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狼》读后感精选

《狼》读后感精选

《狼》是一本由朱西甯著作,北京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页数:30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狼》读后感(一):传统、乡土与质朴

朱西甯在台湾赫赫有名,当然不只是因为朱天文、朱天心、朱天衣这三姐妹,更因为其本身就是放射耀眼光芒的太阳。然而在大陆,朱西甯却声名不彰,少为人知。作为作家,朱西甯少了几多文学上的拥趸;对于读者,损失却是更大,许多优秀的小说被隔绝于一湾浅浅的海峡。

最近几年,理想国陆续出版了《铁桨》《破晓时分》《旱魃》《狼》等四部朱西甯的作品,我们终于可以毫无障碍地阅读其原汁原味的文字了。更重要的是,我们终于可以重新发现、认识这个被低估的作家,这个中国文学的负轭者与锲刻者。

好书如益友,就像几句话可以确认是否情趣相投,而寥寥几行文字也可以让我对这篇作品、这个作家生发出追随或弃置的确认。读了这本书的开头几行,便犹如“一见钟情”的情感互动,虽是单向度的,读到这样的作品,已然是无上的欢悦与幸福。

从如沐春风般的阅读体验来看,朱西甯作品的特点,或许可以用几个关键词来概括,那便是传统、乡土与纯朴。

朱西甯的作品取材于传统中国,字里行间洋溢着古老国度与沧桑大地的雄浑与厚重,读者自可感受到悠久历史沉甸甸的分量。《大布袋戏》巧借拟人,以一个布袋的视角讲述了一桩敲竹杠事件——阿年哥对王财火的欺骗,足见世态人情。《祖父农庄》的故事发生在祖父与我们姊妹七个之间。祖父舍弃呕心沥血奋斗得来的田产,将其分与农民,大仁大爱,令人动容。《蛇屋》更是精彩绝伦,生于大陆的军官萧旋被派驻到台湾南部山区,为高山族乡民栉风沐雨,满腔热情。在他心中念念不忘的,有对生命的回溯与展望,也有对祖国大地的牵念与赤忱。

乡土又是朱西甯作品的另一大特色,但又不限于“一亩三分地”。朱西甯的主题关切,既有遥远的过去与悠久的传统,也有鲜活的当下与奔涌的现代,那些飘杳在北方乡村中的传奇人物与古老事件,在朱西甯的文字中,复发出蓬勃的生机与奇异的伟力。《小翠和大黑牛》中的新婚夫妇,各有所恋却爱而不得,在身份束缚下经受着道德伦理的煎熬。《骡车上》中的老舅古道热肠,急公好义,为了车家母子的生计,与自私固执的马绝后磨破嘴皮。《狼》的主人公是“我”,“我”眼中的主角却是大毂辘。其人耿直豪爽,是条顶天立地的汉子,对狡猾的狼绝不放过,对狡猾的二婶却坚定地选择“恕道”。

朱西甯的作品文字质朴,文风也质朴,质朴中又透着坚毅与奇崛,统一的风格生发出多种迷人的变奏。《偶》将丧偶独居的裁缝铺老板的悲寂心曲与欲念心理刻画得入木三分。《生活线下》中蹬三轮的丁长发拾得1150元,经过漫长的心理自我较量之后,最终拾金不昧,战胜贪念。《再见,火车的轮声!》讲述了狂热的留德博士希望实验“无声铁轨”这一发明,却与路警产生冲突,终不为周围理解。

《狼》读后感(二):书评

《狼》

以文学小学生的文笔写下这篇书评。此前只知道朱西甯是朱天文、朱天心之父,并未读过朱的书。这一次从《偶》读起,被朱西甯犀利尖刻直达裸露人性的笔力深深迷倒了。我带着读温情纪实的阅读预设进入这篇的故事之中,被老裁缝为客人量衣时真实到令人心颤的心理活动所吸引,小说结尾又见他抱着模特假人熟练地卸胳膊卸腿,描绘一个老裁缝压抑孤寂中爆发的性欲,扑面而来的画面感像在看某部恐怖惊悚片,这种独具幽暗气质的小说头次出现在我的阅读经验里,读完久久陷入对小说的反复回想中,太独特了。

