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观后感摘抄

《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观后感摘抄

《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是一部由马丁·麦克唐纳执导,科林·法瑞尔 / 布莱丹·格里森 / 巴里·基奥恩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以下这些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观后感(一):反目不必成仇

在马丁-麦克唐纳的这部精彩的峰回路转的黑色喜剧中,科林-法瑞尔和布兰登-格里森饰演一对突然不欢而散的好朋友。

自马丁-麦克唐纳首次执导《在布鲁日》以来,已经过去了将近15年。那是一部工整的关于不入流人物的小品,讲述了两名混混杀手(科林-法瑞尔和布兰登-格里森)在比利时并不顺利的逃亡经历。伊尼舍林的女妖》使他与两位主角重逢,虽然故事已与《在布鲁日》的续集相去甚远,但仍然感觉像是一种宿命的延续。这也体现了三人组各自在艺术道路上的成长。作为一个多产的剧作者,上部作品《三块广告牌》中,女主弗朗西斯-麦克多蒙德和男配山姆-洛克威尔将奥斯卡奖收入囊中。导演麦克唐纳一直以其独树一帜的荒诞存在主义喜剧而闻名。焦黑的,血腥的,带着超现实色彩,它有时表现得很无情、暴戾 ,有时甚至是不屑一顾的残忍。然而,《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给人的感觉是他迄今为止最人道、最深刻的作品——这对一部充斥着渎神、自残和小驴的电影来说说明了很多问题——而演员们也以他们职业生涯中最丰富、最全面的表演做出了很好的回应。

1923年,在爱尔兰海岸的一个海风环绕的小岛Inisherin上,Pádraic(法瑞尔)似乎是一个足够快乐的简单生物:他和他擅于自嘲的、喜欢读书的妹妹Siobhán(Kerry Condon)住在一个简陋的小屋里,照顾着一小群动物,并定期和他最好的伙伴Colm(格里森)在当地酒吧喝啤酒。直到有一天,Colm宣布他再也不想喝啤酒了,再也不想了。生命太短暂了,Pádraic太无趣了;Colm更愿意和他的狗、他的小提琴独处,也许这样能在他死前写出一首真正有意义的音乐。这种突然的变化不仅让Pádraic困惑,而且完全破坏了小镇表面风平浪静的常态。如果不是和Colm一起喝啤酒的人,他会是谁?

女妖,以其凯利式的绿色远景、莺歌燕舞的棚屋和随便的污言秽语("feck "是一个名词、一个形容词,有时也是一个动词),很容易落入我们以前见过的那种爱尔兰滑稽剧的窠臼;意外的是,这部电影在颠覆陈规的同时也拥抱了它。Inisherin可能不是一个交新朋友的温室,但它仍然是一个充斥着各种各样有趣人物的地方:当地的 "白痴 "多米尼克(Barry Keogan)和他虐待警察的父亲(Gary Lydon);虚张声势的教区牧师(David Pearse);一个年迈的邻居,她看着像拿着甘道夫的一根杖。他们的对白以导演麦克唐纳特有的节奏展开,像是一首俗世之诗,常常在同一句话中,勾勒出徘徊于闹剧和惨剧之间的情态。

承担这些任务的演员都是大师级的。从Keoghan饰演的虔诚的傻瓜到Condon饰演的备受压抑的Siobhán,一个神经质的、敏锐的女人搁浅在生活琐碎的不满和青少年成长烦恼的海洋中。法瑞尔——反复出现的瘀伤、挑衅、痛苦的真诚,和趣味性——在这次危机里给他这几年乏味的生活赋予了新的意义;他还是那么有点烦人的英俊,身上带着有一种只能来自生活经验的情感深度,而格里森也有一种温柔的、毛茸茸的厚重感。当然,他们的争吵不仅仅是关于品脱酒,或者Pádraic像边境牧羊犬一样养在身边的小家驴。说句老套的话,这部电影显然不是关于酒精或友谊的,它是关于生命的:它的短暂,我们选择做或不做某些事情的风险,我们最终选择与谁分享它。就其所具有的大胆性、荒诞感和直接的身体暴力威胁而言,它是相当精彩的。

原载:Entertainment

原作: Leah Greenblatt

《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观后感(二):男男版分手的决心

The Banshees of Inisherin (A-)其实一开始真怕有点闷,结果没想到几乎从开头就被片中人物之间搞笑的对白吸引住,虽然后面越来越黑暗,但故事还是非常有共鸣性的。

故事单纯从友谊的角度来解释说得通,其实就是亲密的好友突然变冷漠,被拒绝的一方难以接受,不断希望挽回。但这个在恋爱关系中更为常见,尤其是冷暴力分手,说不爱就不爱了。即使本片发生在1920年代爱尔兰的小岛上,但放到任何时代的人类社会中都能获得共鸣。片中展示的是原本喝酒聊天的生活被无情打断,而在现代生活中就变成了短信、电话不回,甚至被拉黑。

