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生命·觉者》经典影评有感

《生命·觉者》经典影评有感

《生命·觉者》是一部由周航执导,梁冬 / 蔡志忠 / 宗萨钦哲仁波切主演的一部脱口秀类型的电影,以下这些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命·觉者》精选点评:

●华大基因刷了几遍,这个男人太性感了

●不同的具有顶尖思想和成就的牛人,带我们普通人看到了,更为广阔世界的可能性。

●古人物质匮乏,所以大多数时间都在寻找内心的平静,寻求自我。不管哪个时代都要先成人再成事,心理成熟和生理成熟是两码事

●很值得一看。也是偶然知道的,有幸没错过。

●这么好看的访谈节目居然没人?

●值得品味

●给尹总4星

●这些思维和观点,大大超出自己的认知范围,接受理解起来非常有难度,无法给出是好是坏的评价,就像文拜拜说的:很多东西理解起来是需要契机的

●竟然没人评?这么好的访谈

●为什么这么好看的访谈节目没有评价?

《生命·觉者》影评(一):蔡志忠访谈第一集

当你明白了自己的价值,要做的不是即刻就去找一个目标,认为达到了谁谁的成就,有了多少多少钱就是成功了,而是应该从自己的内心出发,先想清楚自己最喜欢的或是最擅长的是什么,然后再定一个想要做到什么程度的目标。

人生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但是你要清楚,你要做什么。

那么你就不会在把时间浪费在焦虑和迷茫上了,用你自己的脚跟开始往前走吧。

《生命·觉者》影评(二):已知和未知的边界,在哪儿?

1. 薛定谔:生命是一个通过做功而进行负墒的过程。虽然做功,生命在努力墒减,但是这只能减缓墒增的变化率,生命最终仍将走向墒增。

2. 知识和技术的学习(自然科学)是负墒的,是生命做出的反墒增的努力之一。当知识和技术的学习抵达我们尚未意识到的高墙时,它促使我们进行认知升维(eg, 从一元到二元论,从二元论到系统论,从经典的到测不准原理的概率量子),升维之后,我们得以站在高墙的上方,拥有了“俯视”的视角,从而看到了之前意识不到置身其中的那个横亘在已知与未知间的边界。如何处理这个边界才能让我们不再恐惧因更多的已知而带来的更多的未知?答案是人文的精神(eg,宗教信仰的部分,康德“物自体”的部分)

结论是:

学习,让我不再害怕找不到东西去处理“未知”。

虽然学的越多,未知更多,但学的越多的同时,促使自己能亲自找到“认知边界的具体位置”。当我身临边界之处,并且当我已觉察意识到它就在这儿,就不再疑惑“边界在哪儿,未知在哪儿”。

“看,这就是我的边界,我已走到这里了,从这里向外的地方,那就是未知的领域;从这里向内的地方,是我能够探索掌握的领域。”

当我能回答“边界在哪儿,未知在哪儿”时,这让我感到安心。于是,边界之内,交给我的学习,边界之外——那未知的部分,交给人文精神。

ps:这和幼儿关于自由探索与建立边界的议题一致。

《生命·觉者》影评(三):《生命·觉者》梁冬对话郦波观影笔记

此篇只是对对话内容的记录,来帮助我未来进一步理解,吸收,此篇中并没有包含我对这场对话的观点。

----------------------------

睡者,坐寐也。寐者,末也。

眠,息目也。

觉者,悟也。

在古代,奴隶们辛苦工作,其睡眠为寐,寐,睡而不眠。眠,息目也。眼睛关上,不往外看了,而是要往内看了。即心经里所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因观而照,即观照。

儒家,道家和佛家说提到“静坐“。

从“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就能看出,这是静坐和人生的最高状态。

说文解字里说,微者,隐行也。睁开眼睛看不到,而是睁开心眼。如何睁开心眼,可以通过静坐。静者,审也。自审,即内视。“精”要精而不杂,纯而不杂。在现在这个时代里,信息非常杂乱,我们该如何求得“精”信息时代?允执厥中,允者信也,允者诚也。要达到这种信诚的境界,是天地大道也。

所谓睁开眼睛观内在,眼的字根是艮,是寅末卯初,是早晨四五点的时候,即黎明前的黑暗。曾国藩日课十二时,要求学生在此时起床。李鸿章年轻时爱睡懒觉,曾提醒李要做到“诚”,要做到和天地大道所一致。

所以儒释道都倡导打开内在的心灵世界。

异化物:马克思提出钱,郦波提出互联网搜索引擎及其带来的碎片化信息获取。这会带来碎片化的思维方式。这会导致我们的理性思维,能力和素质都下降。

如今时代,年轻一代对于古代人修身之道已经非常陌生了,加上互联网时代,人习惯了碎片化的思维方式。年轻人可以随时获得信息,看上去视野非常广阔,地球都成了村子。但是,这其中隐藏的危机时,年轻人的内心的精神世界日渐萎缩。古人倡导少年要立大志, 这和我们教育中所说的“要有理想”不同,前者是志向,后者是念头。志向是心要去的地方,不是外在人要去的地方。

辛弃疾写“左手破阵子,右手西江月”,倡导我们要为达理想努力而又随时能够达到内心清空自我和澄澈的状态。那么我们要如何践行?

