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妈妈天生了不起经典读后感有感

妈妈天生了不起经典读后感有感

《妈妈天生了不起》是一本由崔璀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24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妈妈天生了不起》读后感(一):妈妈天生就了不起吗?

在成为我的宝贝的妈妈之前,我是一个很作的年轻女性。我要求男友无条件的去爱我,我希望他无时无刻地用各种方式证明他真的爱我。我的世界好像只有怎么谈恋爱,每天每个假期应该和男朋友出去玩。说到底,生育之前的我又作又清高。怀孕前,甚至怀孕中,无知如我,我根本不知道自己接下来会面临一个怎样的生活。以至于宝贝刚出生的时候,我希望我的生活都不要受到一点点的影响,我的生活还要和之前一样的完美,全部的人都要随着我的心意去做事。

我很遗憾,在我怀上宝宝之前,没有遇到这样的一本书,或者说,我当时根本就没有这样的求知欲。这样的妈妈书,也许可以提前给我打一个预防针,也许让我有更多的心理准备了。现在我是一个“四岁”妈妈,不得不说看《妈妈天生了不起》这本书也给了我很多启示,也和我着摸爬滚打的四年妈妈生活中,得到了一样的真理。我是一位妈妈,但是我首先要成为我自己。如果不想要自己的墓碑上只是刻着“一位完美的妈妈”,那么我们就必须对自己的工作更加的上心,对于自己的事业发展必须有更好的规划。因为我不仅是想要自己看得起自己,也想要我的宝贝看得起他的妈妈。

所以,很奇怪的是,以前不懂事的我,反而在生育之后,对于工作更加的努力,很多别人不愿意做的工作,我似乎更愿意去完成。这赚来的200块刚好够宝贝买一桶奶粉,这几十块刚好可以买一袋尿不湿。我的金钱价值,不再是以一个包包来计价的了,变成了一桶奶粉,一袋尿不湿,一学期的兴趣班费用。没有过生育的人也许觉得这一切是多么的荒谬啊,我才不要生育小孩,被小孩折磨。而生育过的人,却明白其中是多么的心甘情愿啊。所以,人是会改变的啊。

《妈妈天生了不起》强调了学习观,不仅是工作上我们要继续学习,增加自我创造的价值,两性关系也是值得我们处于婚姻中的人应该去学习的,学习相爱,学习相处,学会去磨合我们婚姻中的不愉快,学会去辨别自己的情绪,到底是原生情绪,还是次生情绪,允许自己有情绪,找到自己的情绪的源头,然后学会去解决最根本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转嫁自己的情绪。

《妈妈天生了不起》读后感(二):无论前路多么艰难,作为妈妈,我们一向是了不起的!

于女性而言,成为妈妈是人生最突破自我的一次进阶。从怀孕到生产再到养育,可谓是一路历尽千辛万苦,并且从成为妈妈那一刻起余生都在升级打怪。尽管,当了妈才知道这世界上其实没什么难事,当了妈才知道自己其实没什么做不到。然而,妈妈也是一个不断成长的角色,虽然了不起但也不是无所不能。

女性似乎天生拥有母爱的本能,但是谁也不是天生的妈妈。作为新手妈妈,慌乱是必不可免的,走弯路也是时常发生的。怀孕时的小心翼翼,初为人母时的力求完美,以及生育所带来的现实压力……都会导致女性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失衡,严重的甚至导致产前产后抑郁。另外也有很多妈妈,为了孩子完全丧失了自己,她们把全部生活和精力都投放到了孩子的身上,到头来却落得一身埋怨甚至是“一无所有”。然而,妈妈终究是人这一生中所要扮演的一个角色,最重要的还是活好自己。就如同《妈妈天生了不起 从新手到家庭CEO》中所讲的那样“我是妈妈,我是我自己。”