而双方的表现也很像是分手的情侣,被分手的一方一时间无法接受,在自责和责怪对方中反复徘徊,也常常忍不住去骚扰对方;主动分手的一方则也在冷暴力和自责中挣扎。基本上,从否认、埋怨到怀恨、报复,似乎是“分手”必经阶段。。。在片中都清晰体现。如果幸运,最终会迎来释然。其实在我看,本片的两位男主角还是很有可能是男同关系的,毕竟两人都单身,感情深厚,只是没有捅破这层关系。

本片的一个特别之处在于放在这种本来就孤独的岛屿上,主人公就更难从失去的痛苦中重新走出来。假设换成繁华的伦敦,也许很快可以交到新朋友,但本片中科林·法瑞尔出演的Padraic除了他妹妹外,每天只能见到已经熟识的老人或孩子,几乎没有任何可能认识新的知己,甚至常常只能与他的驴相伴。(PS:小毛驴超级可爱,居然可以像狗一样粘人)在这种封闭的生活中,孤独真的可能会让人疯狂。

大部分这种小成本电影真的需要一些噱头吸引人,要么好笑,要么血腥,才能让人看下去,体会其中深意,这部还都有。幽默感主要来自于当地人朴实无华的对话,爱尔兰口音的对话本来就听着很有喜感,角色也都塑造得很憨厚有趣,对英文观众来说,应该相当于咱们看东北味儿小品的感觉。而血腥、黑暗的部分则来自于角色因冲动和偏执做出的一些疯狂举动。特别是因为小岛上生活过于乏味和孤寂,每个人似乎都像被禁锢的囚犯,情绪很难稳定,甚至会做出极端的事。

本片之所以会获得很好的评分,主要是因为这种被拒绝的感受每个人都体会过,加上本来可能乏味的环境下,人物塑造相对鲜活,不会觉得乏味。科林·法瑞尔的表现确实惊喜,因为他之前出演的大部分角色属于冷酷硬汉,而本片中则变得非常敏感、憨厚,八点二十的眉毛看得让人心疼,甚至有时很可爱。

其实影片开始时会觉得小岛的海景非常美,但看到最后确实想立刻逃离。就算生活在如此美景中,生活中的孤独、苦闷和压抑并不会因此减少,而且看多了,再美的景色也会变乏味。也许人生就是需要不断给自己找乐趣,如果生活的环境实在让人觉得压抑,就要在疯掉之前,勇敢滴选择离开,重新开始。

虽然标题起的是男男版分手的决心,但与《分手的决心》并不同,没有那么狗血,只是说本片确实讲述的主题是关于“分手”之后的情绪处理。估计公映后会有很多人讨论这两人究竟是爱情还是友情。

《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观后感(三):友谊走向尽头与精神孤岛的陷落

2008年,一部《杀手没有假期》横空出世,幽默荒诞的英式黑暗喜剧风格让观众认识了马丁·麦克唐纳、科林·法瑞尔、布莱丹·格里森的三人组合;14年后,三位老搭档从阴冷的布鲁日来到爱尔兰西海岸的小岛,新作《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甫一亮相水城便一扫影节上半程的乏味,媒体场放映中掌声、笑声不断。马丁·麦克唐纳不负众望地斩获“最佳剧本”,科林·法瑞尔也凭借在影片中滑稽、幽默又不失天真的精彩表演拿下本届影帝。

威尼斯可谓是马丁·麦克唐纳的福地,他的上一部口碑大作《三块广告牌》也是从这里起步,同样获得当届最佳剧本奖,由此开启北美颁奖季的一路风光。至于本片会在接下来即将开启的北美颁奖季有何斩获,我们不妨拭目以待。

· 爱尔兰风格包裹的黑色小品

不少观众或许对片名感到费解与拗口。“伊尼舍林”是马丁虚构的一座位于爱尔兰西部的岛屿,冰冷的海水与高耸的峭壁令岛上的人们几乎隔绝于外面的世界。影片实际上在爱尔兰西海岸的伊尼什莫尔岛与阿奇尔岛拍摄,马丁童年时常来此处,早期的戏剧也常在当地的剧院排练;而“报丧女妖”则常常出现在爱尔兰神话和凯尔特人民间传说中,她往往在夜间来到房外,其痛苦的叫声往往被视为死亡的预兆。

故事发生在1923年爱尔兰内战时期。Pádraic(科林·法瑞尔 饰)和Colm(布莱丹·格里森 饰)曾是一辈子的好朋友,但有一天,Colm突然告知Pádraic,他要结束他们之间的友情,这让Pádraic感到大为不解——他已经习惯了每天和Colm在小酒馆的欢乐时光。然而,他越想知道Colm这样做的原因、越想试图补救,他们之间的局面就愈发尴尬。Pádraic的姐姐Siobhán(凯瑞·康顿 饰)和年轻的邻居Dominic(巴里·基奥恩 饰)也努力帮助他们修复关系,情愫也在他们之间蔓延。当Colm发出最后的通牒时,事件迅速升级,局面也朝不可扭转的方向驶去。

