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数字永生计划》读后感100字

《数字永生计划》读后感100字

《数字永生计划》是一本由[澳] 格雷格·伊根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90,页数:36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数字永生计划》读后感(一):翻译极烂

这本书翻译之差实在难以理解,很奇怪这家出版社总能拿到伊根的书,但是翻译极有可能是AI翻译的。 这个比例之高甚至每页你都能看到不知所云的语言,比如:“达勒姆有可能被指控通过向遗产执行人用以获取建议的软件提供误导性数据”你自己组合这些单词形成含义吧。 这家书商还能找到大量的推广,把钱用到翻译上不好吗?劣币驱逐良币的典范。。。

实在忍着往下看,这个秦先生的翻译作品,建议屏蔽。

《数字永生计划》读后感(二):人人都向往的永生,真如你所期待的那样吗?

读完《数字永生计划》之后,我不知道,需要多少算力,才能把书中的故事描述清楚。或许想讲清楚,也是我的一种奢求,毕竟这是格雷格伊根的长篇。 模糊来说,书中分为两个部分,都在未来,除了其中一个人物的回忆,在一段很好的关系中,他动了粗,导致了不好的结局,而这个隐秘最终也产生了极强的破坏性效果。当然,我们还是要从头来说。 保罗怕达勒姆杀了他,或者说关闭。因为保罗在数字域,而达勒姆更像一个实体。但是当读到故事的中段,你会发现,前者才是原件,后者只是第二十几个迭代后的副本,但是这个副本是强化的,他不仅拥有之前所有版本的记忆,还能主动去打造一个更加接近于“神”的领域,并许诺了其他投资者更加坚固的“永生”,尽管说起来像一个骗局,但他还是得到了自动域探索者玛丽亚的协助,当然后者是需要一大笔钱救她想救的人。 自动域中给兰伯特人开辟了新的文明发展空间,但是随着不断的观察,他们的文明和控制者们所期待的又不一样,是否介入成了一个两难的选择,最终他们选择一种“降临”,但现实又不会按他们的计划完全执行,各种危机仍在,建造的极乐世界与被毁灭的极乐世界也时刻影响着数字世界里的一切。 当然,相比较更加数字化的第二部分,第一部分更好理解一些,那是数字化的初级阶段,首先需要钱,然后需要扫描,才能制造出副本,而这副本又可存在于不同的空间里,或者游走于现实,或者在网络中不挺修改参数和设定,而他们的追求都是为了“活着”。 但是这种活着又同样是一种冒险。就像保罗与达勒姆一样,他们是一个人,却在一条路上分出了两个岔口,并各自在原有的基础上去交叠新的记忆,而这记忆却又变成“私人化”的,所以他们不再是一个人,但是到了某个节点,当保罗终于想起来自己是真实的人,无数记忆又开始产生附加的效果,他又从多人变成了一个人,但至少不是那个达勒姆。 达勒姆可能从本体上继承了更大的责任心,他努力打造一个更加自由的世界,并不惜在现实的世界把自己消除。当然他的合作伙伴也被他一起带了过来,所以新世界的玛丽亚至少还相信,自己的另一个个体已经救了她想救的人。在最后一刻,当他们深陷托马斯宇宙差点被毁灭时,还是靠着顽强的生命力逃了出来,看来,不管哪里都有危机,而能力,依然很重要。 所以永生的是我们自己吗?还是另外一个被复制的副本?而那些兰伯特人看到他们的降临,是不是也是我们现在所期待的神迹或外星文明呢?当然,伊根的故事,读一遍怎么可能完全看懂呢?更何况,我还没有提到另外的几个主人公,比如皮尔和凯特。 这是一种烧脑的乐趣,因为伊根在故事里呈现的所有原理几乎都是有迹可循的,所以你会相信它就发生于当下或不久的未来,而一步步的实际操作展现,又让我们似乎在人工智能或生物学等各领域有所涉猎的同时又有了前瞻的视角。作为一种可能性出现,也可能是作为一种必然的预言。 别忘了书的第一页还有一首诗,而第一部分的各个章节也以打乱字母的新排列组合方式命名,这可能是作者的小心思,却何尝不是我们本体的一种隐喻呢? 人人都向往的永生,是你所期待的吗?

