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乱世来鸿》经典读后感有感

《乱世来鸿》经典读后感有感

《乱世来鸿》是一本由成长著作,312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乱世来鸿》读后感(一):乱世来鸿

刀光剑影何曾暗淡,鼓角争鸣亦未远去。相比于“演义”的演绎,正史的味道却有有些过于正式。而本书则于正史的古板方正之中,另出机杼,写出了一番庄严的趣味。过于庄严,可能让人敬而远之,过于趣味,则可能让人视而下之,作者并非只是对史料进行由文言到白话的翻译,而是进行了详细地比对和论证,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乱世来鸿》读后感(二):书信的角度看三国

小的时候很喜欢和爸妈一起追《三国》,那个时候极其讨厌曹操的奸雄,喜欢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惋惜周瑜的死。

长大后再次打开《三国》这部剧之后,我好像看到的是另一种感受,我似乎开始讨厌刘备的假仁假义,喜欢上曹操的权谋智慧...

读完这本《乱世飞鸿》,我才知道,那些历史上的人物值得我们花更多心思去了解,或许有一些历史细节被忽略了也说不定呢?

书本《乱世飞鸿》通过书信来为我们还原三国时期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当时的背景复杂,我们所认为的熟知的人物的另一面。书中包括家书、战书、求职信等等,我们所知的,未曾听过的那些名人,比如曹操、刘备、诸葛亮、孙权、曹植、袁绍等文人武将的书信。通过十几个来回书信,还原历史真相。我很喜欢作者先写历史情节,附录跟上相关人物的书信往来,可以说给人一种很真实的感觉了。

书中形容孙策和曹操一段短暂的“蜜月期”着实有趣,正是因为孙策给曹操的这封信,使得曹操与多年的战友盟友袁绍决裂。而后孙权的书信再到曹操手中后,“蜜月期”持续了九年,这段南北霸主的隔江对话历程实属有趣,作者为我们剖析了当时的历史环境以及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内心想法,书中引用多本书籍,可见作者知识量与阅读量极其丰富。

“春水方生,公宜速去。”“足下不死,孤不得安。”这是孙权写给曹操的“别纸”信,总感觉古人大多聪颖,很多细节,很多很多他们都可以领会,反正我是读不出来什么深层次的意味的,感觉我穿越到古代,肯定活不过一集。

我们熟知的《出师表》被后人传颂,包括陆游、岳飞等,出师表理论上是臣子向帝王表达出征的决心的,但诸葛亮的《出师表》更像是对刘婵的谆谆教诲,像是父亲写给儿子的“诫子书”,诸葛亮受刘备的托孤之重,让诸葛亮事必躬亲,无法像刘备信任自己一样去信任别人,食少事烦,病死军中。后人一直为诸葛亮事必躬亲,病死军中的事感到惋惜。而其死后,刘婵对待诸葛亮的“继承者”的态度都可以看出刘婵对诸葛亮这位“影子父亲”的苦口婆心感到厌烦。

《后出师表》我所知甚少,书本分析了《后出师表》可能是伪造的原因,看起来好像是那么一回事,当然,历史都是成功的人记载的,这些都留与后人说吧。

《乱世来鸿》读后感(三):书信视角下的真实三国

林俊杰的一首《曹操》,唱的是东汉末年乱世的枭雄曹操。

曹操是《三国演义》中着墨较多的主人公之一。《三国演义》位列四大名著,写尽了东汉末年群雄奋起争权夺利,最后形成吴蜀魏三国鼎立之势,最终以司马氏的晋朝一统中原。但那毕竟是小说家根据历史进行的再创造。

真实的三国是怎样的呢?《乱世来鸿:书信里的三国往事》以书信为切入点,展现三国时期方方面面的细节与真相。

作者成长,是一个十足的三国迷,他专注于历史题材图书、影视剧的策划与写作,走访并记录三国文化遗址百余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百余处。出版了多部关于三国的专著。

向来文史不分家

越分裂越动荡的历史时代,往往也是文学成就喷涌和巅峰的时代。三国时期动荡的年代,也造就了文学、绘画、书法等各方面的灿烂星河。就说说书中让我印象深刻的两封书信解读。

一是《为曹公作书与孙权》,这封书信是由阮瑀代笔曹操写给孙权的。虽为代笔,但文字中却体现着曹操的口气和意志。据说曹操看到之后,提起笔来想要做一些修改,却发现文章完美到增减一字都不行。

另一份则是诸葛亮的《诫子书》,这是诸葛亮在临终之前写给幼子诸葛瞻的,目的是教导儿子励志笃学成为德才兼备的君子。全文仅有86字,但却字字珠玑,是诸葛亮提炼毕生之精华。“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都是出自《诫子书》的金句。

作者善于提炼总结,在每一个主题后,都附上书信的原文及译文。战书、家书、求职信……类繁多,细节丰富。

透过书信,我们更能更为真切的感受到历史的风云激变,能捕捉到写信人笔下鲜活生动的历史细节,看到那些我们熟悉的历史人物不为人知的一面。

《乱世来鸿》读后感(四):三个“别”字,看看马伯庸推荐的书到底怎样

1.别出心裁的角度

独创一格,与众不同,此即别出心裁。

《乱世来鸿:书信里的三国往事》别出心裁到底“别出”在哪儿呢?

书信!

