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欢迎来到你的世界读后感精选

欢迎来到你的世界读后感精选

《欢迎来到你的世界》是一本由[美]莎拉·威廉姆斯·戈德哈根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裸书脊图书,本书定价:129.00,页数:40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欢迎来到你的世界》读后感(一):欢迎来到你的世界

https://athenacool.wordpress.com/2019/07/05/%e6%ac%a2%e8%bf%8e%e6%9d%a5%e5%88%b0%e4%bd%a0%e7%9a%84%e4%b8%96%e7%95%8c/

欢迎来到你的世界:建筑如何塑造我们的情感、认知和幸福 [美]莎拉·威廉姆斯·戈德哈根 / 丁丹、张莹冰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2019-4

子扉我 2019年夏 季风异次元空间二世

原载回响编辑部微信2019年7月9日

《欢迎来到你的世界》读后感(二):从“制造”建筑,跨越到“生成”建筑

环境会影响人的认知。我们喜欢拉开窗帘让自然光进来,会在工作环境上摆上绿萝和风景画,更偏好自然材质(如原木)的物品。阳光、清风、绿植都可以让我们身心愉悦。(更多相关可以阅读《具身认知》)

作为人们最常使用的人工环境,城市、建筑空间对生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身体及其活动方式塑造认识,而建筑影响活动方式,规划师、建筑师当然有责任设计出更舒适的空间。

所以是要在建筑设计中考虑认知科学,但在认知科学中评判建筑设计却难免有失偏颇。上周看到查理芒格又在新的捐赠建筑中,实施他那备受争议的“无窗设计”主张,在大学宿舍中,使用模拟窗户,换得更大的居住容量以缓解床位紧张、打造更优质的公共空间,促使学生更多参与到社区活动中。

诚然有窗更好,但现实中建筑设计影响因素多,规范条文、成本效率、功能布局、甲方意愿、交图时间……往往需要权衡利弊,做出取舍。

在这本书中,没有具体的建筑设计策略,至于书中提出的“增加自然环境”,“注重材料质地”等呼吁,我们早已知道,但“与自然共生”往往不是建筑设计的核心,或者说不被重视。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能提醒我们,要不断学习交叉学科的专业研究结论,更新设计策略,始终关注使用者的体验和认知,从“制造”建筑,跨越到“生成”建筑。

《欢迎来到你的世界》读后感(三):认知科学迟早会改变封闭、混乱不断熵增的建筑学领域

我敢预言,将认知科学和进化心理学应用到艺术领域 ,将会成为评论界和学术研究中发展最快的领域。

——史蒂芬.平克(Steven Pinker,1954年9月18日-)

很早就看过平克的这句话,不过没想到这本建筑学领域的书来的这么快速。

建筑学有个很不好的地方,就是没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但整天各种主义、名称、概念乱飞,搅和着整个学科鸡飞狗跳,各种山头主义流派林立,研究者也是莫衷一是,没有一个很好的研究抓手。

人类的认知是高度“模型依赖”的,这个最大的模型来源于我们的身体和大脑,没有身体和大脑的加工和运算,我们感知不到任何信息,而身体和大脑的模型来源于进化的训练。因此,我们设计的创作的任何建筑形式,如果要让别人很好地感知并理解、甚至欣赏,你必须很有技巧地调动身体与大脑(注意:是别人的身体和大脑)。

那些以自我感觉为中心的,不顾人类集体记忆、文化积淀和共识的所谓突破(主要是各类后现代、解构主义建筑)是注定要失败的,因为不能被我们的身体/大脑/文化模型加工,因此我们无法感知,所以经常茫然。

建筑和人的关系是相互塑造的,我们成长的环境塑造了我们的身体和大脑,我们又“模型依赖”地去设计了新的人造环境(主要是建筑),因此糟糕的环境是培养不出能设计好环境的设计师的,著名心理学家卡巴金说过:“在醋桶里,你成不了甜黄瓜”。

那么好环境是具有怎样的特征呢;书里讲的很简要,就三条:秩序感;丰富度;自然。很难么?很简单么?

但是这本书最重要的提醒是,建成环境会塑造我们的身体和大脑,尤其是我们下一代的身体和大脑。环境训练你的身体和大脑模型, 你所有的价值、原则、决策都源于这个模型。 关键是什么环境训练你的模型,谁训练了你的模型,谁就造就了你 。记住“在醋桶里,你成不了甜黄瓜”

《欢迎来到你的世界》读后感(四):真心推荐,值得一看的好书

这是我第一次阅读建筑方面的书籍。我对建筑,家居装饰等有着自己的喜好(喜欢宽窄巷子胜过南锣鼓巷,喜欢唐代建筑胜过清代建筑,喜欢古朴的陶器胜过精美的颜色艳丽花纹繁复的瓷器,喜欢北欧风格,不喜欢沉闷的红木),对这方面的内容也比较感兴趣。之前最常听的一句话是好的环境可以提升人的自尊,而这本书提供了关于建成环境的丰富内容,读之令人兴趣盎然。

