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编剧解忧相谈室:复诊篇》的读后感大全

《编剧解忧相谈室:复诊篇》的读后感大全

《编剧解忧相谈室:复诊篇》是一本由[日] 三宅隆太著作,后浪丨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36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编剧解忧相谈室:复诊篇》读后感(一):你能想象《咒怨》的导演会写这样一本解忧的书?

对日本电影并不甚了解,也非编剧出身,买下这个系列的书应该纯属对书名和前言非常有好感。算是一段奇妙的缘分吧。

这本书之所以有趣,是他在开篇没有讲述实操性的技能,而是如同心理医生一般,先于你聊了聊你的世界观是怎样的。你对生活的态度是怎样的。好吧,确实能够很解忧。

随着阅读的深入,开始慢慢懂得“窗边系作者”和“软故事系作者”的特征和问题所在。这种问题也是在广告创作中常常遇见的。所以虽然隔行,但是每每也有击掌叫好的冲动。

再然后,开始对作者好奇,结果发现竟然是咒怨和一大批日本恐怖片的导演。。。。佩服佩服

最后。送上一句我在《复诊篇》过程中读到的很喜欢的句子---重要的不是“做了”而是“去做”。

电影或者电视剧,绝大部部分的篇幅永远给到我们的是主句为什么要去做,至于“去做”之后有没有成功,有时反而没那么重要了。

《编剧解忧相谈室:复诊篇》读后感(二):编剧干货:一本书告诉你编剧创作过程中的一些独家秘籍!

我们常说剧本剧本一剧之本,影视作品的核心是剧本,而剧本的核心则是编剧。然而编剧在创作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扰。 在《编剧解忧相谈室(初诊篇)》的基础之上,《编剧解忧相谈室的(复诊篇)》则从新出发,以另一个角度开出了“诊治的药方”,另辟蹊径,给予编剧职业创作生涯的解忧法宝。

无论是编剧还是文字工作者,进行创造性的文字工作时灵感是输出的重要基石。但其实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的灵感究竟应该怎么获取,更加不清楚自己的灵感究竟从何而来。 其实灵感就来自于我们息息相关的周围世界,来自于我们自身的外部世界。简单来说我们获取灵感更多的是灵光一现,按照作者所表述的逻辑就是也许是我们晚餐所吃的一道菜便激发了我们创作的灵感带给我们一个正向的反馈。而其实灵感的迸发离不开偶然与外部刺激这两个重要的因素。 其次,最重要的就是确立自己故事的梗概。那究竟什么是故事的梗概呢?简单来说就是用精炼的文字来概述你的故事,且用文字描述出整个过程的时长不超过4-6分钟这个时限。其实,故事梗概描写的核心在于掌握结构,其次就是要勤加练习。只有不断动笔去这故事梗概,才能逐渐看清中心轨迹。

综合来讲,我觉得让创作不迷失方向且情节逻辑维持在正确航向上的核心要素有几点。首先就是要认识变化,其次要对主人公的前后描述有所把握,最后就是问问自己作为创作者我们究竟想要借由故事传递给读者什么内容。 首先,编剧创作中的变化这一核心要素。变化其实是情节发展的一个正常现象正如作者在章节中提到的白领女性所谈的男朋友对于婚姻的态度变化一样不仅揭示了两个人关系的逐渐梳理也彰显了两个人思维上逐渐拉开的差距。

其次,就是对于主人公的勾勒掌控。对于一个完整的剧本来说,主人公的故事脉络往往和故事的整体基调有些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把主人公的前后事件交代后并把故事发展的脉络整理清楚对于整体的故事情节推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最后,一个最核心的问题就是作为创作者你想要传递什么样的内容出来。其实这是每一个创作者在下笔之前都会思考的问题。但是往往很多时候,创作到中途的时候会有所变化,所以在开始创作之前请雷打不动的确定好你的主题,并且借由主题可以用两三句话把你整体的一个故事梗概讲述出来你想要传递给读者给观众的核心内容也就由此可以演变出来。