心上学,事上练。知“道”没有用,得入乎其中。道在手上,身体会很辛苦但是精神会很愉快,因为手上有道。

打开精神空间很重要,要构建自己的高维度。帝王在拥有了一切后常常去追求长生不老,动物也可以延续,植物也可以延续。“延续”是一种超越人类的意志,而是宇宙的意志。

理性精神和精神世界息息相关。人在梦境中会突破时间和空间感。

佛教的心经里,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渡一切苦厄。说明菩萨深入在这种禅定智慧的状态里,菩萨的精神世界完全打开,和宇宙意识共鸣。如此说,菩萨就是觉者。这种状态儒家也有。

人生的状态,其实取决于精神状态。随时随刻保持觉察,在静坐中观想。王阳明“心外无物是原点,致良知是归宿。这路上需要知行合一。”做事的时候,既能入乎其内,全心全意地做,又能知道做这件事的价值,同时也能随时随地抽离出来。人要有赤子之心,要能回到心的澄澈的状态。 儒家说要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修己修身还要修天下,杜甫是诗圣,他的眼泪不仅是为自己留了,还是为了天下而流的。孔子希望用这套东西理性社会中坚阶层---士大夫,是知识分子,最早能开拓精神世界的人。所谓知识,识是实践和内观。

梁冬问:一个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其真正的终身的价值追求是什么?

郦波回答:儒释道说法不一,但殊途同归,精神指归是一致的,是价值,道,良知,是心学的心,人难在如何在欲望,情绪和习性中超越,儒家解决习性问题,道家解决欲望,佛教解决情绪问题,所以中国文化要通识。

《生命·觉者》影评(四):活在当下这一刻,就是生命的意义

我们会思考人生的意义,爱情的意义,工作的意义,生活的意义,可活到现在我好像从没有思考过“生命”这个词的意义。

B站基本能够搜到资源且较完整,看过刘丰老师的访谈我开始更深一层地意识到高维和四维空间,蔡志忠老师的通透使我频频落泪,娄烨的那句DNA是能够改变的使我决心要重视起正念冥想……这一系列访谈给我带来太多思考和启示,“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看过《生命·觉者》的朋友应该和我都有相同的感悟。

突然觉得之前所订阅的播客、或是其他人文访谈,都完全不在同一个层次上了。我发现每位大师大佬,即使身处不同的行业领域,分享的观点到最终都汇聚到一个点上,即必须站到更高的维度去看问题。同时,对未来世界发展的大胆设想,那种刺激感目前好像没有别的能够比拟,甚至就像梁冬所说,许多思想甚至推翻和颠覆了自己以往的世界观。

看梁冬老师和大师们对谈时,随着对话的能量场,似乎我也在被拉到更高的维度,短暂地与觉者们同行,仰望星空和宇宙,征服星辰大海,展望未来50年的世界发展格局。思维火花的无限碰撞,瞬间产生和爆发的快感,顿悟后似乎开窍又欣喜的情绪。拥有大智慧的人在屏幕前和你探讨生命,这件事我只能说太幸福了,也因此获得了无限力量。

还想说些什么感想,似乎都比不上大师们将自己的人生阅历毫无保留地呈现给观众,在镜头前娓娓道来,带来的这些金句更具震撼性。所以,整理了目前看过的几期触动到灵魂,瞬时产生顿悟,或是共鸣,让心里“咯噔”一下的语录,分享给所有朋友。值得反复咀嚼,希望自己也能够提升内核力量,好好活在当下这一刻,不怀念过去,不奢望未来,只是尽力活在当下,做到最好,做到不后悔。

刘丰:

“直觉是什么呢?直觉是来自高维的信息。我们人类所有科学发明来自于灵感,灵感是来自高维的信息。我们每个人的意识里面充满了三维的像,当你把最后一个三维的像从你意识中拿掉的时候,你得四维智慧。”

