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这就是中国戏曲读后感精选

这就是中国戏曲读后感精选

《这就是中国戏曲》是一本由张燕鹰/文 / 吴翊楠/图著作,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2019-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这就是中国戏曲》读后感(一):中国有戏曲

CCTV11频道是中国戏曲频道,一方面是宣扬我们的特色戏曲文化,一方面展示给众多热爱戏曲的戏友。戏曲最早起源于原始歌舞,是我国的传统艺术形式,与“希腊的悲喜剧”、“印度的梵剧”合称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

印象最深的当属《霸王别姬》里的程蝶衣,我本是男儿郎,又不是女娇娥,戏中的一颦一笑,一动一静,让人入情入境,曲罢是小楼的蝶衣还是霸王的虞姬,早已不可辩,入戏太深,无法自拔。沧海桑田之后,蝶衣想像虞姬一样,倒在不甘心的爱情里,是戏是真。

《霸王别姬》剧照

很多喜欢听相声的都认识一个人,德云社四公子之一的张云雷。7岁认识郭德纲,9岁学习曲艺,11岁拜师后,擅长太平歌词、评戏等传统唱段,以唱为主,被称为少年太平歌词老艺术家。网上风评,张云雷成功把年轻人从酒吧带到了相声社, 让他们爱上相声,爱上戏曲。《探清水河》之后,我也成了喜欢这个小调的其中之一,戏曲需要传承和推广,年轻人要把责任担起来。

京剧,辉煌的开始,是我们在很多古装戏里都看到的“徽班进京”,三庆班、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以唱【二黄】声腔为主,兼昆区、棒子等,内容大约来源于列国纷争、宫迁大事、神仙鬼怪、民间故事等。取材广泛,因戏而狂。 晚清画师沈蓉圃绘制的《同光十三绝》,绘制了老生、武生、小生、青衣、花旦、老旦、丑角,均是画家选择的清代同治、光绪年间徽调、昆腔的徽班进京后扬名的13位著名京剧演员。工笔重彩,真实细腻,神情生动,展示了不同戏曲人物不同的“行头”,戏曲人物会意。

除了京剧,还有宋杂剧(代表《眼药酸》),元曲大家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等,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孔尚任的《桃花扇》、徽剧《惊魂记》、豫剧《花木兰》、川剧《白蛇传》、黄梅戏《牛郎织女》等。戏曲文化需要专业的学习,所有的门派、戏剧都是经历了历史洗涤的精华产物。

中国戏曲史上有一个大功臣,就是唐玄宗李隆基,他酷爱戏曲,在梨园中培育人才,戏曲演员被称为梨园子弟也是从这得来的。

戏曲的普及相对于其他的文化来说,弱一点,很多年轻的人都对戏曲不是很了解,60后的父母可以在劳动的闲余轻声的哼唱,不能让中国的国粹在我们手中消亡,了解必要的基础知识,喜欢的可以进行专业的学习。 张燕鹰是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研究员, 出版的这套《这就是戏曲》作为一个戏曲启蒙书籍,任何年龄段的戏曲扫盲,戏曲,是值得你骄傲的艺术。

《这就是中国戏曲》读后感(二):韵味悠长赏国粹

很多人喜欢京剧,认为京剧可以陶冶雅趣。伴随着经典剧情,喜怒哀乐尽在一举手、一投足和一个眼神、一句唱腔中。就拿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先生的代表作《贵妃醉酒》来说,演的是唐明皇与杨贵妃相约,在百花亭饮酒赏花。但明皇于中途爽约,驾转西宫,贵妃顿生幽怨,借酒浇愁,不觉酩酊大醉,最后悻悻回宫。情节并不复杂,可就在这简单的故事中,便将一个深宫贵妃的种种情态和从得意到失宠的心理变化,表现得淋漓尽致。

京剧源远流长,是中国的国粹,是中国戏曲艺术中的瑰宝。它充分体现了我们民族文化的智慧和力量,它把生活中的善与恶、美与丑,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京剧舞台上,它对传承中国民族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这就是中国戏曲》是面向对京剧一无所知的读者介绍京剧之美的一本书。书中图文并茂地讲述了京剧的历史、渊源、类别、造型等各种艺术,拉近了普罗大众与京剧的距离。它将京剧艺术的各个组成部分通过图文生动活泼地展现出来,让完全不懂京剧的人也可以趣味盎然地读下去。作者在书中将京剧为什么美?哪里美?怎样美?如何去欣赏它的美等问题娓娓道来,将他对京剧的热爱与发现传递给大家,带领我们重回弦歌相伴的遥远岁月;几百多幅精美漫画新颖有趣,将京剧人物的穿衣打扮、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都定格在最美的瞬间。