《妈妈天生了不起 从新手到家庭CEO》是女性成长平台Momself 创始人、“坐标学院”发起人崔璨老师的新作。作为一位成功的职场女性和6岁孩子的妈妈,璀璨老师“把自己作为方法”,将成为妈妈这6年来所有的经历和经验梳理成一套平衡家庭与事业的管理学方法,并将其与家人维护亲密关系、与孩子维护亲子关系的心得感悟都写在了这本书里。这本从女性成为妈妈这一刻的不容易展开讨论,详细讲解了妈妈如何成为家庭CEO并打造温暖有力的家庭团队,以及在当妈之后要有正确的金钱管理观念和方法等贴合实际生活的内容。全书针对产后抑郁、亲密关系、隔代养育、职场妈妈以及财务管理等时下大热的由女性生育所引发的各类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讨论,并给出了十分中肯的意见和建议。每一章每一节都是从妈妈的角度出发,写出了无数妈妈的心声,让每一位正在读这本书的妈妈热泪盈眶,真真切切地在书中看见了自己。

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鼓励妈妈们寻找、发现并发挥自己的优势,通过优势变现来使自己享受到优势带来的幸运。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妈妈,但最好的妈妈就是你自己。在做妈妈这件事上,你只有放弃对完美妈妈的执着、紧张和焦虑,才能在冷静中发现自己优于他人的地方,并找到与孩子同频之处,从而做出最适合孩子、适合自己的妈妈模式。这样全新的自己才能激发出各种潜能,而不是一直在“由于有了孩子,实在没办法,我失去了很多”这样的抱怨中低迷度日。

没有一位全职妈妈在养大一个孩子的过程中是轻松的,也没有一位职场妈妈在做好一份工作的过程中是没有压力的。但无论前路多么艰难,作为妈妈,我们一向是了不起的!这种了不起,就是天生的、不可打败的!

《妈妈天生了不起》读后感(三):中国式妈妈的3个误区,对妈妈们影响很大,她们却习以为常

导语

说实话,这个世界对于妈妈的要求,实在是太高了。

之前在一次对马伊琍的采访中,她就表示,这个时代对女性的要求挺高的。对外要求她们成为一个事业有为的成功独立女性,对内又要成为一个贤妻良母,把丈夫和孩子照顾的好好的,这本身就是一个很明显的悖论。

想要在职场上发力,就要相应的舍掉对家庭的精力投入;而想要做一个好妈妈好妻子,就要付出职场没有前景的代价。

前段时间读了崔璀老师的《妈妈天生了不起》这本书,觉得很有收获。

崔璀老师本身就是一个很成功的妈妈,她是女性成长平台Momself的创始人,也是“坐标学院”的发起人,同时她也是一个很成功的妈妈,家庭幸福孩子优秀,俨然一个成功妈妈的榜样。

而在这本《妈妈天生了不起》书中,崔璀老师给更多的妈妈很多关于如何做自己的建议。比如要事先想清楚,不管怎么说成为一个妈妈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比如要做妈妈更要做自己;比如要协调起来家庭中每个人的责任,让大家成为一个和谐共处的集体,一起为了家庭的幸福而努力;比如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保持适度的距离,不过度参加到孩子的成长......等等。

结合本书开心爸爸通过3个方面,来和大家聊聊关于当妈妈的那些误区。

前段时间关于“吉娜腰”的热搜大家都有所了解。

作为郎朗的妻子,按理说吉娜本身也是一个很有才华很有能力的女性,她和郎朗在一起也是珠联璧合男才女貌的天作之合,就算是炒作热搜完全可以选择一些能展示她自己能力的方面。

但她就是选择了怀孕后的腰很细这个点作为宣传点。

据各大通稿显示,吉娜在整个孕期体重增加很少,总共也没涨多少体重,而且连孕肚都不明显,甚至在某公开场合中还配合郎朗,大大方方的给大家展示她纤细的腰肢。

说实话,作为女明星想要保持自己的身材,想要秀秀自己怀孕后的变化这些都无可厚非,但不顾自然规律强行提升社会队妈妈身材的要求,这就真的有点让人无法苟同了。瞬间网络上关于“妈妈们孕期是不是也要保持完美身材”成了大家讨论的焦点,很多怀孕后自然变胖的妈妈们中了枪,成为很多人批评的对象。

