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哀愁灰姑娘》经典观后感有感

《哀愁灰姑娘》经典观后感有感

《哀愁灰姑娘》是一部由渡部亮平执导,土屋太凤 / 田中圭 / COCO主演的一部犯罪类型的电影,以下这些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哀愁灰姑娘》观后感(一):很荒谬但却很真实(个人理解 含剧透)

男女主并不只是因为缺少母爱 而是因为自己被抛弃过被不信任被排斥霸凌的过去 所以有了对下一代必须做到完美父母 打不得骂不得 给予好的教育的执念 男女主的观念很相似 但是相对来说男主更极端一些 女主意识到不对劲时最后还是选择妥协并重回男主一家 应该更多是因为 她渴望一个完美且完整的家庭(尤其是卧轨后被男主救起 一切又有了希望)经历了卧轨事件后 女主也开始变得以孩子为中心且无底线 发展到最后结局 我觉得这个剧情走向是合理的 可能夸张了点 但事实如此 做父母的都想给孩子最好的 好的教育 好的陪伴 不离不弃 虽然剧中女主身边人不止一次说过 做父母永远都不可能做到最好 但女主还是在想要尽力做到最好这条路上越走越偏 最后也变的跟男主一样病态 甚至更糟

很荒谬却很真实 父母的爱 爱的太零碎会影响人生 爱的太满就会面目全非

《哀愁灰姑娘》观后感(二):灰姑娘嫁人变成了黑皇后,这是导演的寓义么?

土屋太凤也开始当妈了么?

哈哈,人总是要长大的,最早看到土屋的时候,她都在扮演纯情少女或者女儿之类的角色;随着年纪的增长,不管是谁,也要面临一个角色转型的问题。

日本女星,很多都是从小演到老的,有时我看昭和时代女星的照片,再与她们现在奶奶的扮相比较,真的感慨有一些优雅的女性,一生都是优雅,即使经历了苦难,人生还是奕奕发光!

土屋太凤,应该也会和她之前那些老前辈一样,把人生中最光的时光留给这个世界。

不过,这个转型应该是漫长的,至少,这本《哀愁灰姑娘》并不成功。

我想,一个故事在逻辑上是应该能自洽的,不管情节如何反转,至少不要让观众觉得不能自圆其说。

而电影则明显存在情节与风格上的不融合,前后部分完全迥异。

前半段,主题是"灰姑娘"!

女主角是市政雇员,但工作不顺利被领导批评;爷爷生病急送医院治疗;意外导致自家开的自行车行失火烧毁;妹妹马上要高考了,家里的经济状况不好;最后相恋十年的男友还出轨。

家庭、事业均不顺,人生最低谷。

于是在半夜时分,她遇到了一个醉汉卧在铁轨上,好心的结果就如同灰姑娘参加舞会,认识了现代开着豪车的王子。

王子,职业好、收入高、住在一个"大城堡"里。可是要和王子结婚的条件就是要取得小公主的认同。但这完全不是问题,小公主很快就与灰姑娘打成了一片,愿意接受她这个妈妈。

于是,王子、灰姑娘、小公主的幸福生活就开始了。

这一部分,明亮是故事的底色。

后半段,哀愁。

其实不仅是哀愁了,电影被定义犯罪片,就是基于这一部分的情节。

小公主,越来越阴暗,叛逆任性,甚至可能还杀了同学。

王子,溺爱,完全不讲道理地信任自己的女儿,在女儿的教育上毫无办法,最终只能滑入了犯罪的深渊。

土屋,前面还挣扎想要改善,但最后在王子的pua下与他们同质,成了帮凶。

如果只看前半段,还是挺明快的;但看了后半段,就不知导演想要表达啥了!

难道是再婚家庭的教育问题?

费解。

好的电影一定要人物角色能够立起来,有血有肉,栩栩如生,不过本片确实没有做到。

也许,导演是想说,姑娘们,白马王子不会有了,美梦是不会成真的;哪怕愿意去当后妈,也是不成的!

