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与狼共度读后感精选

与狼共度读后感精选

《与狼共度》是一本由法利·莫厄特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页数:21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与狼共度》读后感(一):遇见狼群

作为一部与动物、生态相关的书,《与狼共度》动人、真实、幽默,作者颇具洞察力与同情心,整部书引人入胜,毫不枯燥。开篇作者简短且带走自嘲的语气讲述了何如何走上对自然研究之路。在当时加拿大,有一些社会团队认为狼群在严重威胁了鹿的生存,但实际上是猎人而非狼群才是鹿最大的杀手,为调查这一问题,作者被派去遥远的亚北极研究狼群。

作者的主要观察对象是公狼乔治,母狼安吉莉娜,他们的一群狼崽,还有后来加入这个家庭的“善良的艾伯特叔叔”。狼并不像人类想象中那般凶残,他们有很强的领地意识,一夫一妻制,对配偶的忠诚度或许超过了人类,狼会交朋友,像人一样拜访,虽然次数不多。狼的家族成员还会聚在一起高声合唱,歌声慷慨嘹亮。到了一定的时间,为了充足的水源和对幼崽的训练,狼群会迁徙。狼的恋爱求偶对象不限于自己的种族,狼和狗也可以交配。通过观察,作者还发现狼的主要猎物并非是驯鹿,而是不起眼的鼠类,靠吃鼠类繁衍生息。为了研究,作者甚至已自己为实验对象,亲自吃起老鼠,看到这一段的时候我着实惊呆了,尽管字里行间透露浓浓的搞笑味道,但作者的敬业精神并不会因为幽默折损,相反,是令人敬佩的。除了对狼群的仔细观察,作者还有意无意得对加拿大官僚机构进行了嘲讽,原来天底下的zf 都是一样。

几乎是一口气读完了整本书,私心里愿意给5星,在整个研究过程中,作者对动物,对自然的态度是谦卑的,甚至是低下的,这并不是某种刻意得放低姿态,而是源于他内心深处对自然的热爱,与狼群的共情与尊重。谦虚得对同处于同一片天空下的其他生物低下头颅,这大概是全人类都需要的品质吧。

《与狼共度》读后感(二):与狼共度

去年读过《鲸之殇》之后一直想着要把这个系列追完,广师大的“自由大地”丛书陆续出版了加拿大作家法利.莫厄特的“生态文学”四部曲,目前出到了第二本《与狼共度》,于是我的视野被作者从海中巨兽拉回到陆地上,迫不及待的开启了此次的探境之旅。

其实与狼相关的作品颇多,比如我的阅读启蒙之一杰克.伦敦的作品《旷野的呼唤》以及开启肥桐阅读之旅的沈石溪代表作《狼王梦》等,类似作品阅读之后似乎给了我一个错觉,它们离我的生活那么远,却又如此接近。《与狼共度》与以上作品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一本非虚构的纪实文学,就像珍.古道尔在其作品《大地的窗口》里为读者呈现黑猩猩的世界一样,法利.莫厄特将为读者呈现狼的世界。

作者在前言中曾提到写作《与狼共度》的最初计划是以兽行暗讽人类的官僚等作风,但却在对狼的逐渐了解中改变了初衷,将原本次要的角色转变为书中的主角。不过作者的这点初衷并没有完全消失,它在本书的开篇“狼的课题”中就显现了出来。在幽默嘲讽的叙述之下,仍然可以强烈感受到作者对僵化、傲慢且形式主义的官僚作风表露出的鄙夷和讥讽。能将如此强烈的主观表达意愿最终转移到狼群本身,是否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狼的独特魅力?

