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有关于戏曲的作文200500字

有关于戏曲的作文200500字

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以下是关于有关于戏曲的作文200500字,欢迎阅读与收藏。

第一篇

戏曲源远流长,是我国的经典,不同地方的戏曲有不同的风格和特色,它让人赏心悦目,其情节有的催人泪下,有的振奋人心,多姿多彩,出神入化。

小的时候,看见自己的父母看戏曲时,我总认为他们实在太老土,赶不上潮流,打死我我都不会去看那老掉牙的玩意。

俗话说:“要知道梨子的味道,最好亲口尝尝。不尝不知道,一尝吓一跳呀!今天的语文课上,当我珍惜仔细欣赏了中国别具一格的戏曲时,我真是为之震撼,原来我们中华民族的戏曲是那么的有艺术魅力呀!我真是井底之蛙呀!这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外国人又怎么能比得上?难怪呀,老一辈的人都是那么的热衷于这些戏曲,那么喜爱戏曲。

我现在才感受到什么是“不看戏曲的人,枉做中国人。不是吗?这些戏曲,就像我国的一部部历史,只有懂得欣赏它的人,只有懂得关注它的人,只有懂得挖掘它的人,才称得上是真正的中国人。因为他们深深地明白一个道理,戏曲是我们的国宝,戏曲是我们的国粹,戏曲是我们的国剧呀!我们怎能忘记它们?如今的社会,我们这些青少年们的视野,已经转移到流行音乐、影视和网络,我们似乎已经忘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其实,当我们细心的欣赏我们的戏曲时,我们就会发现它们犹如一个个精彩的历史故事,将历史的画卷一一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将我们带入了历史的隧道,让我们身临其境,让我们感慨不已。

戏曲的艺术魅力,我们怎可忘记?我们要多去欣赏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让它永远永远放光芒,让它世世代代流传下去!

第二篇

全国许多地方都有自己的剧中,可谓百花齐放,异彩纷呈。每个地方的戏曲,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风情,如昆曲的典雅精致,粤西的轻柔玩转,可以说一方水土造就一方戏曲。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民族文化的宝贝——吸取天地之中,去感受他拨打的内涵,去品味它悠长的韵味吧。

我国的戏曲,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据统计,全国现有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很多剧中,都有其独特的演变过程。如大家都知道的京剧,就是由安徽的徽调和湖北的汉调及昆曲、秦腔糅合发展而来的;东北的吉剧,是由民间说唱艺术二人转衍化而来的。

中国的戏曲和西方戏剧不同,他有自己独特的审美观念和表演体系。比如我们经常在洗礼看见的大花脸,那就是戏曲中的一个行当。戏曲剧种人物由生、旦、净、丑等不同行当来充任。表演上也具有中国传统美学的协议特点,比如用几个龙套表演就代表千军万马,舞台上开门关门等也往往用虚拟的动作来表下。

中国的戏曲,真是几天几夜也说不完。

“戏曲”对我来说是个陌生的词,只是一个上代人爱看的节目,远远不及现代的动画片,所以我从来没有看过,根本不了解“戏曲”的所有相关资料。

“戏曲”这个词突然变新鲜了,我真想回到从前,看那古代的戏曲表演。

第三篇

中国戏曲源远流长,它最早是从模仿劳动的歌舞中产生的。

(一)先秦——戏曲的萌芽期。《诗经》里的“颂,《楚辞》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时歌舞的唱词。从春秋战国到汉代,在祭神的歌舞中逐渐演变出娱人的歌舞。从汉魏到中唐,又先后出现了以竞技为主的“角抵(即百戏)、以问答方式表演的“参军戏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摇娘等,这些都是萌芽状态的戏剧。

(二)唐代(中后期)——戏曲的形成期。中唐以后,我国戏剧飞跃发展,戏剧艺术逐渐形成。

(三)宋金——戏曲的发展期。宋代的“杂剧,金代的“院本和讲唱形式的“诸宫调,从乐曲、结构到内容,都为元代杂剧打下了基础。

(四)元代——戏曲的成熟期。到了元代,“杂剧就在原有基础上大大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戏剧。它具备了戏剧的基本特点,标志着我国戏剧进入成熟的阶段。