一个好的创作者,是离不开数以万次的练笔和成千上万词的拒绝的。作为一名文案工作者犹记得自己曾经被甲方拒稿了十几次最后又用回了第一稿,其实这个过程是极其煎熬与痛苦的。 综合来讲,借由这本书,借由书中给出的一张张“处方”,我们可以学到的是工作中的一种态度以及面对工作中问题的一份思维和坦然。无论你是新手还是老手,编剧解忧相谈室系列都是你创作路上不可多得的提升法宝。

《编剧解忧相谈室:复诊篇》读后感(三):一部好的作品故事梗概、主要情节与次要情节缺一不可

最近在贴子上看到了一篇评论,大致意思呢就是重点讨论了一下现在编剧行业存在的剧本乱象,由于一些不成熟的编剧将剧本写得不知所云、乱七八糟,导致大众对于编剧行业充满了敌视。不可否认地说,虽然这只是极个别的现象,但这些编剧的存在的的确确搅浑了整个编剧行业。

在看完这个贴子之后,我对于剧本医生这个行业名词的理解又加深了一层,在看日本编剧、电影导演、剧本医生、心理咨询师三宅隆太的《编剧解忧相谈堂:初诊篇》时,我单纯地认为剧本医生只是行业内给予知名编剧的一个爱称而已,直到我看了这个贴子,才发现原来编剧行业真的有剧本医生这个角色,它的存在意义便是对剧本进行修改、矫正、提意见和建设,逐渐丰富升华,对剧本进行打磨。就像是一个运动员在出场前要经过专业医生的检查,确认状态良好,趋于完美时才能允许上场比赛一样,剧本医生所做的就是这样的工作。

继三宅隆太的《编剧解忧相谈堂:初诊篇》之后,便是《编剧解忧相谈堂:复诊篇》,初诊篇主要面向“内向、不敢直面自己情绪波动”的写作者,而复诊篇则主要面向“情感细腻但欠缺谋篇布局能力”的写作者,在本篇中三宅隆太就写作中的故事梗概、分场大纲以实例进行详解,教你把抓住灵感乍现的瞬间,将这些灵感发展成引人入胜的好故事。

作品好的主要元素就是梗概、梗概、梗概

为什么复诊篇三宅隆太会着重就故事梗概进行详述呢?在初诊篇中三宅隆太帮写作者们度过了一个自我认知、自我肯定以及自我提升的过程,在抗过更多的压力之后就该回归到写作最主要的步骤上来了,明确创作作品的故事梗概。

深陷这三个步骤之中的写作者将会是三宅隆太在复诊篇中着重要引导的不愿写梗概的写作类型,这种类型的写作者被三宅隆太称之为“业余软故事派”。这种写作者的一大特点便是擅长以日常事件为主题的优质短篇剧本,然而在面对长篇小说中所需构建的故事梗概时就显得无力了。

用一个比较形象的比喻就是这种类型的写作者可以像平常人一样深入到群众中去侃侃而谈,却不能到演讲席上长篇大论,他们善于对他人的心灵产生极高的共情能力,却十分不擅长系统性地理解事物并构建因果关系。

好的作品不仅仅是一个个小段子的堆砌,它需要有一个可以将这些小段子串联起来的中心梗概,只有这样才能让读者在观看的过程中感受到故事情节之间的联系,而不是短篇故事带来的那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支撑一部好作品的主要情节与次要情节

我们在故事梗概中了解到“业余软故事派”写作者的一大缺点是不愿写梗概,无法创作长篇故事,这与创作出不迷失方向的主要情节正好相悖,所有的段子也好,故事也罢,都是为了主线服务,他们的剧情故事虽然很精彩却篇幅过短,即使他们创作出剧本也会发现其仍然是局限于身边现实生活的短篇软故事。如果没有架构故事情节的能力,将无法支持完成中篇或长篇故事剧本的推动力。