《哀愁灰姑娘》观后感(三):于变态共存

写了一大堆影评,过了半天的时间,又觉得自己评的只是电影表面,感悟了一些内容,故而重新编辑下吧。

首先刚刚看完电影的时候,我给了三星,因为看得太压抑了,被电影表面的变态所影响,所以所思所想也和其他豆友一样,只是根据电影和演员、角色本身,絮絮叨叨给出自己的想法,属于那种,虽然看了电影,但没看懂或者被电影情节设定带偏,反而对电影想反应的问题,淡化了。

开头的倒立镜头,女主在课桌上行走,与后续孩子们的死亡相呼应

电影进行到44分钟时,我觉得大家应该都和我一样,觉得这是美好的大结局了,灰姑娘被渣男劈腿,偶遇王子,和王子相恋、相知到结婚,继女(小光)很可爱、懂事,丈夫温柔体贴爱自己。但随着女主朋友的一句话,真正的内容才开始,朋友说“灰姑娘的故事好可怕,跳了一晚上的舞蹈,因为一只水晶鞋就结婚了”,暗示之后他们婚姻的变化。

看着都正常

果不其然,首当其冲作妖的,是男主的女儿小光,“小孩子喜欢一个人,总喜欢用恶作剧引起他的注意”,女主暗示男主,小光用栽赃小度的手段,故意吸引小度的注意,而女主和男主的讨论被躲在楼梯上的小光听到了,继而开始了后续对女主的报复──故意扔掉女主做的便当,向老师诬陷女主这个妈妈不称职,后续故意在女同学(被小光害死的女孩子)葬礼上穿红鞋子,让众人指责女主不用心,小光是喜欢小度才害死那个女同学的么?看到最后,才明白,她爱的只有自己,宁可我负天下人,也不要天下人负我!我得不到的。他人也不可以得到。

坐在同学棺木上微笑,肃穆的场合,一双火红的鞋子

在男主的纵容下,小光越发的变态,而他做了什么?

他是个医生,也是一个画画爱好者,在小光杀了人之后,看到女儿狰狞的面容,推诿自己的过错,他第一时间是用暴力解决问题,被女主制止后,他开始了长时间的反思,反思过后,他得出一个结论:他不该把画画当成宝贝。他的女儿才是最宝贝最应该珍视的,他女儿做什么都是对的,他的女儿没有错。这也为后续他毒杀全校学生做下了铺垫。

而这个铺垫的推手。就是女主。

原本以为,在这么变态的家庭生存的女主,会进行反抗,会离开,但是并没有,她无法与她们抗衡,事实上,她也没有进行抗衡,在看清楚继女的真面目时,在继女冤枉小度偷笔袋时,她把笔袋偷偷扔到了海里。此时,她的继女,正在把手推向在窗边瞭望的女同学。

扔掉笔袋,扭头的动作预示下一秒女儿害死女同学的情节

同一时刻,笔袋扔到了海里,女同学被推下了楼。

从这里,其实已经表明,不是这个变态家庭影响、同化了女主,而是女主主动融入进去的。因为她的童年不幸,她的母亲离开了她,她说她要做一个好母亲,绝不像妈一样。可以说开头+中间的剧情,就预示了后续女主的变态,绝不是突然变化的。长时间的执念,已经把“做一个好妈妈”这一信念进行变态的扭曲。

好妈妈,就是让孩子快乐,孩子永远都不会错。没有犯错误的孩子,只有不用心的妈妈。

这也就是,女主在知道了小光故意向老师卖惨自己的继母没有给自己做饭时,她第一时间没有反应给男主。而是选择沉默的原因。

细心一点会发现一个情节,女主答应男主求婚,是因为男主的一句话,他说:小光需要一个妈妈。正是这句话,像一把钥匙,驱动了女主结婚的念头,电影里,她一直立志想做一个好妈妈,一个不会像她母亲那样抛弃孩子的女人。她需要一个实践的靶子,而小光就是那个靶子。

她母亲选择抛弃孩子,她立志要做一个(溺)爱孩子的母亲,所以,哪怕小光是恶魔,哪怕男主都对小光失望时,她选择的是继续站在恶魔的身边,因为她要不抛弃也不放弃孩子啊,她怎么可以像她母亲一样(讽刺

《哀愁灰姑娘》观后感(四):【剧透】随意捋一捋片中的暗示

隐瞒

重要的事放在开头说:女主并没有真的救下男主。

在故事的后半段,女主被男主赶出家门,最后晕倒在铁道上,回忆了当初偶遇男主的那幕——女主看到男主醉卧铁道时,先是试图钻过栏杆救人,之后起身向后退了几步,注视着男主,这时镜头切换到女主正面,电车从画面右侧驶向左侧。最后这个镜头明确了电车行驶的方向,讲明电车并没有行驶在男主醉卧的那一侧轨道上。(注:在日本,靠近站台一侧的电车是从右向左行驶。)

