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莫奈:睡莲的水光魔法》观后感摘抄

《莫奈:睡莲的水光魔法》观后感摘抄

《莫奈:睡莲的水光魔法》是一部由Giovanni Troilo执导,艾莉莎·拉索斯基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以下这些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莫奈:睡莲的水光魔法》精选点评:

●莫奈老头儿青年遇良师,开窍搞创作,可惜中年丧妻、经济贫困;晚年结交贵人,打造自己的花园,然后丧妻、丧子、又丧子、患眼疾、遇战争……实在是人生不幸艺术幸啊

●522@UA_Cine_Time_HK 莫奈自己建的睡莲池很美!花园至今还有志愿者打理。他反反复复画草垛,是有多爱草垛!

●这个纪录片看得打瞌睡。

●三星半吧,敘述比较沉闷⋯⋯

●画面很美

●对莫奈的画有了新的理解。 但实在不喜欢演员尬演那一段。

●对了解莫奈的生平,他的代表作,他的风格,莫奈花园的形成都有帮助,值得一看。拍摄手法也比较有趣。解说十分文艺!

●莫奈一生都在追随水,摄影镜头也有一种荡漾于水中的感觉,耳边常常有潺潺流水声,看着莫奈的花园,仿佛一场ASMR

●讲述人娓娓道来,不紧不慢,很有带入感,镜头也很舒服

●O爷爷常推荐文艺活动,一般我都没时间参加。今天他专门跑来帮忙看O。我把O哄睡后,溜出去看了。了解了下莫奈的艺术生平。太多精力花在看着guide走路了。

《莫奈:睡莲的水光魔法》观后感(一):睡莲一世界

可以和梵高那部对比看,人比人得死,不搞二元对立,梵高的境界还是高一些。 莫奈专注于自然,一辈子住在塞纳河边,后期专注于人造自然,自己修的池塘,最后专注于睡莲。 自然当然美丽,但这很像一种逃避,就像道家,就像第欧根尼鼓吹世界城邦,并不存在这样一个城邦,他只是表态拒绝加入任何现存的城邦。 有趣的是,片中提供了一些侧面的验证,莫奈和附近的农民关系紧张,他穿过农民的地取景,农民要收门票。睡莲会污染?环境,附近的人都反对,莫奈一意孤行。 一战开动绞肉机,同期莫奈却进入创作巅峰,附近的人再也不会烦他了。讽刺的是,莫奈却和法国总理克莱蒙梭关系密切,是他最得力的粉丝。 睡莲的光影有无穷的变化,但也是有限的。本片更多的拼凑一些意象,给浑身散发着艺术气质的美女主持很多特写,踢踏着罗马鞋闲庭信步。 而梵高的纪录片比较完整地呈现了一个天才挑战人类极限的过程,如同统帅开疆拓土,星辰大海。梵高的题材更多样,也更具人民性。梵高的片子里也有一个有能量的粉丝,荷兰有数的富婆。但是她追随他的时候,梵高已经挂了好多年。 另:前排的大姐不知是眼睛不好,还是腰不好,电影院的设计也有点问题,总是上身大幅前倾,挡住我看字幕,逼得我也前倾,不知是否影响到后面的人。这就造成某种内卷的形势。

《莫奈:睡莲的水光魔法》观后感(二):水波和光影是他的灵魂

看完片子,截屏了88张图。片子时间轴理的很清晰:早期迷恋塞纳河,妻子去世时为了摆脱悲伤开始画妻子发现更迷恋光影下的被画对象而不是情感羁绊的妻子,打造自己的花园,建造睡莲池,后来一战爆发,出现眼疾,再婚妻子两个儿子相继离世…每个时期的作品都有不同的风格…对莫奈的作品有了更深一层的感悟。 片子里最喜欢的部分是导演组加入了一些捕捉水底迷离、焕彩光影的镜头,这些镜头更助于理解莫奈睡莲中的色彩。再看画时,关注的不是莲花的姿态,而是茎部,茎部在水中和水面的色彩,在光影下的变化描绘的直抓人心,让人赞叹这高超的表现力。 片中对于莫奈作品的拍摄有加分,或是静谧的,或是悲伤的,或是激愤的…都有很好的表达出来。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对于讲述者的拍摄,场景在走动中比较随意不太注意构图,这种自然却不够唯美的表现方式,让我有点遗憾也觉得情理之中。唯美即是造作,自然就很好。

