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创新者的行动》读后感100字

《创新者的行动》读后感100字

《创新者的行动》是一本由乔舒亚·甘斯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页数:22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创新者的行动》精选点评:

●瑕不掩瑜,可从企业旅程中窥视个人的生存之道

●评分接近8分。在克利斯坦森的基础上又往前前进了一大步。《创新者的窘境》解决的问题是让我们看到了颠覆这种现象,这种现象经常存在,但在应对措施上寥寥。 《创新者的行动》的价值是更深入讨论了颠覆这个现象,让定义更加清晰,并讨论了企业面对新公司颠覆的解决方案。 我不是完全赞同作者的观点,应对颠覆这个问题也还没得到很好的讨论,不过终究是丰富了我的思考。 追求实用的话,读起来会显得吃力,不过这本书有助于自己思考颠覆这个问题。

●创建百年老店真的有章可循?

●别买。东拼西凑的文章。中信现在出书越来越坑爹了。这本书连最基本的逻辑性都没有

《创新者的行动》读后感(一):一夜之间从富翁到负翁?

在过去的50年中,中国经济出现了急剧的变化,伴随着的,是思想的急剧变化。到今天,创新已经是个深入人心的词汇。

很多时候,一想到创新,脑海里出现的是深夜里灯火通明的办公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在热火朝天地开发和讨论。与之相对的,是那些朝九晚五出没于一个个代表等级的X总室昏暗的传统公司里西装革履、神情落寞的销售总监们。

很多任正非的访谈中都记录,他时刻想着的是失败,这是成功者的恐惧。百年老店在全球都不多,有很多世界巨头,转瞬间被新创公司打得落花流水。这个时代见证了很多,柯达、北电、朗讯、摩托罗拉、诺基亚、雅虎。新近的则有百度的掉队。业界用一个词形容这种更替——颠覆。

有意思的是,这些曾经成功的公司并不完全是睁眼瞎,看不见新产品的潜力,甚至其本身就是新产品的发明者。例如柯达,被数字摄影颠覆,然而它却是数字相机的发明者。业界管这个叫做企业基因。

不为大众熟悉的是,还有很多企业顶住了创新的浪潮,没有被颠覆。较为著名的是IBM,其次还有微软,它正借云计算浪潮重新成为市值最高的企业之一。

在这本书中,作者将目光聚焦于这些典型的未被颠覆的公司,试图解除成功者心中的恐惧。他开的药方是:

1、分析颠覆发生的原因,有两种:产品创新和(组织)结构创新。

有句著名的话:当你问客户需要什么时,他会说需要更快的马车,然而当汽车出现,没人再这么说。这就是指产品创新。

然而分析网飞对百视达的超越、维基百科对大英百科的超越,旧公司不是没有看到新产品的出现,但当新产品成为潮流的时候,旧公司已经无法跟上,这是因为旧公司的组织结构中存在阻碍创新的因素。百视达存在很多DVD租赁门店,大英百科存在很多销售人员。

2、公司是否需要担心颠覆?

要看公司的护城河是什么。书中举例,对于拥有字体版权的公司,历次印刷方式的变化乃至数字化浪潮,都不会影响到字体的价值,那么这类公司就可以在有足够护城河的情况下跟上新技术的发展。不得不说,字体这种千年不会变的东西真是少之又少。与之类似,内容版权看上去也有足够价值,然而观众喜好的内容会随着时代变化的,经典的电视电影、书籍、音乐,毕竟是少数。

3、针对不同情况,旧公司有两次机会应对颠覆,事前和事后。

对于产品创新,旧公司可以对新产品进行投资以预防颠覆,由于企业基因问题,设立独立公司和部门进行新产品的研发是个有效途径。

但如果新产品是整体性地对旧产品进行颠覆,那么问题则出在组织结构方面,有两种应对方式:收购、或设立新产品研发中心,不断地将新产品组织结构融入原有公司,这方面的典型是佳能公司。