爱尔兰文化强大的存在感渗透在影片的每一帧画面中。摄影师本·戴维斯将西海岸的辽阔风光尽收眼底,使用蜡烛、煤气灯为主来营造室内光线,则与该地区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通电的情况相称;卡特·伯维尔的配乐也充满爱尔兰民谣特色;美术设计上,Pádraic和Siobhán的小家较为简朴,Colm的家的艺术气息更加浓厚,墙壁和天花板上挂满各种乐器、面具、木偶等艺术品,说明他的眼界早就不局限于此地,也暗中揭示了他们的不同性格。无论是从壮阔、阴郁的岛屿风光,文化背景的溯源,到爱尔兰口音的幽默台词,这部小品无一不体现着浓郁的爱尔兰风格和导演深厚的家乡眷恋。

· 友谊的崩塌与精神边际的坍缩

Pádraic是个心地善良的人,去小酒馆喝酒、跟驴子逗趣让他的生活充满了简单的快乐,但这种“快乐”其实是非常脆弱的,封闭的岛屿与一成不变的生活让这种“快乐”相当单一,且高度依赖他人的陪伴,久而久之,因此,Colm的行为对Pádraic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他只能笨拙地认为这一做法是Colm的抑郁症所致。

Colm和Siobhán是最早厌倦岛上生活的人,他们代表了试图摆脱“牢笼”的两种做法:要么在精神上另开辟一处角落与世俗区隔,要么在肉体上选择彻底逃离。于是Colm用小提琴来创作音乐,并和当地的音乐学生一同讨论、写曲,不断构筑这层精神堡垒;Siobhán可以说是这个岛上最聪明的人,常年读书的习惯让她早早洞悉这个岛上毫无前途的生活,“除了荒凉与时间的缓慢流逝之外什么都没有”,而这座岛上厚重的男权阴影亦让她的精神不堪重负,“逃离”似乎是她的唯一出路。

而正是科林·法瑞尔和布莱丹·格里森默契十足、火花四溅的对手戏,让这个友谊破裂的故事不那么乏味。两人在《杀手没有假期》中的合作,为部分观众脑补二人从前的友谊提供了心理基础,也让影片开头的决裂戏码更显错愕。科林·法瑞尔演活了Pádraic身上天真、善良的一面,垮下的眉毛、无辜的眼神让人物“蠢萌”之余又带有一丝滑稽,令观众会心一笑,最后积蓄已久的爆发凸显了Pádraic本性中的自私和凶狠,与前面反差极大;而布莱丹则是另一种气场,憔悴的脸庞和严肃的眼神展现了人物“断舍离”的复杂内心,令人猜不透他的真实想法,只有在神父前忏悔、卸下心防时,才是难得与他情感共鸣的时刻。

· 时间与空间 真实与虚无

马丁试图从两人关系的破裂出发,进一步描绘居住在岛屿上的人们的精神状态。影片中,时间和空间成为两组对峙的力量,爱尔兰内战是真实的,但伊尼舍林是虚构的,内战双方的自相残杀和岛屿上老友的分道扬镳互为镜像。这场战争的残酷性在于,一年前他们面对的是共同的敌人大英帝国,一年之后却双方兵刃相见。Colm和Pádraic的决裂则是人们选择何种精神世界来与自身、他人相处的结果,语带连珠的台词交代了两人对“决断”的看法,令人捧腹不断。

你要如何和一个你看不起的人维持友谊?又或者,当任何与和解有关的尝试都会令双方感到自取其辱,那是否还有和解的必要?与其说这是Pádriac和Colm两个人的斗争,不如说是这两个问题的斗争,它们没有明确的答案,但彼此的交错和纠缠带动两人的矛盾愈发升级:从酒馆中的互撩狠话、到切断手指再到纵火,牵引着观众走向人类精神生活更深层的地方——人类在生活中最需要什么情感?人类该如何捍卫自己不断缩小的精神世界?人类最后究竟能给自己留下什么?这些哲思潜藏在机智幽默的对话中,又畅行在辽阔壮美的岛屿风景上。正是这些需要急迫思考的存在主义问题,凸显了岛屿上不同的人的精神遭际,虚构的岛屿就此成为真实的主角,日渐靠近的炮火反而显得虚无。

马丁·麦克唐纳电影中的人物身上总是存在着一种近乎神经质的偏执,这种偏执往往由看似理性的角度出发,却逐渐由感性占据上风,不断支撑着叙事的推进,展现出爱与恨、美与残暴、死亡的无意义等话题的思考。与《杀手没有假期》中误杀小孩后的愧疚之旅以及《三块广告牌》中为女寻凶复仇的母亲不同,Colm的偏执看上去像一个不好笑的冷笑话,而当观众意识到他这样做的动机和代价时,叙事色彩从喜剧一侧慢慢滑向了悲剧——它无关断指之残忍,无关烈火灼心之痛,而是在这样一座孤岛上,你看着我,我看着你,貌似仍能奋力一扑,实际上早已在女妖的报丧声中无路可逃。

(文章首发于《环球银幕》十一月号)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