选取了一些喜欢的截图贴上。

早期的作品,色彩好温柔,比实景更美

塞纳河的实景

莫奈画的塞纳河,取景如上图

这几个草堆我很喜欢,谁又知道因为这些草堆,和当地的农民冲突不断呢

莫奈绘画时的样子,比我想象中的更富贵

这颜色,让人词穷。感受就好,能用语言描绘的还要画做啥

这画的茎部让我着迷,可惜不能放大

他用这个柳树表达自己

战争、眼疾、丧子之后

不安,动荡,撕裂,妥协

还有一些空镜和演员也很美。

空镜1

空镜2

空镜4

橘园,一生一定要去一次的地方

这个镜头好美

讲述者小姐姐

《莫奈:睡莲的水光魔法》观后感(三):水波和光影是他的灵魂

看完片子,截屏了88张图。片子时间轴理的很清晰:早期迷恋塞纳河,妻子去世时为了摆脱悲伤开始画妻子发现更迷恋光影下的被画对象而不是情感羁绊的妻子,打造自己的花园,建造睡莲池,后来一战爆发,出现眼疾,再婚妻子两个儿子相继离世…每个时期的作品都有不同的风格…对莫奈的作品有了更深一层的感悟。 片子里最喜欢的部分是导演组加入了一些捕捉水底迷离、焕彩光影的镜头,这些镜头更助于理解莫奈睡莲中的色彩。再看画时,关注的不是莲花的姿态,而是茎部,茎部在水中和水面的色彩,在光影下的变化描绘的直抓人心,让人赞叹这高超的表现力。 片中对于莫奈作品的拍摄有加分,或是静谧的,或是悲伤的,或是激愤的…都有很好的表达出来。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对于讲述者的拍摄,场景在走动中比较随意不太注意构图,这种自然却不够唯美的表现方式,让我有点遗憾也觉得情理之中。唯美即是造作,自然就很好。

选取了一些喜欢的截图贴上。

早期的作品,色彩好温柔,比实景更美

塞纳河的实景

莫奈画的塞纳河,取景如上图

这几个草堆我很喜欢,谁又知道因为这些草堆,和当地的农民冲突不断呢

莫奈绘画时的样子,比我想象中的更富贵

这颜色,让人词穷。感受就好,能用语言描绘的还要画做啥

这画的茎部让我着迷,可惜不能放大

他用这个柳树表达自己

战争、眼疾、丧子之后

不安,动荡,撕裂,妥协

还有一些空镜和演员也很美。

空镜1

空镜2

空镜4

橘园,一生一定要去一次的地方

这个镜头好美

讲述者小姐姐

作品里忘记放这张了,一定要补上的。这是莫奈死去的妻子,在悲伤之时画的。

《莫奈:睡莲的水光魔法》观后感(四):睡莲的瞬间

2021年5月12日纽约苏富比“印象派及现代艺术晚拍”呈现了一副印象派经典主题巨作——克劳德·莫奈的《睡莲池》,这幅画是拍卖史上最优秀的大尺幅莫奈睡莲作品之一,估价约合2.6亿元人民币。

“印象派及现代艺术晚拍”上的《睡莲池》

《睡莲池》克劳德·莫奈 布面油彩 100x200cm 1917-1919年作

莫奈的《睡莲》系列作品现在大部分都藏于巴黎:一些世界上最重要的艺术品的诞生地,但对艺术不感兴趣的人去到巴黎难免有几分失望;感觉她像一位灰头土脸的老妪,只有穿上艺术的“行头”,才摇身一变,成了浑身透射着浪漫与芬芳的美丽情人。