至于它们究竟是怎么做的?看书吧。结构已经拆好了,看具体案例就行。

《创新者的行动》读后感(二):惟创新者强,惟行动者胜

这是一本研究“颠覆”现象并提出应对之策的书。从管理学上讲,管理得当并不意味着稳妥;颠覆也可以是走出困境的希望,当然,也可以是濒临倒闭的噩耗。阅读此书,不但可以加深对“创新者的窘境”的理解,还可以以“创新者的行动”适应这个新的时代。

(一)

什么是颠覆?作者说,颠覆是一种现象,借此发现恰恰是因为依旧采用助其成功的方法和策略,公司才会濒临倒闭的失败。大英百科全书出版公司、百事达公司、诺基亚公司和柯达公司都是这样典型的案例。

(二)

如何理解颠覆?“颠覆”常常和“变革”紧密相连。在本书的推广词中,中信出版社有这样一句话:“在科技面前,没有人能一直高高在上,时代会抛弃一切落伍者”。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也日益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央,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正朝着我们奔腾而来。我们既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也不能走僵化封闭的“老路”,一句话,绝对不能犯颠覆性的错误,那样我们就失去了立身之本。生存,还是灭亡,这是一个问题。托克维尔有《旧制度和大革命》,对于企业和企业家而言,面对的问题是新科技和大革命。如何重新定位,选择策略,进而掌控未来,如何洞察新业态、新模式和新动力,作者从大英百科全书出版公司和美森轮船公司应对新技术带来的颠覆为例,展示了数字出版的前途和集装箱带来的革命。适者生存,跑得快才能活得更好。有趣的是,变革往往是新公司,而不是知名的大公司。

(三)

如何走出“创新者的窘境”,怎样在颠覆的世界开始“创新者的行动”?作者给出了一幅较为完整的颠覆图景。不再关注颠覆是否存在或是否重要,而是思考应对颠覆的战略方向。作者指出了两种颠覆理论,一是需求侧颠覆理论,一是供给侧颠覆理论。数字技术行业的创新,比如慕课的流行以及激光和MP3的诞生。摄影行业的挑战,比如宝丽来和柯达公司的窘境。媒体行业的锐变,比如纸媒的出路和融媒的创新,都表现为一种胜任力以及替代效益。策略和方法是什么?作者说,组建独立部门与组织机构紧密协作,是应对的核心之道。开发互补性资源;观望,转移投资;观望,收购;优雅地放弃,成功伴着经验而来,总是有那么多事情可以做。

(四)

每一个成功的企业都有自己的“使用期限”。怀着对自己生命周期的敬畏,始终站在时代的潮头,树立和增强战略思维、全局观念、底线思维、创新品格和责任能力,我想,这才是当下中国创新者的行动。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实践是思想之母。在大海中学习游泳,我们要敢于被颠覆,正如书中引用网景通信公司创始人马克·安德里森的话说,反对颠覆就是反对让客户做出选择,反对使更多的人受益,反对减少不平等现象。克里斯坦森所说的颠覆越多,出现得越快,越好!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书写中国人自己的创新故事,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系列创新者丛书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创新者的行动》,让我们行动起来!

《创新者的行动》读后感(三):用动态结构性知识应对客户和供应侧颠覆式创新

关于创新的书籍琳琅满目,在渐进式创新与颠覆式创新对商业的影响上来看,由于颠覆式创新深刻的教训给人印象过于深刻,曝光效应导致人们高估颠覆式创新对企业的影响,虽然仍有反思的著作出现,但在吸引关注的层面,颠覆式创新依然遥遥领先。克里斯藤森从《创新者的窘境》开始陆续出版了《创新者的解答》,在前任人学术研究的基础上给出了颠覆式创新背后的模式,以案例分析了原因,过程,给出了应对的方法和模式,俨然已成为大象应对蚂蚁的法宝,其江湖地位难以撼动。

从这个角度上来讲来看,《创新者的行动》很容易被看做跟风之作,或者哗众取宠或者无甚新意。不过读完之后,还是带来了比较多的启发和震撼,了解到颠覆式创新的学术体系不同的观点和声音,作为与波特同为大学教授荣誉称号的克里斯藤森的哈佛商学院同学,丽贝卡亨德森的有些观点与克里斯藤森截然不同,作为多伦多大学的教授以及咨询公司的实战派,本书作者乔舒雅亚甘斯对两者的理论有机结合,辅助以大量案例,给出了应对颠覆式创新的解决方案。