其实从怀孕医学的角度来讲,怀孕后增重是很自然的现象,不过如果孕妈妈们体重增加太多,反而会影响到妈妈后期身材的恢复,以及宝宝的身体健康;而妈妈们体重增加太少的话,会影响到宝宝的生长发育,甚至导致宝宝们发育不良。

一般来说,怀孕后该增重多少有一个比较通用的衡量标准,那就是BMI指数。

BMI指数=体重(kg)/身高2(㎡)

这里的体重指的是妈妈们怀孕前的体重,身高也是怀孕前的身高,标准的bmi指数,知道了这两个数值就能计算出自己的BMI指数,也就能推算出自己孕期需要增重多少了。

如果妈妈们的BMI指数在18.5以下的话,孕期需要增加的体重大致在12kg左右;如果妈妈们的BMI指数在18.5-20之间的话,孕期需要增加的体重大致在10kg以下;如果妈妈们的BMI指数在25-30之间的话,孕期需要增加的体重就少了很多,大致在6kg左右。

所以说,怀孕后体重要不要增加,要增加多少,这是一个科学的问题,是一个关系到妈妈的产后恢复以及宝宝生长发育的问题,而不仅仅是一个“美丽”的问题。

诚然怀孕后还能保持纤细的身材,这一点确实是让大家羡慕,但科学增重,保持宝宝的健康生长发育才是更重要的事情,大家觉得呢?

接下来我们再来说说关于分娩方式的话题,当然这也是大家对于妈妈们诟病最多的地方之一。

作为一个育儿领域创作者,开心爸爸不止一次的看到过类似的新闻:

“婆婆坚持让儿媳顺产,据说顺产的孩子聪明”,“丈夫坚持让妻子顺产,只因剖腹产花费巨大”,“妻子宫缩疼痛难忍,但丈夫坚持不选择剖腹产,最终妻子对着丈夫大喊我恨你”等等。

几乎在每个新闻中,都会有一个人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上,对着妈妈们指手画脚,你看人家别人都不是顺产吗,都是好好的就把孩子生出来了,就是你的事情多,又是怕疼又是要求剖腹产的,太矫情了!

猛一看上去好像没什么毛病,确实是周围有很多人都是顺产的,也没见她们说过什么,或者吵着闹着要剖腹产,大家都能做到的为什么你就做不到呢?

实际上问题大了,顺产还真的不是谁都适合的。

从临床医学的角度来看,如果妈妈们的骨盆大小不是很合适,就很难让宝宝的头部通过,强行顺产的话很有可能导致宝宝宫内窘迫;如果宝宝的生长发育情况太好,双顶径超过了10cm,通过产道的难度也会更加的大,生产过程中的风险也就更加的高;如果宝宝的胎位不是标准上的头位,也就是头朝下屁股朝上的胎位,强行顺产的话也是会带来很大危险的。

更何况并没有人告诉妈妈们,人家别的妈妈骨盆是不是很合适,人家宝宝的双顶径是不是很合适,人家宝宝的胎位是不是很合适,一味追求顺产的话,只是对妈妈自己以及宝宝的不负责任。

另外,之前在网上有个很热门的问题“为什么现在的妈妈这么矫情,别人都能顺产,就是她们不是剖腹产,就是要求无痛分娩”。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心理学上有一个效应叫做“幸存者偏差”,这其中还有一个血和泪的故事。

据说二战过后,专家们研究了幸存的战斗机,发现很多战斗机的机翼都有被击中的痕迹,而机尾则很少有被击中的迹象。于是他们就得出了结论,机翼比较厚实,就算被击中了也能挣扎着回来,所以应该集中力量来强化机尾。

实际上呢?