《数字永生计划》读后感(三):翻译丨作者对于尘埃理论的说明

译:徐五花

问1:在小说中,保罗把自己的一个副本打乱了时间顺序,把它的精神状态在时间上向前跳了十秒钟,然后顺着中间的状态往回计算。不能在不计算中间状态的情况下跳过十秒钟的时间吗? 答1:是的,如果不计算成千上万的中间状态,几乎肯定不可能用人脑和人体的复杂计算机模型在时间=0时的状态计算出时间=10时的状态。 那么,我为什么要加入这些场景呢? 因为这似乎是最简单的方法,可以将 "副本"在时间(或空间)上的连续状态排列不应影响其主观体验这一概念戏剧化。 这些计算的一个可能情况是,宣布表示复制体每种状态的普通方式是 "规范"的,然后通过某种"非规范"的方法计算所有中间状态,从 t=0 状态找到 t=10 状态。举个小例子,我们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对所有相关量进行编码,而不是用二进制浮点数来存储和处理。除此以外,数据反映所建模的物理对象的三维布局的方式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打乱。 现在,我们可以争辩说,无论副本每个状态的表示方法是最简单、最透明的数据结构,还是表示方法复杂晦涩,以至于不知情的观察者一百万年也无法理解的复杂构造,这对副本来说 "显然 "没有区别。话又说回来,如果这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根本没必要做实验了(见下文问题 2)。最后,我之所以略去了对计算时间跳跃的难度的解释,只是因为基本概念已经够复杂了,如果在这个时候再增加复杂性,我想很多读者都会读不下去。 [在我发布这段对话之后,杰克-博伊斯(Jack Boyce)给我发了一封邮件,指出了一种名为 "哈希生命"(Hashlife)的算法,这种算法有时可以跳过约翰-康威(John Conway)著名的 "生命游戏"(Game of Lifellular automaton)演化过程中的大量时间步骤。 这是一种非常有趣的算法,但我并不认为同样的算法可以有效地用于模拟人体。 众所周知,"生命 "是 "图灵完备 "的(也就是说,你完全可以用 "生命 "的某种配置来模拟任何计算),但这本身并不足以让在 "复制 "中跳过步骤成为可能,因为 "哈希生命 "并不能提供均匀的速度提升,而那些执行复杂计算的 "生命 "配置也不太可能获得任何好处]。 问 2:保罗的实验结果难道不能说明些什么吗?因为最终结果——实验结束后副本的精神状态——在每刻都是一个必然的结论,完全由其初始状态决定,而与计算方式的细节毫无关系,不是吗? 答2:实验证明不了什么,保罗的副本的确反映了这一事实。与此同时,保罗和副本不禁觉得,实际体验一下各种乱序计算是值得的。这可以说是非理性的,但在我看来,痴迷于这些想法的人还是会尝试这些实验,而这或许会有超乎他们想象的结果,这并不荒谬。 问3:既然小说中的一些人物把"尘埃理论"看的那么重要,他们为什么要关心自己是否实现了任何具体目标?而无论如何,那些事情都将必然发生在他们身上。 答 3:我相信,从人性的角度来看,人们还是会像小说中那样行事。显然,有些人在面对这种想法时会变得无动于衷。有些人则不会。我选择了更有趣的故事。 问4: 小说的结局是否与 "尘埃理论 "相悖? 答4:它的确与 "纯粹 "的尘埃理论相悖,在尘埃理论中,包含观测者的任何尘埃序列都会持续存在。实际上,可以说根据尘埃理论,任何一组体验都是可能的,包括当下这一组。 但这不是我的本意。 相反,我写这个结局是为了渲染我对 "纯粹的 "尘埃理论的不满,而这种不满我始终无法(现在也没有)精确地表达出来(见问题 5):我们生活的宇宙比尘埃理论所要求的更加连贯,所以一定还有别的事情发生。极乐世界和自动域的居民之间的 "争斗 "是为了证明己方是主现实(诚然并不严谨),而极乐世界的居民还不了解其中存在着某种更深层次的原理。 问 5:你自己对 "尘埃理论 "有多认真? 答 5:不是很认真,虽然我还没听说过有人从纯逻辑的角度对它进行令人信服的反驳。例如,有些人认为,只有当一连串的状态之间存在真正的因果关系时,这些状态才能产生意识。 然而,尘埃理论的全部要点在于,除了状态之间的相关性之外,因果关系并不与其他什么有关。 然而,我认为我们所处的宇宙为反对 "纯粹 "的尘埃理论提供了强有力的实证证据,因为它太有秩序了,它遵守的物理定律比它所需要的要简单得多、均匀得多,而这仅仅是为了让观察者对自身的存在具有一种连续的感觉。如果包含这种观察者的尘埃的每一种排列都得以实现,那么观察者被混沌事件包围的排列将比存在统一物理定律的排列多出数十亿倍。 问 6:关于这本书,你最遗憾的是什么? 答 6:其实我对于尘埃理论里面的问题不是太感冒,虽然已经有很多很合理的批评了。我最遗憾的是,我对允许智能生命在自动域中进化的想法没有加以批判。当然,这是一个常见的科幻想法,但当我认真思考这个问题时(在本书出版数年后),我意识到,任何真正这样做的人都必然会在道德上彻底崩溃。要想通过这种方式从微生物发展到智慧生命,需要经历巨大的痛苦,数十亿有生命的生物将在这一过程中生存、挣扎和死亡。是的,这种情况发生在我们的祖先身上,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有权利让其他人遭受同样的痛苦。 这可能也是现实世界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也许用不了多久,人们就会认真尝试在电脑中演化人工智能。现在,使用遗传算法产生各种执行简单任务的专门程序是一回事,但 "培育"、评估和杀死数百万个有生命的程序将是令人憎恶的。如果第一个人工智能是这样创造出来的,它完全有权利鄙视自己的创造者。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