橘园美术馆musée de l'Orangerie 坐落在巴黎中心地带的杜伊勒里花园中,始建于16世纪后期。1918年,莫奈决定把他的《睡莲》捐赠给法国政府,成为橘园美术馆的招牌展示品。

在拥挤忙碌的巴黎,艺术无处不在,佳作与庸品并存。有一家美术馆规模不大却藏有绝妙的物件,它就是『橘园美术馆』。这家美术馆原是种植橘子和柠檬的温室,如今却保管着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画作之一 ——《睡莲池》。

橘园美术馆内部

橘园美术馆被称作是“印象派的西斯廷教堂”,指的正是里面的这组莫奈的睡莲,许多慕名而来的艺术爱好者们在欣赏这组画时常常会热泪盈眶,因为在莫奈之前,从来没有画家试图从涟漪上捕捉生命不可承受之短暂,在此之后也未见来者。

橘园美术馆内部

这八幅巨型画作被嵌在弧形的墙上,观者将360°的沉浸于这幅波光粼粼的水景画中,被这些画所环绕,简直是如梦如幻的感受,它将带领我们进入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橘园美术馆内部

画中描绘了天空中变换的颜色所呈现出的不同氛围,风掠过水面的涟漪和一天中不同的光景全部尽收眼底。而且你往往不知道该站在离画多远的地方看,因为要想将一副画看得完整就必须站到房间的远处去,而要想好好理解这幅画,你几乎又得贴到画布上屏息注视,才能看到莫奈在这幅超凡之作上,各种时而凝神、时而仓促、时而爆发又倏然下坠的笔痕,而这正是莫奈数十年钻研绘画的全部心血。

橘园美术馆内部

这组《睡莲池》是莫奈的绝唱,他用了12年时间一刻不停地创作方才完成,在画中,莫奈对生活进行了展望,画中的愿景在油彩初干的一百年后依旧清晰可见。每年有一百万人走进这间屋子想要感受画中的宁静,离去时都心如止水,因为他们感受到了画中世界的美妙绝伦。

橘园美术馆内部

殊不知,这些画的创作历程绝非童话,这组巨型油画的背后隐藏着一个故事,这个故事讲述的是一部个人悲剧、一场残酷的战争、一个备受折磨的人、和他的一片痴心……

奥斯卡-克劳德·莫奈 Oscar-Claude Monet,1840年11月14日-1926年12月5日

卡劳德·莫奈于1840年出生在巴黎,父亲希望他能够继承家里的食杂店,过上平静安稳的日子。但这并非莫奈所爱,早年的他非常擅长作人物讽刺的漫画,并创作了大量的肖像作品。

莫奈18岁时的漫画作品

莫奈18岁时的漫画作品

后来他开始常常待在户外观察自然风光,因此也愈发喜爱描绘五光十色的美妙风景。

1858-View At Rouelles Le Havre

这是莫奈最早的绘画作品之一,完成于1858年,是一幅现实主义风景画,名为《View At Rouelles Le Havre》 ,这幅栩栩如生、有如相机原片的森林风景画与他后期的作品几乎没有任何相似之处。

克劳德莫奈《阿让特伊桥》后期的绘画风格发生了明显的转变

自绘画生涯之初,莫奈就是个叛逆者,这个人注定要永远地改变法国的绘画界,他会经常到河岸边摆好工具然后开始作画,并快速记录下眼前的景色,捕捉光和影的交相辉映,然后完成一副即时画作,他作画时始终带着一种紧张感和迫切感。 为了能够更好地捕捉瞬息万变的光影,莫奈开始用工业制造的新型颜料作画,这种易于携带的颜料帮助莫奈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户外作画方式。