《这就是中国戏曲》有三大特点:

娱乐性

书中从现代审美角度欣赏京剧,不仅是“好看”与“好听”,更“好玩”。演员的扮相、化妆等这些很严谨的事儿,被作者别出心裁地诠释出来,使读者与京剧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保证了读者在读书时容易产生美感和娱乐的目的。

教育性

京剧大多数情节都是富有教育意义的历史故事题材,饱含着强烈的伦理道德观念,忠奸善恶,爱憎分明,歌颂真善美,批判假丑恶,让观众在看戏时,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信息。而书中介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们在生活中也是德艺双馨,他们或正直或积极的生平在作者笔下娓娓道来,让读者了解了京剧以外的典故,通过看书得到了更多的熏陶。

群众性

京剧感染了许多中外观众使之成为戏迷或票友,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地位,京剧艺术现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播途径,逐步走向世界各地,使更多人领略了京剧艺术的独特魅力。热爱京剧的大众群体们既爱看、爱听,而且还爱唱、爱演。然而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当下年轻人很难静下心来欣赏一曲慢悠悠的京剧。《这就是中国戏曲》极好的填补了这一空白,书中年轻感性、轻松易读的文字风格+超萌高颜值的手绘全彩京剧造型,会让年轻人产生浓厚的兴趣,带领年轻人发现京剧的美,发现传统文化的美。

已经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中国京剧,不仅是中华子孙足以自豪的民族文化遗产,也是世界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它以中国传统哲学美学精神为内涵,运用不同于西方戏剧文化的特有创造手段,传达着极具中国特色的道德伦理与是非善恶,贡献给世界戏剧一份特色鲜明、魅力独具、极富创造性与民族性的人类戏剧文明成果。《这就是中国戏曲》为当下年轻人诠释了京剧独一无二的艺术魅力和艺术价值,包含了中国传统的美学、文学、哲学等各个领域,是了解和继承中国文化的指南书籍。

《这就是中国戏曲》读后感(三):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

可以说,小时候起就与戏曲结下了不解之缘。不过,与其说那会儿能看懂戏,倒不如说,是最乐意趁着看戏的机会买点儿小吃——就像鲁迅在小说《社戏》里所说的,“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但对戏曲的兴趣,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除去在看戏的时候对好吃的格外感兴趣,也确实“看”了一些戏。但这“看”字是要用引号引起来的。因为不大懂戏,所以只能是看热闹——看武打的戏最投入,看“咿咿呀呀”唱的戏最没有耐心。而且因为是孩子的缘故,可以挤在戏台一角看戏,所以最盼望那些武打的戏中,拿马鞭子的那些人最好是记性不好,以便自己可以捡到那漂亮的马鞭子——双中的人物乘马,系马时通常是把马鞭子往戏台子角落里一抛就行。但自己却总也捡不到马鞭子——后来才知道,人家那可不是把马鞭子给扔了,剧团有专人回收呢!

家乡流行的戏曲,大致在本地的上党梆子和豫剧。这两个都是梆子戏,似乎是有相通之处的。山西有四大梆子之说,也就是北路梆子、中路梆子(也就是晋剧)、南路梆子(也就是蒲剧)和上党梆子),上党梆子流行于晋东南地区的长治和晋城两个市。后来对戏曲懂得比较多了,才知道,上党梆子在山东菏泽地区和河北永年县还有山东枣梆和河北西调两个嫡亲的“姐妹”剧种。

但直到今天,所谓的喜欢听戏,多限于看有字幕的那一种;假如没有了字幕,唱的是什么词,多半就听不大懂了,也就只等于是凑个热闹罢了。上党梆子音调高亢活泼,颇为粗狂,可谓声声入耳。相比之下,这几年在太原工作,却始终听不惯晋剧——唱腔确实不同,大约是抒情的较多,感觉不如上党梆子干净利落。

有了这些对于戏剧的一些粗浅知识,对于张燕鹰和吴翊楠两位合作的《这就是中国戏曲》绘本也就格外感到亲切。这个绘本的第一册,主要是从戏曲发展史以及戏曲的行当、服饰、道具、名家等为出发点,来讲解关于戏曲的一些基本知识。比较有特色的是,绘本中同时配上了二维码,嵌入了经典唱段的音频,在“看”的同时还能够满足“听”的需要;引外,绘本中还辅以画脸谱、设计服饰等延伸活动,有助于戏曲“小白”更多地了解戏曲、亲近戏曲。