作者对狼的研究始于官方派遣,而官方对此事重视的缘由是寻求可以遏制狼群屠杀鹿的解决办法,但这绝不是他们有多关心鹿的生存环境,而是鹿的减少影响了“热心公益,公正无私”的团体如狩猎俱乐部的狩猎活动。当我读到这个段落时不仅会被作者的用意笑到,同时脑海闪过多年前读《寂静的春天》时遇到过的一句话“人类对自然的干预源于自身的自私和傲慢。”

法利.莫厄特的这种反讽式写作风格让人忍俊不禁的同时忍不住陷入思考,如果《鲸之殇》时的叙述始终处于巨大的悲伤与无力当中,那《与狼共度》的一开始竟显得如此荒诞可笑。阅读过程中发现最大的阅读障碍是我的笑点过低,每当作者讲述在展开狼群研究时遇到的现实情境与上级指示相背形成的强烈反差时,都难以自控的笑到腹痛。法利.莫厄特的幽默行文有效的消解了我内心对生态文学作品其严肃、专业词汇堆砌过度的刻板印象,或许这种浅显易读明显表于文中的注释上,我在整本书不多的注释里遇到最繁复的居然是关于《巴斯克维尔的猎犬》的一条译者注。

《与狼共度》以纪实的方式讲述了狼群的生存状态,也是对狼的世界进行了一次真实剖析和呈现,正如作者在文中所写“我已下定决心,从此时此刻起,要毫无偏见的走进狼的世界,学着去观察和了解狼,不再受限于它们被认为是什么样子,而是发现它们实际上是什么样子。”

为此,作者连续几日蹲守在观测点,甚至亲测以老鼠为食是否足以维持狼的健康及种群数量。文中除了狼这一主角,还有对因纽特人的描述,尤其是对作者提供了大量与狼相关讯息的奥泰克。随着作者对狼的饮食、语言、迁徙、狩猎等方面的阐述,加深对狼这一生物及其种群的了解,从搜集狼群威胁驯鹿的调查初衷到最后得出人类往往才是破坏自然生态真正的罪魁祸首,这结论足以令人深思。

有趣的是,在这本关于狼的题材之后,下一本来的就是《鹿之民》了,这感觉还挺奇妙的。另外我对第四本《屠海》充满期待,相比《鹿之民》我更想早点看到这本。最后想顺便推荐一部内含北极狼群相关内容的纪录片《完美星球》,值得一看。

疯猴勿杀2022.4.12外面下雨了

《与狼共度》读后感(三):与狼共度:是谁逼着狼群走上了绝路?

狼,是一种犬科动物,更是犬科体型中最大的一种动物,体型与狼狗极为相似,常捕食大中型野生食草动物为食。 而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狼群的捕食范围逐渐扩大,人类也对狼开始了猎杀。人类和狼的故事,也逐步变的紧张起来。一直以来,人们提到狼都会是不好的印象,奸诈,狡猾,心眼多;而在在这本《与狼共度》中,作者用最真实的笔触,刻画了狼群最为真实的面貌,用实际情况为狼群证明。

综合来讲,这本书讲述了作者莫厄特前往北极荒原对狼进行阶段性的考察,作为官方性的委派任务,他和其他人一样对狼群有偏见。但是通过为期两年的考察,作者借由与荒原狼“乔治”一家亲密接触,真正走入了真实的野狼世界,他通过自己的观察打破了以往人们对于狼的刻板印象,他明白狼不仅仅拥有阴险凶残、无情无义的形象,狼群所有成员还树立了团结、忠诚、重感情,夫妻之间浪漫温情,它们的社会性和共情能力毫不亚于人类。

莫厄特作为保护曙的雇员,他深知此次前来的目的在于调查清楚猎鹿群被狼群大肆猎杀的真实原因,而这个原因的揭露也得以让居民内心的不满感得到释放。他很幸运,到这里的第一天,他就遇到了狼群,他开始架设设备追踪狼群的踪迹,通过多天的观察,他发现狼群大规模捕猎成功的几率是很小的,哪怕是在鹿群迁移的时候也是如此。在常规状态下,他们靠田鼠和北极旅鼠裹腹。而这些猎鹿被猎杀的真凶并不是狼群,而是当地印第安人、白人。每年这个地区被捕兽者杀死的动物数量高达112000只,我们能看到漫山遍野的猎鹿尸体,是因为人类为了裹腹而进行的猎杀。 莫厄特的调查终于有了结果,他准备离开了,他知道,他的报告永远不可能有见到天日的一天了,而莫厄特也并非没有收获,两年来他和狼群一家逐渐熟络。这个家庭包括男主人“乔治”、女主人“安杰莉娜”和四匹小狼,当然还有另一位特殊的成员,那就是另一匹公狼“艾伯特叔叔”,他有时充当狩猎伙伴,有时是小狼们的保姆,但决不是第三者(狼的社会里是严格的一夫一妻制),用商业的眼光来看,他更像是一位合伙人。除了对狼群熟悉程度的加深,他还通过观察狼的习性,快速掌握了消除疲劳的睡眠方法:像狼一样的蜷缩动作和中间适当的翻身以促进血液循环。