很多被击中了机翼的战斗机,直接在战场上就坠毁了,根本没有回来的可能。而且机翼本身比较宽大,更容易被对方瞄准,更容易被击中,所以机翼才是更应该强化的飞机部位。

把这个理论沿用在上面那个问题上,答案就是,你只看到了顺产顺利的妈妈,没看到那么多因为难产而遭遇风险,甚至丧失生命的妈妈啊!尽管现在的医学水平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在生孩子这件事情上,还是风险巨大。

而且这种风险不是说有钱就能避免的,之前刘强东的妹妹,就是在生孩子的时候突然遭遇羊水栓塞而丧失了生命。

所以,不是妈妈们在矫情,而是她们真的没办法顺产啊!

最后我们来看看关于妈妈们育儿焦虑的问题。

就算妈妈们熬过了身材焦虑,熬过了生产焦虑,熬过了产后抑郁,在照顾孩子成长这个过程中,还是会有很多的焦虑,比如育儿焦虑。

我们通常意义上的育儿教育,其实涵盖了对孩子成长,学习,未来的各个方面,可以说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处处都伴随着妈妈们的焦虑。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的育儿焦虑呢?

原因其实很有,有妈妈对孩子的过分重视,生怕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的原因;也有妈妈们本身就对孩子有更高的期待的原因;有社会上经常贩卖焦虑,让妈妈们不由自主深陷其中的原因,也有家长之间三句话不离孩子,句句都在攀比的原因。

其实育儿焦虑本身并不可怕,更多反映出来了妈妈对孩子的关心,只要能够正视并且用正确的方式来缓解,是有益而无害的。

比如在《妈妈天生了不起》这本书中,作者提出了撕掉我们给孩子强加的标签,看到孩子行为背后的真实想法,这样很多在妈妈们眼中是“弥天大错”的行为,也就有了合理的解释,从而缓解了妈妈的教育焦虑。

比如可以发掘孩子的内在动机,让他们从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既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又能很好地缓解妈妈的教育焦虑。

当然也可以动员爸爸一起加入到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巧妙协同把家庭的整体力量发挥出来,远比妈妈一个人在那里不断焦虑,效果要好的多。

古罗马的哲学家曾经说过:真正妨碍人们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们对于事情的看法。孩子的成长是这样,妈妈们的教育焦虑也是这样。

只有妈妈们改变了自己的观念,改变了自己的教育方式,才是对孩子更有效更科学的教育方式。

最后我们再回到《妈妈天生了不起》这本书。

虽然说妈妈们经常会步入误区,会让自己变得更加焦虑,但这都是因为爱而衍生出来的,作为家庭中最了不起的一员,妈妈们只要改变自己的认识,调动起家庭成员的积极性,找到一个平衡点,想必这才是作者想要告诉更多妈妈的东西吧!

文:开心爸爸的日记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私信删除,谢谢~

《妈妈天生了不起》读后感(四):我是妈妈,我是我自己

我在孕晚期收到了崔璀寄来的新书。

“很好看!”我给她发了个信息。因为书里记录了很多崔璀和儿子小核桃的日常,看故事嘛,谁不喜欢。

我在生完孩子将近5个月的时候,又开始看这本书。何止是好看啊,还随时需要一支笔用来划线和旁注。有些是启发,有些是认同,有些是不一样的见解,我将之归结为“同频”,这也是崔璀在书里多次提到的,它和感动、感同身受不一样。

感同身受,指的是我们有共同的经历。往往是“对对对,我也是这样的”“是啊是啊,我也有过”。

“同频”不是。我跟崔璀有着截然不同的生活路子,她描述的怀孕和生产过程,我一个都没经历;她的高强度工作,我不想去尝试;小核桃已经上小学了,我的孩子还在嗷嗷待哺,更谈不上育儿上的共鸣。但是,不妨碍我在看书的时候,和她是在同一个频率上的,我感受得到她的诚意和迫切,迫切想要为广大女朋友避坑。

