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悲伤或永生》的读后感大全

《悲伤或永生》的读后感大全

《悲伤或永生》是一本由韩东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432图书,本书定价:精装,页数:2022-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悲伤或永生》读后感(一):精华惊喜

韩东诗歌四十年诗选,即是精华,更加惊喜,值得反复读两遍以上,更值得收藏进书架。对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的汉语写作,韩东和他的语言是一种降临式的存在,是一个奇迹。他是一位创造型艺术家,但他的创造又不惟纯真,自由和当下,并在别人的写作中得以生长。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这个“奇迹”还将继续发酵,蔓延。

《悲伤或永生》读后感(二):四十年诗路漫漫

网络时代下总是会有许多很刺耳的声音充斥在我们身边,“电影已死”、“文学已死”、“诗歌已死”。

我听着有点烦。

《悲伤与永生》就这样突然的出现在我眼前,这本诗集的名字起得好,正如我觉得诗歌不会死,而是悲伤、且永生着。

只要有人的存在,有语言与文字的存在,诗歌就会永远存在。当最早的吟游诗人用自己的声音把他们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的那一刻起,人类的文明就多了一个载体。当我们的先人们用诗歌的形式把自己的痛苦与悲喜吟唱出来时,我们就又多了一个见证历史的方式。

曾经听一位老师讲过,现代诗之所以难理解,是因为现代诗歌善于运用语法错位和顺序颠倒等手法把语言陌生化。现代诗歌的语言打破了语言的常规,以呈现给我们一种陌生的感觉。

但如果你把现代诗歌大声读出来,或许你就会读懂诗人们想表达的情感与心意。

语言只是一种介质、诗歌只是一种文体。当情感充沛的是使人们写下那些字句时,我们只需要用心去感受就好了。

韩东——“第三代诗歌”标志性人物,同样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本书是他40年来的诗歌选集。

对于一位诗人来说,40年的诗路何尝不是他40年来人生路的见证呢?毕竟没有哪位诗人的诗歌灵感是凭空冒出来的(除了李白)。

“他不再出现了

但我们知道他还活着

又过若干年,在没有人提及他的故事

他仍然坚韧地活着

死于何时?

肯定是死了

好事者开始寻找他的墓地

像生前的居所一样

有着确切的地址、编号

也许风景更佳”

——《怀念》

这是一种怀念吗?当他活着时,无人提及,当人们揣测他逝去时,人们开始找寻他的墓地。

都说一个人有两种意义的死亡,一种是医学证明上的死亡,一种是当再也没有人记得、这个世界上也不再有这个人的痕迹,正如“再没有人提及他的故事”。

可是人们为什么会对他埋葬在何处感兴趣呢?既然已经不会有人再提起他了,为什么不让他安静的逝去呢?在某个风景或许更好的地方。

韩东先生的诗歌相对来说是不难懂的,坦白讲的话就是他语言打散得情况不那么严重。罗朗·巴特曾经写过什么是“语言混乱”的目的——“写作的欲求,即爱欲,就是那直接面对语言的混乱:即语言言之过甚又言之过少那种癫狂境界。”

例如波德莱尔的《恶之花》给我的就是那种癫狂感觉,但诗歌呈现给我们的并不只有一种姿态。叶芝、聂鲁达等等许多诗人,以“平易近人”的语言同样带给了我们美好的诗歌。

这或许就是诗歌的“虚”与“实”。

而韩东的诗歌或许是更偏向于“实”的语言。

正如他描写愤怒——

“他吼叫,之后空虚降临

眩晕、失重和荒芜之感”

……

“甚至也不能点燃自己

不能破罐子破摔

被裹挟而去

对愤怒的渴望是习惯于愤怒者的

晚年不幸”

