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宝岛一村》的读后感大全

《宝岛一村》的读后感大全

《宝岛一村》是一本由赖声川 王伟忠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8,页数:20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宝岛一村》读后感(一):小毛(赵台生)

赵家的老幺,少年的他顽皮、直率、单纯,爱吹牛,常幻想,偶尔耍耍小聪明。他是爸妈的好儿子,姐姐们的好弟弟,男孩们的好哥们。如果日子就这样无忧无虑地过下去该多好,可人总有长大的一天。

大车忘词的那晚,小毛的梦跟着一起幻灭,那是他第一次面对现实的残酷。站在台中街上,他说对面的不是大毛,可能是霓虹灯太刺眼,没忍住晶莹的泪,所以才看不清吧。父亲被抓走时,深深的无力感再次压倒了他,小毛仿佛回到了蓝天使酒吧门口,面前站着那个高大的保镖。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离别曲,小毛们离开了长大的眷村。他们拼了命地逃离,但又时常怀念那里。眷村的最后一天,请让我带大家再看一眼。爸,你看到了吗,你看到了吧。

小毛没什么特别的经历,故事中他是亲历者,但又是旁观者。他就像生活中的我们,大多数时候站在画里,看着身边的争吵、失望、欢笑与泪水,在迷惘中成长。每个人都能在小毛身上看见自己。

小毛你好,我是小毛。

《宝岛一村》读后感(二):小人物啊就想好好的生活

2019年上海书展中信展位购买。一套九本,半价得。

装帧很有心,九本有函套,书脊对外组成作者赖声川的头像。每本封面黏贴节目单设计, 字体设计也很独特。

书中收藏剧目世界首演信息,包含原始演出阵容、演出年份及地点、时间,满足剧迷收藏需求。

剧本前有演出场景介绍,舞台设计细节和赖导亲自写下的时长参考,“年轻人拿在手里就可以排戏”;剧本后附有该剧每一版本的演出时间地点及演员和幕后阵容,超全演出资料首度公开。

赖声川导演近几年一直活跃话剧舞台,以前在北京人艺剧场看过《暗恋桃花源》,袁泉的云之凡,记得很瘦。然后一直看到赖声川导演在乌镇知道戏剧节以及在上海的演出消息,一直想着什么时间去看看,也一直没成行。今年本地的大剧院开张,连续上演赖导演的戏,和朋友去看了《隐藏的宝藏》错过了《鲸鱼图书馆》和《圆环物语》。后来发现《宝岛一村》也来了。

因为不是综艺迷,所以对王伟忠先生并不熟悉。但是《宝岛一村》还是知道的。第一时间买了票。还推荐了几个朋友去看。看完剧回来,从书展寄回的书也到了。

第二天上午就看了一遍书,吃着昨天看完剧后给的大肉包,喝着剧组给的奶茶,像复习了一遍。三个家庭在大时代里的悲欢浮世。非常小人物,顽强的生存,这乱七八糟的人世啊,该过还是过,怎么着都得过,往好里过的小人物思路。没有人大富大贵,只有这些人的挣扎。两岸的离合。也有金句,看着人也热泪盈眶。但是离自己的生活还是太远吧,也没有那么感同身受。

“”愿你此生不像我们一样颠沛流离,愿你此生不知道什么叫战争,愿你此生一切平安”。

《宝岛一村》读后感(三):宝岛的茶馆

样书收到,来写书评。

中国当代剧场有个很重要的传统,即,《茶馆》的传统。类《茶馆》的戏剧是什么样呢,比如人艺一路走来的样子,让我们以为是京味儿的,京事儿的,展现时代切面的,故事性不那么强,然而段落又相对集中,精彩,精致的。然而《茶馆》之后,总差那么点儿意思。那么我们就以为,毕竟老舍是一座高峰,差点儿意思也不错的。遂一路走下去。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宝岛一村》沿袭《茶馆》传统,二戏的精神实质是高度重叠的,然而又是那么不一样。它一点儿也不京味儿,甚至南腔北调,甚至有纪怪大叔那样极致的腔调。它也是特殊场景集中场面的时代切片,自有其精彩、精致,但更多是平实,内敛,苦味的幽默,钝藏的机锋。

这二个戏,我感兴趣的是它们不同中一样的部分,即,君子和而不同的部分。

他们写的都是市井的,小市民的人生片段。有私心,有欲望,真率,动人的人性。有私心,有欲望,然而人间正道在焉。

而不是底儿掉过来,写正派的人,然而底下是假的,空的,私欲的。

我以为这是较为重要的一点。

我们得看看把茶馆的什么拿掉,茶馆还依然是茶馆;把茶馆的什么具体的,抢眼的,出彩的东西留下来,茶馆就不是茶馆了。 创作者的一点小聪明,足以暗度陈仓,偷天换日,挂羊头卖狗肉。与经典对标,样样都有,样样都对,然而东西不对了。

前段时间“老戏骨”满天飞的时候就说过,遗憾的是,那是老油条,与老人艺的老戏骨不是一回事。老戏骨——以老当益辣的戏剧表演,担当人间叙事的脊梁骨,给人以人道的信念。很多老演员演技固然精湛,但充其量只能叫老油条。