巴黎蒙托哥街 La rue Montorgueil à Paris 1878年 巴黎奥赛美术馆Musée Orsay, Paris

莫奈在作画时首先关注的重点是视觉上的第一感觉,也就是人看到一个场景时被激发出的情感。但是这样的绘画风格却与当时的巴黎艺术权威背道而驰,此刻的主流艺术家们还在描绘神话故事、圣经故事、或是法国历史中的经典场景,这些画作在现在看来都非常宏伟壮阔,或许还带着一丝多愁善感、避世离俗的味道。

卡巴内尔Cabanel: 维纳斯的诞生 1863年 La Naissance de Vénus

林中仙女与森林之神-威廉·阿道夫·布格罗william Adolphe bouguereau

维纳斯的诞生-威廉·阿道夫·布格罗william Adolphe bouguereau

威廉·阿道夫·布格罗与梵高、莫奈是同时代的画家,却始终坚守着传统唯美主义的学院派风格 ,他也是我的另一位超级男神,以后再慢慢聊…(豆瓣不允许放裸体画,感兴趣的同学自行搜索这几幅作品,都非常美)

与此同时,巴黎的艺术界出现了一批叛逆者,他们希望能多描绘现代人的生活、创作出贴近现实世界的作品,莫奈就是其中之一,他准备将一种真实的人文理念在其绘画中发扬光大。

印象派'大合照'

巴迪侬画室 Un atelier aux Batignolles 1870年巴黎奥赛美术馆Musée d&Orsay, Paris画家:方丹·拉图尔 Henri Fantin-Latour

1874年,莫奈和一群志同道合、留着长发的年轻激进派画家共同举办了他们的第一次展览,以期令公众看到这场新的艺术革命运动。莫奈所展出的画作名为《日出·印象》,画中描绘的是黎明时分的海港和海上的渔船,莫奈把无数不怎么调合的色彩,利用小笔触敏捷而又精确地点染在画布上;这些看似逸笔草草的画法,却具有极强的表现力,无比生动地传达出清晨日出时那一瞬间的海港景色,让人仿佛能够嗅到海风吹来的清新空气。

《日出·印象》 Impression, soleil levant 1872年 巴黎马蒙丹-莫奈美术馆Musée Marmottan Monet, Paris

这件富于暗示性的作品,远比众多精雕细琢的著名风景画,更为真实地再现了大自然中变动不居的光色和由此产生的整体氛围。寥寥几笔,红日悬在天际,它的倒影也落在了水中;同时船舶浮在水面,小小的人影立在船上;一切都那么令人信服。

《日出·印象》局部

莫奈借用长短不一的笔触,描绘出水面泛起的波光,三只小船在朦胧的雾气中若隐若现,远处依稀可见的工厂烟囱、吊车等物象,均以隐约的笔法加以表现,将日出时刻法国海港城市的神奇、绮丽之景象呈现在世人面前。

这幅画完成的非常迅速,可能只花了一个早晨或者更短的时间,画面只是简单地描绘了正在发生的事,勾勒了渔船在水面上的倒影,这幅与之前所有的主流艺术作品都背道而驰、大相径庭的作品,在当年颠覆了人们的想象。

那时的莫奈正努力养活着刚刚组建不久的家庭,可不幸的是,这次展览的风评十分糟糕。人们大都觉得展览上的画不过是张素描草图,只能称的上是为后期深入作画前的准备工作而已,人们惊讶之余也对这幅画作充满了敌意,批评家说:

这就是“印象主义”一词的由来。有意思的是,“印象派”一词最开始并非出自印象派画家之口,而是批评家对他们的嘲讽挖苦。

当年出现了许多批评印象派的漫画,仔细看这些漫画会发现它们非常的犀利与讽刺

之后给了更好的作画,莫奈需要靠近他的灵感源泉以便更深入的观察、更专注的凝视。虽然莫奈的艺术生涯始于巴黎的市中心,而他的内心却一直向往别处,于是人到中年的莫奈做出一个重要决定将直接影响他余生的画作。