袁绍、袁术两兄弟之间的书信,曹操、孙权两霸主之间的书信,刘备、刘璋两势力之间的书信,曹植与曹丕、曹叡之间的书信,曹丕与吴质之间的书信,孟达与诸葛亮之间的书信,山涛与嵇康之间的书信,司马炎与李密之间的书信。当然,其中也把诸葛亮上刘禅的《出师表》勉强归为书信了。

作者说“从黄巾起义到西晋灭吴,汉末三国乱世满打满算也不到一百年的时间,在浩瀚的中国历史中可谓非常短暂,但遗存下来的书信、书笺、表章就有数百篇之多”,而在这些书信中,作者遴选关键,加以串联与分析,抽丝剥茧,娓娓道来,让破碎于史书中的只言片语的碎片,粘合成一篇篇近乎真实的完整故事。

2.别具一格的叙事

另有一种独特的风格,即别具一格。

最为常见的历史写作,是简单地把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而本书的叙事,则是从史书中寻找散落到各处的蛛丝马迹,从蛛丝马迹中寻根溯源,理出一条相对清晰的脉络。即由点及线,又线及面,于是,原本看似不起眼的只言片语,就成了叙事的关键证据。

比如,写诸葛亮,并不是只从《诸葛亮传》中寻找资料,更不是把《诸葛亮传》翻译一遍,而是在有关诸葛亮的记载中,寻找与主题相关的信息,再铺陈出一个新的整体。《依依东望:新城风云背后的文字暗战》中,诸葛亮、司马懿、孟达之间的勾心斗角,如果只是从某一篇个人传记中寻找答案,那显然求而不得。

这种叙事手法,需要作者有极强的大局观,又要有极强的细心和冷静。

3.别开生面的解读

另外开创新的风格、形势或局面,即别开生面。

什么是新的风格、形式与局面?在这本书里就是:奸雄曹操其实也很可爱,仁君刘备其实也可以很诡诈,诗人曹植也可以很热血,冷血曹丕也可以是重情文青……

展现历史人物的另一面,这种写法其实已有很多,但是,很多时候难免失于牵强,最终沦为洗白或抹黑。

本书的别开生面却显得颇为合理,颇有说服力。其原因正在于,所使用的证据,多数是该历史人物的书信,再加上多种史料的交叉论证。

4.三国并不脸谱

从《两地书》中我们知道了,那个“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鲁迅也会说出“我可以爱”,从这本《乱世来鸿》中,众多的三国人物也可以说出“其实我并不脸谱化”。

这本书论证严谨,却比论文读起来轻松,这本书行文通俗流畅,却又不流于油腻浮夸。它较为精准地站在了通俗与专业的平衡点上。它让你在看似早已熟知的三国故事中,多看到一点更为接近真实的故事。它们是故事,远去千年的故事,只是比原来多了一点真实。

《乱世来鸿》读后感(五):我们都错啦,诸葛亮的“出师表”,其实是“诫子书”

提起三国,我最早接触到的是评书里的《三国演义》。姥爷爱听收音机,总是闭着眼睛,一副极其认真的模样,我也有样学样,对里边的内容耳熟能详。 然而,《三国演义》里的很多内容都当不得真,一切还得以史书为准,演义嘛,为了吸引眼球做些改变,实属正常。 《乱世来鸿》从三国时期的书信切入,以更为独特的视角去讲述三国的细节。作者成长,带我们从书信里,看透三国机mi。 书信,对于现代人来说已经成为历史。从前车马很慢,书信很远,很多信息的传达都需要书信来传递。书信的种类很多,战书、家书、求职信……种类繁多,细节丰富。 本书涉及到的人物很多,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曹植、嵇康……文臣武将、才子名士轮番登场。看书信里的三国往事,解读历史真相,做一个清醒的现代人。 文中有我喜欢的《出师表》,想当年,这是很多学生的噩梦,老师说错一个字都不行,于是乎,整个班的同学无一例外都背得滚瓜乱熟。 《出师表》千古流传,被很多人称赞。陆游有诗称赞: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据说,岳飞北伐夜宿南阳时,也曾挥毫抄写诸葛亮的《出师表》,一夜难眠。 然而,作者在文中写道:是“出师表”,还是“诫子书”。 作者翻阅两汉遗存下来的文章发现,大将出征之前的惯例是向敌人投下“劝降书”或“征讨檄文”,诸葛亮开创献《出师表》的先例。 诸葛亮和刘禅的关系是:政由葛氏,祭则寡人。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反复教育刘禅要做一个好皇帝,事无巨细都做了交代。彼时的刘禅已经不是襁褓中不懂事的婴孩,而是已经成年的21岁的成年人了。放在现代,可能也不算什么,但古人的寿命可不能跟现代人同日而语。 孙策21岁时就已经率众攻略江东,孙权21岁时已经亲征黄祖,但21岁的刘禅在诸葛亮的眼里还是个长不大的孩子,慈父多败儿! 诸葛亮的《出师表》到底是出师之前的请愿,还是仅仅是一种告知?诸葛亮在片尾说道: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实际上,无论刘禅托不托“讨贼兴复之效”,诸葛亮都已经“当今远离,临表涕零”了。这种先斩后奏的作风,是蜀汉“虚君实相”的表现,难免让诸葛亮有专权之嫌。 诸葛亮给后主写下的传诵千秋的《出师表》,全文不长,但“先帝”就出现了13次,用先帝之名提点和压制刘禅,达到目的罢了。 金戈铁马,乱世来鸿,三国鼎立,终成空。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