写小说,是“情绪思维”,写剧本是“情节思维”。虽然只是一字之差,但确实可称为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小说更主要体现“作者的情绪”,剧本则完全要激发“观众的情绪”,而这种“观众的情绪,必须由情节构成”。

一部好的作品除了主要情节以外,还需要次要情节来支撑主要情节。次要情节的种类大致被分为了三种:主人公的次要情节、配角的次要情节、群像剧的次要情节。在书中三宅隆太惯例指出了“业余软故事派”在次要情节运用上的不足,由于他们最拿手的是短篇故事,导致在次要情节的运用上极易发生“脱节的剧情”。

显然次要情节与脱节的剧情两者之间是有很大差别的,次要情节以主要情节为依托展开叙述,最终会回到主要情节上来。而脱节的剧情在连续写几段后必然会走进死胡同,无法继续发展下去,直接导致写作的中断,所以说架构这个东西真的很重要。

文章的最后想问一句:初诊时的问题解决了吗?如果解决了就该来看复诊篇吧!三宅隆太在《编剧解忧相谈堂:复诊篇》帮你告别那个自嗨上瘾的你,摆脱灵感依赖综合症,拒绝套路中毒,在创作中发现自己与生俱来的“创意种子”,鼓励你以积极的心态坚持磨练自己的剧本写作水平。

《编剧解忧相谈室:复诊篇》读后感(四):剧本小说等虚构作品如何构思角色和情节

继上次看完了《编剧解忧相谈室:初诊篇》之后,我对于作者三宅隆太理论的非常感兴趣。

在解释了“写作最重要的初心”,谈到了“塑造人物的破‘壳’瞬间”和“影片的中心轨道”这些理论之后, 在这本《复诊篇》中,他又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理论和重点呢?

在上一本书中,作者阐述关于“窗边系”创作剧本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之后,还谈论了关于剧本医生的工作以及工作流程。

在这本《复诊篇》中,关于剧本医生这方面内容就大大减少了,作者针对和“窗边系”类似的“业余软故事”创作者的问题,谈论了关于剧本创作的一些技巧问题,对于想要写剧本小说网文等虚构作品的同学来说非常的实用。

接上一本书,现在我们已经有了人物的破“壳”瞬间,也就是整本书人物的心理转变,也有了整个故事的中心走向,也就是骨架和灵魂。

那么如何在这幅骨架上面填上自己的血肉,就是这本《复诊篇》所要阐述的重点。我看完之后总结了自己觉得很重要的几点。

在《创作故事梗概》这一章的开头,作者首先说明了一个观点,就是所谓的灵感的来源。

三宅隆太觉得,所谓的巧思,并不是什么被选中的人才会得到的天授之物,它只是某个本来就存在的东西与其他本来就存在的东西进行组合后的产物。

这一点我其实是深有体会的,我从事设计工作的时候就已经清楚灵感并不是所谓的灵光一现,而是在不停的思考之后,某一个点与另外一个点之间产生的联系。实际上灵感并不是上帝突然赋予你的,而是你自己不停思考的产物。

虽然表达不同,但意思是一样的,所谓的灵感是需要不断思考的,不能指望忽然就直接在脑子里面出现。所以如果觉得自己没有灵感,多多思考是最有效的办法。

那么,在没有灵感的时候,该怎么去思考呢?

在这里,三宅隆太又让我大吃一惊。在谈到如何寻找灵感中,他居然教学员用掷骰子来决定自己的主人公。

说起来我自己在构思网文的时候也曾经用过抓阄的方法。我做了好多的人设纸团,抓到哪个就决定用这样的人设做主角。自己做这件事情的时候觉得自己太随意了,但发现原来专业编剧也会用这种方法来拓展自己的思维,瞬间觉得自己也不那么傻了。

当然三宅隆太厉害的是他所设定的纸团,比我精细的多。经过他的方法掷骰子,基本上故事的基本走向就已经出来了。我自己随便拿骰子抛了几下,对照作者的表格就已经有了好几个故事梗概。不得不说这个方法实在是太实用了,太好用了。看到这一段我都很有冲动马上去写一篇剧本或者小说。

