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弥撒》影评100字

《弥撒》影评100字

《弥撒》是一部由弗兰·克朗茨执导,布瑞达·伍尔 / Kagen Albright / Michelle N. Carter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以下这些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弥撒》影评(一):带着痛苦,好好活下去

一场高中校园枪击案,造成包括持枪者海登在内的11人身亡。

海登孤僻、不合群,本身就是校园霸凌的受害者。但海登一直默默忍受着,积攒着仇恨。

事发后,当地的圣公会安排双方父母见面,目的是通过诉说和倾听,消弭仇恨减轻痛苦。

场景固定在房间内,形式很像《杀戮》的家长研讨会。

双方父母没有谩骂、动手,更没提索赔,只是彼此倾听,最终达成和解。

受害者妈妈选择放下,因为她自己也想走出伤痛。

生命因为重大的丧失而永远改变。

失去至亲是无法翻过去的一页,每次想起心还是会痛。那是一种能伴随你一生的痛。

但即使哀伤没有终止,生活的意义也依然可以重建。说白了,就是带着痛苦,好好活下去。

《弥撒》影评(二):他是杀人犯,也是我的儿子

很容易联想起《Carnage》。同样是两对父母讨论孩子的纠纷,但名字吓人的却是充满讽刺的黑色喜剧,而本片则自始至终压抑悲凉痛不欲生。

我先撸撸四个人的主要观点:

被害者父亲:他反复强调自己不会发起关于该事件的诉讼。他试图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理解整件事,阅读了很多精神疾病的研究成果。他此次会谈的目的就是想要为他的一个观点寻找证据,即开枪者的行为必是有征兆的,所以是可以被其父母纠正或阻止的。此外影片还暗示他参与了禁枪运动。

开枪者父亲:他是四人中最理性的。他举出很多证据,说明他的孩子没有精神病,更不反社会。他承认他的孩子抑郁且孤立,但无法知道其杀人动机,自然也很难事先阻止。他说他自责且后悔,因为任何一件事情的改变都可能避免那个最坏的结果发生。但问题是,在那个最坏到来以前,他做了所有他认为对的事。就像《一一》所说,人生再来一次,可能没有什么不同。我一直很认同这个观点。很多事情的发生都是突然、随机、无法预料,甚至施害者某种程度上也是受害者,毕竟我们本没有自由意志。

开枪者母亲:她一直努力的想把爱子和杀人者两个身份分开。在母亲眼里,儿子永远是自己的宝贝。她爱他,他也爱她,只是长大后,她越来越不了解他。她说,他的出生可能对世界不是好事,但对她一定是弥足珍贵的。我可以理解。我也主张对事不对人、事情感情一样样分开评判。

被害者母亲:她希望她的儿子没有白死。言外之意,她希望这场悲剧能带来一些正面的、深远的影响。可惜没有,好像人死了,世界依然冷漠的运转。这是她不能接受的。后来开枪者母亲让她讲了一个她儿子的故事,她意识到,所有关于他的回忆都是他留下的痕迹,都是有价值的。她因此释怀了。她甚至说她原谅了凶手,因为她自己也想走出伤痛。

影片最后在包容和希望中结束。教堂的设定有宣扬圣公宗的嫌疑。

一桌,四人。丝丝入扣,揪心断肠。拼的是表演(说教科书级不过分吧?),靠的是剪辑(每句话捕捉特定人的特定神情),但最最重要的,无疑是真实合理连贯的台词。除了巧妙的将整件事情的原委一点点托出,除了那些简单但精妙的金句,导演对人物性格和情绪的把握堪称精准。比如被害者父亲,一开始很冷静,后来激动时也说出了想看对方受苦的“狠话”。有点像《步履不停》里的母亲,每年叫被救男孩来家里吃饭,其实有着不可告人的私心。讽刺的是,他的愿望成真了,对方确实生活在巨大的痛苦之中;只不过痛苦并非(主要)来自自责,而是来自跟他们一样的丧子之痛。我认为这也是本片最大的成功之处,即少见的着力表现施害者家庭的不幸。看着最亲的人杀人后自杀,这是社死和心死的双重打击。你可能会说他们有教育失职之罪所以活该。但至少从对话来看,开枪者父母并未犯明显错误:搬家,因费用过高停止心理治疗,未对新学校交代孩子以前劣迹,听信孩子谎言,选择往好的地方看,以及未能以身测试孩子底线(即母亲最后讲的那个故事)。如果我们自己不能做得更好,似乎也不该苛求他人的完美吧。

Fran Kranz演了二十年戏默默无闻,花不到30万第一次编导却赢得一片赞誉(烂番茄95%)。这该叫苦尽甘来还是回头是岸?

《弥撒》影评(三):丧子之痛 爱已不能

两对中年夫妇来到美国教堂中,共同缅怀各自早逝的幼子。。。他们都因丧子之痛而痛不欲生、辗转难眠。随着四人对话的推进,观者发现其中一对夫妇(Jay & Gail)的儿子死于校园暴力,而另一对夫妇 ( Richard & Linda)的儿子确实施暴者。Richard 和Linda 讲述其子自小成长史:孤僻、怪异。。。 Gail brings a righteous anger early in the meeting, wondering how the other parents could have missed warning signs. Richard & Linda insist it’s not as clear-cut as the press made it out to be. It never is.

