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波动读后感1000字

波动读后感1000字

《波动》是一本由北岛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6,页数:24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波动》读后感(一):《波动》

喜欢北岛,读过他的一些诗,他是现代难得的特别有深度的那类诗人。北岛只留下的唯一一篇长篇,就是《波动》。讲述的是期间的爱情故事,多视角融合的讲述思路,渐至佳境。肖凌和杨讯的爱情纠葛与选择矛盾,在阅读体验上淡化了的创痛,转而突出了青年男女间的抉择冲突,以及虚无主义的肤浅化思考。文笔不算老练,充满了言情的细腻与稚嫩,更符合了文青当下的审美趋势。关于恋爱中对话的推搡,代表了两种相异的价值观与阶级身份,绝望与无望感很浓郁,但主要体现在肖凌身上。书本最后的《断章》给人惊喜,散文日记体提出的思索虽然流水化,琐碎,但内含着一种很深的坚定感,这就是北岛。不过他对郭路生(食指)的欣赏还是有点跳跃,看来食指还是放在那个时代好让人理解。另一处惊喜是李陀的长序,主要分析了《波动》中顽固的小资情调以及自由间接引语的出现,同样值得细读。

《波动》读后感(二):社会变得太老

社会在变老,身处其中的人,有的便老得腐朽。林主任向清正廉明的方向波动过,很快又显露了本来的疲累苍老,他老成了虚伪的王德发; 杨讯陷入了爱情,从尘埃里开出了美妙的花,只是虚幻的花朵经不起现实的着色,花谢了就不会再开,回到它发生的地方也只有记忆了,天真热诚的杨讯也老了。 也有人顽强地骂着那苍老的面皮,向温暖光明的地方努力。白华和肖凌,两个伤痕累累的人,一个用鲜血和暴力来反抗,一个用孤傲的想法来对抗。白华朝着报复的方向波动过,最终还是收手了;肖凌又一次渴求爱,失败后选择面对曾经逃离过的自己。 有人说肖凌的结局是死了,我不这么看,死了没必要再写“睁开了眼睛,看到了相似的自己走远。”尸体的眼睛不会再动,是那个渴求相濡以沫、渴求不孤单、渴求理解、渴求爱的肖凌走远了,活下来的是无惧死亡,想要照顾孩子的更坚强的她。

《波动》读后感(三):杀死自己,也不会被人记住

很喜欢整本书的构架,从各个不同角色的第一、二和三视角来描绘了一段历史,一个时代的平凡人的生老病死,思绪愁容。最有趣的是,在每一个第一视角故事中,读者刚刚开始进入角色,就被硬拉进另一个视角,被迫成为一个共情能力很强,既给予了上帝视角的敏锐又有旁观者的冷漠。

历史和权力意志有关,那些被历史记录下来的,无论作者穷尽多少心力,也没办法客观地正视自己所在的那段历史。谁能既做创造者,又做旁观者呢?更何况,只要权力意志维持得够久,有些不允录写的故事,终归会在几代人的更迭中彻底忘记,留下的就是想被留下的。

好像读着一些故事和对话,突然回想起来自己在哪些片段杀死了一部分的自己,又再一些片段抓起碎片堆砌成为一个盾牌;也想起了抽烟时会深沉的呼气,又贪婪的吸气,好像是借着抽烟想吸口新鲜空气,却又其实是沉溺于习惯。毕竟,所谓的习惯就是不断杀死部分的自己,然后变成一个与社会更为融合的机器。“自由与死亡同在,那有多大的吸引力。”

《波动》读后感(四):《波动》

首先,这个版本序太长了,先于故事介绍背景、人物特点甚至结局,不是很喜欢这种形式。

我真是有点孤陋寡闻了,应该是第一次读到全人物自述的小说,不得不说,对每个人物的特点和性格都非常清晰,对环境描写写特别细腻,这些都很喜欢。

故事本身是一个时代的悲剧,太难受,几乎是从肖凌一出场就很压抑,她所处的环境和经历让她成为了一个悲伤且善良的人,我特别能够和她的故事共情。对于杨讯,我仅仅觉得他没有担当,他和太多人一样,和每个时代的人都一样。

(准备下班了,下周再写)

《波动》读后感(五):暗流汹涌

第一次听到这本书是在现当代文学的课上,那天上的是网课,在睡意朦胧之间勉强捕捉到了零星几个关键词——北岛,地下文学,波动,这些词联系在一起,很难让人不感兴趣。毕竟在中文系的人眼中,北岛自身就象征着一种抵抗性,是个体与主流割裂的标志,而这本写作于特殊时期的小说,更是意味悠长。 我还记得在复习期末考试的时候,我一直在背“地下文学”的特点,其中有一条是“摆脱了主流意识话语的纠缠,表达理想崩溃的被欺骗的个人化怀疑情绪和对左倾狂热病、个人崇拜的审视批判”而《波动》将这一点体现得淋漓尽致,《波动》的写作手法和同时期的文学完全不同,他刻意回避宏大叙事,否定那些公式化的表达,将小说的关注点定在几个青年之间,在对话之中反复追问一切的意义。 肖凌应该是《波动》中最灵动的人物,她那些柔软细碎又带着痛苦的表达,日常化的徘徊与迷茫,都暗示了她不被理解的表达者的身份——她和杨迅聊满潮,聊个体的脆弱,杨迅无法感同身受,和白华聊星星,聊生活的价值,白华完全不懂。肖凌一直在努力表达,努力找到生活的支点,可说出的话终究还是像烟一样消散在风里,不被理解的痛苦使得她陷入长久的悲哀与宁静的崩溃中。她是受迫害者的缩影,而她最后也失去一切死于山洪之中,悄无声息地拥抱自己的解脱。 读完《波动》最大的感触就是,如果说钢铁筑成的洪流追求的是绝对的坚固与威严,那么地下涌动的暗流则蕴藏着一种本真的纯粹——认可人的柔软与脆弱,不断探求人作为个体存在的意义。 那些暗流终究会汇成大海,翻起可以对搏钢铁洪流的浪涛,正如人性永远不会彻底泯灭,文学也永远不会彻底屈服。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