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养育下一代创新者:犹太教育对中国的启示》读后感精选

《养育下一代创新者:犹太教育对中国的启示》读后感精选

《养育下一代创新者:犹太教育对中国的启示》是一本由黄兆旦 等著作,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胶订图书,本书定价:48元,页数:2019-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养育下一代创新者:犹太教育对中国的启示》精选点评:

●作者通过自己的一些经历故事总结出了若干经验,值得学习。

●犹太民族的创新带给我们的启示是:1、要有冒险精神;2、真正的热爱与百折不挠的坚毅;3、教育者和家长要愿意包容和理解孩子的变化,突破舒适区,拥抱创新,先从自己做起。

●很不错,挺有启发的。中国的教育,强调秩序和遵守规则。犹太人更鼓励从混沌中激发创新,自信遵从内心并勇于打破常规。

●内容稍泛,段落式概括对比,思维主线不明确。 作者个人小故事似乎与该书中心思想关系不大? 总结:保持好奇心,多思辩,打破常规,勇于创新。

●中国和犹太民族许多相似的价值观在浩瀚的古代典籍中都有据可依。这些大部头的书籍不仅文字优美,而且往往充满哲学的智慧。 “一位犹太朋友对我说,养育你的朋友,也要善待陌生人,我们都需要帮助,只是不知道在什么时候”—书摘。 观罗胖“2019跨年时间朋友的演讲”,不也正讲述的,人连接人,人点亮人嘛。 给别人提供帮助,其实最后帮助的是自己。 像“难民”一样的思考,把握今天,谁也无法预知未来。

●全程没有核心和新的内容,只是一些观点的堆砌以及两位作者的一些故事经历,完全不值得买来读。

●培育创新者,什么环境和怎样的引导才能培育出创新者呢?这本书给到一些思考。

●让人敬佩的犹太人以及他们的教育

● 本书作者对比犹太与中国,教育的不同之处,提供了新视角。 体会到了他们对知识的热爱,培养孩子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渴望追求个人独立,在科学研究上,做出的贡献,值得铭记。

●拥抱无序的混乱,追随内心热情,并有实施的坚毅。似乎刚好符合我现在的心境,鼓励我勇敢追求。

《养育下一代创新者:犹太教育对中国的启示》读后感(一):很有启发的一本书

这本书通过以色列教育让我们反思中国式育儿的问题,如何鼓励和激发孩子的创新能力,而不是在填鸭式的教育目标下扼杀孩子自己的思考空间。

本书中提到的混乱无序中的成长让我有醍醐灌顶的感觉,孩子不是按计划排满就会按想象的样子成长。他必须有面对不确定性的训练,才会成长出自己的肌肉。

这本书让我更坚定了自己带娃的理念,也找到一些可以实操的方法,不错

《养育下一代创新者:犹太教育对中国的启示》读后感(二):个人感受最深的三点

1,犹太人的难民思维

(1)历史上,犹太民族居无定所。可能因为宗教信仰原因(一神论,而且跟基督教有冲突),他们在很多国家遭到排斥,尤其是欧洲。德国的纳粹时期更是高潮。所以犹太人的忧患意识极强,这反而成为犹太民族的竞争优势。在不确定的环境中,财务,财产无法得到保障,犹太人意识到,唯一值得投资的是自身的教育,读写能力和学习新技能的能力。

(2)反过来看,恶劣的环境也起到了筛选作用,能生存下来的人,必然有过人之处。

(3)因为环境的不确定性,危险和灾难倒逼出冒险精神和不墨守成规。

2,犹太人教育中的提问和辩论

(1)犹太人强调提问和辩论,强调知识的内在逻辑性,而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这有点像苏格拉底的诘问法。

(2)以色列的课堂规则是用来被打破的,或者从最低限度来说,是用来被质疑的。老师不会因为问题而惩罚孩子们,因为理解问题是学习过程中的一部分。

(3)在中国这一点是很难的,我们的教育体制强调对权威的尊重(老师或长者,这跟中国的农耕文化有关,长者更可能有更多的经验),比较强调知识的直接传授。

3,对失败的宽容

犹太教中被称为智者的所罗门,写下了关于失败的故事:聪明人跌倒七次,还能站起来。宽容失败是创新的基石。在犹太人家庭教育中,家长就是宽容失败的,不会因为孩子考试没得满分就加以指责,而是帮他们分析原因,鼓励他们取得进步。