我愤怒之后确实会眩晕然后有失重感,这段描写可以说很写实,至于愤怒背后代表着怎样的故事——是“晚年不幸”。

诗歌在本质上就是一种记录,记录自己与他人、时代与历史、所思与所想以及一切感悟。

所以诗歌可以容纳万事万物。

谁说诗歌会消亡的,如果你也来读读一位诗人40年的诗路历程,你就会感受到诗歌正在以它无比坚韧的姿态活着、活着、永生着。

《悲伤或永生》读后感(三):生的海洋 死的无垠

“如果你为坟包的起伏而晕浪, 就知道生的海洋和死的无垠。 如果你悲伤,就捏住一棵小草哭泣吧, 这是值得的,也是允许的。” —— 第一次读韩东的诗,读起来的感觉真的陌生又熟悉。他并没有因为离开家乡而缺少接地气的乡村气息,也没有功成名就便忘了人生的艰难和不测预期的幽默调侃。他的性格里还是有着温柔的部分的。 在他的诗句里,我还读出跟海桑类似的感觉,那种平实温和的气息。他们对生死的态度虽然不是年轻时那种高低起伏,也不是云淡风轻。他们的行文带着一些沧桑,但不忘保有对生活的期盼和纯真渴望。 ⭐温柔的部分 “我有过寂寞的乡村生活 它形成了我性格中温柔的部分 每当厌倦的情绪来临 就会有一阵风为我解脱 至少我不会那么无知‘ 我知道粮食的由来 你看我怎样把贫穷的日子过到底 并能从中体会到快乐” 最近,网友热议节目请的嘉宾是否不够接地气。嘉宾似乎没有办法理解台上成员的故事分享。他们并不在同一个圈层,没吃过太多生活的苦,可能也就很难体味话语中的辛酸苦涩。 我一直都觉得,人得吃过苦,经历过种种,才会将心比心,理解世间的苦与乐。为此,当读到“你看我怎样把贫穷的日子过到底”这句时,我就确定,作者韩东没有忘记初心。曾努力发奋走出故乡,但也不会忘了它培育了自己。他性格中温柔的部分,足够理解生活的苦。 ⭐雨 丨记忆锚点 “什么事都没有的时候 下雨是一件大事 一件事正在发生的时候 雨成为背景 有人记住了,有人忘记了 很多年后,一切都已成为过去 雨又来到眼前 淅淅沥沥地下着 没有什么事发生” 这首诗唤起了我对堀辰雄《起风了》的回忆。风在小说里成为了不可或缺的意象和记忆锚点。“我”与节子三年来的回忆,浓缩在风里。“纵有疾风起,人生不言弃”。

起风了

8.8

[日本] 堀辰雄 / 2022 /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下雨是很稀疏平常的事。只有下雨天时有事发生,那么ta从此往后都会记得事件发生那天的雨。下雨唤起了ta潜藏的记忆。 来年冬天风又起。 ⭐冬至节 “冬至节到了 有人在路上烧纸 火光映亮了街边的树干 这些活着的人变成了一些影子 去亲近消逝的死者 在街边,在墙脚,在亲人生活过的院子里 损失和愧疚使他们得知 另一个世界的存在 像大地一样黑沉沉 像火苗一样灵敏热烈” 不只是冬至节,逢初一十五,我都看到路边有蹲着烧纸的人。他们想着能通过烧纸来传达哀思吧。有时候在路上看到他们忙碌烧纸的身影,我在思索着另一个世界的死者能否接收到。这可能是美好的愿望。毕竟,生者在这头,死者在另一头。生死两茫茫。 损失和愧疚,用烧纸这种方式来让他们减少愧疚感。然而,他们和纸钱都无法触达另外一个世界的存在。大地苍凉,只有火苗攒动。 请珍惜在世的每一天。 ⭐在世的每一天 “今天,此刻,是值得生活于世的一天,一刻 和所有的人所有的努力无关,仿佛 在此之前的一切都在调整、尝试 突然就抵达了 自由的感觉如鱼得水” 昨天看豆瓣话题“职业特殊性给你带来的特别见识”当中有个很高转发阅读量的广播。参与这个话题的是一位法医。他列举了他在职期间遇到了种种人生百态。在他的描述下,每一项遇见都是触目惊心的。

我们确实无法确定明天与意外哪个先来,但先得让自己活在当下,认真感受值得生活于世的每一天。一旦发现迷路了,请及时复盘调整方向,找到属于自己最佳的舒适度。 ⭐悼念 本书收录的诗作很多很多。唯独《悼念》这篇特别触动我。 “到处都是离开家的路——诗人写道 但没有任何一条路可以带你们回来。” 格丽克在《忠贞之夜》里面说道,人生一旦出发就没有回头的路。眼前的路是未来,后面的路是过去。而生者和死者之间有着无法逾越的距离。人一旦出生就在逐渐变年老色衰,面临生老病死的路上走着。

忠贞之夜

7.8

[美国] 露易丝·格丽克 / 2022 / 上海人民出版社

虽说随着年纪渐长,人们已经没有小时候那样被亲友们的离开倍感仓皇,刺痛和哀伤总不时蔓延。我们曾一起同行。然而,最后都只剩下一个人走着。这种逐年的失去和哀痛,不会随着时间完全抹平。死者的离去,像是扎根在内心土地的大树连根拔起。那里被遗落的空缺,并不是重新填补就能完美补好的。 人们总会离开。一旦出发 ,离开势在必然。 —— “如果你疲乏了,那就走得更远些吧, 孤单了,就当自己从未出生。 如果你饥了渴了,就伸出一双叶子样的手, 阳光的灼热和雨水的冰凉会印在上面。” 没有一条离开家又回来的路。 那就试图在诗句中达到永生。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