重新去看这本书是因为我一直在乐观地面对“丧偶式育儿”,倒是身边朋友觉得我的乐观有点不可思议。我记得崔璀在书里有专门的一章讨论亲密关系,想去找找她的观点和逻辑。

她用了李松蔚关于“丧偶式育儿”的观点:“我压根就不信‘爸爸天生对家庭没什么兴趣’那一套说法。我相信,家庭当中发生的每一件事都是合谋的。如果爸爸表现得很冷淡,那不仅是爸爸本人的选择,背后也多少体现了妈妈和孩子的意志。”

我开始回望老公的“丧偶”。事实上,老公绝对是个育儿好手,有耐心,换尿不湿还是他教我的,会想各种好玩的游戏,比如把她丢浴巾里荡秋千,挠她咯吱窝逗她笑。女儿还处在“一月哭二月闹”的时候,他教我要先从孩子的呼吸和手握拳头来看她处在什么样的心理状态,是紧张还是放松。孩子一哭不要马上给奶,先看看尿不湿是不是重了。所以,和那些双手插口袋只是觉得婴儿好奇的爸爸不同,他不是主动丧偶的。只是因为客观原因,他不能时刻陪伴在我们身边。

大概正是我不觉得爸爸是缺席的,所以才会在爸爸缺席的状态下,还能过得不错。我找到了一点佐证。

女儿百日的时候,第一次离开外婆奶奶,就我俩带她出门玩。本来想做甩手掌柜的,没想到长久不见爸爸,又逐渐能认人,女儿根本不要爸爸抱。我发了一组朋友圈,感叹这趟出来真的太累了。结果,大多数认识我俩的依然惯性思维,夸赞老公体贴温柔。

我笑说:“明明是我手都断了,胸肋骨都痛了,怎么大家夸的还是你啊。”

老公说:“大概是你平时把我塑造得太好了。”

崔璀在《妈妈天生了不起》里说,分工合作的前提是抛开对错,是看到每个人都在承担自己的责任,看到怎样分工才能高效维持家庭运转。所以,说归说,我一点都没有要抢功劳的意思,也没有心里不平衡,和自己老公还要分对错吗?

我有时候在想,自己的乐观是不是一种麻痹?但想想,其实是对自己好的一种表现。我单线条地认为,对于改变不了的事,选择不想,不开心会影响奶水,身上会生各种结节,到头来自己持吃苦,要去医院,花自己的钱,是划不来的事。直到看到崔璀在书里引用《幸福的婚姻:男人和女人的长期相处之道》,让婚姻幸福还有很多福利,这些福利关乎身体,是人到中年的我们最大的诉求。

书里提到,大量的证据表明,婚姻不幸福对个人的身体健康有明显的影响——罗伊斯·维尔布鲁根和詹姆斯·豪思都在密歇根大学工作,多亏他们的研究,我们现在知道,不幸婚姻的承受者患病概率大约增加35%,平均寿命缩短4年。科学家分析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或许是身处不幸婚姻中的人长期承受身体疾病或者心理疾病的出现。此外,科学家还发现了一些初步证据:幸福的婚姻直接有益于人的免疫系统。在10年前,研究者们就发现婚姻不幸对人体免疫功能会产生一种抑制作用,会使人更容易患病。

真不知道她读了多少书,居然找到了这些数据!

作为一个意外怀孕的新手妈妈,我突然之间被架在了“妈妈”这根弦上,各种“没想到”和“怎么会这样”让我在坐月子里的时候常会想到Momself的slogan“我是妈妈,我是我自己”。

我又给崔璀发了个信息,她在走路,气喘吁吁地来了条语音,大意是,现在可能是最有灵感的时候,一定要多写,她很遗憾自己在生完孩子的时间里过得很混乱。

我真的就拼命写了起来,也成了Momself的专栏作者,好像是在弥补孕晚期和月子里的虚度时光,这也让一直防着我产后抑郁的妈妈松了口气。很多时候虽然不能亲临现场,但我非常认真地准备每一个电话、视频采访和会议,也因为这些看得见的产量和“妈妈”这枚新晋标签,我重新回到了聚光灯下。码字、发文、稿费、掌声带来的成就感,填满了不能远行的日子,度过了原本可能的抑郁和不适。

