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亲爱的女儿》读后感100字

《亲爱的女儿》读后感100字

《亲爱的女儿》是一本由[美]艾米·克劳斯·罗森塔尔; [美]帕丽斯·罗森塔尔 著 / 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5.00,页数:4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亲爱的女儿》精选点评:

●适合小女孩的书,也适合每个妈妈和女性读。倾听你内心勇敢的一面。不要失去对世界万物的热情与好奇。

●也适合大人读。

●说实话书中的字句虽然简单,但是细读下去有很多值得深思的地方,比如女孩踢足球,但是确实可以给孩子和家长很多启发。

●中年以后才渐渐明白,其实最终指导你人生的,就是那几个浅显而直接的道理。 比如:相信你自己。应对孤独的方法是拥有一个能让自己沉浸的世界。“是”就是“是”,“不”就是“不”。哭泣并不代表软弱。交朋友的选择不要仅限于志趣相投的那一类。诚实是一种永远都不会让你迷失方向的品质。奇迹永远都值得相信。一定不要失去对世界万物的热情与好奇。。。。。。 这套《亲爱的女儿》和《亲爱的儿子》,内容很简单,读完却让自己沉思了很久。很多时候,我们只顾着给孩子输入复杂的应对世界的规则与方法,却忘记了强调本质的品德与持守,而这些才是受益一生的法宝。 无怪乎这套绘本能被列入《纽约时报》榜首,只有深刻洞悉人性与世界运作规则的作者,才能摒弃灰色的干扰,回到人生纯白的原点,输出这些至理。

●很喜欢书中的插画,小女孩很可爱,还有一头黑头发,关键是配上文字读起来特别感人。

●一种美好的期望啊

●亲爱的女儿,你可以做自己任何想做的事。

● 画面和文字都很简单,但未必每个女孩都能拥有书中女孩的勇气和力量。

●一岁的女儿都特别喜欢,总追着要看,让大人讲。特别有爱的一本书。

●可以通过这本绘本,学会爱孩子最好的方式“尊重和鼓励”

《亲爱的女儿》读后感(一):一封写给女儿的情书:宝贝,你永远是最棒的!

文/夏小忧

看过一期《少年说》,其中有个男孩让我印象很深,他先是问台下的同学:“难道我真的长得很着急吗?看上去一点都不像16岁吗?”

同学们先是一阵哄笑,紧接着异口同声道:“是!”

我以为男孩肯定会因此伤心,但他没有,只见他灿烂地笑着说:“我觉得自己长得挺帅。”显然,男孩在乎同学们的看法,所以他才会提出这样的疑问;但同时,他也有着足够的自信,懂得欣赏自己、认可自己。

看着那样自信的他,忍不住回想起自己的学生时代,那时候因为不会打扮、脸上又有雀斑,没少被个别同学排挤、讥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陷入深深的自卑里,不能自拔,甚至觉得自己比别人都差,是永远变不了白天鹅的丑小鸭,连为自己辩护的勇气都没有。

好在这样的日子没有持续太久,后来毕业了,跟那几个同学再无交集,生活里也再没出现过那样的人,慢慢的自卑感也消失了,但我却始终对脸上的雀斑耿耿于怀,每次出门都要涂上一层厚厚的粉去遮掩,还曾想过去医院激光祛斑,只是害怕有副作用作罢了。

其实不止是我,有过类似烦恼的人很多,尤其是女孩儿们,她们往往比男孩更爱美,受到人们对于美的审视也更多,更刻板......

尤其在亚洲范围内,人们对女性的审美偏向单一,哪怕从小女孩开始,就要皮肤白、眼睛大、身材匀称、最好还能长发飘逸,安静内敛......这不,我家闺女、一学龄前儿童,已经不止一次被人说过:“小女孩怎么不留个长发呢,扎两辫子才有女孩样”“这小丫头怎么这么活泼,比男孩子还调皮”。

说实在的,这些话对我倒是没啥影响,左右不过听听而已,可我有时候会想:孩子还小,她听了会不会不开心?再大些了会不会也因此怀疑自己呢?

这么一想简直愁得不行,自己青春期经历的那种自卑和煎熬,无论如何也不想让自己的孩子未来再经历一次,可怎么才能让孩子永远自信、永远欣赏这独一无二的自己呢?

