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中国文学中的孤独感读后感1000字

中国文学中的孤独感读后感1000字

《中国文学中的孤独感》是一本由斯波六郎著作,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28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文学中的孤独感》读后感(一):读后杂感

在我很emo地跟一个小哥说我很孤独的时候,小哥给我推荐了这本书。读完后,感觉自己又积极向上起来了。跟书中的文人相比,我的孤独还停留在浅层的,我没有因为怀才不遇而感到孤独(因为没才华),没有因为人情凉薄而感到孤独,也没有因为世事多变而感到孤独,我只是单纯地因为没有对象!希望我永远不要体会上他们的孤独。俯仰一世,终期于尽。我只想快乐并不留遗言地过完这一生。

《中国文学中的孤独感》读后感(二):孤独感与自我凝视

日本汉学大家,广岛大学教授斯波六郎(1894—1959)在他那本可读性极高的《中国文学中的孤独感》谈到,据东京警视厅调查,自杀者分为写了遗书的和没写遗书两种:

换言之,其本质是排斥他人的理解的。因为已经复杂到了排斥他人理解的程度,所以遗书就没法写了。

他继续写道:正如这件事所表明的那样,这种认为一切都只是自己个人的问题,没有可以停靠的港湾,孤立无援的心绪,令自己感觉到孤独的心境,便是「孤独感」。

接着,他引用《左传》「人心之不同也,如其面焉」,还有「同床异梦」等说法,延伸到古人很早就发现人都是各自孤独的。斯波先生说:人与生俱来就怀有的「不安」,其实就是「忧愁」与「苦恼」。

当人与环境,与他人,与自己无法调和的时候,就会不安。就会出现孤独感。文学家的作品怎么会让人读出孤独感呢?因为,文学家会「自我凝视」。

尝试用「自我凝视」,来解锁2024吧!怎么开始凝视呢?答曰:读书。

挑战一年读100本书之6

《中国文学中的孤独感》读后感(三):人生无常,常叹孤独

人生无常,常叹孤独

这本书没有前言,从后记则可以迅速抓住全书的核心人物──陶渊明。分析过整个目录之后,你同样也可以立刻锁定,陶渊明这篇占据着最大的篇幅。

这本书源自作者于广岛原子弹爆炸之后,斯波六郎在一片笼罩着绝望情绪的焦土上,具身认知的感受。这是一种情绪的蔓延。油然而生的孤独感,与陶潜的诗句,形成共鸣。之后的一次仓促讲座,从陶渊明的孤独开始;再之后的一次讲座,从陶渊明之前与之后的诗人诗句中,寻找孤独,集成此书。

陶渊明的孤独感,分为两类。因其无法与社会调和,而生孤独感;又叹人生无常,又生孤独感。陶渊明不愿与社会同流,以「拙」字讽自己与俗人之差异。也因其不愿舍弃自己的主张和信念,固然贫穷,而不同于那些随大流而困于思想之贫穷者吧。深处孤独,寄物相伴,也只有影子相伴。而那失群鸟,也只是他的同类,孤独之所寄托之物,而已。

速读速度:951字/分钟(47页,30分钟)

重点章节:陶渊明

阅读建议:先看后记,了解此书来龙去脉;从译后记可以看到日本文学界对斯波六郎与此书的高度评价。之后,从陶渊明开始,然后第1、2章和附录为必读,其他诗人章节为选读。

#千书改命 #一日一书一卡片

Changlog: [[2022-03-19 Saturday]] 23:58:20

《中国文学中的孤独感》读后感(四):孤独大赏…

孟子云:幼而无父曰孤,老而无子曰独。包括鳏寡孤独在内的四种状态都是值得同情的,更多地指向物质方面无所依凭。随后“孤独”连用,表明在精神方面自我与他者的一种无法相通的隔绝状态。 斯波六郎以历时性细读中国古代诗文,探究文人何以孤独,如何呈现孤独感,以及孤独感的层级,来一场孤独大赏。比如屈原以丰富的想象反复陈说自己强烈的孤独之苦闷。宋玉意识到自己孤独并对自己有距离的自我凝视,进行客观化的观察和表达。到了汉代对混沌自我的凝视更深入一步,更具体地描绘自我的孤独身姿。 何以孤独,既有外在境遇,又有内在体认。肉体上与亲近之人隔绝,个人信念无法与周遭调和,对周遭残酷现实和制度的不满与抵抗,哀怜生命脆弱无常,以及认识到本真的自己归根结底是孤身一人等。其中陶渊明是孤独的集大成,并将自己的内心推及外物,将自我放大,把孤独感寄托于飞鸟,孤云,孤松。杜甫更是主客相融,将哀怜自己孤独的心情推及万物。李白则无自省,把孤独的责任推及他者。仅各诗人的部分作品来给各人的孤独下定义,或许有管中窥豹之嫌,论李杜时的佐证文本稍显牵强。李白笔下的孤独,还有一篇很典型的《玉阶怨》,也是中国文学传统中的典型主题,借女性视角以弃妇代指逐臣表达孤独哀怨。 另外谈孤独,还有很多可说的点,关于唐代我的第一反应是《江雪》,是王维李商隐。还想了解不同情境不同文化面对孤独的反应。 附录里谈融合性很有见地。讲中国文学强调言不尽意又追求言外之意。喜欢用对句、譬喻、典故体现出典型的非直线型的对照式思维方式。 将前后左右古今上下反复照应,在事物互相牵引并列调和中思考。譬喻往往选取人尽皆知的事物,但通过把两种事物放在一起,就可以生发丰富的新情趣新理解。而典故其实就是将过去与现在的事对照思考,产生新的意思。所以中国文学追求的不是对立而是融合。

