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捕鲸男孩》经典影评集

《捕鲸男孩》经典影评集

《捕鲸男孩》是一部由菲利普·尤里耶夫执导,克里斯蒂娜·阿斯姆斯 / 阿里耶·沃索尔特 / Vladimir Onokhov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以下这些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捕鲸男孩》影评(一):典型哈美片子模板电影

想说金发碧眼女孩,美国专利么?身份替换俄罗斯,北欧就灭绝啦。片子立意是啥?更像是美国向世界播撒的诱饵,把自己打扮灯塔友好形象,现实世界美国,就不多说。新闻媒体映衬显得现实更加丑陋。三星吧,坚持看下去动力,反而是捕鲸少年,你们这片广阔天地,海风。风景很美,导演用心把你们打扮成花痴乡巴佬。却不知道你们身在这片净土,多少大城市人,向往的宁静…………最后补充,这片开篇大大索尼logo,想起日本捕海豚村子全世界唾骂,日本投资方估计也想借这部片,介绍下别国也有这样操作?日美混合大料包。顺便想嘲讽俄罗斯落后。

《捕鲸男孩》影评(二):现实和理想的巨大鸿沟

楚科奇男孩生活单调无聊,单相思的爱上了美国底特律的色情主播女孩,为了争夺不存在的爱的权力,打伤同伴,要逃去美国。

从他打伤朋友的那一刻起,现实和理想就开始碰面了,他身处现实要为理想操劳,天哪,那是多大的一道鸿沟,他遇到的所有事情都不利于自己,偷猎者偷走了他都食物和船,美国边境警察甚至有可能已经射杀了他。他看到了荒原上森森的鲸鱼白骨,才明白是鲸鱼文化孕育了他,所以他要回家。

梦想的破灭让他成长,真是可笑,他终于有了失败的经历,他可以用失败的经历去和同伴吹嘘,失败的经历让他对头一次明白了故乡的意义。

但如果梦想成真呢?假如他真的到了底特律,找到了这个女孩,那才叫理想的破灭,他将彻底陷入欲望的深渊,再也找不回自我。

电影的前半段,男孩浑浑噩噩的,根本不知道村子意味着什么,也不知道生命中比较重要的人是谁,电影的结尾,他才明白了楚科奇文化的过去与未来,以及真正有价值的关系。能搞清楚这个,起码比一无所获好太多,强烈的欲望面前,你知道你该做什么吗?

《捕鲸男孩》影评(三):捕鲸男孩

大海上暴风雨,

爱上网络世界里面的女孩。

身处偏僻世界角落的男孩也有爱情。

互联网将世界的距离缩短到指尖到指尖的那么近。捕鲸男孩是菲利普·尤里耶夫执导的俄罗斯故事片。

身处白令海峡偏远村庄的男孩,所在的村子以捕鲸为生。互联网的到来改变了这个村庄的休闲方式,色情网络引得这个边远村落的小男孩萌生情愫,就像灰色的冬天给他的人生带来一抹彩色,对女孩念念不忘的男孩决定出发去找她,驾驶着捕鲸船单独驶向大海的男孩能安全到达阿拉斯加吗?

看下地图,白令海峡离着美国很近。身处俄罗斯远郊的男孩竟然被美国色情网络的女孩吸引,在网络的世界一切皆有可能。男孩梦想和喜欢的女孩相见,通过互联网村民也能了解到对岸的美国人的生活,互联网以摧枯拉朽之势影响着世界的角角落落。

捕鲸的村落,通过捕鲸生存,稍有不慎就会葬身海底,切割的鲸鱼肉把海水染红,染红的海水又会吸引海鸟的光顾,这是一种生活方式。网络世界的女孩,靠着扭屁股抖奶来生存,背后的资本社会控制着这一切。男孩和女孩都是维持生计的一份子。

在荒凉的地球角落,再渺小的人的也有出发寻找梦想的权利。互联网、捕鲸、色情、爱情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既落后又现代,即浪漫又傻蛋。只有走出去,经历了旅途的困难才能发现梦想和现实的落差,只有经历过失望、恐惧、背叛和饥饿,才能抚慰空虚的心。这个偏远的小村庄才是男孩的家。