绘本中主要介绍的是京剧、昆曲、黄梅戏、越剧、豫剧、评剧、川剧等剧种,可惜没有上党梆子。不过在上党梆子形成的过程中,其中也有昆曲的成分——昆曲的魅力由此可见。但不管哪一种戏曲,要想唱好了,都得付出辛勤和汗水,所谓“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之说一点儿也不夸张。

大约是因为杨家将的故事主要发生在山西的缘故吧,上党梆子中杨家将的戏特别多,比如《闯幽州》《雁门关》《三关排宴》《五世请缨》等。《三关排宴》曾经作家赵树理协助整理,还在1962年搬上了银幕。自己最喜欢的也就是这个戏。关于《三关排宴》,是可以和京剧的《四郎探母》一起来看和毕业的。同样都是说杨四郎,上党梆子中充满了大义凛然,佘太君去三关就是为了带回“逆子”,而杨四郎最后果然也是以自刎结束;京剧的《四郎探母》却更显温情一些。

《这就是中国戏曲》一本只有40页左右,却内容极其丰富,可谓是看了又看、百看不厌。

《这就是中国戏曲》读后感(四):执笔向上,镜中的脸,一半明净一半蓝

前不久一个豆瓣好友给我分享了一个链接,她的男朋友制作了一个求婚视频,更令人惊喜的是,她男朋友拜师傅学了沙画,全章都是用这种形式画出了两人的相遇,相知到相爱。感受到浪漫的喜悦之外,也突然之间让我对这种民间传统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重新回想一下,其实中国传统艺术又何止这一种,小时候见过的糖人,过年时候窗户上贴的剪纸,还有身边许多姑娘喜欢的旗袍,以及今天要说的京戏。

受家乡黄梅戏的影响,传统艺术向来是我挺喜欢的东西,小时候爱听评书快板,后来开始接触相声和其他种曲艺,京剧算是更后来喜欢上的东西。以前陪家里老人看电视上的云袖飞舞、荒腔走板起初还有些害怕,那时候流行过一首闫肃填词的《说唱脸谱》,上面那句“没见过那五色的油彩愣往脸上画。”倒是挺说出来我的想法。再后来,星光大道上走红了一个李玉刚,《新贵妃醉酒》里加入的京戏唱腔开始让我喜欢上这种感觉。北京味的方言有种独特的韵味,加之装饰华贵的戏服,倒让我开始明白家里老人总爱散步时候听几段的原因了。

之前看过梅兰芳先生写的《舞台生活四十年》,兴趣更甚,不过说来道去,我对这项戏曲还是属于外行人,而《这就是中国戏曲》便是本针对适龄儿童普及和宣传京剧以及针对京戏入门的介绍合为一体的上佳作品。

生旦净末丑是对京剧演员最基本的分类,就像是相声里的逗哏捧哏细分下去还有帅卖怪坏等不同表演形式,京剧里的这五类也有着各不相同的明细划分。而古时男女有别,京剧又是个“下九流”的行当,大多的京戏园子也都是男性成员,故而虽然台上分男女,但扮演者也都是男性,我们最为熟悉的梅兰芳先生就是四大名旦之一。

而除了我们了解的四大名旦,京剧之中出了名的角也是为数不少,早期的前三鼎甲和后三鼎甲,以及后来的前后四大须生,南麟北马关外唐,以及其他门类里的高手不计其数。书中不仅详细列举了这些人的生平事迹,还将他们的代表作品和经典唱段一一罗列出来,若是有闲情爱好的读者也可以先从这里面挑选几例听听。

一出完美的表演,舞台、演员、服装、乐器缺一不可,不过最为吸引我的还是某些唱词,许多唱段里轻重缓急各不相同,若不仔细分辨其实不太好找准歌词大意,在这里我先说几段个人偏爱的词。

《荒山泪》

《野猪林》

唱词或细腻多情或波澜壮阔,美则美矣,悲也极伤。我们常爱说曲艺需得讲究雅俗共赏,昆曲属于雅,词汇过于文绉绉,如今为人诟病的二人转和小剧场的相声多是占了个俗,其实雅俗到不碍事也并不影响欣赏,不过比较起来,京剧雅俗刚好适宜,有风月之事但不露骨,有庙堂之人但也不会过于拿捏做派,当然建国之后改良的样板戏不在此列,太重形式了,反倒让京剧遭了秧。