这本书从贫乏的建成环境的现状讲起(身在帝都的我对此深有感受,仅是劣质的建筑外表颜色就足以令人生厌),引申到人类如何体验建成环境以及认知的身体基础(这方面的内容十分有趣,比如人类是如何在空间中进行导航的,以及导航能力对记忆的影响,建筑的空间尺寸等如何影响人的创造力,感官侏儒,运动侏儒等概念,我还真的去对比了人手与其他部分的真实尺寸关系……)

除此之外,这本书还讲到由于进化原因人类对于自然环境的喜爱(这大概就是我选在目前租住的小区的原因,小区内以及周边街道的绿化,让我对这片区域好感倍增,此刻坐在窗前写书评,抬头便是高大的杨树),以及建成环境对于社会行为等的影响(其中的功能可供点对我大有启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每次回老家总是很懒散,因为偌大的客厅里,仅仅提供了一组舒适的沙发以及电视机,……)。

好的设计当然要以人为本,这也是书中阐述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提供的案例,有一部分我相当喜欢,比如美国华盛顿的弗朗西斯.格雷戈里社区图书馆,从外面观察,墙体富有变化的菱形结构,以及部分采用玻璃装饰来反射周围环境,透过部分菱形可以窥见内部的局部装饰。这激发了我想要进入图书馆一探究竟的好奇心,而内部的温暖的色调,高挑的空间,却又可以让人安静下来,享受舒适的阅读时光。

书中还有很多其他案例。赫尔辛基的国家养老金协会向上拱起的双层玻璃天窗以及灯光装饰 ,大楼入口处于与自然的结合,都是那么的美,而这是在1956年设计的,对比一下当时的中国,真的是令人惊叹。 瑞士的一座坐落在山坡上的木质船型教堂,温暖,静谧,神圣……。法国的亚眠大教堂,先贤祠。看起来质朴,与当地环境融为一体的布基纳法索干多的小学。当然还有中国的鸟巢,央视大楼,秦皇岛的海岸线上的积木式建筑(就在我母校旁边,虽然书中对此建筑表示赞赏,我却无感,只觉得丑……)

我发现自己看完这本书之后,对于建成环境更加敏感了,好奇心也增多了。真心推荐,值得一看。不说了,我要去旅行了,那么多好的设计,好的建筑,不去一睹真容,怎么可以呢?

《欢迎来到你的世界》读后感(五):皮下积液

如果你没有意识到建成环境对人的重要性,或者没有意识到当下大多数建成环境都十分糟糕,那么可以读一读本书的引言、第一章和书尾的注释。

但是如果你早已认识到这两点,那么这本书并不能带给你任何进一步的启发。

从第二章开始,作者开始集中用实际的建筑为自己各章的主题进行解释,可她的解释不是太浅,就是和她的期望相距甚远(当然她自己并不觉得)。比如名为「身体偏爱自然环境」的第四章,为了驳斥另一建筑学家 Christipher Alexander 的观点——高层建筑本质上是与人性化住房对立的——作者举出米兰的一座叫「垂直森林」的住宅楼,一栋外立面种满了树的高楼。

作者不但没有详细具体地向读者介绍她驳斥的观点,她竟然还认为一栋种满树的房子比没有种树的房子要「自然」;难道是否自然全靠种树那么简单吗?我希望作者能就上述建筑给出更详细的描述,向读者解释为什么那是一座为所在地区环境带来益处的建筑。

同样是第四章,作者配了北京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的图片(书中编号为4–16),而该图的上文(没有下文)却是:

我实在不明白这和本章论述的「自然」有什么关系。类似这样论点间无法联系的论述在每一章都能找到。

比如第一章,为什么 2010 年世博会的英国馆就比前文中批评的蛇形画廊要好呢?——不会觉得尖锐的针让人避犹不及吗?尤其是作者在前一页才写道:

还有名为「为人而设计」的第六章,作者提到了建筑的审美价值,却肤浅地将奇异当成了建筑的性格,不但无视审美的本质——我们的所感,更加无视了建筑审美与其他所感的不同——建筑是不动的,因此我们无法逃离这种空间的艺术;在艺术中运用张力的表达有很多,但是建筑中,由于它的不动,张力是无法释放的,而无法释放的张力只能带给观众烦躁不安,最终导致无聊。

名为「你的世界」,作者却只能笨拙地从建筑造型的角度描述一个设计,再用关系模糊的论据「证明」最近的观点;作为读者,我更希望看到连贯一致的论证。然而书中没有,以至于我认为一章中作为具体例子的建筑完全可以和另几章的互换,而不会有任何差别。

我知道本书的定位并不是学术的,但是即使作为通俗读物也实在不够好,让我想起一个静脉注射时扎了好几针都找不到血管的小护士。当然和那个小护士不同,这个作者却以为自己找着了,其实只给你一个大大的皮下积液。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