一个很淡又很美的小众电影ご公衆號ご:凉心评

本文版权归作者 凉心评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捕鲸男孩》影评(四):楚科奇与莫斯科相差了九个时区,生活却仿若相差了数十年

在电影剧本中,某些族群与议题始终落于边缘地带,碍于市场取向,或者制作者关注焦点的不同,它们成为极难被涵盖到的群体。“少数民族”是其中之一,即使受到关注,也经常是伴随著纪录片、实验片问世,因为其真实生活鲜少受到瞩目,在未受到一定程度理解的情况下,遑论刻划出以他们为主角发展的剧情。

俄罗斯近年来大力推动区域电影的发展,其中最受瞩目的应属来自萨哈(雅库特)共和国的作品,这些电影立基于其独特文化,加上当地、外地导演的不同诠释,不仅打入首都,也走入国际。在雅库特之外,距离莫斯科超过六千公里的楚科奇自治区则凭藉著《美国梦直播情》(Китобой)跃入千里外的俄国电影工业中心。

《美国梦直播情》为2021年台北电影节选片,本片为导演菲利普.尤烈夫(Филипп Юрьев)首部作品,受到国内外影展肯定,获得威尼斯日最佳影片、索契电影节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影评人协会奖,以及尼卡奖年度发现奖,不仅显示其处女作魅力,也可以从其获得文化部、Kinoprime foundation支持的脉络中,看见俄国公、私部门对于新导演、区域电影的扶持。

核心与边陲的时间差

本片聚焦俄国远东,捕鲸男孩里欧胥卡与爷爷相依为命,这裡几乎没有年轻女孩,男人们仅能透过网路一窥难以触碰的性与爱。或许不少观众会对于本片的性别呈现、性别意识感到困惑,但里欧胥卡笨拙且将近愚蠢的纯真,淡化了其凝视所带来的複杂情绪。在这个因为二战而造成男女性别比失衡的国度,楚科奇自治区是唯一一个男性多于女性的地区,且很难看见适婚年龄的女孩,因为她们总被鼓励到大都市寻找新生,而男人们则留在这裡与鲸相伴。

边陲的时间总是走得比核心还慢,离中心越远,便需要越多的时间追赶,俄罗斯东北的人们追逐著国家的核心,也追逐著世界的核心。村裡的男人从内陆地区带回了一个女人,她为孩子们带来了“未来会前往首都”的预言与祝福,年轻女性如同首都那样遥远、难以触摸,楚科奇与莫斯科相差了九个时区,生活却仿若相差了数十年。

片中处处可见那还停留在过去的碎片,俄罗斯曾作为冷战的一方强权,其骇人形象是过去的卫星国家死命监视著的中心,如今却是欧美世界的边陲,而楚科奇可谓边陲中的边陲,却与对立面的美国如此接近。

地理疆界引发的反思

里欧胥卡对于色情聊天室裡的美国女孩念念不忘,即使早有前人因语言不通而在渡海后被射杀,他还是毅然动身。简单的行囊中有罐头、防身用具、指南针及一张地图。这张地图是苏联时代所绘制的,上面标示著曾经的苏联与美国,里欧胥卡一笔画将两点连成一条直线,却忽略自己无法透过船隻从过去的时空,去到未来的美国。不变的是地理疆界,而流动的时间、早已截然不同的世界局势,他并未赶上。

当面对偌大的世界时,地图经常主导我们对于世界的想像,若将大西洋置于画面中间,会特别感受到美洲与欧洲如此接近,不论是地理、政治或情感上都容易被划为一个群体。然而,若将太平洋至于画面中央,则可以轻易发现位于世界边缘的阿拉斯加与楚科奇如此接近,两者距离最短仅有86公里。这样的地理现实颠覆曾以意识形态划分的世界观,也模糊了里欧胥卡对于赴美难度的想像。