《亲爱的女儿》告诉我:妈妈的情话,就是孩子成长路上最有力的鼓励和武器!任何时候,这些话都将滋养着她,让她自信、乐观、勇敢做自己!

《纽约时报》榜首图书《亲爱的女儿》是一本妈妈和女儿共同创作的书,其中妈妈艾米·克劳斯·罗森塔尔是一名畅销书作家,曾出版过《鸭子!兔子!》、《小饼干的大道理》、《种下一个吻》等三十多部优秀作品,这些图书均为《纽约时报》畅销图书,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女儿帕丽斯·罗森塔尔喜欢踢足球,是高中时代第一个加入男子篮球队的女生,还和爸爸一起获得了跆拳道黑带,是个个性十足的女孩,也是《亲爱的女儿》中小女孩的原型。绘图部分则由知名女插画师霍利·哈塔姆完成,生活中她同样是一个“古怪”的女性,爱粉色衣服,也爱疯狂冒险......

《亲爱的女儿》,一封妈妈写给女儿的土味情话,亲爱的女儿,请查收:

有雀斑的你一样美丽,照镜子时记得跟它说:“谢谢你,小雀斑!”;

胎记也是一样,大声告诉它:“谢谢你,胎记!你让我独一无二。”

难过的时候,允许自己大哭一场,或者一个人静静,也行。

不懂的就大胆去问,世界上并不存在“问题太多”这回事。

找到和你志趣相投的朋友,

也要认识和你不太一样的朋友。

创造只属于你们之间的小秘密,

一起快乐疯闹,

编一些只有你们能懂的笑话。

不愿意做的事情,请大声说“不!”。

穿什么样的衣服,你可以自己决定;

剪什么样的发型,也没有硬性规定。

做你自己,真的很酷!

......

如果你也有个女儿,请务必送她这样一封情书——《亲爱的女儿》,并且大声告诉她:我爱你,这样独一无二的你!还有,宝贝,你永远是最棒的!

(对了,如果是儿子的话,姐妹篇《亲爱的儿子》可以了解一下)

《亲爱的女儿》读后感(二):父母给予孩子最好的爱,就是帮助ta成为最好的自己

每一个妈妈对孩子的爱都很多很多,多到从早到晚、从春到秋、从小到大说不完。妈妈的爱,比海更深,比山更高,比天空更辽阔。我们在妈妈絮絮叨叨的爱中长大,又把这絮絮叨叨的爱给予孩子。我们听过无数爱的话语,又说过无数爱的语言。 但是,你知道最应该给孩子说的是什么吗?孩子最需要听的又是什么呢?如何说,才能让孩子感受到满满的力量又不感觉唠叨厌烦?这是每一个妈妈们都需要掌握的智慧。 但是,你一定会问:“世界上话语这么多,我怎么才能把最好的挑出来呢?” 别急,未读童书子品牌“未小读”最懂天下妈妈的心,他们引进了来自美国的优秀绘本《亲爱的女儿》,《亲爱的儿子》。

这是《纽约时报》榜首图书,其中《亲爱的女儿》文字部分由妈妈艾米·克劳斯·罗森塔尔和女儿帕丽斯·罗森塔尔共同创作;《亲爱的儿子》在妈妈去世后,由爸爸杰森•罗森塔尔和女儿共同完成。在创作过程中,妈妈已患乳腺癌,可以说,这套书是凝聚了妈妈爸爸最深沉最厚重的爱。插画由加拿大知名插画师霍利·哈塔姆完成。 书中温柔的语言伴着可爱的图画,让每一位妈妈和小朋友都能爱不释手。

在《亲爱的女儿》中,针对女孩子羞怯,胆小,爱臭美、脆弱的特点,艾米妈妈首先说:“亲爱的女儿,把手举的高高的,大胆说出你心中的想法!有时,你会喜欢自己粉红闪亮。有时,溅到一身泥水也很开心。”妈妈鼓励女儿勇敢,大胆表达自己的思想,追逐真正的快乐,不要被外界困难所阻挠。

对于外貌,妈妈教给女儿“亲爱的女儿,照镜子时,记得对那些让你与众不同地方,说声谢谢。谢谢你,小雀斑!谢谢你,胎记!谢谢你,红头发!”自我悦纳,是每个人一生的功课,妈妈在简单的话语里却传达给了孩子最重要的智慧:接纳自己,喜欢自己,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应该珍视自己的独特。