在《创作故事主要情节》这一章中,作者列出了一张故事创作问卷,我觉得非常有借鉴意义。和前面抓阄的方法类似,都是用列表来整理自己的思路。不同的是,它是用了提问的手法让学员理清楚自己想要创作故事的逻辑线。

比如,首先要知道自己所设立的主人公是什么样子的人?打算去做什么?要传达给读者的是什么?故事的导火索又是什么样子?将会准备什么样的结局?故事中段的矛盾冲突,这个故事的反派是谁?主人公的朋友是谁?需要的打破的“壳”又是哪一点?

这一张故事主要情节的表格,没有掷骰子那张表格那么惊艳,但是我觉得对于创作者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整理自己思路的途径。当你这些问题都回答出来之后,你的故事基本也就完成了。

三宅隆太又根据每一点进行了相关的阐述。同时又列举了“业余软故事”创作者在这几个问题中容易犯的错误,进行了说明和纠正。在这部分夹杂了作者曾经和安吉丽娜·朱莉相逢交谈的过程。这个时候我才知道,安吉丽娜朱莉原来是著名奥斯卡影帝的女儿。和安吉丽娜朱莉一起吃过饭,大概也是三宅隆太甚为骄傲的一点吧。

有很多的年轻人编剧的时候,往往会想不出情节,因为他们总觉得自己想出的梗已经被人写过了,不够有新意。越是想要特别的梗,他们的想法反而会越走越窄。而作者给出的建议就是一开始不要害怕雷同,先站在故事老前辈的肩上不断思考,就可以创作出自己独特的故事。

我觉得这个观点非常有启发性,当你想出一个自己喜欢的情节,但是又怕这个情节太过于老套的时候,不妨先把它写下来,再进行深度的思考或者二次创作,你可能会获得一些属于你自己的灵感。

在这过程中,三宅隆太又列举了一个原则,就是当你在构思故事的时候,很重要的一点:最好一开始先确定故事高潮,再具体开启反向的开头和结尾联想,使其成为一个作品。

我一下子就发现我之前错在哪里了,因为我都是从开头开始构思的,是属于正常顺序来一点点推进故事,所以我往往会在开头想好了之后,后面就不知道该如何去推进了,因为我没有定好故事的最强部分,所以就展开的非常的艰难。

其实我仔细想想,这就和画画是一个道理。我们画画会先把重点打出来,再根据重点来辐射周围的辅助画面。所有的辅助画面都是为了重点画面服务的,这样就不会喧宾夺主。

那么写文应该也是同样的道理,最关键的是确定故事的高光部分。开头、过程、结尾,所有都是为了这个高光时刻而设定,都是为了烘托它。这种思考习惯比从开篇思考其实要简单得多。

当然事实上,我觉得有人就喜欢从开篇来发展情节,进行漫无目的的联想,有很多著名的网文都是这样。所以到后面往往特别容易写崩。这种就是很明显作者没有思考高光部分而是顺着时间写的,所以从开头之后一切都是没有前路的状态,硬生生的开出一条路来。这个太考验作者的功力了,对于初学者来说还是先定好高光时刻载反向铺路比较好。这一点也是非常有建设性的一点,值得学习。

这本《复诊篇》和《初诊篇》我觉得应该算是一套完整的教材。基本上把写一部剧本的初始心态,如何构思框架,如何填补血肉,都讲得非常清楚,而且以“窗边系”“业余软故事”为代表,为他们经常犯的错误做了讲解,来引导读者们该如何正确地去构思自己的作品,避免一些常见的错误。

这本书真的是非常适合剧本初学者来观看,非常具有实操性。我看完一遍之后,甚至还打算看第二遍。当然了,光有理论还是不够的。如果已经有一个现成的剧本对照着这位剧本医生的忠告来修改的话,我觉得可能更有感触。