甚至是,比起没有孩子时间自由时,产后的写作反而有点“偷着乐”的窃喜,因为时间和精力都不太够用,写作的浓度反而高了。

这就是崔璀常说的“心流”。

“心流”理论的提出者,同时也是积极心理学奠基人之一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所说的“心流”能代表我在产后的这些行为——完全沉浸在某件事情中,并在做完这件事后,内心有一种充满能量且非常满足的感受。

书写于我,更接近于达到一种平衡,面对电脑时我感觉到与世间万物拥有了最合适的距离;离开电脑回到孩子身边,我又体会到了最舒适的放松,我把自己敞开在她面前,不再为“又要喂奶”“喂奶打断了我的节奏”而暴躁,整个人也拥有了属于自己的节奏。

《最好的妈妈就是你》大概是被我划线得最密集的一节。做妈妈的不易不是说体力上的耗费,更多的是不确定的价值观和四面八方纷杂的声音给妈妈带去的心理压力,崔璀则在努力告诉女性,把自己做好了,孩子自然也就好了。

崔璀引用著名心理学家唐纳德·温尼科特的话“信赖你的本能”,循着自己的天性去实现亲子间的互动与沟通,才是最好的亲子教育模式。当一个母亲相信自己的判断时,她会做得更好。

很多人说我有了孩子后脾气变好了,其实不是,我并非不懊恼,尤其面对她不吃不睡还哭闹不止的时候。只是,发火暴躁无济于事啊,她非但不会因此停止哭闹,还会闹得更凶,因为她真的能感受得到你的急躁,所以她更急躁,到后来手脚并用,眼泪鼻涕流满整脸。

好几次的经历告诉我,如果我心里有事,想赶紧让她吃了完事,她就闹,就是不配合;如果我心中无事,很安静地等她,她也吃得很配合。

同频,就是不抗拒,首先我自己就不能把它当一项赶紧完成的任务。崔璀举过一个自己的例子,儿子哭泣的时候,她都会轻轻抚摩他的后背,而不是拍打。因为“抚摩”传递的感觉是“亲爱的,我在”,而“拍打”则是一种催促,尽管你没说“快别哭了”这几个字,但是拍打这个动作流露出来的就是迫不及待,是打心底里的抗拒。

所以,你得把她当成同辈,先不急于用喂奶来安抚,而是给她扇扇子,在她耳朵边悄悄地说“妈妈爱小宝贝,这是我们的秘密。”她会开心地笑一下,然后安静下来。

也有不奏效的时候。6月的一天傍晚,我在外面采访,匆匆赶回家时我妈正抱着她,一副嗷嗷待哺的样子。虽然有一冰柜的冻奶,但因为我要求“尽量亲喂”,我妈看时间差不多就试着等我回来。其实,一路上我就一直犹豫不决到底是先洗澡还是先喂奶,就像读书的时候每天困扰我这种AB血型的人都是“放学回家先睡一觉还是先吃饭”。最后,想要立刻阻止闹人哭声的愿望过于强烈,我决定先喂奶,还嘴不饶人地说了句“老妈这一身汗臭味都不顾了,你赶紧吃!”我脱下衣服,身上黏糊糊的,她上来刚吃几口就开始大哭。我突然一个激灵,想到崔璀在书里引用过的《成为母亲:一位知识女性的自白》里作者蕾切尔·卡斯柯说过的一个故事。

一位正在进行有关新手妈妈育儿感受研究的女研究员来到作者家里调研,没想到作者的女儿正在哭,而她自己也蓬头垢面的。女研究员没有急着帮助抱娃,而是询问作者自己的近况。当作者静下来陈述自己“很累很糟,梦里都是哭声”的时候,宝宝已经不哭了。最后,女研究员对作者说:“不论宝宝什么时候哭,记得在为她做点儿什么之前,先为自己做点什么。”