还有对孩子情绪上的疏导,对空闲时间的运用,和朋友相处的原则,小窍门等等,任何一句话都是女儿受用一生的财富。 对于儿子,睿智的杰森爸爸在《亲爱的儿子》中,鼓励男孩子自信、勇敢、担当、善良。他在一开始就说:“亲爱的儿子,在别人相信你之前,请先相信你自己,我能做到!” 特别强调孩子做个善良的人。在和别人竞争的时候,“亲爱的儿子,如果没办法跑得最快,没关系,那就成为最努力的那个。” 鼓励男孩子尽情去玩最喜欢的运动;鼓励男孩子正确和女孩相处;鼓励男孩子多读书多思考,探索知识,学会实事求是的态度;鼓励小男子汉要有风度,学会交朋友,从小养成专注的好习惯,心怀诚实与梦想,大胆去追逐人生,创造奇迹。和《亲爱的女儿》一样,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却蕴含了巨大能量,可以让孩子受益一生。

和儿子小年糕共读的过程中,我每念完一句,调皮的小年糕就会回应。 “亲爱的儿子,做个善良的人”。我刚一落音,他胖胖的小手拍了几下眨巴着眼睛,“好的,妈妈”。“亲爱的儿子,我会永远永远支持你”,“好的,妈妈!”看着他一本正经的小模样,我忍俊不止,问他“你为什么要答应妈妈“?“因为我喜欢妈妈,我和妈妈是好朋友”。孩子的心是这样纯真,喜欢你,是好朋友就可以无条件信任你,支持你。 “妈妈给你说的都是什么话?” “好话,妈妈不会骗我的”。在孩子心目中,妈妈是最值得信任的人,妈妈的话最有力量。 “那你知道这些话的意思吗?” “有些知道,有些不知道。善良的人就是要做一个好人,妈妈说过就是不伤害别人。可是,妈妈讲的奇鸡是什么鸡?是《萌鸡小队》里的鸡吗?” “这都是那和那呀”!我忍住爆笑,也一本正经告诉孩子:“奇迹不是一只小鸡,它是一件很好很好的事情,就是你心里盼望实现,通过努力就会梦想成真的事。” 他皱着小眉头,点点头,思索了一阵,高兴的说:“我知道了,妈妈,奇迹就是我也会像哥哥那样玩魔方,也会写出哥哥本子上的字,也能自己读哥哥的大厚书。” 我说:“对呀,只要你努力,所有的想做的事,都会实现哦,亲爱的儿子!”

读完书,久久,孩子沉浸在兴奋与快乐中,我也被书中营造的氛围深深感动。给孩子读一本书,需要半个小时;陪孩子成长,需要一生;给予孩子爱,却是生生不息,代代传承。让我们用好书在孩子心中播下爱的种子,让它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成为世间最美的风景。让我们用好书中的智慧启迪孩子,引领孩子,浇灌孩子,帮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遇见更好的未来!

《亲爱的女儿》读后感(三):这一封珍贵的情书,值得所有妈妈和女儿用一生的时间去阅读!

作为一名女性,还是女孩儿的时候,我们被要求要乖巧懂事;步入职场以后,我们承受着这个社会上强加给我们的压力,试图将我们塑造成一模一样的标本(上进、努力、乖巧、懂事、能干)。后来,我们成了妈妈,再度被要求要做好多重角色,当我们也有了女儿,我们试图保护她远离这个世界散发的恶意,或者,让她们生长出对抗的力量。前者,不切实际;而后者,却有迹可循。

这个力量的来源,就是我们母亲自己。在物质上,我们尽可能让她不觉得困窘,在精神上,我们试图告诉她,她的身后不是空无一人,还有我们。哪怕有一天,我们离开了这个世界,留给她的精神财富也能陪伴她勇敢地闯荡这个世界。