(五)明清——戏曲的繁荣期。戏曲到了明代,传奇发展起来了。明代传奇的前身是宋元时代的南戏(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它是在宋代杂剧的基础上,与南方地区曲调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的戏剧形式。温州是它的发祥地)。南戏在体制上与北杂剧不同:它不受四折的限制,也不受一人唱到底的限制,有开场白的交代情节,多是大团圆的结局,风格上大都比较缠绵,不像北杂剧那样慷慨激昂,在形式上比较自由,更便于表现生活。可惜早期南戏的本子保留下来的极少,直到元末明初,南戏才开始兴盛,经过文人的加工和提高,这种本来不够严整的短小戏曲,终于变成相当完整的长篇剧作。例如高明的《琵琶记》就是一部由南戏向传奇过渡的作品。这部作品的题材,来源于民间传说,比较完整地表现了一个故事,并且有一定的戏剧性,曾被誉为“南戏中兴之祖。明代中叶,传奇作家和剧本大量涌现,其中成就最大的是汤显祖。他一生写了许多传奇剧本,《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作品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死生离合的故事,歌颂了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幸福爱情,要求个性解放的反抗精神。作者给爱情以起死回生的力量,它战胜了封建礼教的束缚,取得了最后胜利。这一点,在当时封建礼教牢固统治的社会里,是有深远的社会意义的。这个剧作问世三百年来,一直受到读者和观众的喜爱,直到今天,“闺塾、“惊梦等片断还活跃在戏曲表演的舞台上,放射着它那艺术的光辉。

中国古代戏剧因以“戏和“曲为主要因素,所以称做“戏曲。中国戏曲主要包括宋元南戏、元明杂剧、传奇和明清传奇,也包括近代的京戏和其他地方戏的传统剧目在内,它是中国民族戏剧文化的统称。

第四篇

说起中国的戏曲,可真的是历史悠久了,而且经过五千年的沉淀,中国戏曲的种类繁多,全国许多的地方都有自己的剧种,而且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地方文化风情。所以说,我们中国,可谓是真正的戏曲大舞台。

中国现有的戏曲剧种大约是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更是惊人:可以以万数计!我们知道许多剧种很多剧种都是有其独特的演变过程,我们知道的比较有名的剧种:如京剧,越剧,吉剧等等。而且中国的戏曲与西方的戏剧不同,它有自以独特的审美观念与表演体系,现在就为大家介绍一些吧:“生”是除大花脸与丑角以外的男性角色统称,里外又分“老生,小生,武生,娃娃生。“旦”是女性角色统称,分:正旦,花旦,闺门旦,武旦,老旦,彩旦。“净”是指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些特异的男性人物;“净”又分以唱工及以工为主的花脸;“丑”扮演喜剧角色。

怎样?看了之后是不是觉得有趣呢?其实还有很多呢!我国戏曲主要戏曲有:昆剧,京剧,黄梅戏这三派。二京剧又分:梅派,程派,苟派,尚派,这四派。而且我们在电视上可以看到这京剧人物脸谱是十分微妙的,在演员的脸上涂上某种颜色以象征此人的性格与品质。角色和命运是京剧一大特点,它的作用是帮助观众理解剧情。简单讲,红脸含有褒义,代表英勇;黑脸为中性,代表猛智;蓝脸和绿脸也为中性,代表草莽英雄;黄脸和白脸含贬义,代表凶诈;金脸和银脸是神秘,代表神妖。而脸谱起源于上古时期的宗教和舞蹈面具,今天许多地方戏中都保存了这一点。

看了上面的介绍,是不是觉得!戏曲是文化瑰宝呢?而我们,有幸的生活在这个戏曲的大舞台上,享受它独特的美丽。

第五篇

戏曲,中国的文化源泉,却正一步一步走向衰落。

戏曲,从前满大街的戏迷,此刻已后继无人,从前人们耳熟能详,此刻却一问三不知;从前的刀嗑话题,此刻已无人问津。这一切都在诉说一个残酷的现实——戏曲将会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

戏曲这一个庞大的家族衰落不禁令我有以下的观点:戏曲的衰落是社会发展中不可避免的现象,时代在发展变化,人们的精神需求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就像流行歌曲一样,过时了,不流行了,自然就会被淘汰。它虽然是中国的艺术瑰宝,但有一点不可忽略,它也是一种供人们娱乐的工具,如果有比戏曲更好的娱乐工具,人们自然会向往着好的。大自然有着一个法则——弱肉强食,也就是说如果戏曲不能超越那些如同雨后春笋般发展的新娱乐工具,那戏曲被淘汰将会是一个无法改变的事实。大自然还有一个法则——适者生存。戏曲作为古典文化,如果一向因循守旧在那个世界中,不敢走向新世界的话,迎来的是会消失。

想到这儿,我不禁多了几分担心,戏曲能够说是中华民族的信仰,试想,一个民族若没有了信仰,那岂不是一团乱麻。于是,我又想到了一个拯救戏曲的观点:戏曲在人们的印象中是十分古典的,场面小,表演的方式单一,而且在人们印象中是一成不变的,似乎从未发生改变。所以,第一,在戏曲内涵不变的条件下,要添加新的元素,让戏曲是多样化的,变化的,这样会给观众带来新鲜感;第二,在剧情不变的条件下,场面要变,要一改以往秀气的风格,几个人当千军万马?不,至少要上百个,这样才热闹,才能让观众身临其境,有亲和感;第三,在资料不变的状况下,表演的方式要变,能够将戏曲的故事起源拍成电影、电视剧、卡通片或是动画片,例如《梅兰芳》就是一个很不错的开端;第四,政府能够请些明星来唱戏、表演,这样,我相信戏曲将不再孤单。