此后的40年,莫奈痴迷于一物并奉上他的巅峰之作——《睡莲》。现如今一提到睡莲,人们就会想到莫奈,就像提到向日葵就会想到梵高一样,正如向日葵是因梵高搬去乡间隐居才有感而作的一样。莫奈迷上睡莲也有着同样的一番故事。

莫奈与他的睡莲池塘

1883年,莫奈来到一处名为吉维尼的小镇,他顿时爱上了这里的一处粉色农舍,在把这个农舍的木建部分都涂成了亮绿色之后,莫奈决定在此定居下来。

吉维尼花园的粉色农舍

随着家庭成员不断增多,莫奈一直在这里度过了余生,他纵身跃入这片广阔但杂草丛生的花园,准备为他的创作对这里的一花一木进行改造。

吉维尼花园

吉维尼花园

在吉维尼,园艺和作画就成了莫奈的一切,莫奈只有被自然和色彩拥抱的时候才会感到快乐,他非常注重该怎么种植花草,将花园打造成一副画卷—— 一副活生生的画卷来供他描绘。

莫奈在吉维尼的花园 1900年Le jardin de l& à Giverny 巴黎奥赛美术馆Musée d&Orsay, Paris

这里除了是他的工作室之外,还是一个喧闹家庭的归宿,和莫奈一起住在这里的是他的两个孩子,米歇尔和让,以及他的续弦爱丽丝.奥什代和她的六个孩子。莫奈故居里的房屋和花园都是他灵感的源泉,也是他的避风港,如今这里的一切跟莫奈居住时都别无二致。

房屋内部

房屋内部

此后的十年莫奈极其高产,他对自然景观的痴迷,使他创作出了最富盛名的那几幅印象派画作:从诺曼底海岸到巴黎的林荫大道,从教堂到麦田,莫奈的画植入人心、时刻都在打破常规,别出心裁。最重要的是,莫奈一直都怀有满腔的爱国热情,很快,世人就理解了莫奈的真知灼见,这位曾经备受冷落的艺术家终于开始走红了。

克劳德.莫奈《落日下的诺曼底》系列1883-1886年

干草堆系列 Les Meules 一共25幅 约1890年

鲁昂大教堂系列 Les Cathédrales de Rouen 约1892年 一共30幅

《烟雾中的国会大厦》 看到这些画作,有没有觉得莫奈像个“滤镜狂魔”呢

从19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莫奈走出了人生的低谷,成为世界最杰出的画家之一,此时的批评家和大众都非常喜欢他,人们评价他——拥有历史上“最美好的眼睛”,是上天所赐的瑰宝,因此,晚年的莫奈不仅能把画作卖出高价,还得到了良好的声誉。随着事业的蒸蒸日上,他的资产也水涨船高,19世纪90年代,他已经为自己的“莫奈花园”雇佣了八位园丁,生活过的富足且充实。

1921年,莫奈在吉维尼家中花园

1893年,他开启了一段将会定义它整个余生的作画之旅——开始描绘他的睡莲池。莫奈将河里的水抽到他的池塘里,然后又在池塘上架起那做著名的日本桥,他种了许多鸢尾花和郁金香,勿忘我和紫藤花,但真正赢得他青睐的还是那些池中的水莲,现在,他终于找到了最合适的作画对象,能够满足他对光线、运动和色彩的痴迷。

莫奈的池塘与那座著名的日本桥

为了能够全心全意的捕捉光影,莫奈每天起得很早,吃完一顿丰盛的早餐后就开始从早八点一直工作到中午,吃完午饭后会先陪陪家人,之后又回到工作室作画,太阳下山了他才回家,用他的话说就是:

莫奈的一封信中有这样一句话:

这个池塘便成为了他的全部热情所在。

莫奈《睡莲》,曾拍出价格为$80,451,178

在接下来的二十多年里,他为同一片池塘创作了250幅画,而此时的他还并不知道,这些画作会为他之后的伟大杰作赋予灵感,这组非同寻常且数量不断增多的巨制,将会一直吸引着世人的心。

