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状元媒》读后感1000字

《状元媒》读后感1000字

《状元媒》是一本由叶广芩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9.80元,页数:2019-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状元媒》读后感(一):从前慢

读叶先生的书,是从《梦也何时到谢桥》开始的,一读而欲罢不能,找来她的其他作品看,又读了《豆汁记》,沉迷于她描述的老故事的温情里不能自拔,一直看到《状元媒》,最后“凤还巢”是在大泪滂沱中看完的,读完伤心了很久。尤其结尾的“老凤还巢。空巢。”太悲凉了,超出了我的承受能力。还有《采桑子》没看,打算过段时间再看。

《状元媒》中收纳了十一则故事。自第一章《状元媒》开始,故事依次以传统戏名冠之。从父母的婚姻写起,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跃然纸上,莫姜、张安达、五哥、老姐夫……滚滚红尘,各人有各人的缘法。通过叶家“老人”与“新人”的对比,作者在书中也表达了对时代变迁的感慨。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凤还巢》。

《状元媒》读后感(二):各章节时间不统一?

"1912年,我母亲三岁"可知母亲1909年出生,后面2009年过66大寿说母亲百岁正好。

"母亲三十岁才出阁"父母1939年结婚

"父亲比母亲大了六岁"其实大18岁,所以父亲1891年出生,『采桑子』说父亲出生于光绪十七年,正好1891年

"论年龄,比我的母亲小一岁"大哥1910年出生。

还有一处,收到消息是皖南事变后的第三年,"我"过周岁生日。这里说明"我"1943年出生。

最后一章说大哥大我41岁。按大哥1910年出生,我就1951年出生了。

《状元媒》读后感(三):戏如人生,人生如戏

9分。可读性极强,一字一句都带着深情,写出了一个晚清大家庭的风雨飘摇,一位父亲,三位母亲,14个子女,还有形形色色的亲眷、朋友、仆人,读来仿佛自己就是那个七格格,那个调皮的耗子丫丫,跟着作者走了一趟人生旅途。艺术始终要来源于生活,作者是叶赫那拉氏后裔,以自己的生活经历为基础写下的作品,给人以强烈的身临其境之感,以至于总想去找到书中人物的原型。全书以京剧名为章节题目,别出心裁,人物命运与剧中人物相呼应,读来有荡气回肠之感。我想只有融入了真情实感的文章才能够打动人心,作者写这些故事的时候想必时时落泪吧,我读到“小放牛”一章的时候忍不住红了眼眶,那种真实感、无力感,甚至是宿命感让我思绪翻涌。一本书写尽了老北京的繁华、衰败、重生,充满趣味,让我对美食荒漠的京城产生了“好吃”的错觉,莫姜做出的每一种吃食都让我心向往之,那种繁琐、讲究、精致应该是清廷留下的精华吧,我认为舌尖上的美味都应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应大力发扬光大,制造新的消费热点。好的作品要能与读者共鸣,本书做到了,值得一读,值得细品。

《状元媒》读后感(四):大厦倾颓,人如飞蓬

“他(张安达)演得很投入,把身心完全化入牧童之中。仿佛又回到了静海乡下,回到那柳暗花明的村外小河边,草荡清流,白鹅戏水,妈妈在家做好了贴饼子熬小鱼儿,等着他回去。他在歌唱中,找回了一个健全完整、明亮阳光的少年,他的心灵为之愉悦而轻松。”

一年了,终于断断续续看完了叶老师这套京味小说三部曲。掩卷长叹,依然感觉荡气回肠。从《去年天气旧亭台》开始那个小小的女孩,到《状元媒》结束时的老凤归巢。三本书凝结了作者生平的所见所闻,一个甲子的光阴倏忽而逝,书中的人大部分已为鬼录,那些在时代中轻如鸿毛的生命,演绎的一个个传奇,被这个前朝遗留下来的后生用细腻的笔触记录下来,生命已然消逝,留下他们的故事在文字中舒展,这何尝不是一种补偿。

另,太喜欢叶老师叙述的口吻了,准备找几本她的其他书来看看。京味小说三部曲都是自传性质的写实作品,笔下人物的命途多舛令人唏嘘但,毕竟有原型,我内心还是期待这样一个将笔墨拿捏得恰到好处的作者能够有些虚构类作品。几年前看了台湾作者蒋晓云的《民国素人志》系列,也是喜欢得很,但后来她出的书都是些伤春悲秋的散文,多少有些遗憾可惜。

《状元媒》读后感(五):家族传奇最后的讲述人

《状元媒》的叙述线拉的比较长,从母亲和父亲的姻缘一直写到自己六十六岁回到北京,老凤还巢,七哥去世,回忆绵长,中间各种叙述插诨打科,笑里有泪,泪里有伤,令人感慨唏嘘。

作者用戏剧名字做每个章节的标题非常有京味色彩。

南营房的丫头盘儿,和大自己十八岁的金四爷的婚姻充满了戏剧性和必然性。状元郎刘春霖用一只模糊的属兔,把穷苦人家的盘儿和清末皇室金四爷牵了红线,虽说有点损,中间大闹洞房也充满了戏剧性,但最后和四爷的婚姻也算是历经世道艰难,不离不弃,真应了一句不是同年同月生,确是同年同月死。格格作为这个大家族最后的皇姑,下放知青后顺沟,在饥饿时代一帮二十来的青年充满了各种颇有喜剧色彩的酸辛回忆。有人返程有人留下,有人死去。知青岁月不亚于一次人性的流放。

最有喜感的是七舅爷的一辈子,无欲无求,即便青黄不接,吃了上顿没有一顿,也是倒驴不倒架,过着思想上的贵族逍遥游。斗蛐蛐,遛鸟,能上了教科书的虫儿他们是行家。日本人入侵也不忘分辨蛐蛐的种类。他的儿子青雨的结局也算是吐了一口恶气。

最感动的是豆汁记。宫女莫姜,擅厨艺,性格温存,一辈子不得罪人,最后怕连累四爷和自己的男人一起双双去了黄泉路。还有刘安达,溥仪之后被解散的太监刘,爱戏,真诚,最擅长戏剧小放牛。也是真心之人。最后五姐夫还有金四爷来辞路,读得非常心软,是知恩图报的人。

关于最后两节,几乎看苦。说的是老三届,知青下乡。各种酸甜苦辣,至交好友。又说到回京,确是空巢,在格格66岁生日晚上,七哥走了,至此,这个大宅门只剩下最后一位格格,真正的孤单影只。心酸不已。

作者文笔非常不错,没有刻意的把那段文,革时期的磨难渲染的太多,寥寥几笔,确是肝肠寸断,不胜唏嘘。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