狼是凶残的,但是狼也是温情的,我们记得狼崽报恩,狼孩的故事,我们更会永远记得温情的乔治一家………

《与狼共度》读后感(四):这个男人躲在独木舟里,迫切希望自己怀孕了……

法利·莫厄特躲在反扣过来的独木舟下面,这时候,他迫切希望自己是一个怀孕的因纽特人。根据当地的传说,狼群不会攻击怀孕的人。

这是一个奢望,法利·莫厄特是名男性,怎么可能怀孕呢?这种想法只说明他对自己处境的极度担忧。毕竟,在深夜的氛围里,作为肩负职责、孤身抵达加拿大亚北极地区的年轻生物学家,他的恐惧是可以理解的。还好还好,这是一次乌龙,当独木舟掀开之后,莫厄特面对的是一个因纽特人和他带着的14只哈士奇雪橇狗。

哈哈哈哈,看到此处,我忍不住大笑。《与狼共度》太有趣了,这样的片段俯拾皆是。比如,莫厄特在土著猎人的帮助下,用发情的哈士奇母狗引诱野狼,书中关于野狼求爱的细节、表情、肢体动作等,被莫厄特描述得像一个小丑,这种现场观察真实生动,跃然纸上。还有,莫厄特为了证明狼群吃老鼠就能活,营养足够了,竟然自己也长期只吃老鼠,来体验自身的感受,这真是疯狂的科学家行径啊。

我联想到一本经典的人类学著作,叫《天真的人类学家》,他们的初衷都是为了完成自己的学术调查,从文明之地而来,栖居于蛮荒,与土著、与野狼共度一段时光,他们都闹出了很多笑话,也吃了很多苦头,但都擅长于苦中作乐,以诙谐化解艰辛,到了最后,他们对于自己的观察对象都有了深刻的认识,并且努力让世人改变固有的刻板印象。

我常常想,一个人对于自己热爱的事情,到底愿意付出多少呢?在外人看来难以理解的、超出常规的行为,可能真的没觉得苦,是真的很开心的,过程本身就是嘉奖,就是所得。

阅读《与狼共度》,感觉到书中时刻洋溢的欢乐。那是1963年,尚且留有一些没有开发的荒原,在这片渺无人烟的土地上,莫厄特搭建了小屋,与一群狼比邻而居,就近观察它们的生活。从起初的害怕,到逐渐接近,人与狼相安无事,各自视对方为自然界的合理存在,也许,万物的法则仍是世界运转的基本主宰。莫厄特写了很多自己的糗事、自己的狼狈,在他的笔下,狼群反而是淡然的、从容的、有家庭责任感,仿佛更聪明更智慧的种群。

在我们人类的印象里,狼是凶残的、富于攻击性的动物。但是,莫厄特的记载表明,这群狼很少有攻击行为,事实上,莫厄特发现,狼群的主食竟然就是那些无处不在的老鼠,这种小型啮齿动物的数量足以维持狼的种群数量,所以狼没有必要费体力去攻击人类,而它们即使围攻驯鹿,也是挑鹿群的老弱病残,对于鹿群的生存进化是有促进作用的。

也就是说,在加拿大政府的规划者们看来,狼群对于驯鹿的威胁,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正如莫厄特调查显示的,以及数据结果也说明了,杀害驯鹿最多的是人类。《与狼共度》出版之后,公众开始意识到野狼消失的危害。渐渐地,许多国家取消了打狼的赏金。当这本书被翻译成俄语并在苏联出版时,公众舆论促使政府下达了禁止猎狼的命令。《与狼共度》于1983年被改编成一部大型故事片。

法利·莫厄特1921年出生于安大略省贝尔维尔。他曾经在“二战”服役,战后从事动物学研究,长期在北部地区与当地人和野生动物相处。从1952年出版第一本书《鹿之书》开始,莫厄特的作品总是能引起公众的注意,他陆续获得了加拿大总督奖,加拿大百年纪念勋章,伊丽莎白女王二世银、金和钻禧勋章等多种荣誉。莫厄特的一生都投身于动物事业,直至2014年逝世,享年92岁。

《与狼共度》读后感(五):世界这么大,我也想看看

说到狼,在我的大脑中是一种什么动物呢?