首先,甘斯对颠覆寓意了概念的澄清,仅是指成功的企业在遭遇技术变革而导致优势丧失的场景,避免对颠覆的内涵和外延做漫无边际的延展和自行其是的定义和解读,这一点确实比较有意思,对甚至没有读过克里斯藤森任何一本书或一篇文章的人,按照自己的理解动辄以颠覆来描述商业模式和行业演变已经屡见不鲜的背景下,先做好概念澄清至关重要。

开始的案例即是百科全书的命运和变革,大英百科全书在微软百科全书面前的衰落以及微软百科面对维基百科的溃败,是大英百科在面对技术发展趋势无动于衷吗,显然不是,大英百科也主动拥抱了技术变革,并但为何结果如此。

按照克里斯藤森的需求方颠覆理论,成功企业过于关注现有客户需求,而忽视了潜在未满足客户的需求,而创新公司往往通过创新技术以低廉价格满足该部分客户需求,虽然在成功企业看来,创新企业在核心功能上尚不构成威胁,可一旦创新企业核心功能快速跟上,传统领先企业已经丧失了相关机会。而成功企业的运作机制和业务惯性或利益纠葛注定难以适应变革,设置独立部门应对颠覆式创新将是有效的应对方法。

而亨德森认为颠覆式创新还有一种模式是供应侧的颠覆,涉及到企业核心竞争力知识体系的概念,企业成功的知识分为部分性知识和结构性知识,结构性知识是隐藏在企业运作机制的隐性知识,用类比的说法是代码,而结构性知识的稳定性是企业成功的源泉也是阻碍组织应对颠覆式创新的根源。应对供应侧颠覆式创新的关键在于融合实现结构式的动态适应。读到这儿,联想到供给侧改革的话题,莫非国内有智囊团是亨德森的弟子。

以亨德森的理论来解读一些典型案例,显然具有说服力,然而甘斯并没有简单罗列为止,还进一步演进到对克里斯藤森和亨德森理论的有机整合,成功企业开始面对的也许是创新企业技术颠覆冲击的市场,在观察到相关趋势并进行调整时,往往会面对供应侧颠覆带来的挑战。良好的应对方法,在于组织构建动态结构式知识的能力和体系。

书中诸多案例,关于宝利来和柯达在数字摄影市场的成败,关于iphone和rim,android在智能手机市场的此起彼伏,很多案例分析起来未必是某一因素导致,但仍然具有参考价值和意义。

好书在于有深厚的学术理论支撑以及精彩的案例辅佐,既避免理论的枯燥,又避免讲故事的主观判断,因此多关注创新的同志们而言,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创新者的行动》读后感(四):企业有一千种办法,缓解时代焦虑感

红尘滚滚,大浪淘沙,五年前还是现金支付,四年前房价还比较低,三年前微信公众号还不火,两年前根本没有短视频和网红,一年前还没有人工智能银行……从前慢,现在快,未来只会更快,处在这样变化的时代中,你会不会有“时代焦虑感”?

不仅是你,全球顶尖的、在上个世纪摸爬滚打杀出来的大公司,他们也有。他们曾经背负着“开创时代”的美誉,他们在深夜比你更害怕,一个转身,会不会落得一地鸡毛?

一地鸡毛的公司太多了,诺基亚、摩托罗拉、柯达……。谁也不会想到,那些看起来“被时代抛弃”的公司,曾经早就预测到了“颠覆”性的变化并付出了行动。那么,他们到底哪里错了?为什么基业长青的公司突然之间就没落了?如果我们遇到相同的情况,应该怎么办呢?看清了这些问题,我们对未来就能够有更准确的把握,无论是公司、还是个人,都能够在一次次的时代“颠覆”浪潮中生存下来。

《创新者的行动》 的作者乔舒亚•甘斯(Joshua Gans)是多伦多大学罗特曼管理学院创新与创业系杰弗里S.斯科尔委员会主席、战略管理教授,他是技术竞争与创新、经济增长、产业组织与管理经济学等领域的专家。没有人比他更适合回答这个问题。

