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修改过程读后感精选

修改过程读后感精选

《修改过程》是一本由韩少功著作,花城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9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修改过程》读后感(一):Ⅵ.践行G(定量之化)

【春上春树随喜文化】 历史给予人生最大的财富 就是让你最终明白 把握任何历史机遇 或创造革命胜利的 现实主义者 都是不折不扣的 理想主义者 当年的投机 就像无头苍蝇 误打误撞 巨大的改革红利期 却抱怨为惨淡的人生 淋漓的鲜血 没人管没人顾 以至于被嘲讽为 残喘苟活于世 野蛮生长的浪漫情怀 在纸醉金迷 揉碎的皱褶处作画 直至历史的车轮 迟缓地滚到 与你描绘的世界 只有咫尺之遥 人们才发现 那个树上的乌托邦 早已陌上花开 遥想20年前 刘慈欣,韩寒和郭敬明 几乎同时期出道 20年后 刘慈欣除了《流浪地球》 的牛刀小试 还有大量的IP等待改写历史 如《三体》三部曲 掀起全世界对中国式科幻 一浪高于一浪的期待 谁还记得 当年赚一票就飘的 韩寒和郭敬明 写过哪些脍炙人口的的作品?

《修改过程》读后感(二):修改之过程——以话语消解去对抗现实

所谓“肖鹏”,在看下来整本书后,我觉得有三个人,77级2班中文系学生,副教授加作家,韩少功本人(即《修改记忆》的作者)。但是他们又是交叉重合的,比如这个中文系学生好像是副教授老师的过去,这位老师的作品名字也叫《修改记忆》。然而,看似是交叉的,但他们却又不一定交叉,也可能是带来的假象,这个假象在小说通篇呈现出来另一个名字,即话语的消解。 通过对话语的消解,我们逐渐分不清什么是现实,什么又是故事,但就像文中说的,人们都是“戏中人”和“说戏人”,且只有呈现出来“可知事实”,那“事实”才可信,才得以立住。那么故事为何就不能是事实呢? 说到这里,我们好像以为自己被作者说懂了,读懂了他了,但小说结尾,却以一个举重运动员小莲打破我们所有的理解——小莲究竟是肖鹏遇到的,还是陆一尘遇到的?小莲真的存在吗? 就像史纤,他怎么样了?楼开富,他怎么样了? 好像又不得而知了。 可是,这重要吗?我看不然。 《修改记忆》在讨论创作、叙事、语言,社会、政治、人心、自我。话语消解和《黄金时代》有异曲同工之妙,破除极端二元,破除真假判断。两者对比,《黄金时代》在用性叙事对抗荒唐的年代,《修改记忆》则是在用语言本身去对抗——虽然它描述的是1977之后的蓬勃新时代,但言语中也不难看出许多讽刺与批判意味。 所以我觉得,好像真与假已经并不是最重要的,况且,真的就是真,假又都是假吗?我们只有真与假两个选择吗?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大致如此吧。

《修改过程》读后感(三):不能修改的人生

书中展现了久违的历史中的时代感,“老”大学生们热火朝天的校园生活,和他们云泥分化的人生道路,令人扼腕。这里面的所有人物都是在体贴世情的基础之上创作出来的,在个性、道路选择上各自有一些出人意料的机锋,但最大的惊喜即在于,“修改过程”的机巧。其实读完全书,我已难分真假——在这个同学会的语境中,到底肖鹏所写下的这些人物中,他们的经历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真是,初看不得味,掩卷已忘言。因为我是不间断地读完了全书,得了一些比较整体的、连贯的印象,也是在不断地回味。当代文学写作里面,讲老大学生的、讲老三届的、讲返城知青的,已经有不少,这个群体,对文学圈来说不算陌生(当然,90年代及以后出生的年轻读者我就不好妄加议论了),但这个“修改”的过程却将一个同学会的故事提升到了永恒的哲学层面——这给读者带来的内省和反思,将是持续而又激荡的。尤其让我内心震动的是史供销的故事——简直想要为他大哭一场。我不清楚哪个是真正的史供销。出于同情,我希望那个在咖啡厅里谈论研究课题的人是史供销,出于模糊的直觉,那个消失了或许正在流浪的史纤才是真正的史供销。选择造就了一个人,但真正的自我可能早已踏上了未选择的路。当然,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同学会故事,也不是简单的哲学反思。我们都很清楚,1977年的政治加持对一次文学创作意味着什么。我们很难对1977年上大学的那一批人进行完全客观的、科学的哲学反思,因为他们看上去的主观能动的选择,其实也是被决定了的、被筛选了的、被看不见的手摆布的,他们的主体性是微小的,主观意愿是渺茫的,结局当然也是随机的。从入校,到分配,到工作,到婚姻——最终可能只有生死,是可以自己决定的,就像马湘南。我认为,一个背负时代和政治烙印的作家,拥有的是其他时代的作家无可比拟的财富。如何能把政治回响去政治化,而铺陈出人类的普遍困境,使之流传不坠,这是这部作品带给我的一些思考。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