同时作家的每一寸笔墨都不是随意书写的,他的章法结构与用词用句处处都可见功力:

处于作家过渡时期所写的这本书中的短篇小说体现出他刻画人物与叙事节奏深厚的功底。《再见,火车的轮声!》阅读体验很新奇,全文的大部分对白都由胖子路警与白头发博士构成两条时而平行时而相交的线,白头发始终沉浸在自己跳跃无章的自言自语中被视为患有精神疾病,而胖子路警始终出于职责或劝导或苛责让老人远离铁轨,疯言疯语与正常人的对话交并在机车呼啸而过的震耳声中推向了小说情节的最高峰,揭示白头发博士在为减小火车轰鸣声的实验,读者也随着这两人的对话场景在想象与真实中感受老人的疯癫是不被蒙昧群体所理解的执着状态,而站长的出现进一步带出老人的身份,为小说的反思与救赎有了一个沉重有力的结尾。小说中甚至出现了铁轨的图形的一个符号,两节断裂的方块,好似在隐喻铁轨的无声革命也是时代的断裂性中无声的不被理解的这批博士们。

也很喜欢《生活线下》这篇短篇,小说用强烈而残忍的对比去刻画三轮车夫丁长发底层又善良正直的形象,拾金不昧的登报信息全文没有出现在小说中,而治愈阳痿的广告却用足了笔墨写了全文,就像人们比起阅读到好人好事却更容易地关注到一个公开的隐疾,成为一个令人发笑的笑话,善者被欺辱的景象读来十分残酷。

李静:“从现代汉语书写脉络里寻找,找不出与朱西甯完全处于同一线索的作家”。朱西甯的小说带来的阅读体验正是这样一种独具气质的过程。“朱西甯的小说则告诉读者:爱与牺牲乃是神恩,是良心的本然,因此不存在背叛与辜负,或者说,背叛与辜负不被牺牲者视为不幸。他的作品往往以被救者灵魂的变化与良心的不安,昭示救赎已然实现。”若与鲁迅的国民劣根性的疗救相比,在朱西甯《狼》的短篇集中的小说正是呈现出良心本然救赎的人性结局。

《狼》读后感(三):狼

继《铁浆》和《破晓时分》之后,短篇小说集《狼》是我阅读的第三部朱西甯先生的作品。说来奇怪,对于他的小说,我是觉得很精彩,但并未为之着迷,却又一本接一本的读了下来。他笔下的世界没有像起初预期的那样为我展示一个自己不曾经历过的特殊年代,作者以笔为刀,剖析了人的内心善恶杂糅的复杂性,而时代只是提供一个背景或注脚。

《狼》收录了九篇短篇小说,语言依旧是那么美,且并非徒有虚表的美。当然再美的文字也是要为内容服务的,可即便如此,也无法忽略语言本身具有的美感,以及它为《狼》带来的这诗意的氛围。这反倒更衬托出故事本身蕴含的市井气息与写实感。

书的第一个故事《偶》篇幅很短,阅读过程从有趣到最后的五味杂陈所经历的时间过快,读完有点回不过神。我个人是将视角重点放在了老老板身上,于是这个故事的展开它更像用刀子切开了一个人漫长一生后所窥视到的瞬间。从一开始被老老板服务女客时的表面逢迎与内心活动的强烈反差所逗乐,在这过程中又被那对夫妻和偶人将其带出一丝人的欲望而好奇故事接下来的走向,当最后收店休息时,前面的铺陈落在老老板对待偶人的行动上,像一束聚光灯打在即将落幕黑场的舞台中央,我第一反应是鄙夷,可是当最后那“铃郎......铃郎......铃郎.......”的声音回荡在黑暗中时,我竟瞬间感受到了人的脆弱和孤独。

朱西甯先生作品中的人生百态为何总让我觉得那么真实且充满烟火气,笔下人物没有绝对的善,也没有绝对的恶。人的优缺点、长短处都不加掩饰的暴露在读者面前,对人性复杂表达的极其坦然。

在《生活线下》里,人物丁长发虽年轻时在老婆怀着孕还出去荒唐过,但拾了钱几度思想挣扎最终还是选择了归还,尤其是自身困苦尚有家小要养。做出这个选择不一定是因为人穷志不穷,只不过,不是苦来的钱难花的心安可谓做人的良心,反观故事结尾冒出来抢镜的医师,此时还不忘趁机吸一口穷人的血,医德何在?