The complex emotional issues that circle through “Mass” like nature vs. nurture and blaming parents for their children's actions give it some emotional heft, but Kranz’s dialogue too often sounds scripted, increasingly so as the film reaches its boiling point.

Formally reserved to the extreme, almost the entirety of Kranz’s film takes place in a church meeting room, giving the entire production the feeling of a one-act play, but it lacks the intensity it would have in that format, where the emotions of the characters could feel more tangible than they do here. It’s an experiment in real-time drama that dissipates in its intensity and power just as it’s getting through its emotional climaxes.

《弥撒》影评(四):「寬恕加害者,不代表就是要遺忘受害者。」

《午后弥撒》剧情描述因一场校园枪击事件而生活面临崩解的两对夫妻,他们多年后首度会面交谈,希望透过对话修复这场彻底撕裂他们人生的惨痛悲剧,让彼此能够真正放下,心灵从此获得自由。

本片几乎每场戏都发生在教堂里一间小小的房间,四个角色围绕一张圆桌,一次次对话都夹杂着悲愤、挫折的情绪,究竟该如何真正和解与获得释放?

同样已为人父母的导演法兰克南兹某天开车时,从车内广播听到 2018 年佛罗里达校园枪击案,马上将车子临停在路边,整个人吓傻。 当时他的小孩才刚出生不久,不免联想到假如发生在自己小孩身上怎么办? 于是他开始投入研究剧本,而《午后弥撒》这部片就这样诞生了。

法蘭克南茲。

當時美國正好處於川普執政時期,社會瀰漫著分化與對立,不僅加深種族歧視、恐同等問題,加上川普多次公開表態支持人民能夠持有槍枝。而就在上個月,美國發生德州史上死傷最慘重的校園槍擊案,18 歲槍手持有合法購買的步槍行兇,造成 19 名學童和 2 名教師不幸喪生,此事件導致加強槍枝管制的呼聲再起,但川普在全國步槍協會年會表態反對槍枝管制,並認為應讓正派公民擁槍自衛。

「合法持有槍枝」一直都是美國十分具有爭議性的議題,而導演雖然首次執導長片,卻將禁忌議題不失平衡地呈現出來,掌握住真實的力道,也不會過於像是刻意揭開傷疤。

《午後彌撒》不僅劇本精準,每一位角色的台詞、每一次停頓,甚至是每次屏息都是缺一不可,完全沒有多餘的表演。像是片頭教堂工作人員在設置面談場地時,光是桌子、椅子如何擺放,協調員提出在意的小細節,頓時雙方的「尷尬感」,完全就像真實發生一樣,很難想像是劇情編排出來的。

這裡的「尷尬感」其實不在於台詞寫得不好,或是調度上的問題,只是單純故事背景是以「校園槍擊事件」為基礎,與當事人不熟識的教堂工作人員,得知這些人「真正失去過」生命中摯愛,心裡想說點什麼安慰話語,卻又找不到合適語句,那份沒來由的歉意與無助感,反而會顯得一切都有點尷尬。

除此之外,本片雖是闡述一場悲劇,卻不會讓整部片都是受害者聲嘶力竭地指控加害者,因為他們根本不知從何恨起,也不知怎麼和解。就像雙方家長一開始見面尷尬的噓寒問暖,他們是因為這場校園槍擊案的悲劇而聚在一起,但假如這件事從未發生,也不會有這場對談,或許就不會顯得如此尷尬。

本片集結了金獎卡司陣容,片中每位角色形象皆十分鮮明,在面對這場悲劇時,每一個角色的心理狀態可以看出有些許不同,但都可以看出他們最一開始都在彼此面前偽裝自己心碎的一面,才藉由一層層對話推移出真實裸露的一面。

通常探討相關議題的電影,大多都是講述受害方的心境,而加害方的聲音大多是缺席的。像是 Netflix 榮獲最佳奧斯卡動畫短片的《無論如何我愛你》,事實上,這無論如何都是一場悲劇,但除了瞭解受害方的觀點外,加害方的看法就不值得聆聽嗎?片尾提到一句很關鍵的台詞:

有時候這反而是一種前進。與其抱持著恨且痛苦地過一天算一天,不如記得最美好的事物,並珍惜現在且擁抱未來。就像片尾蓋兒(由瑪莎普林頓飾演)她發現她早就原諒他們了,而究竟為何而恨,或許只是在恨自己依然在恨吧。

透过一层层对话与剪辑上的刻意留白,堆叠出角色情绪与故事节奏。 不仅不失格调地探讨枪支敏感议题,并悄悄地剥开不可碰触的伤口,赤裸地展现自己的脆弱,以及受害者渴望宽恕他人,与加害者渴求被宽恕的一面,是一部今年不容许错过的好片。

《弥撒》影评(五):节奏很慢,但并不单调

美国新片《弥撒》反映校园枪击案造成11人(包括杀手)的死亡带给家庭亲人的伤痛,以及最终在教堂内受害人和施害人双方父母得到相互理解和原谅,体现了基督教宽恕精神。电影场面基本上都是在一个房间,全部通过两对夫妇4人的对话和演技反映电影主题和故事内容。电影最后施害人父亲说,全世界都在为10个被害人默哀,但施害人父母却要为11人默哀,虽然施害人是恶人是罪人,但他们毕竟是其父母,而且其成长经历也有喜有哀。虽然节奏很慢,但并不单调,要有耐心观看,是一部不错的电影。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