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经典观后感集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经典观后感集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是一部由贾樟柯执导,贾平凹 / 余华 / 梁鸿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以下这些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精选点评:

●电影应该和人民在一起

●70. Berlinale #21022020 首映場 關於「游到海水變藍」的隱喻

●如同一次返乡,归来后对那片土地有着更为健康和深厚的感情。“你在哪里出生,你的一半已经死在了那里。”

●#Berlinale2020. 特别展映,还撞到科长两次,映后有个人还真敢问。余华片段很轻松,还是挺有感触的,贾樟柯是最会拍中国人的,很感谢有他在记录

●非常真挚的影像表达。土味复古诗朗诵和突然冒出来的歌剧莫名地让我感觉很萌??采访的人物都挺鲜明,余华更是快乐源泉般的存在。

●柏林电影节现场观感太棒了,科长最后还有问答环节。太散文了,太美了,太平静了。

●#Berlinale2020 余华老师凭一己之力把片子带成了喜剧

●概念是很好的,中国人民与土地的深厚情缘。但章节分得也太多太乱了,显得泛而不精,不如三峡好人里的烟酒茶糖,但科长说这就是从生活中抽象出来的问题。余华的部分是最好看的。

●柏林第1场特别展映。贾平凹说,故乡又叫血地,因为当人出生的时候,其实有一半已经死在了这里。科长确实是中国最具有故土情结的导演之一,他的创作总是与成长的地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和电影中的许多作家都有相近性,从这个角度出发他拍出这样一部作品似乎是迟早的事情。将一些看似无关的主题,通过乡村与文学这把钥匙索串联在一起,最精彩的是余华段落,一方面来自余华个人谈吐的幽默和魅力,真的是实力圈粉,另一方面“只要你给我发表,我从头到尾给你光明”的往事能令不少创作者想到自己的经历和当下的遭遇。配合上段落间吟诵的诗歌,确实新修改的片名更加贴切。监制是赵涛,还是有一点点含涛量。

●一直游到海水變藍還是會想念家鄉黃色的海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观后感(一):死亡是凉爽的夜晚(不是影评,仅摘录)

和我看的《文学的故乡》有互文,刚好当天看的第一集,就是贾平凹,因为一直熬游在当代艺术的世界里,每次research都是看艺术理论或者国外的艺术家真的好久好久没看中国作家的作品了,这部电影最后的几个篇章看了三遍,我真的太喜欢十五那一节,“当时母亲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观后感(二):PPT电影

看完后,我觉得就是在听老一辈的人讲述自己的人生故事,现场听会更有意思。这和访谈节目唯一的区别是棚内棚外,这种形式让我觉得很敷衍,就是在听别人的故事,看访谈节目一样可以。我突然有个想法,回到我的家乡,采访10位普通人,听听他们的故事,电影名都想好了叫长江边上感觉现场听别人的故事更有意思。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观后感(三):男一号余华

两颗星给余华,一颗星给梁鸿。导演克制地让自己成为了一台摄像机,也好。

在余华的讲述里,《北京文学》的女编辑让他把故事改一个光明的结尾。为了能发表,他一天就改好了。

我们的世界会怎样?我们能游到海水变蓝么?是作者的隐喻也是深刻的质问。海水并不会真的变蓝。不管怎样,先改个光明的结尾吧。。。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观后感(四):回家是不是找寻自我的过程

回家是不是找寻自我的过程,当你离开故乡是,你才开始有了故乡。

国庆回家,我听着妈妈对我娓娓道来她种的佛手瓜,长的如何的快,爬的如何的高,都爬到树上摘不到了。我想我们好久没有这么平淡的交流了,种菜是她精神的乐园,她会经常把收货的果实分给路过的村民,分享她的喜悦。中国人对种地、种菜有一种执念,因为我们从泥土中获得希望。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观后感(五):吾心归处是吾乡

很有深度的纪录片式样的电影,导演在用镜头写书,每一帧画面仿佛都在说:路过人间,魂归故土。

看到贾平凹先生的部分,对“白眼观世”四字印象深刻,感触很大;讲到余华先生,被屡败屡试的乐观积极感染;梁鸿先生则是在回乡的老屋前驻足远观使我茅塞顿开。

当坟墓里面住的是离你最亲的人的时候,你就能读懂扫墓人不厌其烦的执着。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