女主与男主第一次在餐厅谈话时,男主曾说:“如果那个时候那里站的是别人,我大概就死了吧。人们都装作不想看人被火车碾死的样子,但心里又有点想看,大家心里都会这么想吧。”女主那晚刚好经历人生低谷,恰逢心理阴暗之时,虽然她清楚电车行驶的方向不会导致男主被碾死,但可能也在电车驶过的那一瞬间幻想过血腥的场面。不过这不是重点,重点在于她知道男主把她当成了救命恩人,但却没有澄清这个误会。

她不想错过眼前这个获得幸福的机会,而获得幸福仅需隐瞒小小的事实。

把笔袋丢进大海,闭口不提饭团中的硬币与冰箱贴,都是在隐瞒自己发现女儿说谎的事实,这样便可以继续扮演相信女儿的母亲。

最后,只需隐瞒疫苗的真实成分,就可以将学校变成舞会现场,在舞会结束前,一家三口都是幸福的。而终究会鸣响的警笛便是使魔法褪去的午夜钟声。

“每个女孩心中,都怀有莫名的恐惧——我究竟能得到幸福吗?”这句台词在开头和结尾都出现了。俗话说“无欲则刚”,对幸福的欲望恰恰导致了对失去幸福的恐惧,而恐惧使人做出错误的选择。

女主意识到了女儿的行为退化,但片中行为退化的不光女儿一人。

女主的一大愿望是输液,因为她从来没有输过液。这其实就与行为退化类似,女主通过输液的行为得到一种被照顾的体验。后来男主处于极度绝望的时候跟女主一起输液,也是在体验一种心灵上的慰藉。

自从母亲离家,女主从小要做一家四口人的饭,都是她在照顾别人,而缺少别人的照顾。正是这样的经历使她跟渣男纠缠十年,虽然是渣男,但还是能给她一点爱。当她被男主赶出家门,回到自家门口时,看着屋中的妹妹、爸爸、爷爷,这些都是需要她来照顾的人,而此时的她需要别人的照顾,走进这个家门对她毫无意义。

屋中的爸爸看着妹妹喂爷爷喝水,“羡慕死了,要是有人能这么照顾我就好了。”男主的妈妈住在高级养老院,却要吃麦当劳。这都是属于成年人的任性,是情感无法得到满足的表现。

在铁道旁,男主为怀中的女主戴上戒指,女主再次体验到了被照顾的感受,就像当初男主帮她解决家中难题时一样,于是女主抛弃了自我,再一次嫁给了男主。

当一个人的情感无法得到满足,可能会产生精神上的压力,而压力会导致耳鸣,片中的一家三口都有耳鸣的情况(女儿掏耳朵的动作应该是在缓解耳鸣)。女主失手弄坏了兔子标本的耳朵,而兔子标本恰恰又是男主的宝物,这也是在暗示情感需求与耳鸣的关系。

面对巨大的精神压力,“自恋”可能是最强大的防御机制。男主在幼年时无法得到理想中的母爱,转而开始描绘自己的裸体,这是自恋的表现。影片结尾的诗,意在让儿童自信,却也隐含着自恋的味道:

“我是我,爸爸是爸爸,妈妈是妈妈。大家都很棒。”“谢谢你。”“不愧是我们家小光。”

自恋便是对自己的溺爱。溺爱之下,可以纵容一切过错。

女主年幼时母亲便离开了自己,父亲也不是什么模范父亲,女主没有得到正确的爱,所以也无法给予女儿正确的爱。男主也是相似的情况,没有从任性的母亲那里得到正确的爱。

任性的大人造就任性的小孩,说谎的大人造就说谎的小孩。

男主也是一个习惯说谎的人。当患者希望能多吃点药,让病快速痊癒时,男主没有给出科学的解释,而是马上回应:“那你买点干鹿鞭磨成粉,饭后服用。效果显著,会让你恢复活力。”影片后面给出了男主这样做的动机——听了女儿同学的指责,男主开车回家,“他们可真笨,和白痴交流真累。”

自恋的大人造就自恋的小孩。

影片中还有一个有趣的传递——女主做爱时喜欢咬对方的手指,这也是退行的表现,类似口欲期的婴儿,关注口唇的快感。在她的培养之下,与她交往十年的男友也爱上了被咬手指的感觉,要求出轨对象咬自己的手指。

所谓的传递就是教育,所谓的教育就是行为模式的培养。

正确的爱,便是正确行为模式的培养。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