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妈妈和七天的时间》观后感100字

《妈妈和七天的时间》观后感100字

《妈妈和七天的时间》是一部由李冬梅执导,剧情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以下这些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妈妈和七天的时间》观后感(一):受字数限制的短评

回忆的纪录,时间的流动。沉重、厚实,深入每一厘空气压制着其中每个人的传统、文化与真挚、细腻、在细微处传递出来的情感记忆。 前面三日沉闷,减省对话的画面感到漂浮失真,而到第四日以后,细节流淌出来,仍然克制、留白,但是从索然寡淡的日常生活渗透出情感的力度,于是真正理解了“回忆”的叙述,是筛选后的保留,留存者是回忆、情感之真。以回忆观之,因为缺少琐细对话、生活细节而有些漂浮的日常生活场景,远景镜头出现清晰的人物对话,就可以接受和理解了。外婆和妈妈躺在床上,外婆打扇,妈妈想到小四,外婆揉着妈妈肿了的脚,当然不可能是纪实的回忆,却有真实的力量。 每次镜头中远远看着山间行走的路,就感受到漫长的距离,阻隔了许多,形成了许多遗憾。 30年场景不发生什么变化的小镇让人感到熟悉。 其克制和回忆式的叙述想到萧红的《呼兰河传》。

《妈妈和七天的时间》观后感(二):妈妈和时间,“我”呢?

半自传体电影,导演在简单的剧作文本下,聚焦于中国的农村以及她个人的族亲历史。

影片中有大量的遮蔽结构:帷幔、门窗、晃动的树、屋顶的烟,导演似乎通过通过制造遮蔽的方式指引观众进入一个乡村母亲死亡的背后:为什么死,又为什么生?再通过层层的遮蔽物,彰显出一种包裹在释怀背后的软性情绪,“它”是事实、历史与伤痕、是不可否认的存在。

这是一部关于时间的电影,“七天”是一个时间概念,自然的两个小时的电影也被分割成了7个层层递进的段落。而巧妙之处恰好就在此,叙事语言在时间上的节奏感 。长镜头彻底放弃了一种运动的语言而表达,长而停滞,让影像显得静谧与客观。观众的视觉在被重构的真实上性上进入一个“同时”的时刻。与此呼应的是对于影像声音部分的暴力剪裁,几乎去掉了配乐 却放大了音效的无数细节。做了一成真实的“梦”,此时,是电影还是现实呢?观影过后第一感,这真是一种残酷的女性抒情叙事 。

在映后的QA环节里,导演提到的人性中的神性的概念,与片中隐隐显现的习俗、封建、妄念;不觉中衍生出一种子母对应的激荡。

《妈妈和七天的时间》观后感(三):一场庄严的送别

整部电影的几乎全都由远景、全景和中景构成,遥遥地看着里面的人物穿梭在重庆乡下的密林里,或是在农村老家的土屋里面走进走出,或是看着他们一顿接着一顿的吃饭,喂猪、割草、洗碗。观众不能带入到这部电影中的任何一个角色当中,而仅仅作为一个观众,一个全知的角色关注所发生的这一切。

这种注视的感觉异常强烈,让我在刚开始看的时候很出戏:哪有一家人吃饭的时候一声不吭?也不会六个人挤在桌子的三面吃饭,专门留下桌子一侧供观众“观看”,后来我就看明白了,这几乎是专门设计出来的,就像是舞台剧一样。

最感动的其实是母亲去世的那个晚上,分别给了三个女儿三个镜头,她们都在沉睡当中,并不知道自己已经成为没有母亲的孩子,那样的凝视就像是一场无声的哭泣。

这部电影就像是一场告别,站在远处眺望远行的亲人,一方面是因为景别所造成的距离,另一方面也是几乎全是固定镜头和缓慢的摇镜头带来的那种庄严、稳重,以及几乎每次行走都是从入画走到出画。眺望她的背影直到再也看不见为止。

这是一部非常考验耐心的电影,几乎完全不靠剧情推动故事发展,而是全靠物理的时间去累积、沉淀情感,这让我觉得这更像是一个在美术馆放映的影像艺术,而非在电影院中看到那类剧情片。 但又能怎样更好的表达?

