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中国建筑史》经典读后感有感

《中国建筑史》经典读后感有感

《中国建筑史》是一本由梁思成著作,华龄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页数:37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建筑史》读后感(一):它是钢筋水泥,它是镜花水月

如果说平面的文物里一开始不理解绘画,三维的文物不理解的,就是建筑。亭台楼阁,雕梁画栋,时间流逝留下的沧桑感是唯一的感触。 《中国建筑史》,开宗明义,讲的是古往今来的建筑。除了了解建筑,更重要的是接触美学。 美,是个宽泛的概念。有关建筑的美学是有门槛的,而《中国建筑史》是非常理想的接触渠道。 我承认,这本书读起来并不像想象中那样“顺”,但是这正说明了我的不足和知识面的狭窄。读起来一点困难没有的书,我这两年很少翻了,越是有点难度的,说明读完了会有所收获,哪怕你收获的是思考这个过程,也是主动而非被动接受。 阅读《中国建筑史》给我zui 深的感触,恰恰是南怀瑾先生说的“好书不厌百回读”。虽然和当下的语序有一些细微的不同,但是仔细品读,反而更能品味出建筑的厚重感。 建筑,在蒙昧者的脚下,在钟爱者的心上。每到一处,美食,美景,都是吸引人争相打卡,留念的,建筑总像一个沉默的故人,饱经风霜,却从不喧宾夺主,但只要你停下脚步,他总能捧一杯清茗,嘉许你的耐心。 耐读,专业,却不枯燥,这就是我发自内心的体会。 一些时期,新增的建筑从简;而应该留心抵御外侮的时刻,zhang quan者却沉迷奇石花鸟,看不清时局。 建筑是有温度的,哪怕是钢筋水泥。

《中国建筑史》读后感(二):中国建筑史

在很遥远的时候,人们还没有建筑的技术,那时候的人们需要去寻找一些洞穴或者其他天然的屏障作为生存之所。

随着人们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自己的生存建造居住之所,建筑的技术也得以慢慢积累。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地理环境中也会存在着差别比较大的建筑风格与建筑方式。

在《中国建筑史》这本书中,著名的建筑师,近代的城市规划师梁思成结合自己对于中国建筑的认识,向我们介绍了中国人自己的民族建筑史。

梁思成本人在建筑方面有非常多的建树,他不仅对于建筑技术本身有深刻的认识,还先后创办了东北大学建筑系和清华大学建筑系,被誉为中国现代建筑之父。

当我们对中国建筑史有基本的了解之后,我们就会意识到中国的建筑技术的传承是历史悠久的,而且中国的建筑风格与其他国家的建筑风格有比较明显的区别。

建筑本身不仅仅是一门实用的技术,还是一门极具创造性的艺术。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创造出了各种各样的建筑,而这些建筑并不全是供人居住的。有些建筑具有非常独特的美感,本身也能够成为城市的一种装饰品。

正如作者所说,许多平面部署,大的到一城一市,小的到一宅一园,都是我们生话思想的答案,值得我们重新剖视。

我们有传统习惯和趣味:家庭组织、生活程度、工作、游息,以及烹任、缝纫、室内的书画陈设室外的庭院花木,都不与西方人相同。

了解中国建筑史,实际上也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梁思成说,幸而同在这时代中,我国也产生了民族文化的自觉,搜集实物,考证过往,已是现代的治学精神,在传统的血流中另求新的发展,也成为今日应有的努力。