作者笔下的人物如此各色鲜活,而由他们撑起的故事时而生猛时而回味悠长。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从朱西甯先生的这几部短篇作品集里感受他不同时期写作风格的变化。虽然他的作品内容与我的预期不同,但也让我在这看似虚构的世界里领略了那个时代台湾人的生活百态。

《祖父农庄》里的乡下田产,在孙辈的心目中和在佃农阿火的心目中具有着迥然不同的意义,做为苦过生活的祖父至今仍保持着清苦的生活方式,却最终打破传统观念将农庄产权转给了外人。我试图去揣摩文章中祖父的心境和用意,究竟是对往昔吃过的苦日子的共情,还是对实现更崇高理想的追求,或者至少在洒过血汗之后不做一个发明酒的人。

最后在书的附录里可以读到司马中原及李静对朱西甯先生作品的评论,不知道在阅读本书之前读一下这两篇文章能否更好的帮助读者理解整本书的内容,而我选择忽略不读的原因仅仅是想要先自行思考,反正阅读是那么自由自在的事。

读掉整本书的总体感受就我个人而言,朱西甯的作品何需两个女儿来背书。但在《狼》之后,我近期是不会再读朱西甯了,连续读掉三本的感受竟比连读三本陈映真还来的压抑。

疯猴勿杀20210618

《狼》读后感(四):乡土情怀里的救赎

朱西甯创作文类以小说为主,兼及散文。自1947年在南京《中央日报》副刊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洋化》始,49年赴台后勤于写作,产量颇丰,即以崭新、豪放的手法写乡土故事,大量运用地方语言、生活习俗,融入人性欲望与善恶,凭借其极敏锐的观察力、想像力以及深厚的中华人文思想,奠定宝岛怀乡写作的重要里程碑。著名文学评论家夏志清曾经提过:“朱西甯亦是台湾的一个文化界奇人,因为在中国现代作家之中,很少有像他这样,把基督教义及中国传统两者都看得这般认真。”

另一个时常为他人所津津乐道的是:其文学家族阵容庞大,妻刘慕沙为日本文学翻译名家,女朱天文、朱天心为当代重要小说家,女婿谢材俊(唐诺)亦为台湾推理文学作家。可称得上是一“文学豪门”!

这本理想国˙北京日报出版社的《狼》是朱先生短篇小说经典在大陆地区首次出版。小说集后,亦编入有司马中原所写《试论朱西甯》、李静所写《读朱西甯》及朱先生文学年表,均能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朱先生的文学风格与相应的发展脉络。此集作品九篇中除了《狼》等几篇名作中描绘大陆农村的烟色与风霜之外,也有其他如《偶》、《再见!火车的轮声》等宝岛小镇为背景所写的作品,精雕细琢,镇上的小巷、山村的小路旁,还有一些不一样的人,各有各的不同风情。

在阅读中,《偶》、《再见!火车的轮声》里主角们都似乎有一种相似的碎碎念或腹诽,带着某种意义上的黑色幽默,伴随着故事的中展开,在不经意间刻画出人物的性格,朱作家对人物塑造在无意间得心应手,无任何人为痕迹。《生活线下》中,对主角丁长发有着大段的心理描写,充分展现了底层人物对钱与性的真实渴望,但又不失质朴的矛盾个性……

在名篇《狼》中,他这样写道:羊都咩咩地叫,天上满是嚷嚷着归宿地老鸹子,黄昏前才有这样地一阵嘈杂,彷佛一整天才收尾了……寥寥几笔便勾勒出北方农村地苍凉远景。其后借一个失去双亲地孤儿之眼,描绘出多层次的对立与冲突:人性与兽性之间的对立、狼与羊之间的对立以及诸如风情的二嫂、秉持恕道的雇工大毂辘、孤儿之间的联系、对立等复杂互动。结局诸人皆回正途,暗合“人在俗世间兜兜转转后,终究能由恶向善”之真意。

在这些朱西甯为自己和与他同样流离半世的同代人所创造的语言故乡风景里,人类社会中的欺瞒、倾轧、沉默暴力与欲望等黑暗之类总不缺席──然而在那些彷彿无出路的残酷寂苦境况,那些压抑、执著与失落的情绪也似乎会暂时得到了宽宥与原谅。也许正是由于作者的宗教信仰的背景,其作品之中往往有深含宗教救赎的理念,以乡土作为描绘背景,精准掌握人性底层的清明与愚昧,只要能凝视心中微弱的光亮,便能消除恶行,兼顾有儒家的关怀隐喻于字里行间,在我看来,这便成为朱西甯文学创作所要传递的核心要旨!