从李隆基建设专门梨园以来,戏曲行当逐渐衍生,不过京剧成为国粹也是要说到清朝乾隆爷的时候了,到得光绪慈禧年间,京剧已经达到了上层阶级人人追捧的地位。相传光绪都京剧的了解可以达到闭着眼就能判断出某出戏的台步走得不够,这才真正算是戏痴的程度了。

如今不止国粹走向没落,许多地方小戏种已经开始绝迹,不过遗憾是一回事,强行的推广反而不是解决的方式。让更多人了解京剧的博大精深,并不只是舞台上涂花了脸的咿咿呀呀,更有其蕴藏已久的气质和美丽,才是我们更该做的事。

最后推荐一个我喜欢的唱词,来自《大唐贵妃》

玉环倾城又倾国

孤王难舍又难离

悔恨眼观流泪眼

断肠妻是我爱妻

双星在上重盟誓

明月鉴我李隆基

在天愿作比翼鸟

在地愿为连理枝

《这就是中国戏曲》读后感(五):初闻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

看生旦净末丑,你方唱罢我登场;红白黄绿蓝,还世界许多颜色。对于中国古老的戏曲文化我相信很多人都已不甚了了。在现如今娱乐多样化的信息时代,戏曲艺术被大多数人束之高阁。中国的戏曲艺术是传承了上千年的艺术文化,无论是古代还是近代,戏曲就是中华历史的一个缩影。对于当下这个对戏曲艺术来说是最坏也是最好的时代,我们该如何传承这门艺术?该如何让更多的人了解戏曲?

犹小时候陪家里的老人家看戏时常听说这么一句话:会看戏的看门道,不会看戏的看热闹。小时候的我每次陪我家爷爷看戏时,我都是那个看热闹的人。直到前些日子陪老爸看《墙头记》这部戏曲时才发现,原来在我印象里咿咿呀呀的戏曲也有着别样的魅力。它可以生动有趣的表现一切,演员的唱腔优美,人物的服装,扮相也都十分的生动。可戏曲艺术的现状却略显尴尬,不仅远离了市场更远离了观众。

戏曲艺术的传承,应该从孩子们开始,然而我们该通过何种途径引导孩子们欣赏戏曲艺术,了解戏曲文化呢?张燕鹰、吴翊楠两位创作的绘本《这就是中国戏曲》就为此做出了努力与尝试。在这套绘本里我们可以了解到很多有关戏曲的知识,诸如各种剧种的起源、发展过程、戏曲的服饰、道具、各类名家等。

在这套绘本里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通俗有趣、生动易懂,戏曲类知识的介绍配上风格各异的彩绘图画真的是如在画中游。中国戏曲包含了文学、音乐、历史、舞蹈、武术、杂技、文化等多种因素被誉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之一。在这套绘本里先介绍了戏曲的发展史,起于先秦。形成于两宋,成熟与宋元,繁盛于明清。而到清代各地流派开始彻底繁荣,京剧、昆曲、豫剧、越剧、黄梅戏、川剧等各个剧种的繁荣更是代表了各地区各民族的发展和影响。而在于清代乾隆年间的“徽班进京”则标志着京剧的的形成。

各地方戏曲也与同期兴盛,昆曲被誉为“百戏之母”现流传至今的经典曲目有《牡丹亭》《桃花扇》《白蛇传》《长生殿》等。当然作为地道的河南人,豫剧的经典曲目诸如《花木兰》《穆桂英挂帅》《铡美案》等我也能来两句。我个人最惊叹的剧目莫过于川剧,川剧的变脸艺术真的是让人叹为观止、惊为天人。

生旦净末丑,口眼身手步。戏曲里的职业行当与演员的表演技巧,也是非常重要的。读罢这本书有种余音绕梁的感觉。突然想起电影《霸王别姬》里的一句话:功名富贵尽空花,玉带乌纱回头了千秋事业,离合悲欢皆幻梦,佳人才子转眼消百岁光阴。中国戏曲文化具有悠远的历史,我们应该传承发扬这门艺术,更应该通过传承让戏曲重返舞台。

《这就是中国戏曲》绘本里的故事精彩有趣,人物栩栩如生。戏曲艺术承载了我们的文化、艺术、历史和传统内涵,而在当代我们更加应该了解、接受戏曲艺术,同时也应该在这个时代为戏曲走向更大的舞台做出自己的贡献。初闻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