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白读后感100字

白读后感100字

《白》是一本由[韩国] 韩江 / 陈允然绘著作,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8,页数:20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白》读后感(一):如果触及灵魂

晚上刚取到就开始读,本来担心要是两天就看完了要怎么办,没想到两个小时就看完了。 从开头的孤寂到中间感受到沉下来的纯粹的坠落感,再到最后感受到了活着的勇气和顽强。 我再一次哭着看完了韩江的书,我曾经幻想,也许这个身体本该属于另一个灵魂,也许我活着还需要帮另一个灵魂做点什么,我像是夺走了她支配这具身体的能力。 要如何理解韩江的这本书呢,她不仅仅在写63个关于白的故事,她在写两个女孩,她们好像有着某种交流,她们一起看向华沙这座“白”城,她们身上有着相似的孤冷的感觉。 读前半部分时我试图去理解和共情,后半部分已经看到了很多和我曾经如此相似的想法,我想,这也是我喜欢韩江的书的一点,就是有很会写书的人把你最深处不曾向任何人展示的地方写了出来。 这是一本我会想要藏起来的书,就像是把我保护地锁着的内心世界揉进一段段文字中感觉,所以想要藏起来,继续锁着。

《白》读后感(二):白色的生命宣言,我亦是她

虽然感觉书籍是被归为小说,但是我自己内心却不认同这种看法,我觉得它的体裁更像是散文随笔,因为从前文到后语,我觉得假假真真,更像是一位作者在吐露心声,分享秘密,更具有真实性。整本书,韩江选择了63个有关白色事物,写下来对于他们的记忆、感受与一种莫名的情绪。韩江仍然是选择将整本书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我”“她”“所有的白”,她的用笔这一次写的又实又虚,让人觉得非常美丽轻盈,却让人想到青春疼痛,或许这是我们那个年代看的书籍一种娇柔做作的之感。但是,韩江的笔下是娇柔做作的吗?我不知道怎么回答,或许这是一种隐喻,或许这就是一种浓稠隐秘的情绪。

如果作为小说,那么整本书的故事情节感是非常弱的,让人感觉不到它的游走。被刻意剪成片段的关于白色的事物,就像是头脑中的记忆一样是杂乱无序的,单页凑成篇,有些片段可以连接起来,有些片段却不能,仿佛有什么已经被遗忘掉了。所以我也不愿像以前一样仔细的琢磨分析,这一白色的事物可能是隐喻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或许这是由于我也不能做到抽丝剥茧。所以我更愿意从整体上去看待,把握一些思绪,看到白色大雾中的黑影主干就可以了。有时,我喜欢这本书,不仅仅是因为它,而是一种情感的共鸣,足够了。

其实《白》的作书意图,韩江再文末写的非常清楚

所以,关于白色的记忆,所有白色的事物,都是从母亲那个出生不久后就死去的,像半月糕一样白皙、美丽的孩子(姐姐)而起,韩江想要写一些什么,或许是纯净美丽的,完整美好的献给她,也是自己,在破碎难过的时候,给自己一种重塑生命的力量去支撑自己生活,体验生命的意义,谱写韧性之歌——这种感觉,我曾经在她笔下《素食者》的姐姐身上也看到过,很巧,她也是一位姐姐。

白色是中性色,可以纯净美好,也可以残酷冷寂,仿佛一面薄镜,映照了我的心,它可以很暖,也可以很冷。韩江通过对于白色事物的刻画,写她想要美好保护,赠与干净之雪的像半月糕一般的姐姐,抒发一些对于生命的感悟,一些人世的心事——即使这个世界非常肮脏漆黑,毁灭崩坏随处可见,仍然会留有一片净土,将心灵擦成白色再献给你,我亲爱的她,我亲爱的我自己。

是母亲对小小的女婴的祈祷“活下去,一定要活下去”,也是给自己的脆弱的躯壳注入坚韧的力量“活下去,一定要活下去”——我代替你来到这个世界上,我亦是你,你亦是我,可以流泪软弱,但是不要逃避。

这是一份白色的生命宣言,我亦是她。

《白》读后感(三):我们如何从《白》感知生死

三年前读过一次繁体版的《白》,读完也不知道这本书在说什么,絮絮叨叨的“白”,然后呢?

去年参加活动的时候,如果提到韩江,提到《白》,我也一定会加上一句,这本书我没有读懂,期待上市之后可以跟大家多多讨论。

前段时间又读了一遍,简体中文版,胡椒筒翻译的这本《白》,竟然意外感知到了其中的生与死,明白了这其中的氛围与背后的情感。但是我依然很困惑,这份感知来自于哪里呢?

今天跟播客“即兴沉默”的张女士@本初子午线 和@花开玛 聊《白》,想聊聊我们对这本书的感受。

花开玛说她在其中感受到了“情绪”。

比如《雨夹雪》这一篇——

她说其中可以感知到情绪,同时,这份情绪并不是直给,而张女士说更像是毛玻璃的质地。我想,或许正是这个毛玻璃,才让不同的读者透过这个毛玻璃,找到了自己的情绪对应点。

我说我感知到了“日常”,我并不是一个对生活细节、对自然有非常多关注的人,大部分时候甚至是忽略的,但是《白》,列举了一个个日常事物,让我终于可以看到这些生活细节。就像“雨夹雪”,平常的我并不会关注这个天气跟我发生的真正感知,我不会去记得“雨夹雪渐渐浸湿了额头、眉毛和脸颊”的触感和我的心情,但是文字带我走进了雨夹雪的环境中。我最喜欢的一篇是《米和饭》——

它帮助我平静,去静静地看向那不是什么、却又帮助生活的米饭,看到那一瞬间的祈祷,那一瞬间的安慰、那一瞬间的拥抱。

还有翻阅中发现的《沉默》——

我完全可以带入其中,好像疲惫下班后,可以静静地坐着,而且只是坐着。那份沉默的“白”就是我生活的留白。

张女士感受最深的是“自然”,她喜欢《月亮》——

而后她分享的片段对我来说也像是“重新发现日常”,《蕾丝窗帘》——

有时会觉得,新洗好晒干后的白色枕套和被套仿佛在诉说着什么。当枕套和被套碰触到她的肌肤时.

张女士说或许不是床单在倾诉,而是“我”在倾诉。而对我来说,夜晚能够无忧躺在床上迎接睡眠,那就是一种幸福,“一种莫名的安慰”,这份我明确的感受,在韩江的笔下得到了映照。

张女士分享的《哈气》让我恍然大悟——

啊,到这里,“哈气”是活着的证据,而我们从这本书中感受到的“情绪”,看到的“自然”,重新发现的“日常”更是我们此刻活着的证据!如果我们与生活的一切失去连接,那才是“死亡”。

我们的一切感知在这一刻得到了收束。

这是韩江的魅力,这是文字的魅力。

我们在这本书中找到了“自己”,不知道其他读者又会看到生活的哪个切面呢?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