我起身去洗澡,换上干净的睡衣——这花不了多少时间,回到空调房里,和她一起躺着。她还在哭,但明显不那么歇斯底里了。我也休息一会儿,闭目养神深呼吸。让她知道有人陪着她,但没有更多了。想索取别的,得先停止哭泣。过了一会儿,她停止了哭泣,自己凑了过来。

做自己,其实是崔璀在为女性松绑。如果妈妈不得不因为工作和缺席陪伴,也没什么可内疚的。因为,“你要相信孩子与生俱来的本能。孩子的成长并不是完全依赖你的,因为他们自己本就拥有蓬勃的生命力。”

她在书里说“如果你相信宝宝具有‘发展的潜能’,反而能从容地陪在她身边,欣赏她的成长,发现她带给你的乐趣,并且享受地回应着孩子的各种需要。”

她举的例子我都快能完整复述了,那真的是一个很美的夏天黄昏,小核桃和我女儿差不多大的时候,本来生怕搞不定她的崔璀,却被自己的温柔安抚到了,两人岁月静好了一把。

“我没有掌握更多的技巧,唯一的变化,是我开始有点儿放松了”这句话快要被我奉为名言了。这也是我一直不看育儿书的原因,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个体,“技巧”只是在贩卖焦虑,不是万能的,妈妈和孩子同频,才是陪伴的意义。

我总是在想,为什么现在育儿看上去那么难,一大家子一起上还搞不定一个穿尿不湿的。因为太在乎。我们没有把她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而是捧在手里怕化,始终觉得她是什么都不懂的幼崽。

都说孩子是否气定神闲可以明确反映出一个家庭的愉快指数。家长得先做到。而家长能不能做到,取决于你怎么看这个孩子——她是什么都不懂的幼崽?还是和我们平等的一个“人”。

“他们说我们女儿适应性很强,这么小坐在安全椅上一哭不哭。他们家的孩子哦,说是几次都不肯坐,狂哭,之后就再也不坐了,也极少出去。”我在电话里跟老陈转述一个共同朋友前十分钟对如意的夸赞。

女儿不到百日的时候,因为我要外出工作以及兜风,就给她配置了车上安全椅。因为太小了,她得反向坐,头两次虽然都有人在旁边陪着她,还是哭了一路。几次一哭就好了,随着天气转热,我也给她垫了水垫,买了小型电风扇,基本上都能安稳睡一路。。

“小孩都是一样的,我们女儿也不是什么神童,就看大人的心态”,老陈对别人的夸赞毫不动心,“孩子一哭,大多数人就觉得不对、不好、她不喜欢,其实不是的,人对新鲜事物都有一个适应过程,大人也是。她哭的时候你不要太介意,自己先放轻松,能有什么事儿呢!”

我为有这样的伴侣而感到骄傲,养育之道没有应试技巧,而是一点点放松下来。想到女儿在我肚子里的时候我们讨论过的“以后怎么自称孩子”这个问题,我们娃?我家宝贝?我们宝宝?最后我们结论一致:小朋友。她就是我们的朋友,是平等的,只不过年纪比我们小一点而已。

女儿脐带脱落、体重超过7.8斤的时候,她就可以游泳了。相比大小孩,条件有点多:不能太饿也不能刚吃饱,但新生儿本来就是每隔2小时要吃一顿;不能在睡觉也不能太困,但新生儿除了吃,大多时间都在睡。还不好和其他月子中心的小宝宝争抢,所以,找到一个去游泳的时间不容易。

那天,我在隔壁的护理部做产后修复护理,月嫂来了,说“你家女儿要游泳了,你不去看吗?”