《养育下一代创新者:犹太教育对中国的启示》读后感(三):犹太人如何养育下一代创新者

与此书的缘分来自于另外一本书钱志龙的《鲑去来》,你觉得有意思的人,他的朋友一般也比较看得顺眼。作者黄兆旦博士是北大读的小语种的本科和硕士,后来去哥伦比亚大学读教育学博士,从书中可以看出她是很活跃的人,非常敢于跳脱出自己的舒适区,挑战自我,做过很多的跨领域的挑战,做过新闻主播、中文学校的校长、自己回国创业、写书。这本书是她与另一位犹太人阿米·德罗尔合著的。

这本书在于探讨犹太人教育中的成功之处。和中国所说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样,犹太人因为经常有生存的威胁,所以他们认为身外之物任何时候都可能消失,而脑子里的东西是别人所拿不走的,所以非常强调学习,强调在智力上的投资。作为游牧民族般生存的犹太人认识到唯一值得投资的是自身的教育、读写能力和学习新技能的能力。

他们对于混沌的认识也非常的独特,他们觉得很多时候,要学会在混沌之中,发现秩序,在混沌中发现机会,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而相比较我们国内,则比较注重在有序的状态下一步一步地解决问题,这样当我们的孩子一下子进入相对无序的环境,就会比较手足无措,不知何处下手,所以经常有国外大学教授抱怨中国的学生往往倾向于在告诉他们该怎么做的时候(去执行)会表现比较好,而要自己去摸索做些什么的时候(找研究方向),则比较被动,这在一个侧面也反映了我们对于混沌无序、没有头绪的状态下找到方向的能力方面的缺失。犹太人可能把问题倒过来思考,或者关注问题的周边,或者直接讲问题从其背景中抽离出来——创新者愿意做一切能够活跃他们思维的事情来找到最终获得成功的途径。

另外他们对于提出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也是比较超前。相对于我们中国父母比较喜欢问孩子“今天学习到了什么?“,而犹太人的父母则会强调孩子有没有在学校提出一个好的问题。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伊西多·艾萨克·拉比,在一次访谈中就提到,“我的母亲在不经意间把我培养成了一个科学家。我的妈妈不像其妈问我学校里怎么样吗,你今天学到了什么,她会说,伊兹,你今天问了一个好问题吗?正是问出好问题是我成为了一名科学家。”

发现问题的能力,有时候比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为重要,尤其是在混沌之中。能够提出问题的孩子,往往是是对世界有好奇心的孩子,是能够独立思考的孩子。

在以色列的课堂里,问问题是内化事实信息、做出科学假设和发展创新能力的一部分。

他们能提出问题,说明他们在观察。孩子的观察力,有时候远远高于大人。有一次在医院等候区,孩子指着前排的铁凳子上的纹路问我,为什么前面一排凳子的镂空花纹是小小的圆,而我们这排的凳子则是小小的菱形呢?我突然发现,自己来了十几次了,从来没发现这个细微的不同,因为远看完全是一模一样。呵护孩子的好奇心、观察力,引导他们思考问题,提出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种能力,就像我们的肌肉,需要不断地练习、强化,而非天生。

《世界是平的》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曾说过:“给我一个热爱学习、对世界充满好奇心的孩子,我会让他或她随时超越那些智商很高但是不热爱学习的孩子。”

另一位作者阿米是犹太人,他父亲是犹太人,难民的经历让他的脑海深处总是有一种声音:“我活下来了,我一定可以做到。无论生活给我带来什么,我都可以化解。”这样的精神让犹太人坚强地活着,并且成为诸多优秀的创新家。他们拥抱不确定性,愿意打破旧规则的枷锁,从不确定中成长。

同时犹太人也非常注重语言的学习,很多犹太人精通多门语言,这与他们游牧民族般的生活也分不开,他们认为无论在哪里,能够熟练掌握当地的语言,就是一个竞争优势。大量研究也证明语言学习可以促进大脑的成长和变化,还能提升跨文化理解和对文化差异的敏感觉察。语言的学习,除了人们沟通的语言,还包括计算机语言,犹太人早在1996年就开始把编程作为以色列高中的必修课,是全球第一个把编程作为必修课的国家。未来我们会更多地应用计算机语言,掌握并运用这一语言也会让犹太人保持领先优势。

书中还有很多关于犹太人的一些优秀的品质,包括敢于冒险、把团队放在第一位、重新定义失败等等,都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养育下一代创新者:犹太教育对中国的启示》读后感(四):培养出众多诺贝尔科学家的犹太教育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5月25日,在物理学界被称为“夸克之父”的诺贝尔奖获得者默里·盖尔曼去世,这位提出质子和中子是由三个夸克组成的物理学家是一位犹太人,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也是20世纪后期学术界少见的通才,被叫做拥有“五个大脑”的“天才”。

