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三国配角演义》读后感锦集

《三国配角演义》读后感锦集

《三国配角演义》是一本由马伯庸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28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三国配角演义》精选点评:

●书评好少,随便写点吧。其中一些故事和观点在三国机密中有提到,比如曹叡的真实身份,贾诩的明哲保身等,但最后一篇的孔雀东南飞有些强行,就是我一定要写这篇故事,然后疯狂的找联系,有一种倒退的感觉,而不是一气呵成的顺推,但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思路吧,毕竟三国我们都这么熟了。

●如果说前两篇小说和历史设想还算能逻辑自洽,从诗文中只言片语构想惊天阴谋则只能说是脑洞大开,完全是索隐派风格的自娱自乐,从“也有这种可能吧”过渡到了“这也太牵强了吧”。最后几个《世说新语》风格的故事新编,虽然质量参差不齐,倒也能引人发笑。

●充满想象力,情节合理自洽

●脑洞大开

●马亲王引章考句,参考了大量的文史记载,利用真实的几个点,再加上想象力的翅膀,把它联系起来。以推理的文风,写出悬疑的小说。显得有理有据,真实虚幻相结合。 至于真假,读者只觉得好看就行。

●亲王这种从史书的字里行间展开联想演绎推理的脑洞小说实在是太好看了!!马谡的复仇,白帝城的阴谋,官渡暗杀事件的探案故事,老谋深算的贾诩,孔雀东南飞和洛神赋的联想,三国笑话三十八则以及扫把星步幸的一生~篇篇精彩

●与李开元的《秦迷》相比,云泥之别!

●此类亦正亦野,故事性的写史手法,很合适我这样的历史看热闹者。

●1.怎知事实不是如此? 2.多好的电影剧本啊

●从一段史实出发,经过最狂野的想象,最终落到另一段史实上。 当小说看挺好看,认真就输了啊。 让我想起了从情深深、雨蒙蒙推倒到抗战胜利的神贴。

《三国配角演义》读后感(一):马王爷不知道汉朝没有辣椒吗?

马谡走进去的时候,惊奇的发现这间义舍里居然还有残留的粮食。当然,肉与酒已经彻底无法食用了,但是储存的高粱与黄米还保存完好,柴火、引火物、蜡烛、盐巴与干辣椒也一应俱全,甚至还有几件旧衣服。大概是因为这条道路已被人遗忘的关系吧,这些东西在历经了十几年后仍旧原封不动,只是上面积了厚厚的尘土。舍后有一条沟渠……

《三国配角演义》读后感(二):马亲王的路走宽了

读完马亲王的《显微镜下的大明》,又在图书馆看到这本,欣欣然借回来。

脑洞一如既往的大,阴谋论小王子,从史料追索的研究方式延展出另外一个迥然主流历史的可能性,但《官渡》、《白帝》明显感觉是历史小说了。

比较喜欢《官渡杀人事件》、《白帝》、《宛城惊变》、《风雨洛神赋》,可以作为一个系列侦探剧底本了,抽丝剥茧,张力十足。《孔雀》和《街亭》有点为了论点而论证的意思,最后的《三国新语》权当是文言段子了。

能感觉到《大明》明显从文笔到研究方法都更加系统老到,拥有一颗八卦的心,段子手的写法,正统的研究方法,马亲王的路走宽了。

《三国配角演义》读后感(三):三国配角演义:小人物视角下的三国

一个没看完《三国演义》电视剧,没读过《三国演义》《三国志》,对历史一窍不通的人,看这本书的原因,90%来自作者马伯庸,10%来自老公说不懂三国的人看这本书也完全没有障碍,这才有信心开始看。看完之后不住感叹:马伯庸真的太会讲故事了!

三国时期群雄争霸,英雄豪杰数不胜数,有多少耳熟能详的名字,就有多少张口便来的故事。然而马亲王另辟蹊径,就说说那些大三国里的小人物。

想自己构思一个有趣的故事,并且让读者跟着自己的思路去读故事,还要让读者兴致勃勃地主动去读,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但这正是马伯庸的长处。他的书多有历史背景,但不懂历史也不要紧,一样引人入胜。

这本书写的都是三国里的小人物,这些人物往往在正史中鲜有记载,马伯庸从一些只字片语、细枝末节中推论并加以想象,写成了这本不仅能自圆其说,还令人信服的“推理小说”。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人物,一个个感叹不已的故事,感觉每一个小故事都能演绎成一部电视剧!那叫一个曲折离奇啊!

说多了也怕剧透,还是亲自看看最好,入了马亲王的坑,就只能一部部看下去了。

《三国配角演义》读后感(四):从细枝末节中探寻真相 其乐无穷

《街亭》3.5分 脑洞大开的凿穿附会之作 前半部分马谡狱中罹患天花 急中生智 险中求生 后凭借五斗米教所设义庙自救重生并归来探案复仇 妥妥一网络爽文 像是冲出了悬崖边的马车 失去了控制一般 后半部分郭循对费祎的刺杀动机倒是分析演绎得合乎逻辑 可惜并非作者首创 总体也还值得一看; 《白帝城》5分,冠绝全本 最佳故事 一环扣一环 悬念丛生 跌宕起伏 拍成微电影绝对好看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关于简雍率领刘升之灵前继位的情节 简雍诚如一个老谋深算之人的话 不先想着控制诸葛亮反倒是履行无人认可的程序 着实本篇硬伤; 《官渡》3.5分 以第一人称视角叙写故事 留给人回味思考的空间最大 任峻因何而死 贾诩最后所说的是否是真话等; 《宛城》全书最弱 3分 宛城之战乃卞夫人设计阴谋是在太荒唐了 也没有证据曹操未遭伏兵 曹操手臂所中之箭与绝影马所受流矢可能就是张绣伏兵所为 毕竟以曹操未受致命伤而作为论据站不住脚 面对高速移动的物体 很难一箭穿心啊;《洛神赋》4分,推理皆是有理有据,但有一个无法回避的时间差硬伤 曹丕建安二十二年被立为世子(文中写作太子 应是误写)建安二十三年许都发生叛乱 曹操没有理由以未来发生的叛乱而否定建安二十二年的曹植。后文魏明帝曹睿身世真是细思恐极;