我想都没想:“你们去吧,拍个视频我看看就行”。

月嫂和护理部所有人都懵圈:“这可是你家宝贝第一次游泳啊,妈妈心这么大?”也有人说“你是意外怀孕的吧,对孩子显得不太上心。”

其实我也想看的,但我也觉得,不必纠结于这个“首次”。

因为我知道,新生儿游泳只有5分钟,要是等我擦净身体穿好衣服匆匆奔去,估计她都该游完了。要让她等我,更是难测,说不好这个暴脾气会出什么幺蛾子。

“我有很多很多次机会可以看她呢,甚至以后要一起游泳的,不差这一次”,我向懵圈的人解释。

后来我看到视频里的她,在水里非常自在,哪怕是第一次也不怯场。她以后也会有很多很多的第一次,第一次上学、第一次领奖、第一次带男朋友回家……妈妈不必强求自己都在场,更不必苛责。

所以,当妈妈先确认自己还是那个自己,还在人形,就无所谓非得定义是全职妈妈还是职场妈妈。

有一次,我在Momself的专栏编辑跟我讨论一个选题,关于高知女性回归家庭做全职妈妈的一个案例,我说我没什么采访的兴趣,“高知”和“全职”很有戏剧冲突性吗?“低知”做全职才是理所当然吗?

我很不愿意去定义“全职妈妈”还是“职场妈妈”,从“妈妈”的角度来说,无论哪种妈妈都不容易;从职业的角度来说,早已没有在家办公还是外出办公的明确界限,基于这样的主张,Momself出过一份《灵活就业报告》,灵活就业让妈妈的边界无限扩大。

人生从来没有什么“生来必须这样”,无论哪种选择,都应该出于自己的独立意志,可以有妥协,但不能被绑架。

崔璀向来不主张女性把“为家庭付出一切”作为某种交换的条件。“我都是为了你们”这种依附感和牺牲感也不动人,抓住老公、抓住孩子的同时其实是破坏了关系。重要的是,我们经历了什么。

崔璀的合伙人王大米把任何的意外挫折都看成是素材,可不可以写成一个好看的稿子?这未必是阿Q精神。个体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认为,决定我们自己的不是“经验本身”,而是我们“赋予经验的意义”。经历本身不会决定什么,我们给过去经历赋予了什么样的意义,这才直接决定着我们的生活。

《女人四十》里有一句话:人生是很过瘾的。

最后,说点儿没用的。

我和崔璀总共见过两次。一次是2009年前后,解百蓝狮子书屋,我是记者,她是蓝狮子主编。具体内容不记得了,我们没说话。

第二次是2017年前后,在悦览树书房,她和李松蔚是嘉宾,我是场地提供者。还是没讲话,倒是加了微信。

疫情宅家的一天,我发了一条朋友圈,意思是太无聊了,谁有赚钱的活儿让我做做,崔璀来找我了,于是我给Momself写了第一篇文章,写的是天海佑希。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很努力地想继续给这个号撰稿,但妈妈、女性这些话题都离我很远,直到生完孩子。

那时,我已经写了很多和妈妈、产后有关的文章,我们聊了一次长天,主要是两部分内容,崔璀很好奇她在我心中的形象,我们明明连话也没说过;以及,她问我答,关于我的优势——我后来也关注到了她的优势大学。

人到中年,不再轻易说崇拜,也不会因为吸引而轻易立Flag说我也要成为这样的人。作为一个管理者,崔璀看到的是每一个人身上的优势和闪光点,她以发掘对方的潜能为乐趣和成就感;作为一个码字工,我活在感情色彩里,动不动就是“这人面相不好,我不喜欢这个人。”

当我看到崔璀在书里写没断奶的时候就和小核桃分开去出差,忍不住立刻拿起手机问她“你的奶怎么办?”她说“挤掉啊”。我第一个反应是“啊,用吸奶器很不舒服啊”。她说“是啊,那没办法”。

那一刻,我想,我是成为不了她的。但不妨碍我们以极好的个体做着妈妈和自己。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