默里·盖尔曼

犹太人为这个世界做出的贡献是举足轻重的,据统计,在1895年设立诺贝尔奖以来,大约22%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是犹太人,进入21世纪,犹太人在科学研究领域获得的诺贝尔奖的比例更是达到了28%。除此之外,我们熟知的很多当代企业家也是犹太人,比如,谷歌创始人拉里佩齐,媒体大亨默多克,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向前一步》的作者、facebookCEO谢丽尔·桑德伯格,金融领域还有股神巴菲特,资本大亨索罗斯等。

很多人都很好奇到底是什么塑造了这样一个犹太文化,《养育下一代创新者》的作者黄兆旦和阿米·德罗尔通过分析犹太文化和中国文化的共性、差异和联系,给出的答案只有一个词语,那就是“创新”。

为了比较两种文化的异同,《养育下一代创新者》由中国和以色列两位作者操笔,中国作者黄兆旦,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博士,国际教育规划专家;以色列作者阿米·德罗尔,曾在以色列政府部门工作,热衷于创新与公益,在香港创立中国以色列创新论坛,推广全球创新。

什么是创新?在《养育下一代创新者》中,作者引用了行为科学家皮特·福利的创新定义,”一个伟大的想法,被人们出色的付诸实践,并为其原始概念的神奇得到直观而充分的颂扬。” 所以,“创新”行为一定具备领先性和批判性。

纵观中国与犹太文化的历史,你会发现这两种文化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1、在教育层面上,中国母亲和犹太母亲都很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对孩子有很高的期望。比如在孩子小的时候,为了启蒙孩子对阅读的兴趣,犹太母亲会在书上滴上蜂蜜,让孩子去尝“书”的味道,以此来告诉孩子:知识像蜂蜜一样的甜。

2、中国人与犹太人都很重视家庭的价值,重视家族的发展。比如,中国有句谚语:家和万事兴,讲的就是家族和睦是万事兴旺发达的根基。

3、中国和犹太民族在很多价值观上都很相近。比如,两个民族都推崇“善”,“日行一善,积善积德”,都引导人们不说”坏话“,因为语言会帮助别人,也可能会伤害别人。

那么,犹太民族的“创新”到底体现在哪里?是什么才让这个民族做出如此举足轻重的成就?

作者黄兆旦和阿米·德罗尔在《养育下一代创新者》中从四个方面详细分析了犹太民族“创新”的体现以及带给我们的启示。

1、早期教育。“蒙台梭利”、“华德福”还有“瑞吉欧”都是犹太人比较推崇的教育,他们认为我们应该鼓励孩子的个体发展和自我探索,以兴趣为导向,激发“创新”。

2、难民精神的“竞争优势”。犹太民族是一个饱经灾难的民族,为了能在未来迅速强大起来,犹太民族必须要找到与别人不一样的“竞争优势”,持续学习,脱颖而出。

3、多种语言的学习。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且研究证明,掌握并精通多门语言,还可以提升我们大脑的整体运作能力。这对于掌握多种语言的犹太人来说,这是他们的语言优势。

人工智能的兴起,人类的巴别塔上又增加了一种新的语言,“计算机语言”,所以让孩子们及早接触计算机编程语言,实现人与机器人之间的沟通,才能培养孩子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4、犹太人的balagan(混沌)理论。

balagan 来源于希伯来语,意味着“混沌”。犹太人认为,只有无序和混沌才能激发创新。就如史蒂夫乔布斯所说:“创新是将变革视为机遇而非威胁的能力。” 在以色列的学校,没有所谓的“整洁”和“井井有序”,而是需要孩子们在各种混乱和无序中创造出自己与这个环境相融合的秩序,这是孩子们面对未来真实世界需要培养的很重要的能力之一,因为,这个社会和世界其实本身也是变化、无序的。

《养育下一代的创新者》一书中,作者给了很多他们成长经历的故事,以及很多犹太诺贝尔奖的故事,通过这些故事,作者提出了十条建议供我们学习。

1、像“难民”一样思考:把握当下。

2、大胆提问和为自己的想法而辩论。

3、不要害怕失败,多多冒险。

4、去旅行,行万里路。

5、开始的杂乱无章是创新必不可少的部分,坚持,一定会有惊喜。

6、掌握多种语言,包括编程语言。

7、发现自己的兴趣,追随自己的兴趣。

8、保持好奇心。

9、坚持自己的梦想。

10、如果您是一位家长,除了以上能力之外,这一条额外要跟您讲,那就是,要以身作则,与孩子肩并肩一起突破自己的舒适区,去创新。

现在的中国,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具备创新能力的高科技人才,学习别人的优点从而变成自己的,才能迎头赶上。相信在未来的诺贝尔名单上,会越来越多中国科学家的名字。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