我们在建筑方面所付出的努力,是有目共睹的,所创造出来的辉煌成就也是令人骄傲的。

《中国建筑史》读后感(三):他抢救了无数古建筑,自己家却被强拆

“中国现代建筑之父”“国徽设计者”梁思成先生的贡献绝不仅是当时的。他将中国蒙昧的建筑学推动成为一门现代学科,他为抢救无数古建筑呕心沥血。 提到建筑,我想到小时候外婆家带天井的老房子。夏季的时候,坐在座椅上听雨声滴答滴答,实在惬意。赣派的江右建筑,马头墙高且峻,一派青砖灰瓦,门槛石是朱红色的,我经常坐上门口盼着父母收工回家。 如今呢,农村也都是丑的要命的楼房了,一个个四方形的怪兽一样矗立着,与乡村景色搭配甚是违和。冬冷夏热,也没有天井的怡然自得。 梁思成先生的《中国建筑史》,是文明中国人自己写的民族建筑史。虽然也有其局限性,但是作为后人回望过去,构建未来,其基石一般的作用的无可比拟的。 门外汉的我也会更多想到各名族的民居,围屋土楼、吊脚楼、石条房,是先民的智慧凝结的结晶。古人根据当时的气候和地理环境,因地制宜,发挥聪明才智求得一安身居所,如今,大多被毫无美感的方形楼房给代替了吧。城市中,西化的建筑,其审美就真的符合我们吗?我不懂。 因作者在当时实地考察时间只有5年,且当时国难当头,交通科技也不便利,本书的内容主要是侧重于宫殿庙宇,大木作居多。古典园林和民居没有包含在其中。全书是按照历史发展顺序来编写。对于读者理解各种建筑的演变也更容易。 全书在丰富的文献基础上,列举实物,插图,并分析与展现各种建筑形制及其发展变化。特别是佛寺与宫殿的建筑演变,读者可以一饱眼福。 所谓外行看热闹,在书中我们很容易感受到不同时代的建筑背后传达的文化、精神、观念。其中专业的术语表达等,对于专业的人士来说,阅读的兴致自然会更高。而且插图真的是令人赞叹,堪称中国简直的技术史与美学史! 平地起高楼,中国建筑学自此有了新的气象!

《中国建筑史》读后感(四):他抢救了无数古建筑,自己家却被强拆

“中国现代建筑之父”“国徽设计者”梁思成先生的贡献绝不仅是当时的。他将中国蒙昧的建筑学推动成为一门现代学科,他为抢救无数古建筑呕心沥血。 提到建筑,我想到小时候外婆家带天井的老房子。夏季的时候,坐在座椅上听雨声滴答滴答,实在惬意。赣派的江右建筑,马头墙高且峻,一派青砖灰瓦,门槛石是朱红色的,我经常坐上门口盼着父母收工回家。 如今呢,农村也都是丑的要命的楼房了,一个个四方形的怪兽一样矗立着,与乡村景色搭配甚是违和。冬冷夏热,也没有天井的怡然自得。 梁思成先生的《中国建筑史》,是文明中国人自己写的民族建筑史。虽然也有其局限性,但是作为后人回望过去,构建未来,其基石一般的作用的无可比拟的。 门外汉的我也会更多想到各名族的民居,围屋土楼、吊脚楼、石条房,是先民的智慧凝结的结晶。古人根据当时的气候和地理环境,因地制宜,发挥聪明才智求得一安身居所,如今,大多被毫无美感的方形楼房给代替了吧。城市中,西化的建筑,其审美就真的符合我们吗?我不懂。 因作者在当时实地考察时间只有5年,且当时国难当头,交通科技也不便利,本书的内容主要是侧重于宫殿庙宇,大木作居多。古典园林和民居没有包含在其中。全书是按照历史发展顺序来编写。对于读者理解各种建筑的演变也更容易。 全书在丰富的文献基础上,列举实物,插图,并分析与展现各种建筑形制及其发展变化。特别是佛寺与宫殿的建筑演变,读者可以一饱眼福。 所谓外行看热闹,在书中我们很容易感受到不同时代的建筑背后传达的文化、精神、观念。其中专业的术语表达等,对于专业的人士来说,阅读的兴致自然会更高。而且插图真的是令人赞叹,堪称中国简直的技术史与美学史! 平地起高楼,中国建筑学自此有了新的气象!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