书的最后两页写着:无论何时,当你需要一句鼓励,别忘了,可以翻开这本书的任何一页。当然,最重要的是,我最最亲爱的女儿,你一定要知道,我永远永远永远爱你。

它是送给所有年龄段女孩的情书,也是送给妈妈和女儿最好的礼物:做最好的自己、爱自己的内在与外在。

已经是母亲的我们,又有多少人拥有过这种被鼓励、被肯定、被试着温柔对待过的童年?虽说已经成人的我们,是有能力(有潜力)给自己肯定和关怀的,可看到这些话,仍然会幻想它们出自我们的父母之口,来自他人的鼓励——更确切地说,是来自父母的鼓励,会伴随着孩子一生。

我们曾因各种各样的原因自卑过、沮丧过:可能是胆子小、上课不敢把手举得高高的,怕自己幼稚的想法会被老师、同学嘲笑;可能是想在下雨天去踩水玩,又怕自己溅了一身泥水回家会被批评不懂事;因为脸上长了雀斑、有着一块不大不小的胎记,总是怕别人说自己丑;我心里有个公主梦,想把家里打扮得像童话世界一般……我们心里的想法,可能比我们说出来、做了的要多100倍,可是我们不敢说、也不敢做,就这么慢慢地长大了。

等我们的孩子出生后,我们视若珍宝,总想给她世界上所有的好。可我们自己都缺乏爱的滋养,又怎么能在每一个细节里做到完好?

曾被好好爱过的家庭里长大的孩子,不需要费多大力气,就能把这份爱好好地传承下去,因为在她的家里,爸爸妈妈就是这么对她的。温暖别人,也就顺理成章。可没有被好好爱过的家庭,是不是就没有机会了?并不是。

我们可以看很多很多书,从儿童心理发展到性格培养、从亲密关系到自我认知……全方位的补课,为了弥补小时候爱的缺乏,我们真是下尽了苦功。可是成年人的书里不会告诉我们,该怎样具体的、恰到好处地鼓励孩子。那些从原生家庭里流传下来的话语箱,打开空空如也。哪怕我们看了再多的理论书,都是纸上谈兵。

我羡慕傅雷家的孩子,因为有一本《傅雷家书》带着他们成长,我更羡慕曾国藩的孩子,因为有《曾国藩家书》帮着他们梳理思路,当然……还有吴军、龙应台、沈从文,还有更多更多父母在历史上默默无闻,却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的孩子们。

他们教会了孩子该如何好好长大。

当然,我现在不羡慕他们了。

因为我手里有了本《亲爱的女儿》,它就像一个情书范本,告诉我们,这个肉乎乎的小生命,长大的过程里,需要怎样的鼓励和肯定,勇气之花才会在她心底生根、萌芽,让她拥有披荆斩棘的力量。

我知道,该怎样去陪伴女儿成长。

孩子身上的每一个标记都独一无二,我想告诉她,在她身上的每一个特征,最后构成了世界上最独特的她。不论她皮肤是黑是白、眼睛是大最小、个子是高是矮、身材是胖是瘦,都是美好热烈的生命,不止是大眼睛、樱桃小口一种。她不需要为了变成纸片人而不吃饭、也不需要为了瓜子脸而去削骨,能够好好地活着、热热闹闹地活着,总有人会喜欢真实的、充满生命力的她。

她可以有自己的想法,涂色的时候,哪怕涂到线条外面,也一样很酷。看到这条的时候,我其实是先愣住的,随后是一阵惊喜。因为应试教育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我们,早已习惯了一道题只有一个标准答案,任何越界的思考和举动,只会得到大大的“X”和被扣掉的分数,甚至还有批评和惩罚。可又有谁规定了线条不能涂到外面?云朵不能是蓝色的?太阳不能是绿色的?那些我们一直渴望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就是在“不守规矩”中保留下来的吗?

她可以有无数个问题,问任何她想问的问题。小鸟为什么会飞?鱼儿为什么会游?我们为什么要上学?人为什么会死?没有任何禁忌,也没有问题太多这种事。在她1岁半的时候,我开始和她一起看《乳房的故事》、《小威向前冲》……告诉她生命的来源。指着她所能见到的所有事物告诉她,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就像成年人之间的交流。对于她所不知道的一切,尽可能地保持温和、平静地描述。因为没有什么是不能说、不能交流的。如果都不懂,那就一起查资料好了。

她一定会找到自己的小伙伴,可也要接触一些和自己不一样的人。那些和自己同频的人,是为了能有人听懂你说的话、有人和你一起前行,而那些和自己不一样的人,是为了拓展自己的认知,这世界上有很多人在做和自己不一样的事,在保护自己安全的前提下,看看更大的世界。除了踢足球,我们还可以打篮球、画画、骑滑板车、安静地看书写字……当一个人看的世界越大,她也会越平静、越包容。