《妈妈和七天的时间》观后感(四):记忆与共鸣

今天晚上想找一部电影看看。我看到这部电影的名字-《妈妈和七天的时间》,就觉得这应该是一部跟我很搭的电影。

电影开头的一切都跟我的童年记忆有很多重合的地方。一样的连绵的山,一样的弯弯的水泥公路,一样的上学长长的路,一样的用泥土做成的老房子,一样的挂着蚊帐的小木床,一样的大铁锅,一样的安静地周围……每一个镜头,我都好像见到了记忆中的童年。大概是相似的经历,也能让我更多的体会到每一个镜头背后的情感吧。在饭桌上摆好了作业,背挺得很直,认真地写作业,旁边会有做饭的声音,家人走动的声音,但大多数时候是安静地。饭菜摆在桌子上以后会迅速收好作业放在一边;将好不容易有的一本课外书放在床上看着看着以后便睡着了;早上很早被叫醒吃早饭,虽然眼睛还没有完全睁开却已经整个身子坐了起来;走到厨房的听到的第一句便是“洗脸吃饭了”;一起上学的小伙伴会在路过家旁边的时候大声叫着我的名字然后结伴去学校;背着书包走在夜晚的路上,有很多虫子鸣叫以及远处的狗叫的声音,远远的山上错落的分布着几家人家里亮着的灯;第一次经历很不熟悉的丧葬,十分难过也有几分害怕,但是会尽自己的全力让自己变得更加坚强……

从开始到结束,我说不出一句话来,导演的感受与我的感受好像已经融合在了一起。这是一部很生动、很真实也很鲜明的作品。电影里面各种各样环境的声音,包括山林里的虫鸣的声音、吃饭时筷子和碗碰撞的声音、在夜晚奔跑时走过水里面的声音;各种各样的画面,包括建在山里面的泥土房子,手电筒在山里闪烁着变成了一个小点,地里的红薯叶,丧葬礼上的一切习俗……这一切都将我带入了那个埋在记忆深处的小山村,也让我正视了自己家乡的一切。每一个画面都很细腻,不管是人物的表情还是说话的语气,又或者是那些特写的景物,都流淌出了一种深刻的情感。

我认为,一部真正好的电影,大概便是这样,能直击心灵,带来震撼。

《妈妈和七天的时间》观后感(五):这是生活,不是电影

已看完

如果追寻的是电影,出门左拐。

如果观看,建议把自己当成离他们不远的观察者,或者是邻居,而不是观众,这不是电影,这是生活。

他不存在于任何背景时代,就是个隔壁人家的事。

点点滴滴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妈妈看着那位逝去的人,说着那么年轻,和我们身边路过的灵车一样平淡的好奇一下。

整部电影没有配乐,生活本就没有音乐,虫鸣鸟语不歇。

世上本就只有三部曲真正属于人生,生日快乐,婚礼进行曲,哀乐。这部电影占了两部曲,只是哀乐悲鸣,生日无声。

里面注重三餐与睡觉,人可以抛开一切,可以抛开工作,抛开上学,抛开游戏,却抛不开吃饭与睡觉,这些本就是最重要的事吧,饭桌上不该缺少每个应该在的人。

里面言语也不多,因为本就过的不如意,不如意的生活本就不会有多少言语,偶有的言语也多埋怨多叹息。

生活真的没有那么丰富多彩,偶有的添彩可能也是哪家人的家长里短。连同人的生死也只是别人生活中的话题罢了。

母亲去世,远在外地不得即归的父亲,还在学校的姐姐和妹妹,灾难发生并不会提前通知,人只有承受的份。

如果真的按照电影不按生活所想表达什么的话,我想导演拍出来的是为了表达无奈,无助,无力。有思念,可不知该怎么思念,埋怨大于思念吧,埋怨当时的环境,埋怨父亲,埋怨自己。

其中有两幕我猜会长刻于心:

一幕是挑夫们围着已走的母亲,沉默,自责,难过。

另一幕是一棺卧亡,一席卧生。亡不代表过去,生不代表希冀,只代表继续。

(纯自我看完后感受)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