《睡莲》组画

莫奈的画呈现出了睡莲池每季,每日和每一种天气里的样子。他醉心于画出从严格意义上说画不出来的东西,也就是——『运动』,他试图捕捉水面上转瞬即逝的光线和色彩,你可以说这是现实世界在他的画里闪烁。

《睡莲》组画

在每一幅画中,莫奈都用了不同的笔触,或为大胆的草草几笔,或为洋溢着自信的华丽挥舞,或为细腻轻柔的流畅线条。有时他还会用到调色刀叠砌出不同的画层,以此制造出郁郁葱葱的幻象,同样的景色画了250幅,但每一幅都非比寻常。

《睡莲》组画

在看似随意轻松的笔触中却将光线的美感,水面上自然漂浮的睡莲的温柔表现的淋漓尽致。每张画面的色彩都十分丰富,但是所有的颜色在画面中又是那么的柔和均衡。莲花的颜色随着光线和环境的影响而变化多端,让人虽不能一口断定那是什么颜色,但是又感觉那些娇艳的睡莲就近在眼前。

睡莲和柳树 Les Nymphéas bleus et Saules 约1916年巴黎马蒙丹-莫奈美术馆Musée Marmottan Monet, Paris

让这些画独具特色的不只是其中不同的光景和天气,还有画中所呈现的氛围,有时画里是朦胧慵懒的时分。画面映衬着淡淡的紫罗兰色,还有些画看起来就像是幻觉,莫奈好像服了药似的,画出的颜色十分诡异、非常强烈醒目,也有一些画洋溢着欢快轻柔的气氛,用了少年般的颜色使之充满了活力,比如亮蓝,亮白和红色,这些光怪陆离的色彩会令人迷惑不解:这到底发生了什么?坦白说在莫奈之前,我从未见过这样的画,但这些色彩又令人心驰神往、心旷神怡。

睡莲桥 The Water-Lily Pond 1900年 波士顿美术博物馆Museum of Fine Arts, Boston

作为印象派大师,莫奈无疑将自己喜爱的睡莲描绘的活灵活现、相得益彰。湖中的倒影和湖面上的睡莲看似都是由色块堆砌而成,却疏密虚实浑然天成,让人一目了然却又回味无穷。20年来,莫奈过着宁静的生活创作了极多作品,他逃脱了公众的视线专注于描绘他的池塘,他的花园和他的家人。直到1911年,莫奈的清静日子被无情的终止了。

爱丽丝·奥什代 | 1844.2.19-1911

1910年,妻子爱丽丝患上了白血病并于次年5月去世,此前她一直照顾着莫奈以及他的两个儿子,为这个大家庭倾其所有,客观来说,爱丽丝确实是一位极具智慧与能力的女人,她操持有度、尽心尽力,是莫奈得力的贤内助,莫奈能有当今举世瞩目的成就爱丽丝实属功不可没。

晚年的莫奈与爱丽丝

我也看了许多莫奈与两任妻子的故事,为此还收集了大量的资料;也有史学家称,爱丽丝是莫奈一生的挚爱,两人的关系十分亲近。关于莫奈到底更爱卡密尔还是爱丽丝这件事,我想只有莫奈本人最清楚,而这个秘密也已经被他永久的带入了坟墓中,不是我作为后辈可以轻易揣测的,但可以肯定的是,爱丽丝的去世同样使他悲痛万分,很长一段时间里莫奈都无力拿起画笔。

然尔命运的齿轮并没有就此停摆,此后还有更多噩耗接踵而至;当某天莫奈终于重新拾起画笔时,他又不得不接受视力严重受损的现实。莫奈的右眼得了白内障,他的视力开始变得极其模糊,对于一个画家来说这是最无法忍受的事;他一度认为视力的缺失将为他的作画生涯画上句号。