即使天涯如咫尺,迈入资本世界约三十年的俄罗斯并没有更加靠近美国,莫斯科与美国的地理距离,依旧如同心理距离那样遥远,里欧胥卡与美国女孩的距离亦是。他透过翻译机学英文、经由网路得知底特律的模样,拥挤人潮、摩天大楼都是楚科奇的人们未曾见过的世界。

当里欧胥卡站上换日线,地缘政治的隔阂被化约为时间上的过去与未来。不会被写入历史主干的地区,在这裡日复一日扮演著与过去挥别、并迎接明日的角色。本片透过种种客观的事实,反讽长久以来的主观偏误,而当里欧胥卡终于到了美国,却发现这裡与他的家乡没有太大差别,曾经最为对立的两个国家,在这个男孩眼裡却是如此趋同。就此,他的爱情、对于美国的嚮往已然破灭。

以浪漫主义煲成的神话

本片主要角色皆是当地的素人演员,某方面来说它不完全是一部剧情片,因为片中的人们扮演著自己。导演透过拍摄偶然的停电、在烛光下工作、依偎的人们,广大的冻土带与海洋,强化了当地人文与自然风情孕育出的神圣感。鲸鱼与海滨记录此地几个世纪的历史,如今这般自然的纪录者却正缓面地被科技取代,透过网路时代的爱情,精准呈现了网路进入偏远地区时带来的衝击,网路背后的一切都是虚幻的,不论是它所传递的美国或爱情。

爱过于难解,爱没有带来成长,没有带来快乐,反倒是失恋、梦碎才使得里欧胥卡成长、重拾快乐,他所嚮往的罗曼史没有出现,而爱的稀缺却成就了一段浪漫主义的故事,它关乎青春,关乎不可能的爱情,关乎灵魂的衝动,关乎“美国梦”。

终于,“他受够美国了”。美国梦碎、爱情梦碎,片中透过一段魔幻写实的旅程,圆满了属于楚科奇的梦与爱:里欧胥卡在冻土带遇到了一个破烂的鲸鱼头骨,如同插在地上的宗教图腾,外型仿若子宫,全片最为生动的女性符号与村民赖以为生的鲸鱼合而为一。自治区居民的(配额)狩猎是合法行为,他们的打猎日常并非阳刚力量的展示(甚至没有可以展示的对象),而仅是出自于生存所需,鲸鱼代表了生命与存续,甚至拥抱了村庄裡困顿的男人们。

当神话进入现实

菲利普.尤烈夫从莫斯科国立电影学院毕业十多年后才创作了第一部长片,其灵感来自于拍摄短片The Song of the Mechanical Fish(Песни механической рыбы)时参观了北方村庄。他遇到了一群青少年,成天在村庄裡閒晃,唯一的娱乐便是刚进入村庄的网路。在过去,楚科奇人可以免签前往阿拉斯加探亲,但现在美国再次变得遥远,到达那裡的人少之又少,美国再次从现实退回神话。

相反地,透过这部电影,楚科奇的故事从神话进入现实。《美国梦直播情》以“异国”情调进入了千里外的欧俄空间,甚至获得波兰与比利时的资金,踏入了欧美世界。导演明白自己某方面来说是个剥削者,是来自莫斯科的都市人,他不会逃避这个身分,但在拍摄过程中儘量以当地人舒适的方式进行,而即使他研究了许多当地的文件、传说与童话,却不希望本片被以人类学的角度理解,以更接近片中角色,因为传统人类学的视角来自曾为殖民者的欧洲人,而这裡的人们不需要这样的眼光,仅需作为一个平凡人被看见。

本片原文片名“Китобой”,意为“捕鲸者”,而其中“бой”音同“boy”,呈现两种语言间的双关。破碎的俄语单字成了与美语的连结,就像楚科奇少年对于美国、异文化的一知半解,当属于美国的神话破灭,那日复一日的捕鲸生活、矮房、冻土与朋友,才是在全球化幻梦下的真实青春。