《狼》读后感(五):乡土文学的一座高峰

其实早就听闻朱西甯先生的大名以及他对台湾文学乃至整个华语文学的巨大影响力,但是一直没有阅读多先生的大作,直到《狼》。通过这本小说集,我进入到先生精心构筑的精神原乡——无边无际的乡土世界,并且从先生的文字里,读出了先生的情怀、思想、追求、期望,以及他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

《狼》收录了先生1957年至1962年之间创作的9篇短(中)篇小说,其故事背景基本是乡土之上的乡土故事,但是先生通过故事传达的思想却超越乡土抵达了人文思辨的最深处——“朱西甯那样虔诚地以他见识犀利的笔锋,一笔一笔掘入民族的心脏,锲刻出许许多多民族的隐痛和遗忘”(司马中原《试论朱西甯》)。

先生笔下所写的是乡土之地千百年演进过程中的一个进程或者一个瞬间,却展示的是这个民族不可忘记的带有精神觉醒意义的那一个进程或者瞬间。先生敏锐的将这一个个看似孤立的故事串联在一起,完整的构筑了上世纪中叶台湾民众的生存原貌——困顿与希冀交存、封闭与寻求突破交织、蒙昧与现代冲撞、本性压制与民族家国意识觉醒释放等等交相辉映的真实的生活原貌。这样的原貌,虽然发生在经过日寇统治和台湾光复不久后的一个时期,但是依然能从中看到中华同胞共有的生活习俗、淳朴善良的民族本性以及封闭原始之下的蒙昧等等,所以在读这本小说集的时候,还是非常熟悉的场景以及熟悉的人物故事,只不过在特有的情节中才能看出细微的地域差别。

《偶》所讲述的是一位年逾古稀的裁缝铺老板经历了长久的孤独之后,心中难以掩饰的欲念的隐晦表达;《生活线下》讲述了以蹬三轮为生的底层代表丁长发与寄生其上庄五为代表的社会吸血虫的一日生活的鲜明对比,展现了社会最原始的一面;《再见,火车的轮声!》展现了一个不为社会大众所认可的孤独的知识分子想要通过理想改变现实的困顿与不被人理解的痛楚;《大布袋戏》讲述了想要摆脱世俗的的束缚却又不得不依存于世俗的束缚的布袋戏老艺人,以及依附于这个世俗束缚之上的靠坑蒙拐变的吸血者想象;《祖父农庄》讲述了敢于冲破传统追求文明不惜牺牲自己家族利益的“现代革命者”的故事;《蛇屋》是我所喜欢的一个中篇,很难用一句话来讲述这个故事的主题,大概就是怀揣改造之希望与收获文明与曙光的故事……最后一个就是与本书同名的故事《狼》,讲述的以纯洁无瑕的“我”的视角,展现了大自然之中的狼以及现实生活中的人的欲念,个人以极强的世界与思想的冲击。

这9篇小说无一例外展现了乡土之上的众生相,他们是故事中的人,也是现实中的人。朱西甯先生通过他熟悉的语言和生活体验,给我们展现了一个不同于鲁迅、不同于沈从文、不同于张爱玲、不同于莫言笔下的乡土中国(除开地域本身的差异),他再现了中国乡土文学的一个独属于他的高峰。我们通过这一个个的故事,或从正面或从侧面去认识到了在那块独特而美丽的岛屿上的发生着的生活着的乡土世界的文学高峰。

本书的精彩之余,不光在于这9骗故事,还在于两位作家司马中原与李静老师多朱西甯先生作品的精到评析,给了我们另一个视角去认识先生笔下的作品以及作品之外的朱西甯。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