她也可以大大方方地说“不”。人能坚持自己的想法太难了,当你不愿意为别人的要求买单的时候,敢说不吗?你是不是能捍卫自己的权利,保护自己?记得在做心理疏导的时候,看到一位群友提起,她常常因为不忍心拒绝别人的要求在,而让自己过得很不舒服,当她开始拒绝别人的不合理要求时,觉得内心的那个小女孩重新站了起来。当然,这种“不”的直觉,也包括对亲密的人。只有在适当的时候说“不”,才能在这个弱肉强食的社会里,找到一块小小的立足之地。

当她犹豫纠结的时候,能听听心里的声音,勇敢地做决定。看到这段的时候,总想起《欢乐颂》里的关睢尔,那个乖乖女,总是在为决定而纠结,不愿意伤害任何人。又或者说,这是一种贪心的表现。想把所有的好都纳入自己怀里,因为如果不这么做,可能就不会被爱了。可看似小小的决定,却往往会影响深远。如果这个决定可能会影响自己的人生轨迹,那么又何必去做一个让所有人满意的决定?可能最后所有的“别人”都满意了,只有自己是不满意的。我们终其一生努力奋斗,也不过是希望孩子有资本可以勇敢做自己,有底气做自己。

当她试着想融入所有人群时,她该知道的是,留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给自己。这世界上的圈子如此之多,不可能人人都喜欢她,她身上跳跃着的符号和信息,注定了一些圈子会开心地打开怀抱、另一些圈子会紧闭大门。当他们露出不欢迎的表情时,那是在保护我们。因为那个不适合我们的场合,可能会让我们不舒服、不自在,成为一个万人迷,没有想象中那么重要,人生这么宝贵,多留一点时间给喜欢的事情。

书里还有很多很多妈妈写给女儿的情话,和很多很多闪耀的思想。这是一位多么睿智的妈妈,才能写出这样的情书交给孩子,这封情书,值得她读一辈子。这又是一位多么幸运的孩子,能够拥有支持她勇敢做自己的妈妈。

而这封情书,不只是写给女儿的,更是写给所有的妈妈,当我们希望女儿成为什么样的人时,不如试着自己也变成那样的人,虽然过程会很累很苦,可当孩子在我们的影响下,成为一名能够好好爱自己的人时,一切都值得。

《亲爱的女儿》读后感(四):亲爱的孩子,我希望你成为你自己

最近一篇讲海淀黄庄补习班的文章刷爆了网络,作者一句“北京教育看海淀,海淀教育看黄庄”,奠定了黄庄“世界补习中心”的地位。

把孩子钉在书桌前,被书山题海淹没,似乎成了父母们共同的选择。父母们与现实共谋,杀死了孩子的时间 。

可是这样之后呢?孩子顺利升上初中、升上高中、进入985、爬上藤校以后呢?

当他们所有的时间都被学习填满,没有时间玩,没有时间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没有时间去畅想未来、编织梦想,甚至没有时间交朋友的时候,他们还会觉得快乐吗?

我记得我读大学的时候,教我们的一个教授说过一件真人真事,她的另一个教授朋友有一个非常乖巧听话的女儿,这个女孩成绩一直非常优异,一路优秀到哈佛读大学,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在大三的时候选择自杀,让他们震惊不已,这件事情还上了新闻。

残酷地说,现在这样的事情早已经不是个例了,随便一搜新闻,就是各个年龄段的孩子,因为各种小事跳楼、自杀。学生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得不正视的严肃课题了。

曾经在美国耶鲁大学担任过10年英文教授的威廉·德雷谢维奇在他的《优秀的绵羊》一书中就指出过:“当今的大学生,对成就和成功有着一种被压迫式的追求。”他还提到有一个词语叫做“斯坦福狂鸭症”,是斯坦福大学的学生用来形容自己的,他们看上去像湖面悠闲地漂过的鸭子,但水面之下是他们疯狂拨动的鸭掌。“斯坦福狂鸭症”这个词语用来形容我们的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也十分贴切。他们成功优雅展示自己的成绩、特长的背后,是家长和孩子牺牲了无数时间、拼命努力得来的。

但是,这样压抑地活着,只要成功,不要快乐吗?难道真的是我们为人父母希望看到的吗?谁来关心孩子自身的需求呢?