凶狠、残忍、孤独、多疑、嗜血……

这些印象来源于哪里?

古老的传说,影视作品。

小时候,我们是听着狼来了、小红帽的故事长大,喜欢吃孩子的狼的形象伴随了我们一代又一代人;长大后,尤其暮光之城等国外影视作品告诉我们有一个物种叫做狼人,长长的犬齿满嘴沾血的样子至今记忆犹新。

关于狼,似乎有很多人都在研究,无论是生物学,还是文学作品,都有体现。而在国内,反响比较大的当属《狼图腾》。以一位知青在内蒙草原插队时为时代背景,通过养育一只小狼,发生了一系列有趣的故事,发现了狼的机智、神秘、不可驯服,从而了解了狼的习性,领悟出狼的哲学,让人们信服内蒙人把狼当作自己的腾格里。

生态作家莫厄特的这本《与狼共度》被称为加拿大版的《狼图腾》。虽然二位创作者完全没有交集,写作风格也完全不同,但从某种角度上说,两本书却有异曲同工之效。

《与狼共度》是作者莫厄特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基础,以纪实性文字为手法,完成了本书的创作。

这是一本带有传奇色彩的书,也是一本带有猎奇意味的书。

上世纪中叶的加拿大,旅游娱乐业逐渐兴起,而人类生态环境及环保理念与现在差别很大。北美驯鹿数量的锐减被政府认为是生物链上狼的数量过剩造成的。作者被政府选中派往荒芜的北极地区,对狼进行考察,对狼的数量进行统计调查及综合评述,研究狼、北美驯鹿、捕食者、猎物之间的关系,以求得到狼数量过剩的结论,从而为政府的“灭狼”计划找到有力证据。

莫厄特辗转曲折孤身一人到达了一个沙丘地带,带发现了狼的踪迹。然而,通过在途中发现死亡驯鹿的地理位置分布以远离人群几何倍的递减,以及狼所留下痕迹的分析,他觉察出“狼灭鹿”绝不是事实,他觉得自己寻找真相。

作者首先发现了“乔治”夫妇二狼及保姆艾伯特叔叔一起养育小狼的一家,并在他们身边找到适宜居所以便观察,通过当地人,尤其是那个能懂狼语的因纽特人的帮助,使自己与狼有了近距离接触,并对狼有了全新的认识!

这本书虽然是纪实性文学,但大自然就是丰富多彩,或许作者当初处于恶劣的自然环境食不果腹,更有最野生动物对生命的威胁,但呈现成文字后,却也给人一种传奇风采。

在观察“乔治”一家时,作者从将自己当作一个人观察狼,到模仿狼、试图融入狼的生活,历时两年的时间,有了很多新发现,记录了很多有趣的事:

狼是忠诚的动物,实行一夫一妻㓡,不过家庭成员中却也有保姆角色的存在;

狼是以家庭为单位生活,也像人类一样会有走亲戚串门的习惯;

狼的亲昵行为有时是撕咬,甚至会流血,真的体现出“打是亲、骂是爱”;

狼具有领地意识,但并非想象中的自私,他们是个很宽容并很好接触的动物……

进入狼的世界的莫厄特,也曾像狼一样,用自己的尿圈划领地;也曾像狼学习短暂的狼式小憩;见证了狼坠入爱河的情形;领略到听懂狼语后狼的世界的神奇……

两年的观察,他改变了对狼认识的偏见,他重新认识了狼这种冷静、谨慎、宽容、甚至可以说有点人味的动物。或许正应了那句话: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也正是通过莫厄特的这本《与狼共度》,很多国家纷纷不再把狼作为猎杀对象。

世界上,是否还存在狼的中一面呢?世界很大,我也想去看看!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