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米佳的爱情》经典读后感有感

《米佳的爱情》经典读后感有感

《米佳的爱情》是一本由[俄] 蒲宁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5,页数:52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米佳的爱情》读后感(一):笔记

1. 偶然翻到《在庄园里》,惊艳不已。阅读其他篇章时,略感失望。读完全书,再读《在庄园里》,仍然觉得这是最好的一篇。《夜航途中》差相仿佛,但终究不如这篇。

2. 那大段的景物描写当然是好的。凛冽的空气。白雪掩盖下的破烂的村庄。明亮的夜空。鹌鹑的叫声。翻译得也好,字句间自有一种韵律。但除了《在庄园里》,都过于冗长。

3. 有几个地方令人难忘:一个贫苦无依、瞎了一只眼的老太太心脏病发作时的感觉;一个衣食优裕、正准备带着妻女去参加船上舞会的美国中年男人猝死时的动作;还有米佳自杀前做的梦。廖廖数语,在主客观视角间来回切换,把那种难以描摹的感觉精确地传达出来,大师手笔。

4. 非常不喜欢《理性女神》一篇。带着强烈的意识形态偏见,大师也写不出好作品。

5. 几乎同样的篇目,上海译文出版社以前曾以《耶利哥的玫瑰》为名结集出版过。现在把《耶利哥的玫瑰》和《革尼撒勒湖》两篇小品删掉了。这两篇的确写得一般。

《米佳的爱情》读后感(二):读布宁的《幽暗的林荫道》

一直以为布宁只是写散文的好手,写作中无意穿插情节或者人物,所以在之前看到《乡村》和《苏霍多尔》时,尤为的感叹作家描写时敏锐的洞察力和无与伦比的共感的能力!

但是当看到《米佳的爱情》时,才发现诺奖得主真的是当之无愧!刚开始看时,以为是一个男孩在恋爱中的臆想,看完才发觉,那种将周围与自己时刻联系在一起的幻想惯性其实发生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心情好时,觉得周围鸟语花香;心情不好时,周围也就淡然无味了,甚至觉得凭什么大家那么愉悦。在米佳的世界里,周围都是爱人!所见即所思,所思皆为你。有点浪漫,但是那种纯粹的幻想与一厢情愿的对卡嘉的占有情感也造成了米佳开枪自杀的悲剧,这样的悲剧没有谁可以挽回!

在布宁的笔下,同时不单单是米佳的爱情,米佳的幻想与臆测,更加是大自然的介入一次次改变着,撼动着米佳的世界,米佳既渴望幸福,有坚定幸福会对己造成痛苦,所以他很矛盾。在与米佳分开的日子里,在对于来信的等待里,我们似乎是“米佳”,陪着他等待,这个天真又固执的少年,也会让我们想到生活里的自己,有那么一丝丝幻想,一丝丝固执与可爱!

《米佳的爱情》读后感(三):米佳断送的爱情

俄罗斯那个时期的作家,安娜在托尔斯泰笔下自杀,米佳在蒲宁手下自杀,仿佛自杀才能成为经典,可是每个自杀的题材都在赞颂生活的美好,这里面说,再也无法让自己的生命同这个世界展开美好的连接,米佳渴望卡佳,渴望让他的生活同卡佳展开连接,渴望自己的生活和卡佳的生活同这个世界展开连接,在此之前他从来没想过要失去什么,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一切都是那么值得留恋,可卡佳离开他的那一刻,一切都完了,结束了,等于切断了米佳同整个世界,同整个生活的连接,米佳害怕这种切断,让他的生活充满窒息,也让他的生活无法再继续下去,于是他用一柄手枪切断了自己同整个世界的连接,就是这样,一切都结束了,连同他的过往和记忆,结束了他对美好爱情,向往生活的憧憬,残酷的结果如同当时沉闷的天气一般让人联想不到未来,你还有更好的路要走,你还有亲人或者朋友,还有那些不愿意割舍的期望,就为了那短暂逝去的一时之念,等于从来没有过去,也不会有未来,由过去的记忆到现在拧成一个结,就断送了未来,何必。

——《米佳的爱情》伊凡·阿历克谢耶维奇·蒲宁

Nov 5, 2021

《米佳的爱情》读后感(四):《米佳的爱情》书评

川端康成曾言,《伊豆的舞女》是他最满意的小说,如果一定要说有什么遗憾的话,就是其中的风景描写太少了。在二十世纪前,小说四要素之中的“环境”被认为与“情节”一样甚至更加重要,环境描写的作用我们已经在语文课上学了不少,但单单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往往无暇顾及作者渲染的环境,而是迫不及待地跳读下文,让那些真正可以展示作者语言素养的描写被忽略。

这其实是当代读者的通病,20世纪现代主义所带来的强调“发现自我”的写作技法革命开始笼统地把“环境”作为渲染人物心境的工具,但其实不该这样,因为在写作中,“人物”与“环境”应该是泾渭分明的“双线”,这就好像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表白不一定成功、凄风苦雨的黑夜里不一定得有人自杀一样,现代主义好像把人看得太重,好像觉得整个世界都应该因人物或喜或悲,就好像每个人都该是人间上帝一样。而事实上,“人物”、“环境”应该是互相服务。

伊凡·蒲宁,俄罗斯文学家,继承了俄语文学三巨头中屠格涅夫对文字语言出神入化的运用能力,代表作《米佳的爱情》。十月革命后流亡海外。无论从来讲,蒲宁都是矛盾的:他痛恨沙皇俄国专制,可自身从属贵族阶级;仇视西方资本主义,十月革命后却流亡海外、反对苏维埃政权。种种矛盾造就这位大师颇具争议的一生,你大概会觉得他的作品中必定会流露出激昂愤慨的情绪,可实际上,他的小说散文都很安宁,就像一塘清澈见底湖水,就像一面温和而不冷冽的镜面,充满美感地映射世界的映像。