而且,当孩子走入社会以后,那些他们曾经没时间做的事情,最终都无法回避,反而会成为他们生活中巨大的缺失。那些成天嚷嚷着无聊、宅在家里的人,是因为他们小时候不会玩,也没有培养出来对任何事情的兴趣;那些每天要咬着牙才能坚持去上的班,是因为他们做的工作不是他们喜欢做的事情,他们也不是自己梦想中期待成为的那个人;那些恐惧社交,宁可在家刷手机,也不愿意出门和朋友玩的人,是因为他们没有朋友,也不知道怎么交朋友。

麦兜说,人如果没有梦想,那和咸鱼有什么两样呢?人如果没有任何兴趣爱好,没有喜欢做的事情,讨厌工作,恐惧交友,那和咸鱼也没有什么两样。

所以父母们,我们不妨慢下脚步,停一停,想想我们到底希望孩子长成什么样?

我最喜欢的童书出版社之一的未小读最近出了一套绘本——《亲爱的女儿》和《亲爱的儿子》,这套书用父母对子女说话的口吻,展示出了一个孩子的成长,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品质。

书中的每一句话,都是父母对孩子的谆谆教诲、殷殷期待,鼓励孩子做最好的自己,爱自己的内在和外在。

这套书的背后,有一个温暖又伤感的故事。这两本书在国内是一起上的,但是在国外先上的是《亲爱的女儿》,它是由创作了《鸭子!兔子!》的著名绘本作家艾米·克劳斯·罗森塔尔和她的女儿帕丽斯共同创作的。在创作《亲爱的女儿》的时候,艾米已经得了癌症。自觉时日无多的她,恨不得将自己的人生经验一股脑都告诉女儿,于是有了这一本写满了人生箴言的《亲爱的女儿》。

这本书上市以后,温暖了无数人。

一位读者是位老奶奶,她给孙女买了这本书。她在评论里说,“这本书是我给13岁的孙女买的。有时她很难全面的认识自己,并且还需要一些安慰。我读了这本书,觉得这非常适合她。当我把书送给她时,我们一起翻阅,读完她哭了,给了我一个至今最大的拥抱!对你心中那些特别的人来说,这是一件完美的礼物,可以表达你的爱和关心,他们可能正需要你说:‘一切都会好起来,你就是完美的,就像你现在的样子!’”

一位妈妈哭着读完了这本书,她说,“我不能不哭着读完这本书,里面都是我想让我女儿知道的话。我建议你把书送给女儿的时候,可以在内页或者信纸上写几句你想说的话,因为这是一份完美的礼物,也可能是她长时间想保存的东西。也许有一天她会读给自己的女儿听。”

艾米去世以后,女儿帕丽斯又和爸爸杰森·罗森塔尔一起,创作了一本写给男孩的书《亲爱的儿子》。

我先给橙子读的《亲爱的女儿》,从打开书的第一页,就觉得字字句句都戳中了我,这些也都是我想告诉橙子的人生经验,是一个女孩应该成为的样子。橙子和我读完以后,都意犹未尽,我们又开始读《亲爱的儿子》。我只是把“儿子”替换成“孩子”,还是很顺畅。

这套书与其说是写给孩子看的绘本,不如说是写给父母读的指南。那些情真意切的话语,能够让父母们忘掉成绩、分数,只关注孩子自身,重新体会我们养育一个孩子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我们期待的孩子的未来又是怎么样的。

透过这套书,我想如果要给橙子的未来画一幅画像,下面四种特质是我最想给她画上的:

打开《亲爱的女儿》的第一页,作者艾米就画了女孩坐在课桌前高高举起的小手,鼓励孩子大胆说出自己心中想法,而且还告诉孩子并没有“问题太多”这种事。

这种鼓励孩子表达一直都是我们的教育中缺失的一块,在我们的课堂上,老师只希望孩子小手放背后,安静听讲。我们的孩子都变成了规规矩矩的好学生,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更不敢提出自己的疑问,老师和父母传达的信息是,只需要乖,就能得到表扬。