最后我想说,理论再多也不如自己上手做一遍,最重要的还是要立刻动手写下自己的作品。

《编剧解忧相谈室:复诊篇》读后感(五):复诊篇来啦!没灵感?老套路?快来给自己的故事“问诊”吧

三宅隆太又来开“药方”啦!作为《编剧解忧相谈室:初诊篇》的进阶模式,这本《编剧解忧相谈室:复诊篇》要来的更加细致、全面。从“初诊”中的引导、启发,到“复诊”中的分解、详谈,三宅隆太开出的“药方”越来越深入,从搭建故事梗概、捕捉瞬间灵感到主要情节和次要情节设置和升华,三宅隆太一步一步细化讲解,堪称手把手教学了。

在《编剧解忧相谈室:复诊篇》中问诊的病例不再是缺少破壳瞬间的“窗边系”,而是主要面向“情感细腻但欠缺谋篇布局能力”的写手,也就是“业余软故事派”。

这一类写手在写作上其实已经具备相当的经验和能力了,他们明白创作一个故事的基本 “流程”,但却总是难以写出完整性的、跌宕起伏的故事,也就不可避免地跳进了三段步骤的业余写手行列,想要进阶到专业编剧,似乎总差了那么一点。

那么问题又是出在哪里呢?答案就在这本《编剧解忧相谈室:复诊篇》里了。

三宅隆太总是那么的一语中的!很多“病因”和“诊方”被他赋予了非常形象化的名词,经他那么一解释,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就像“初诊篇”中的“破壳的瞬间”一样,在“复诊篇”中,三宅隆太依然妙语连珠,譬如被他用来形容思维僵化、视野受限的这个词——近视化。

什么是近视化?顾名思义,就是看得太“近”了!

当然这里的“近”并非指实际意义上的视力范围,而是在思维和创意上的视野的广度。

那么为什么在故事创作的过程中会出现“近视化”的现象呢?三宅隆太在书中给了这样一种解答:

人的自我意识一旦凸显,思考的流向就会“近视化”。除了近处的事物,其他都变得对不上焦。简单来说就是视野变窄了。

这并不是要求我们在创作中摒弃自我意识,而是告诉我们,要时刻注意不要让自我意识占据了上风,因为一旦得了创作“近视眼”,那么我们很有可能只能看到近处的素材,而难以产生思维的类推,进而使得大脑失去了飞跃性的巧思,这样的结果是不可小觑的,它很有可能让那宝贵的灵光一闪、吉光片羽,就这样离我们而去了。

这就需要我们建立起一种“利他”的思考方式,在听从内心真实自己的情况下,也必须要去顾虑到自我领域之外的他者,甚至要给予他们更多的“特别关注”,你会发现,从利他的思考方式而得来的巧思,与自我意识不仅不会相悖,反而会相得益彰。

灵感很珍贵,而且常常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很多写手迟迟无法动笔,又或者虽然已经开始创作了,却总是缺少一些了灵光一闪的感觉。

可能你会说,哪会有那么多灵感呢?能够创作出一个完整故事已经很不容易了,还要什么“自行车”啊!

灵光一闪真的那么难吗?真的“天选之子”才可以得到的“天授之物”?

当然不是!

正如三宅隆太在《编剧解忧相谈室:复诊篇》中所说,“它只是某个本来就存在的东西与其他本来就存在的东西进行组合后的产物。这就是它的本质。因此,不论任何人,都是可以获得奇思妙想的。”

这并不是夸夸其谈,既然巧思是那样的可遇而不可求,那么我们不如来尝试着自己去制造灵感!三宅隆太在书中介绍了一个非常好用的“灵感制造机”,它就是“故事灵感发掘表”。

“故事灵感发掘表”和我们所熟悉的“卡片写作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它将主人公的年龄、身份、故事导火索、场景等编号序号,然后随机组合出一个新的点子,自己动手制造机会来与灵感巧遇。

“故事灵感发掘表”

