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职业人的作风:致艰难生存的你~编剧坂元裕二~》观后感摘抄

《职业人的作风:致艰难生存的你~编剧坂元裕二~》观后感摘抄

《职业人的作风:致艰难生存的你~编剧坂元裕二~》是一部由NHK执导,坂元裕二 / 高桥一生 / 满岛光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以下这些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职业人的作风:致艰难生存的你~编剧坂元裕二~》精选点评:

●想有一个办公室

●鼓舞活力值只有10的人变成100的作品有很多,但我想让那些是负值的人至少先达到零点,让-5的人变成-3,这是我的目标。——坂元裕二

●“鼓舞活力值只有10的人变成100的作品有很多,但我想让那些是负值的人至少先达到零点,让-5的人变成-3,这是我的目标”,坂元大神长得越来越像渡部笃郎了。NHK这次拍的很潦草,素材也很少,但半圆说的这么好,谁还在乎其他的嘛(o(╥﹏╥)o)

●坂元裕二是典型的大器晚成,而且成就他的不是早期作品的成功天赋异禀,而只是时间在他身上打磨出的痕迹。他珍惜了这些痕迹使得这些痕迹熠熠生辉。我年轻时候向往特别的人,向往天赋和奇异。现在越来越觉得天赋这件事在人生格局里只是最简单和基础的一环,天赋只是一个工具,会使用它的人才会收到天赋馈赠的礼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吧,只是有时候不小心被扔到废纸篓。现在很想小心地拾起来,一点点地捋顺它们,哪怕一点用处也没有已经成了垃圾,可那也是了解自己了解世界很有力的微小线索吧

●拍得不好

●坂元裕二好温柔。

●行家本色×坂元裕二 / 1.虽然没遇到什么困难,但就是想逃避也ok。自己选择要去的地方,自己承担结果,不后悔就好。无所谓“好坏”。 2.“你可以不跟世界交流,但你不得不去认识它”。人与人之间发生联结和故事,并好好观察,是创作好作品的基础。 3.不放弃找寻自己想要的人生答案,即使艰辛又曲折,依然没动摇决心,总能收到生命回馈给本人的礼物的。 4.最爱始终是《东京爱情故事》,一听见主题曲旋律就想起莉香的笑眼和明亮活泼又生动的形象。其实他人过分耀眼的明朗是可以救活丧气灵魂的。 5.比起才华,美的意识和对生命的认真的感知更重要。

●理解了自己看不下去《四重奏》的原因:里面的角色对话,就像是小感想/小哲理类豆瓣广播刷屏。而作者自身的吸收/思考/创作方式,很难不引致这样的结果。

●您也是拯救过我的人。

●“何谓职业人?”“才能之类的不怎么靠得住,也不是靠闪现什么灵感,那一刻真正令我动笔的是人在日常生活中迸发出对美的意识,那是必须认真感知世界才能孕育出来的,只盯着电脑,只依靠酒精,是无法得来的。”

《职业人的作风:致艰难生存的你~编剧坂元裕二~》观后感(一):真正让人动笔的是日常里迸发的美的意思

《行家本色 编剧 坂元裕二》 1.故事存在于琐碎的日常之中。 即便是在纸上写出“喜欢”,也是没法传达出“喜欢”的。写剧本就是逐渐填满“喜欢”的周围,把喜欢突出出来的过程。 比如“我喜欢这个人,眼神放光”这种写法,其实人们是感觉不出来的。 但是如果用:两个人在巴士回途中闲聊,说着“今天风好大。”“前面的大叔睡着了哦~”“好困啊。”之类的话,道完“再见”回到家里,想着自己一个人至少看个电视什么的,打发打发时光。却还是关了电视,然后开始无聊地折起纸来,这时意识到“啊,我可能喜欢那个人!”。这样的写法才能传神地凸显出那种感觉来。 “人的形象是由细节堆叠勾勒出来的,对我而言,比起浩大的故事,在电视上看见通过小动作刻画出的人物,更令我激动。” 坂元会用漫不经心的对话、琐碎的行为,用具体的日常细节来体现。 回归日常的时光,可以催生出动人的故事。 2.编造的小说里为什么不能出现不合理的剧情? “虽然故事在作者的安排下行进,但这不是我的故事,而是他们的故事。相比于故事的趣味性,我更喜欢那些人能像真实存在一样,自己也想创作那样的故事。” “在创作剧本的时候,不会因为主题或者戏剧性的转折就去写故事。” 3.作品的社会性。 “在描绘想表现的人物形象的过程中,会意识到某些部分与社会现象相关联。并非因为社会而去描绘人物,而是在构思这个人的背后该有什么纠葛的过程中,与世间产生关联。人与人之间一但产生关联,无论如何都会涉及到背后的社会因素。” “平凡的日常终究会追赶上来的,这是无法舍弃的。” 4.何谓职业人? “才能之类的不怎么靠得住,也不能靠闪现出什么灵感。那一刻真正令我动笔的是人在日常生活中迸发的对美的意识,那是必须认真感知世界才能孕育出来的。只盯着电脑,只依靠酒精,是无法得来的。”

《职业人的作风:致艰难生存的你~编剧坂元裕二~》观后感(二):写给少数人的故事

因为很喜欢坂元裕二编剧的作品,像为人熟知的《四重奏》,《短剧开始了》之类的剧,所以看到NHK拍的行家本色系列纪录片的《致艰难生存的你》这一集时,很惊喜地发现是讲坂元裕二的故事。

原来两小时的舞台剧,是要费尽心思写好几个月的呀;原来“喜欢”是这样表达出来的呀;原来是通过长达十分钟的对话来塑造人物的呀……种种思绪涌上心头。

同时我还在思考,坂元裕二为何喜欢写少数派的故事呢?