《捕鲸男孩》影评(五):少年情愫与“触不到的恋人”

本片可算作是我今年看过的较为特殊的影像之一。

尽管表面上显得沉闷和阴沉,实际上有非常多的元素交织其中。

边缘地域、经济贫乏、古老的生存方式(捕鲸)、青春期情愫、性压抑、网络色情文化、美国梦……最后编织成了一个非常沉稳的、接近真实质感的犹如纪录片一样的影像故事。

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出于好奇,我忍不住搜索了关于鲸鱼肉的味道,得到的结果是,鲸鱼肉并不好吃,但在过去,鲸鱼肉却帮助了很多沿海渔民的生存,现在人们可以通过其他渠道获得蛋白质,但依然有4个国家和地区捕杀鲸鱼,日本、挪威、丹麦、楚科奇自治区(俄罗斯)。

电影中的故事便发生于楚科奇。

少年柳什卡捕鲸为生,与爷爷一同生活,性格腼腆,生性沉默寡言,为数不多的娱乐方式之一是观看一位色情女主播的直播表演。

随着他越发沉迷这位女主播,这种娱乐消遣方式便成了一种青春期的情愫,一种单相思,他甚至开始学习英文,幻想自己能够前往美国底特律——她所在的城市,在得到发泄性欲的机会时却什么也没干以确保自己与女主播“恋情”的纯洁性。

但这一切既不真实也不可能。

在电影的开始,我们看到了一种平静的生活,近似于田园牧歌式的,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白天出海捕鲸,享受自然的馈赠(尽管捕鲸并不环保,但就电影中所展现的生存状况来看,他们可能确实要依赖这种方式)。晚上会停电,停电之后,大家点上蜡烛,喝酒、用餐、唱歌、画画、相爱……

这里风景优美,生活节奏平缓,鲜有资本与消费主义的入侵,大家好像过的都差不多,没有谁特别富裕,乍看之下,很像是一个世外桃源。

但网络与色情文化仍能入侵此处,并深刻地改变一位不谙世事的少年,改变他的想法和人生。

停电意味着断网,柳什卡可以用小型发电机继续观看直播;语言不通,他便学习英文;

唯一的朋友旁敲侧击劝他放弃幻想,女主播并不值得他去爱,两人决裂……

在打伤(也可能打死)朋友之后,柳什卡带上地图和食物,驾驶捕鲸船出航,试图逃往美国,半途流落到一处小岛,被偷猎人偷走小船,最后被美国边境警察送至阿拉斯加。

当然,他依然无法抵达底特律,等候他的只有寒冷、饥饿与无尽荒野……

在他极度饥饿,对困境感到厌倦时,电影呈现了一个诗意的、善意的结局,一个瞬间闪过,他又再次回到故乡,朋友并没有死去,只是头上缝了针,爷爷预感到自己的死亡,让他骑车载着自己前往死亡之地,但最后也没死成。

实际上,我更倾向于认为,在阿拉斯加的荒野里,少年已葬身于此,为了一位“触不到的恋人”,付出了自己的生命。

电影有一点科幻片的意味,当女主播出现在互联网中,她便不再仅仅是一个现实中的人,她更多的代表的是一个虚拟的偶像,一个精神寄托,而少年则成了追逐这个偶像的亡命徒。

电影真正厉害之处在于呈现出了当代青少年生活悲剧的一种,经济匮乏地区无人管束的少年与网络色情文化的大肆侵略,两种极端交缠在一起时,便塑造了一起唐吉坷德式的、盲目的、疯狂的单恋悲剧。

并且,这样的悲剧是有普遍性和适用性的,可以说是提供了一个故事范本,不仅可以发生在楚科奇,还可以发生在世界的其他地区与角落,贫民窟、边陲小镇、难民区……只要这个世界上仍有懵懂少年与女主播,只要还有互联网,还有区域经济差异、文化差异,而且此事无解,人在面对强烈欲望时往往手足无措飞蛾扑火,何况是无人引导管教的少年。

-END-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