夜色温柔》打动读者的原因。菲茨杰拉德小说的内核也许是忧伤的,悲观的,但是他确实对这种纯真和乐观是赞颂的,肯定的。他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炉火纯青。尤其喜欢那种角色自我剖析或者作者冷静剖析角色内心活动的段落。他的小说也是承前启后的,既有十九世纪优秀的叙事能力,又有当代作家写作笔法的大胆尝试。他把自身经历,所有的人生观察以及自己敏锐的人生洞察有机的融合到小说里,每一个人物都是那样的生动,鲜明。

在《夜色温柔》中,戴弗医生在少女罗斯玛丽的视角里出现:阳光、帅气、才华横溢、温文尔雅。对于罗斯玛丽的迷恋,戴弗医生表现出一种自我克制。

在第二章中,戴弗医生和妻子尼克尔成为绝对主角。作者用梦幻般的笔触描写了一个美丽的精神病人与医生的不可思议的恋情。戴弗医生作为一个心理学界冉冉升起的新星,被爱情与拯救别人的愿望征服,而二人不对等的关系必然为日后留下隐患。

第三章中,爱情伴随着日渐的繁琐和失望陨落,事业被感情的消耗拖住后退。戴弗医生在日渐衰弱中为自己逝去的理想,奋斗的力量叹息。再见罗斯玛丽,她也不再是对他花痴的少女,而是有多段情感经历的“过来人”了。有一段医生的内心独白对人性描摹挺好的,他讲了迪克一直为尼克尔自我克制,当感情日益破碎,他才想到,曾经有那么多女人爱慕自己,有些怅然若失。另一面,尼克尔也爱上了别人。尼克尔的内心活动也很精彩,她的出轨更像是要脱离迪克掌控的自我宣言。一切无关道德评判,只有真实的角色感受和复杂的内心世界。

盖茨比从人生巅峰到人生失控是像过山车般快速的,猛烈的,戏剧化的。而迪克.戴弗从充满理想抱负的阳光少年到失意颓败的落魄大叔却是缓慢的,轻柔的,生活化的。比起前者带给读者的冲击,后者是更为绵密的忧伤和失落。

菲茨杰拉德是一位杰出的天才型小说家,他对于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对于情感的敏锐感触,对于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以及小说的精巧的结构与诗意的语言,都有鲜明的个人特质,在文坛是独一份的。

难怪那么多人那么爱他。

《夜色温柔》读后感(五):读完本书感受到彻骨的寒冷

这本书我起了三遍头,直到最近这一次才终于看完。永远不会对菲茨杰拉德失望,他的书只要耐心熬过开头,接下来的每一段描写都能带来感官上的享受。这时候情节对我来说已经不再重要了。

菲茨杰拉德选择以罗丝玛丽的视角起头,带着我们用第三视角去观察迪克:风趣,迷人,学识渊博。戴弗夫妇,小交际圈子里的顶层人物,而迪克是这个小世界的视觉中心,为所有人带来能量的太阳:他帮助所有人进入一个更迷人的世界里,他把他的眼睛借给他们,把他的风趣借给他们,这群无趣的人、找不到自我的人。他帮他们找到自我。这时候迪克是正确,是标杆,是迷人的范本,是无可挑剔的美国男人代表。然后——?罗丝玛丽迷上了他,她十八岁,她不爱他。迪克会怎么选择?他会不会偏离他的正确?很显然他拥有远远超出普通美国男人的自持。但他还是瞒着尼科尔和罗丝玛丽发生了一些关系。这时候叙事视角开始渐渐地从罗丝玛丽转移到迪克,转移到他的矛盾上。青春的罗丝玛丽,美而病态的尼科尔。看到这里我开始有点不耐烦,而这时候尼科尔对我们来说还是很神秘的。

然后或许是从第二章开始吧,迪克和尼科尔的故事从头开始叙述。尼科尔,漂亮的小女孩,她的一部分自我被埋葬了,不知道是否能正常而完整地度过这一生。直到迪克来到了她的身边。接下来发生的情节让人感到多么绝望,迪克原本是没有与她结合的打算的,但所有人在设法使他跳进这个坑里——像一种献祭。这时候我想起了受到同样蒙骗的羊脂球,虽然前者是有一点受到诱惑的成分在里面的,但他所受到的诱惑不依然是一种阴谋吗,尼科尔多么狡猾!她知道她病了,她想痊愈,她多么精明地为自己谋划!她引诱他,使他成为他的祭品,从他身上吸取生命和力量,最后她好了,而他却干瘪了。她试图用金钱牢牢圈住他,用金钱使他堕落、屈服,这样他就永远是她的了。迪克却保持节俭的习惯。

看到这里,我开始想,迪克到底从尼科尔身上得到了什么?他为什么要任她索取?但后来,我可能慢慢懂了。或许迪克生来就是奉献者而不是索求者,给予别人力量让他更热爱自己的存在,他习惯做太阳,做标杆,但他忘记自己并不是宗教式的源源不断的光芒般的存在,他会疲倦、会恼怒、会狼狈不堪。尼科尔就这样牢牢地吸附在他身上,当她得到的力量终于足够唤醒她另一部分沉睡的自我时,当迪克光芒不再让她感到无地自容和厌恶时,她像扔掉一块瘪掉的氧气袋一样把迪克扔掉了。珊尔达式的女郎,多无情。

整本书给我留下的印象是一种深深的无力、疲惫,是清新的景色中弥漫着的忧郁的烟雾,是迪克的沉思,还有很深、很深、很深的悲伤。在所有的句子里我都看到了悲伤,乃至于我经常要停下来想一想,这本书为什么这么悲伤?不是叫夜色温柔吗?在临睡前看这本书,书页的哗哗声会使人联想起夜晚大海的悲鸣,苍白的浪花冲击孤独坚硬的礁石,还有岸边沉思着的迪克。悠扬的萨克斯在孤寂的灯光下演奏,人群散去,只有夜色依旧温柔。

自己的一点感受,欢迎讨论交流。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