甘斯以一种严谨、学术同时辅以案例的方式阐述了他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他书后的引文就有240多篇,乍一看全书结构就是标准论文的书写结构。当然,甘斯对话的对象是企业管理者,而像瓶子这样的普通读者依然认为,是一本值得阅读的好书。瓶子从普通人的角度,攫取本书最有价值的三个观点,以飨本篇书评的读者。

甘斯把“颠覆”定义为一种现象,指的是“当成功的公司因继续沿用助其成功的经营方法而失败时,颠覆现象就会出现”。

从这个现象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三点:

1、成功者拥有成功的套路。换句话说,如果你的人生中,连一次成功都没有过,那就是彻彻底底的loser,这不是被时代颠覆,这是完全跟时代不同频。再换句话说,如果你成功过,那沿用你曾经成功的套路,大概率能继续成功。举个例子,如果你学生时代因为成绩很好,考上了TOP2大学,那么你工作之后,依然沿用你认真、努力、勤恳的态度和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文字表达能力,还是有适合你胜任的工作的。

2、成功者不会一直成功,必须对意外警惕。你依旧可以沿用你习惯的套路,但你的思想要保持警惕和开放。比如TOP2成绩好的学生虽然能力很强,但包袱也很重,在网红经济大火的时候,没有包袱的人就率先改变并获取超额收益,而他们却因为“自己在专业方面已经很强,何必抛下原来的专业去学新的”而被限制。公司也是一样,当组织结构难以改变时,意外迟早到来。

3、成功不是连续的,你的职业生涯也不是连续的。甘斯给出了一个曲线来描述,当你想要开创新的道路时,这个新道路最初的效果肯定不怎么好,不怎么起眼。你的职业生涯也是一样,当你选择改变时,不能指望以前所有的东西都能用上,很大情况下,以前的东西都是“沉没成本”。

许多公司预见到了“颠覆”,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应对,但却发现颠覆根本不足为惧。作为个人,我们常常也会多想,总觉得未来马上发生的某件事情非常重要,投入了很多的精力,后来发现其实根本没用。

颠覆是不确定的,我们要学会从不确定里面找确定。在未来的很多不确定里,还隐藏着很多你能辨别出来的“确定”,比如,未来十年的养老人口一定会增加吧!二胎兄妹关系和家庭伦理肯定会更重要吧!从这些确定中发现商机和你适合从事的职业,也是一个好方法。

排版行业经历了四次科技革新的浪潮,其中一些公司因为拥有专用的字体,可以完全不用理会这些浪潮,“以不变应万变”,活的都好好的。

再不济,你“确定”你的小伙伴能跟上时代的大船,那就抱紧他的大腿!在商业中,就是“收购”和“并购”嘛~

以佳能为例。其他公司的某一项技术可能发展的比佳能领先市场,但佳能牺牲了短时期的竞争力,采取了“同时研究不同代技术”的方法,确保他的技术人员对每一代技术都有经验。在这项长期投资中,帮助佳能在几代技术更迭中平稳渡过。

富士胶片和柯达也是如此。两家公司其实都预测到了“数字摄影”技术,但富士胶片采取了“多产品多种类”的策略,最终生存下来,到现在为止还是一家很好的公司。

公司的故事告诉我们,想要保持长久的竞争力,缓解“时代焦虑感”,要保持对未来的各种可能的开放心态,不要只追求当前的最好,需要有更多的精力放在未来。这是一种“看似很慢其实很快”的打法,当其他小伙伴业绩屡创新高,而你总是在弄些有的没的时,你一定要沉住气,总有一天,人家江郎才尽,而你的未来才刚刚开始。

我就有个同事,平时名不见经传,大家都在拼KPI热火朝天,他的KPI总是不温不火。有一次公司部门改革后,多出了一个很让人眼红的肥差,但这项肥差又必须掌握一个关键技术,我们所有人都没听说过这个技术,感觉是个很大的冷门,没想到他就会。他说,他除了这个技术,其实自己平时还学习了其他几种技术,能够被选上纯属运气好。

实际上,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而这个有准备的人,是准备了很多很多种可能,最后获得的机会。

如果你喜欢我,就关注一个吧!么~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