23岁因《东京爱情故事》成名,太厉害了,但是《东爱》这种恋爱故事大抵是多数人喜欢看的故事吧,作家明明可以一直写这样的故事,解决生存的问题,但是在27岁(好像是这个年纪)离开电视编剧行业去尝试导演等职业,反正也不是很成功。后来又开始写小说,可是写得也不是很成功,还没写完……对于一个有所追求的人来说,一定很痛苦吧。真正找到自己写剧本的意义的时候,坂元裕二已经四十几岁了,《mother》正是少数派的故事,去挖掘真实存在的生活。他本人也说了,让负数的人生一点点归零,是他想做的,想去帮助一些少数派。(大意是这样吧)

感觉有点像非虚构写作,去关注一些边缘的、少数派的故事,去获得“被看见”的力量,当然,我也是最近才领悟到“被看见”的重要性,因为只有“被看见”,才有机会去做出一些什么改变。当然了,剧本是虚构的,是对生活的提炼与感悟,需要发挥剧作家的想象力,但是这样的想象力不是来源于酒精,而是对生活的认真观察,用心感受。

当然并不是说写大多数人的故事不好,其实是有需要这样故事的人群的,比如那些热爱霸道总裁剧情、伪女性主义的电视剧,前几年还很多职场恋爱的电视剧,近几年伪女性主义的电视剧也变得很多了,更希望看到的是有内核的剧作,去看看普通人的故事。至少观众花了时间去看,看完之后留下的不是对虚幻爱情的幻想,而是对现实的真实思考。

《职业人的作风:致艰难生存的你~编剧坂元裕二~》观后感(三):坂元裕二和一蔬一饭里的人生况味

世人都知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呀,来的太晚,快乐也不那么痛快”,鲜少有人真的做到。坂元裕二23岁就因为一部《东京爱情故事》红遍东南亚,似乎也并未感受到出名的痛快,甚至一直在逃离,直到十余年之后,作为家庭主夫的他,将独自在家带娃的经历写出来,以一部《mother》开启了编剧界的“王者归来”。

中年之后再出道的坂元裕二,精擅于对日常的描摹,滋味悠长,非常经嚼。诚如他所言,比起白纸黑字的“喜欢”一词,漫不经心的对话、琐碎的行为——亦即日常的细节更能体现喜欢的心情。

比起宏大叙事,坂元裕二更倾向于用人物的小动作或者有一句没一句的闲聊来刻画人物。我看过一本他写的小说《往复书简:初恋与不伦》,也全是用一来一去的对话,像抛接球一样,组成故事。

他不说大道理,只是把对生活的体悟揉进了对白。这些细密的台词总能击中人心。所以他的剧以生产金句而著称,网上随便搜搜就能看到大量截图:

——人生中纵然会遇到失败,但并没有失败的人生。

——哭着吃过饭的人,是一定能活下去的。

——罐头是在1810年发明出来的,开罐器却在1858年才被发明出来。很奇怪吧,可是,有时候就是这样的,重要的东西也会迟来一步,无论是爱情还是生活。

——人与人喜好不同,有喜欢往炸鸡上挤柠檬汁的人,也就会有不喜欢往上面挤柠檬汁的人。

在NHK的纪录片《职业人的作风:致艰难生存的你》里,坂元裕二每天一早都会起床给女儿做便当,风雨无阻十多年,即使头一晚喝酒到四五点也不例外。看他细致地准备食材、炸春卷、装盒、摆盘,忽然明白了,难怪他擅长用各种食物来传递对于人生的理解,因为他自己就是一个如此认真生活的人啊。

《四重奏》里四个人讨论炸鸡上要不要挤柠檬汁,各执一词的最后达成共识:为什么不在加之前问问别人的意见?《大豆田永久子与三位前夫》,永久子说有一天在常去的咖啡厅,看到一个认真做题的孩子,点了看起来超级好吃的蛋糕,但是一直到做完一套题才吃,那一瞬间她特别想像那个孩子一样,尝到解完难题再吃蛋糕的滋味,当即决定接任公司社长。这种对于快乐和延迟满足的理解,实在很容易让人共情。

如同故事存在于琐碎的日常之中,我们孜孜以求的人生意义,或许就存在关东煮汤汁渗透的米饭中、撒满胡椒粉的拉面中,甚至甜甜圈中间的孔洞中。

即使你如《往复书简:初恋与不伦》里的豆生田一般是爱用炒饭当菜下米饭的怪人,也能在坂元的世界中占有一席之地,被温柔以待。因为他原本就是想为少数人群写故事,让所有孤独的人知道:啊,原来不止我这么想。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