“你只有进入内在,你才能观到超越三维的东西。进入我们的投影源,在我们的投影源里,你能看到所有像的本质是怎么回事。你在像上你看不出来,就像幻灯,我投影在墙上,手在墙上的这个像,我在墙上怎么修改没有意义,我手这儿一变,像就变了。这叫心法,所有万法必归于心法。”

“一转念,就是开悟的过程。如果你知道所有法你都内观,所有东西你都从你直心去观察自己内在认知,随时每个当下反求诸己,通过外像觉察自己认知,去颠覆这个认知,那你每一个当下都在转念,这就是烦恼即菩提,你都在得智慧。而得智慧的那一瞬间会产生的一个现象,叫法喜。”

“如果一个人能把生命中所有的当下,都用来转念提升,那他生活在一种全然的喜悦的生命状态。”

“人生的根本意义在于,提升意识能量的自由度,就是提升维度”

梁冬:

“当我们跳脱开对现有的固有的时间和空间对一个问题的焦虑的时候,我们能够站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不同人的角度来看这件事情的时候,你突然发现,啥事都不是事。”

“这个世界很可能就是由每一个人自己的网络世界看出来的角度来决定它真实地面貌的,可能并不存在一个所有完全客观独立的世界。”

“对于大部人来说,或许最好的一种世界观是延迟判断。”

梁冬:

“如何做到赤子之心呢?”

郦波:

“赤子之心其实就是说,精神世界里头一种澄澈状态。这和你精神世界的构造息息相关。如果你根本构造不出精神世界来,谈何赤子之心。赤子之心是内在的。”

“中国文化到最后它是全息对应,是一个系统论。所以中国文化一定要通识。你必须多领域了解,才能回到通识的这个点上。”

潘宗光:

“修心意思就是,希望我们将向外攀缘的心慢慢收回来精驻,不要被外面太多干扰,达到心不被境转这个境界。假若修行更有效,凝聚力更强,你的意念更强大,意念可以改变外面的世界,变成境随心转。”

“过去的已经过去,未来还没有发生,我们要好好掌握现在这个时刻。”

“信仰是很奇妙的,你相信就存在,不相信(就)不存在。心静则佛土净,只要我的心能够安静下来,极乐净土就在我心里。”

梁冬:

“也许世界的进步从来都不是线性的,我们从来就没有发明什么,只不过一遍又一遍的去印证早已被别人发现的事情而已。”

蔡志忠:

“三岁半的一个小孩不会好像没什么奇怪,但在我们乡下很奇怪。每个三岁半的小孩都很笃定,他这辈子要干嘛。所以我那时候四岁半就决定,立志,画画就是我最爱的啦。只要不饿死我,只要一天给我一颗馒头就好了。我就是要画它一辈子。”

“我们通常都在挫败中妥协嘛,就想说最好念到常春藤博士毕业,最好考到北大清大,如果没有考到,退而求其次考一个比较差的大学。最好念到博士,如果没有就退而求其次只要念到硕士。都在挫败中,去认同自己其实不是那个料。其实不需要。”

“我们太在乎外在,所以连自己内在怎么样都不清楚,甚至于过劳死。”

“儒家,是人与人的关系;道家,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禅宗佛学,就是人与心的关系。”

“什么叫无相,我们平常的人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用过去委屈自己过现在,期望获得未来的更好的回报。禅宗讲当下就是天堂,没有过去,没有现在,也没有未来。当下好像没有时间。所有的当下都是生命的微分,所有的当下相加就是我们的一生。用这样的观念来看就是禅宗。我们的心要像镜子一样,去反射当下。”

“当我们水准很低的时候在山脚下,每个人看到的并不一样。然后当大家境界比较高走在半山腰,就会看到很多其实讲法是一样,很多还是不一样。当所有都到最高点,那是一样的。因为所有的宗教,所有的教诲,就是它只做一件事,就是在一个人无论碰到什么样的悲欢离合,什么样的不如意,能够获得身心安顿。”

梁冬:

“当我们真正地跟时间同步,跟宇宙同极的时候,时间和空间是可以消失的,是可以让我们专注地投入到这一件事情里面来的。”

陈履安:

“这个世界已经在变,如果你天天看新闻报道的话,根本不知道哪个是真,哪个是假。也不知道这个变化,我看到的知识对明天还有什么用。不知道。我们回归到一个最根本的东西,到外面去找答案越来越困难,我们开始向内来看。”

“其实我们觉性的开发,就是把我们的眼耳鼻舌身,这种限制给打掉了。觉性是道德的源头。”

“念头起来,就是烦恼的因,一切情绪都是烦恼,快乐也可能是烦恼的一个因。”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