《中国文学中的孤独感》读后感(五):读书分享:《中国文学中的孤独感》

中国文学中的融合性 文学就是细腻地体味人生。汉代是道德的文学,3世纪曹操的出现,使纯文学的价值得到认可。但这之后的文学仍然和道德、政治相互纠缠,处在不断的变迁之中。 语言这种东西,一旦遇到时势的混乱,那么就有可能陷入一种不知不识的混乱中,以中国的例子来看,每每进入一个混乱的时代,语言也会产生混乱。 中国的文学十分注重文学的表现形式,其文学作品往往会有几个表现上的固定特色: 1.重视言外之意。中国文学中也有直线式的叙述方式,但是这种写法往往得不到很高的评价,他们珍视的是能不能在语言之外带入意味。这种思维方式,是以对照的方式思考事物。 2.“对句”的表现形式。例如 “饥岁之春,幼弟不饷。 穰岁之秋,疏客必食。” 形式上整齐划一,内容也非常整齐。这个对句想要表现的核心思想是:人类的生活说到底是受到物质制约的。中国的对句绝非是将两件事单纯并列而已,二十通过并列产生比照,由此生发出一个梦中的世界,这才是其本质。 再如: “天地者,万物之逆旅; 光阴者;百代之过客。” 通过比照进行思考,可以发现,我们人类从空间的角度来看,不过是这个巨大的客栈中极其渺小的一部分;而我们的生命,受时间的支配,从永恒的角度来看,不过是驻留时间非常短暂的旅客罢了。它所表现的,正是人生的极度无常。这种思维方式,就是在整体当中思考局部。 3.中国文学的另一个特色是譬喻。例如“红色的叶子”和“血色的红叶”相比,后者给我们留下更鲜明的印象。“白色的山峰”和“白银的山峰”,那种闪闪发光又铺满一地的白色,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通过譬喻,可以让对方更容易理解一些理性方面的内容,还可以集注一些有趣之处,唤起对方对美的感受。 4.频繁地使用典故。使用典故,就是不直接陈述自己的想法,而借助典故,隐藏在古典之中进行表达的方法,一方面让自己说的话有了十足的权威,一方面能给对方带来余音绕梁的感觉。他还可以让对方产生深度的思考,而且是不是能令人感到幽默。简单的词汇中浮想出复杂的背景,让作品的解释和鉴赏丰富起来,这是使用典故最紧要的艺术效果。典故可以说是譬喻的一种,它是将过去的事情和现在的事情,比照着进行思考,总之都体现了追求融合的境界。 我的评价 如果从知人论世的角度来说,我认为斯波六郎研究“孤独感”的课题,与他的一段经历有关。在后记中,他提到了广岛原子弹事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末美国在广岛投掷了原子弹,有人说这里在75年内将寸草不生。斯波六郎引用了“国破山河在”这句诗描述他痛彻心扉的感受。国家破亡、人类社会惨遭破坏,但是山河一如往常,可广岛的山河都改变了原貌,他说“在这种绝境下,自己勉勉强强活了下来,”“幸存下来的人们只能茫然若失,恐惧而又战栗。”这种状态一直持续着,后来举办“尚志会”,“为的就是多多少少抚慰一下人们的心灵”,他作为讲师,开了《生活诗人陶渊明》的讲座,这场讲座的主旨是:“陶渊明作诗并非出于游戏,而是为了歌吟生活,其中最主要的则是他自己孤独的生活。”我想,他选择这个讲座主题,也是用文学给当时的人们以鼓励和力量吧。 阅读这本书时,我先浏览了目录,看了中文版序、后记、译者后记,通过斯波六郎本人的叙述、友人、翻译者的叙述从多个层面了解斯波六郎其人以及本书的成书过程,对这本书的内容和学术价值有了大致的认识。接着我就从第一章按顺序看,作者的思路很清楚。第一章先界定了什么是“孤独感”,然后从第二章开始谈隐者的孤独感和文学作品中如何表现孤独感。在谈文学作品中的孤独感时,他能够突出每一部作品或者每个作家的特点,而且在时间线的叙述中形成一条线索,我们可以感受到文学表达方式的演进。诗歌作品最重要的就是所抒何情、如何抒情的问题,我认为这本书主要梳理了历代文人抒发了什么内容的孤独感,以及用什么样的表达方式抒发孤独感。我的硕士毕业论文研究了屈原的作品,在读到他关于《楚辞》的相关研究时,我觉得他分析得很精准,也给了我很多的启示。 读这本书读起来不累,读的时候也带给我一些感动。首先说它读起来不累,是因为它每一章节的内容不是很长,短的章节只有3页,很快能读完一章带来成就感;而且它的语言读起来很舒服,句子长短相间,用词也比较常见,解释的很明白,比较好理解。我说它读起来带给我感动,是因为作者是一名日本人,但是对我国的传统文化爱之深、研之深。书中对《孟子》《荀子》《论语》《楚辞》《诗经》《庄子》等古籍引经据典,解释准确、分析严谨。反观自己,作为中国人更应该尊重、爱护我国的传统文化,花时间去阅读它、学习它深刻博大的智慧。其次就是这本中文译本的成功问世得到很多中日学者的帮助。在做学问、传承优秀文化这件事情上,我们都没有受到历史问题的影响,体现了一种大爱。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