但一定要注意的是,“故事灵感发掘表”虽然好用,但千万不要过度依赖,被它限制住了自己的思维。三宅隆太形容“故事灵感发掘表”是用来制造火花的,这也就是说,当自己遭遇创作瓶颈,可以尝试着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得偶然性带来的外部刺激,但一定不要被执念、偏信、妄断等限制住你的联想。

那么,如果“故事灵感发掘表”制造的偶然与自己原本的预设出现了偏差,又该怎么办呢?譬如通过随机组合得来的人物年龄偏低,而自己故事中的这个人物却是一位中年人甚至老年人,那么一定要生搬硬套吗?当然不是!要知道,肉体的年龄与精神的年龄是无法画上等号的,三宅隆太在这里以电影《寅次郎的故事》为例进行了实操分析。

在电影《寅次郎的故事》中,主人公虽然是一个“中年生意人”,但实际上,他是一个非常纯真的人,他的精神年龄远比肉体年龄要小,在这之间形成的“反差”,恰恰是人物的魅力所在。

合理利用起“故事灵感发掘表”,去与奇思妙想来个偶遇吧,相信一定会收获更大的惊喜!

有过故事创作经验的写手一定都知道,在创作之前往往需要先构建出一个故事大纲,其实这也就是书中所说的这个故事梗概,故事梗概顺了,脚踏实地地继续下去,那么一般不会出现太大意外。

但是我们要知道,一个故事精彩不精彩,不仅要看人设、文笔以及故事走向,精彩的剧情也是至关重要的。

当我们捋顺了故事梗概之后,故事线也就自然而然地清晰起来,可这时候问题又出现了,按照“套路”走,不会太过于平淡了吗?一眼看到了头,是不是少了几分新颖?

能想到这一定,就是看到了一个绝佳的提升剧本的机会,就像三宅隆太所说:

所以下一个“疗程”就是如何不迷失方向的前提下,让情节更多一些亮点,三宅隆太在这里介绍了一种方法,就是人为地为剧本制造一些“意外”,他以《疯狂的麦克斯4:狂暴之路》为例,进行了一次非常有意思的假设。

麦克斯作为电影的主人公,可以让他在高潮部分死去吗?这并非不可行,当不死乔所囚禁的五位妻子和他属下的女战士弗瑞奥萨出逃的时候,麦克斯为她们的亡命之旅提供帮助却不得已牺牲了自己,那么后续剧情就会发展成弗瑞奥萨和不死乔的五位妻子和不死乔熟悉搏斗,为麦克斯报仇,这看起来是不是也很带劲?

如果麦克斯不死,弗瑞奥萨在故事高潮部分死掉可不可以呢?不如我们来试想一下,弗瑞奥萨死了的话,麦克斯也一定会去找不死乔复仇,然后不死乔的五位妻子就继承着弗瑞奥萨的意志好好地活下去,是不是也是可以接受的?

再换一种情况,让两个主要人物都在高潮部分被杀害,五位妻子也再次失去自由,那么会怎么样呢?怕是观众就不会买单了,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的情绪好像突然被玩弄了。

所以,制造“意外”,甚至让主要任务死掉都不是不行,但一定要注意不要偏离故事的相关命题、故事发展、创作意图和表达内容,“不可预测却又不出格的点子”并不可取,因为:

要让“意外性”之所以成为“意外性”,就必须要有使人对其感到意外的“前提”。也就是说,必须事先将某种“固定观念”或“先入之见”植入观众的意识之中。

除了剧本的“问诊”之外,三宅隆太还在书中介绍了一些平时练习可以用到的小技巧,以故事梗概为例,不用刻意腾出大把时间去构思,每天利用饭后睡前的空档掷一下骰子,根据“故事灵感发掘表”来写一则故事梗概,那么一周就是7则,一个月就是30则,一年能创作出365个选题方案来,等真正需要用的时候还愁不缺好点子吗?

《编剧解忧相谈室》系列是不是为喜爱创作的你解了忧呢?不如开始操练起来,试着走出创作的困局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