1886年前后莫奈家和霍斯切德家的合影。最后一排中间的两位男士为莫奈的儿子让·莫奈,米歇尔·莫奈

可造化弄人,雪上加霜的事情还在后面,1914年,这位年迈的画家遭受了人生中最严重的打击——他挚爱的儿子,年仅40岁的让·莫奈去世了。儿子的去世使莫奈陷入极度的悲观和绝望中,他决定从此放弃作画。

1914年,73岁的莫奈在驰骋艺术界几十年后选择放下画笔,被伤痛吞噬的他同时还损失了视力,他的画笔和工作室早被弃之不顾。绘画曾是他的一切,而现在,他的悲伤让他无法再去工作室进行作画,他想要永久的沉浸在这无边无际的感伤中,只有这样他才能好好悼念失去的家人。

1916年的布兰奇·霍斯切德、米歇尔·莫奈、克劳德·莫奈和让-皮埃尔·霍斯切德

六十多年来,莫奈从未停止作画,但现在的他已被悲伤淹没,他发现自己失去了作画的热情,虽然我们知道,此刻备受打击的莫奈最终还会重新作画,甚至会耗尽余生创作出一组杰作,不过在此之前,他还需要一位出人意料的朋友帮他度过难关。并且,还有一件更大的悲剧即将发生。

乔治·克里孟梭(Georges Clemenceau,1841年9月28日~1929年11月24日)

这位雪中送炭的密友就是前法国总理——乔治·克列蒙梭,他们第一次相见是在19世纪60年代的巴黎,当时的克列蒙梭还是一位年轻的记者,而莫奈的画家生涯也还处于挣扎阶段。尽管两人的性格大不相同,但关系却一直很亲密无间,如果说克列蒙梭是令人畏惧的老虎,那莫奈就是克列蒙梭所谓的刺猬。在莫奈的生命中,他一直都需要像克列蒙梭这样的人,或者像他妻子爱丽丝那样精明强干的女性来给予他莫大的支持。

乔治·克里孟梭(左)与莫奈在吉维尼的花园里。图:Private Collection / Roger-Viollet, Paris / Bridgeman Images

克列蒙梭经常拜访莫奈,陪他聊天给他打气试图让他不那么悲伤,说服他继续作画完成心中还未完成的宏大事业,克列蒙梭非常喜爱莫奈的睡莲系列作品,他希望莫奈就此大画特画,创作一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巨型画作。

其实创作大型睡莲组画的这个想法,莫奈早已翻来覆去的酝酿许久,而克列蒙梭此刻也在极力鼓励莫奈,促成这幅旷世杰作的诞生。这项宏伟的计划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创作出360°无死角的画面,要让赏画者能够醉心其中,就仿佛带你穿越到了吉维尼小镇上莫奈的池塘边。这组画的规模之大,莫奈从未企及,每幅画的大小都是1.8m高,4.2m长,并且他还计划创作一连串这样的作品。

克劳德·莫奈手持调色板站在睡莲作品前,1923年摄相片由THE PRINT COLLECTOR /ALAMY STOCK PHOTO提供

这项计划非常庞大,首先他必须在花园里作画,因为他所有的工作室都不够大,之后他换了一个崭新的工作室,专门用来存放这些巨型画作,这是莫奈有史以来最大的艺术挑战,偏偏这一次作画时机生不逢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将整个欧洲卷入了战火之中。法国的和平与宁静被彻底打破了。

一战中的法国军队

一战中的法国军队

吉维尼看似是个美丽的小镇远离西线战场,但实际上,战争还是波及到了这里,整个四年内这个小镇都不得安宁,当时莫奈正在进行创作,镇上的居民大都搬离故居,莫奈却留了下来,他说:

他每天都可以听到战场上的惨烈搏杀,爆炸声、枪击声,在这场战争中,莫奈无法置身事外,吉维尼离前线只有50公里远,他的孩子们都投入到了这场战争。此刻的莫奈也没有袖手旁观,他在花园里种植了许多蔬菜然后拿到当地的医院送给士兵们吃,以确保他们有充足的营养。