我想着,新的戏曲将掀起一股热捧的浪潮;也想着,梅兰芳在新戏曲前也只但是是班门弄斧;想着,外国人都会哼上几声京腔……我会一向想着。

第六篇

那年,那戏台,那戏曲。

记得儿时,我随奶奶住在乡下,在那错综复杂的小巷深处,曾藏着一个大大的戏园子。

奶奶爱听戏,那时,她常牵着小小的我去听戏。记忆中,那条长长的小巷子两边林立着石头屋,灰白的石板路满是岁月的痕迹,一路行来,吆喝声,讨价还价声,招呼声,混成一片。转过拐角,古老的戏园子已在眼前,油漆斑驳的大门,高高的门坎,门口立着高大的泥塑。奶奶会念叨着,这个是托塔李天王,那个是三眼二郎神,一旁的又是哪路哪路神仙,我没听进什么,总被他们凶神恶煞的脸色吓得直往奶奶怀里钻。

跨过高高的门坎,便能看见那宽阔的戏台,和台下一大片乌压压的人群。台上的戏往往是早就开始了,身穿红的绿的蓝的青的紫的鲜艳衣裳的戏子们走来走去,口中咿咿呀呀地唱着什么,只是人声鼎沸,盖过了唱曲儿的声音,谁也说不清他们到底唱了什么。年幼的我才不管这些,真正让我感兴趣的,只是装在小车里推着走的摊点,平常见不到的吃食在戏台下齐聚一堂。我专注于各种从我旁边经过的小吃,不时大喊一声:“奶奶,我要这个!”“奶奶,那个那个!”没一会儿,手上便拿满了零嘴:糖葫芦,蜜饯,棉花糖……我笑得合不拢嘴,左一口右一口地吃着,再看那台上来来往往的戏子,听着夹杂在锣鼓声中的戏曲,也不觉得无聊了。

几年后,我开始上幼儿园了,再回老家时,村里已不再请戏班唱戏,戏园里大大的戏台变成了一块冰冷的银幕,只在每月末放一次电影。去的人少了,卖小吃的小摊自然也少了,那条热闹的巷子渐渐冷落,只间或开着几扇门,我也不再盼着去戏园子了。再后来,回老家的次数越发少了。邻里乡亲见到我,仍会热情地招呼一句:“呀,我们小悠悠回来了!”但当我凭着儿时记忆走到小巷尽头,却再也不见那记忆中的戏园子。站在台下,仿佛那些角儿还在倾情演绎着悲欢情仇,那一刻,时间仿佛凝住了,那些甩着水袖,踩着云履的小姐公子好像在对我微笑,转眼间却如雾气般慢慢飘远。戏台上唱戏的人儿已经远去,留下一个缥缈的幻影供我思念。心里仿佛少了点什么,空落落的,凉丝丝的。那一刻,那些满脸狰狞可怖的泥塑们也似乎变得和蔼可亲起来。

奶奶留着一个收音机,放着些熟悉的戏曲。她躺在藤椅上,慢悠悠地摇着蒲扇,眯起眼睛,静听着嘹亮而细腻的歌喉,仿佛在回味过去的岁月。我坐在一旁,只觉得收音机里面那戏曲的声音少了些什么,没有了鲜活的生机,徒留一腔冰冷的凄哀。

戏曲被留在了那个消失的戏园子里,像是被人们抛弃在了漫漫时间长河中。在如今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又有谁还记得那悠长优美的戏曲声呢?

难忘,那戏曲的滋味。

第七篇

说起戏曲,我们都会想到里面的角色:生,旦,净,丑。不过,这还是我小学语文课时,老师让我们记下的,还别说,知道关于戏曲的就只有这么多了。

因为,我对中国的戏剧很不敢兴趣。在平时看电视时,一看到爷爷奶奶在看戏剧,就觉得十分讨厌,还与爷爷奶奶在频道上争来争去。

唯一的一次转折还是在这次语文课上,是“戏曲大舞台”这一综合实践课上,老师先放了一段段“讨人喜欢”的戏曲,这声音可好听呢!所以,我认为:反正都是学,还不如好好借着这次机会研究一下,何况它还这么好听呢!

上完这节课,我颇有感触:难怪戏曲能从封建社会一直流传了几百年至今!因为它是古代劳动人民在闲娱时间创作出来的,内容多为人民心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比如《天仙配》中的一句:“你耕田来我织布,你挑水来我浇园……你好好比鸳鸯鸟,比翼双飞在人间。”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心中对生活那淳朴的向往,因为戏曲“顺”民意,“得”民心,所以才能流传甚广,所以才能格外动听。可惜现在的青年只痴迷于流行音乐,一点也不重视这美妙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最为璀璨的明星--戏曲!

此刻,我已经深深喜欢上戏曲这门艺术了,也更加理解戏曲为什么能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