《米佳的爱情》讲述一个青年因求爱不得而自杀的悲剧,借以谴责社会的病态与黑暗。读过之后,读者往往无暇为主人公的悲剧扼腕叹息,而是先感叹蒲宁描绘的绝美风光,感叹后又意识到,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中,高尚与卑鄙、美丽与丑恶、悲剧与笑话竟是共存的。“杀人放火金腰带,修桥补路无尸骸”,淫邪成性的戏剧学院校长放浪形骸却备受尊敬,淳朴善良的护林员妻子竟为五个卢布委身于人,由此可见,米佳之死绝不是仅因为爱情破灭,更是沙皇时代无法被彻底清除的丑恶势力兴风作浪、欺压民众的黑暗现实令人绝望,我们也许可以说,死亡不是唯一的解决途径,但我们举不出另一个,绝望感因此倍增。

蒲宁刚刚开始写作创作时写的小说与其被称作小说,不如说是散文。大段大段的风景描写将原本毫不复杂的情节分割成无数碎片,很多时候一篇小说没头没尾,读完根本没有印象,对此其实无需介意,就当是读过一篇散文了。

《米佳的爱情》中另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的中篇是《乡村》,它描绘了十月革命后小地主阶级不可挽回的衰败以及农民的麻木蒙昧。蒲宁对于俄罗斯这个国家和民族是抱有深切的同情的,他一方面愤怒地谴责地主对农民的压迫,另一方面又为农民们“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这反映了他无可奈何的思想。

以我有限的阅读水平来看,蒲宁的作品有似黑塞。同样是浪漫主义的“余孽”,同样钟情于以文字而非情节凸显主题,但蒲宁的文笔更胜黑塞一筹。

《米佳的爱情》读后感(五):相思本是无凭语,莫向花笺费泪行

斯拉夫民族的《少年维特之烦恼》。本书的最后一篇,翻开放下又翻开,读完两遍,这几年读过最动人的爱情故事。

爱情、归乡、追忆、死亡。这大概是蒲宁文学(甚至俄罗斯文学)的基本生态特征。蒲宁小说的结局多是要死人的,作为一曲曲爱情的挽歌,故事的主人公前赴后继地充当了一出出盛大爱情悲剧的祭品。

蒲宁擅写乡村的美和寂寥,隽永的蓝紫色野花和白桦林,盛夏穿梭在密林间或明或暗的天光,一派丰饶、甜蜜,仿若永昼。他笔下的俄罗斯乡村,无论四季,让人若痴若醉。同是山水田园诗人,写下《金蔷薇》的帕乌斯托夫斯基无限接近于蒲宁。但蒲宁纵使占有这样的美,却好像仍与这美那样格格不入,与世俗的旨趣更是大相径庭。

女主卡嘉,年轻美丽、艺术狂热爱好者,“即便是因为你,我也不会放弃艺术”,梦想不言而喻。男主米佳,没什么特点,中人之姿,薄有田产、不治生业。

男主和女主相爱,女主众星拱月,追求者甚多,和“色鬼”校长关系可疑。尽管卡嘉好言温存安慰,但米佳的嫉妒仍愈演愈烈,身体也每况愈下,只好归乡疗养。

以下迎来的是大片大片的景物和心理描写。一封、两封、三四封,米佳不停地写信,“一春尚有数行书,秋来书更疏。”“今天是我最后一次去邮局”“今天我去邮局代取报纸”“今天去看看家人们是否留了口信”,我们都做过这个总能给自己找太多借口的米佳。

“爱情于我究竟是什么?我为什么会爱她?”米佳对爱情的态度最初是困惑。友人直接指出爱情=肉欲。他不信,他眼中的卡嘉,浑身披着雪白、散发着圣光,有着与身俱来的不做作的纯洁,此刻神性压制住了人性。但同时他又贪恋和卡嘉的温存,频繁起了卡嘉“贞操可疑”、“太成熟”的念头,这是人性的反扑。想到别的男人亲近她就有一种扭曲的、难以言表的龌龊,却又忍不住想要占有、掠夺,争风吃醋反而与日俱增,非常非常矛盾别扭的两种念头。灵与肉的若即若离。

卡嘉这个形象也不是一般意义上背情弃义的渣女。她有热烈甜蜜,也有决绝果断,冰炭同炉。后期看到她的纠结和抉择,和对米佳真诚的祝愿,不是坏女孩。然而米佳的人格和灵魂纯然供卡嘉驱驰。

为了给少东家解闷,管家牵线搭桥给米佳介绍了一个情人——农妇阿莲嘉,是卡嘉的一个镜像人物,是她形象的投射,漂亮但是不端、放荡。神性的爱情败下阵来、堕入泥淖,化为沉迷肉欲、令人不齿的苟合。

“你的身体就是你的最高理智”,但米佳无法接受自己的爱情掺有杂质。蒲宁写尽了爱情中的狂喜、纤柔、患得患失,摧枯拉朽的开始和注定残酷的结束。

米佳频频在心中生出“再不回信我就死掉”的念头。随着卡嘉最后一封信的来到,炽烈的爱情之火终于油尽灯枯,矛盾爆发至峰值,最后一片叶子落下了。在经历了一场撕心裂肺的痛哭后,米佳沉着而祥和地,黑暗中摸索出那把手枪,“如释重负般长长地叹了一口气”,“痛痛快快地使劲开了一枪”。

这个爱情的傀儡终于决心溺身于镜花水月忠贞不渝的绮梦里,做个艳鬼。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