我想吃天津包子,也想喝新的茶。

《宝岛一村》读后感(四):沉痛的主题,却并不是悲剧

宝岛一村,三户人家,本是在各自人生轨迹上前行的独立生命体,因为一场战争,命运被完全地改变了。

彼时,赵嫂还是京城德福轩的大小姐,燕京大学的预备生。

彼时,老赵还不是老赵,真的老赵还没牺牲,假的老赵还是小杨。

彼时,周宁还是意气风发的飞行官,有一个高高帅帅,同样也是飞行官的爱人。

彼时,魏中还有名字。彼时,纪怪还有人听得懂他讲话。

到后来,钱燕子疯了,老赵死了,周宁再也没有开过飞机。几家人的第二代相继成人,恋爱,出走,再也没有回来。

这是时代的悲剧,却也是时代的缩影。柏林墙,三八线,台湾岛,战争或是政治博弈,一次鲁莽的决策或是一场仓促的撤退,领导人们挥挥手,无数个家庭从此崩塌。乡音难改,故土难回,永世不得再见的爱人与亲人,这是最残忍的人间苦。

而就是这样一个沉痛的主题,赖声川却没有把它写成一出悲剧。小人物,最重要的就是活下去。不但要活下去,还要筑墙盖房,繁衍生子,一分一角地积累财富与希望,只为有朝一日,能够堂堂正正,气气派派地回去。这是朴素的愿望,也是非常“中国”的本能。在竖着一根电线杆、要与他人分一扇窗户的房间里,一样有美妙的爱情与温暖存在。小人物,即使负着国仇家恨,也可以在夹缝中得到生活的一丝甜意与恩情。

这才是这部剧最珍贵的一点:不是反复诉说痛苦,怨恨历史,而是展示普通人的生活,以引起更多人的共情而不是同情。他们的悲欢离合也许不普通,人与人之间的情谊却是普世皆通。 被时代裹挟的小人物,命运如飘萍,但诉尽这人生颠沛,仍要努力爱着,努力活下去。

台词和场景都很朴实,情感上又特别真挚。平静荒凉的开始,细水长流的中段,以及情绪爆发的call back,是非常扎实又饱满的剧本。

装帧也值得一夸,有腔调也很实用,是值得入手的一套书。

《宝岛一村》读后感(五):读剧本《宝岛一村》

按照剧本的顺序看完了背景介绍、剧本和作者对王伟忠和赖声川的访谈。

有时候历史是脆弱的,脆弱到如果假装看不见,就真的可以忽略一代人,也可以被时代的翻涌而忽略。

史料记载:1999年5月4日,台北的第一个眷村“四四南村”居民全部移出,保留0.5公顷为文化保留区。这只是几百个眷村中的第一个。经历的人不会忘,存在于眷村中的天南地北的人们经历与成长的印记不会销毁。那些站出来表达,愿意用艺术去呈现和留存的人,就成了点燃历史火光的种子。

主人公们从想回家,认为很快就能回去;到希望回家,问什么时候能回去;到疑问还能回去吗,我想回去看看。最后几十年过去,孩子们纷纷长大出去,老一辈有的没等到,有的终于与亲人相见,相拥而泣。大家终究过了一辈子的眷村生活,无论好坏,那已是他们特有的人生。

王伟忠强调的眷村反而是一种在非乡的环境里反而异乡成了真乡的感情。人们带着悲伤,可是还是能一起其乐融融的生活,这种“苦中作乐”的时代中的乐,反而成了那批人一生中真正的乐。而作为王伟忠本人,能为时代留下的,又是一份颠沛流离的境地中留下来的酸楚。这些乐与苦都不能随着眷村的消失就这么消失。要用人的强大去努力留住这些脆弱的历史。

借着王伟忠的意志,赖声川完成了它。赖导用他特有的方法论,串联和浓缩王伟忠真实经历的上百个故事。在演员对角色的碰撞中产生戏剧本身,再逐个细节打磨和增删,强化和结束。

王伟忠和赖声川都喜欢喜剧与悲喜剧,这种陈述方式也更适合那个年代。比如被时代影响的大毛,从没有上船与大牛一起离开,转身去bar。到后面赴美生活,重新遇见小时候放狠话“你等着看”,最后也真的成功了还有了几个孩子的大牛。二毛和小毛也在台北有了出息,周胖也成为了海外教授。

终究是用了好的结局来记念了这一批带着阵痛,生活了漫长岁月的眷村人。

看《宝岛一村》之前,刚看完电影《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对那个时期的台湾青少年和生活环境有了一些了解。他们因为父母生活的不确定(他们也是漂泊而来的),到少年成长的不确定。电影里和话剧中有些细节是对应的,比如被抓去审讯是要坐冰块的,比如居住着本来定义为临时居住的“竹骨水泥”搭建的竹篱笆屋。

《宝岛一村》的确描述出了时代与环境的缝隙中,属于一代人酸楚与幸福的缩影。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