一战中的法国士兵

战事如此接近,可莫奈的笔触却变得更激情四射,几乎达到了狂乱的程度。悲痛和逐渐衰退的视觉让他产生了一种狂暴的创造力,堪比鼎盛时期的莎士比亚和晚年的贝多芬。莫奈将自己的怒火全部发泄在画布上。艺术水平越高脾气就越大,许多画家都是如此,例如我们之前讲过的毕加索,此刻的莫奈也不例外。

Claude Monet - Nymphéas (W1684), 1906,此画曾于2000年5月8日在纽约佳士得以$20,906,000成交

生平第一次,这位多产的画家带着强烈的紧迫感,在如此黑暗和危险的地方创作着,睡莲池的创作耗费了莫奈全部的精力。他一刻不停歇的全身心投入,夜以继日的工作着,莫奈创作期间,法国正经历着它历史上最黑暗的一幕,整个国家正在坠入深渊。但是他对池中睡莲的喜爱,却一如他最初将其种下之时。

1920年,莫奈在画室绘画《睡莲全景》。图:Private Collection / Roger-Viollet, Paris / Bridgeman Images

终于在1918年11月11日上午11点,一战的枪声终止了。经过了漫长的四年,数百万人失去了生命,战争终于结束了。第二天,也就是11月12日,莫奈打定主意在这些睡莲创作完成之后,定要将他们捐献给法国人民。

一战是令所有法国人都痛心疾首的一段过往,莫奈也亲历了这场惨剧;他想要做出一点贡献来避免战争再次发生,同时纪念那些逝去的生命。他致信给那位政坛老友,也就是彼时以凶狠著称的法国战时总理乔治·克列蒙梭,他写到:

吉维尼 画家克劳德·莫奈和克列孟梭在睡莲桥(le pont des nymphéas)上。

仔细一想,用画来纪念战争,好像还挺奇怪的。大多数国家都会竖起宏伟的花岗岩柱子或者石拱门,要么就是青铜做的英雄雕像。而法国呢,法国从莫奈那拿来做纪念的是水中的倒影和水上植物,或许莫奈意识到这些处于悲痛之中,饱受战争之苦且极度不安的人,真正需要的是能够引发思考的、哲学般的体验。

这些巨幅油画注定要和法国人民交心,这个国家经历了人类历史上最残酷的冲突已变得千疮百孔,但是莫奈并没有在法国最需要的时候交出他的大作,因为他还没准备好与睡莲们分别。莫奈是一个极致的完美主义者,他从未对自己的任何画作感到过满意、总认为自己还能画得更好。所以他一直觉得自己没法画完这些画。在给克列蒙梭的信中写到:

莫奈与他的巨型《睡莲》组画

一战结束八年后,在1926年12月5日,86岁的莫奈去世了。在他弥留之际,克列蒙梭这位激进的爱国政治家,也是他一直以来最亲密的朋友守候在他的身边。莫奈葬礼的那天吉维尼被茫茫雾气笼罩着,整个小镇似乎都在为他哀悼。不久之后,莫奈的巨幅画作就从吉维尼移交到了巴黎的橘园美术馆,在这里,它们按照莫奈的遗愿进行了摆放,波澜壮阔的睡莲组画挂在橘园美术馆的墙上已有近百年之久。

橘园美术馆内部的《睡莲》组画

橘园美术馆内部的《睡莲》组画

橘园美术馆内部的《睡莲》组画

当我凝视莫奈笔下的睡莲时,发现它们不仅仅是一幅幅画作,而更像是种体验—— 一种生命的体验,画中呈现出来的是虚拟的现实、现实的虚拟。或许莫奈想表现的远非这些植物、亦或倒影,而是通过睡莲吟唱出转瞬即逝的美好和人生的苦痛。

我们所有人,所有生命都不会永远存在;但是生命不息,精彩不止。这就是莫奈想要告诉法国人的,而睡莲魅惑的感染力也同时告诉了我们生命的内核与含义;凝神意会这恢宏的群像,只觉得幸运就落在我们的眼前 ……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