但我们需要的恰恰是敢于表达自己的孩子,像下面这个16岁的瑞典青年活动家格里塔,她一直致力于为气候变化发声。9月23日她在联合国活动上愤怒发言。她指责领导人的不作为,背叛了她这一代人:你们用空话偷走了我的梦想和童年,但我是幸运的人之一。人们在受苦,人们在死亡,整个生态系统正在崩溃。”

这则新闻下有评论说,她这样的孩子会有藤校排着队给她递录取通知书。为什么不呢?世界正是因为有这样勇于发声的人,才能够让人们看到不足,让人们去做出改变。

作者还告诉男孩和女孩们,勇敢说出自己的想法还包括勇敢说“不”。

这句话或许橙子听来没什么感觉,三岁半的她正是勇敢说不的年纪,但对于给她读书的我来说,才深刻理解勇敢说“不”是多么珍贵的品质。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总是为人情所困,说不出不,勉强自己去迎合他人,于是界限不清,职责不明,纠缠捆绑,烦恼不已。勇敢说“不”才是对自己最大的尊重。

接纳自己这个课题从孩子青春期开始,贯穿孩子的始终,心理学上的专业名词叫做“自我同一性”,也就是认同自己,认同自己独有的特点,认同自己的职业。

很多女孩到了青春期,为了追求美,开始节食,为了自己脸上的雀斑、胎记觉得自卑,在同伴面前抬不起头。但作者告诉孩子们,对那些让自己与众不同的地方,我们不应该自卑,而是要大声地说“谢谢!”因为正是这些独特的特点,才让“我”成为“我”,而不是和“她们”一样。

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不用在乎刻板印象。什么叫刻板印象呢?那些认为男孩应该做什么,女孩应该做什么的,就是刻板印象。

BBC有一部纪录片《男女不再有别》,讲的就是性别刻板印象对孩子成长的弊端和不良影响。在纪录片中,英国医生贾维德让志愿者们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将男婴儿穿上小裙子,女婴儿穿上格子衬衣和灰色长裤,然后让一群志愿者陪他们玩。结果,志愿者们给穿裙子的婴儿选择了洋娃娃,给穿衬衣长裤的婴儿选择了小汽车。当贾维德将真相告诉志愿者们,他们才意识到,他们不自觉就根据性别,给孩子做了选择。

作者的女儿帕丽斯就完全打破了这种刻板印象,高中时代第一个加入男子篮球队的女生,和爸爸一起获得了跆拳道黑带,还在大学里成立了一个癌症互助公益小组。她喜欢踢足球、听音乐、写作、制作东西。

那是不是只有女孩踢足球、练跆拳道才是打破刻板印象呢?不,当然不是。

在《亲爱的女儿》里面,我们能看到小女孩的房间里是粉粉亮亮的装饰,但她的卧室墙上,挂着的是著名女飞行员阿梅莉亚·埃尔哈特的照片,阿梅莉亚·埃尔哈特是一位著名的美国女性飞行员和女权运动者,她还是第一位获得十字飞行荣誉勋章的女飞行员、第一位独自飞越大西洋的女飞行员。

再仔细看最右边书桌上方的照片墙,可以看到有女孩踢足球的照片,也有女孩跳芭蕾舞的照片。

对于男孩也是一样,他们会有时想玩玩具卡车,有时想玩玩偶娃娃,或者两样都想玩。

关键不是孩子必须玩什么,而是他们是否可以自由玩什么,不会受到指责。并没有什么男孩要做的事和女孩要做的事。

交朋友是孩子们贯穿一生的重要课题,怎样选择朋友,怎样和朋友相处,怎样获得朋友的谅解,这些问题,可能作为父母也没有想清楚搞明白。作者的建议是这样的:找到和你志趣相投的朋友,也要认识和你不一样的朋友。

很简单的一句话,却是人生真谛。志趣相投的朋友能发现身边的小确幸,不一样的朋友能见识到世界的精彩。

如果朋友不喜欢我,不邀请我怎么办?作者潇洒地说:“你不可能去参加世界上每一个派对啊。”所以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这套书还有勇气、善良、专注,以及最重要的爱。孩子有了好的品格,有了丰富自我的兴趣,有了三五好友,还有父母无条件的爱,也许他站不上世界考试中心,但他仍能够站上自己的舞台中心。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