《三国新语》《步幸传》3分,是作者的黑色幽默,读来一乐。

《三国配角演义》读后感(五):这是我狭隘片面的读史视角

马伯庸这本小说的类型不太好界定,并不完全是虚构的纯文学创作,当然更不属于严肃的历史考据类图书,更像是满足作者个人爱好的一个有意思的尝试。因为题材独特,所以看之前要“摆正心态”,如果把它当成正儿八经的历史来读,一定会觉得作者在胡说八道,看得火冒三丈。但如果只当作茶余饭后的消遣,感受一下亲王神奇的脑洞,聊为一乐则又是本不错的书。

《三国配角演义》是一本短篇小说集,写了6篇关于三国时期配角的故事,这6篇都采用了同一个“套路”:从一段史实出发,以一段史实结束,中间部分则全是作者的自由发挥,用散碎的古籍史料搭配狂野的想象,推演出一个个逻辑可信、自圆其说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介于想象和真实之间,与其说是为了还原历史背后的真相,毋宁说是以真实的历史片段为支架,在大片的留白之间泼洒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演绎推理,过一把“历史侦探”瘾。马伯庸自己把《三国配角演义》定义为“可能的”历史小说,很精准。

以第一篇《街亭》为例,取材自家喻户晓的“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这个故事在人们心目中早已盖棺定论,但马伯庸从史料中觉出蹊跷,比如马谡的结局光是在《三国志》中就有三种不同的说法:被诸葛亮处斩、狱中死亡以及越狱逃跑。同样关于费祎被刺杀事件作者也觉得疑点多多,于是他把这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事件串联到一起,编出了一个复杂的阴谋论故事,有点像基督山伯爵式的复仇故事,马伯庸自己也说一开始准备给这篇起名为《街亭山伯爵》,又觉太恶趣味遂作罢。在历史上,街亭的失败是确定的,马谡被下令处死也是确定的,费祎被刺杀也是确定的,但这些史实事件之间是否有联系,又或背后有更多不为人知的故事,作者认为有很大的空间可以探讨。

其余5篇《白帝城之夜》《官渡杀人事件》《宛城惊变》《孔雀东南飞》《风雨洛神赋》也都是沿用同样的套路。马伯庸很会讲故事,情节安排引人入胜,画面感很强,所以才有这么多作品改变成影视剧。但如果你的初衷是从这本书中了解更多的史实,估计会大失所望,因为这本书原本就没有要给读者呈现史实的意思,你只会看到一个又一个缠绕在一起的历史谜团。但即使是当作一本纯粹的推理小说来看,很多地方的逻辑也有点牵强附会、捕风捉影,立论站不住脚。可以说无论从哪个角度切入,这应该都不算一本十分“成熟的小说,但这种不走寻常路的尝试真的很有意思,而且即便觉得很多地方在胡扯,但人家就是能自圆其说,还能摆出一大堆典籍佐证,让人十分佩服。

但作者为什么不去写三国的主角呢?

《三国演义》里有名有姓的人物有1200多位,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赵云、孙权、周瑜、曹操、吕布这些名字人们都如数家珍,还有像郭嘉、贾诩、荀彧、鲁肃、陆逊、马超、黄忠、典韦、许褚、夏侯渊、太史慈……这些谋臣名将也是家喻户晓,但是余者呢?似乎都面目模糊,乏善可陈。

不仅仅是三国,我们习惯于一提到历史,就会想到宏大叙事,历史都是关于大人物的风云际会和一些惊心动魄的大事件,目光也永远聚焦在那少数的时代骄子身上。挑水担柴的小人物,他们的喜怒哀乐无足轻重。

而只关注大历史,是件非常遗憾的事情。从宏观视角切入对于把握整体的历史脉络和骨骼是必要的,但过度抽象化会让人失去对历史的兴趣。譬如我自己,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认认真真学过几本历史教材,对我来说历史的意义不过是一道道试题,我从未想过那简单的一句课文或是一个正确答案背后是无数活生生的人亲历的生活。作为一名文科生,我竟从未对历史提起过兴趣。

对我来说,比起宏大叙事,历史的细节和背后的人性往往更能打动人心(也有可能是我格局不太行)。

人们总说,看待历史要保持“客观的态度,可什么是客观?谁的立场才是客观?比起试图保持完全公正的、置身事外的“客观”视角,倒不如以人性的视角、设身处地去看历史,反而更容易理解这些人的抉择和事件背后的动因。因为只有人性是千百年来唯一没变的东西。

黑格尔有句名言“历史给我们最大的教训就是我们从未在历史中吸取过任何教训”。同理也可得:历史的规律就是人们无法从历史中总结出任何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规律。不然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前车之鉴,却仍然有数不清的重蹈覆辙?因为人不是算法编程好的程序,面对重大人生选择时起决定作用的往往不是理智。忍不住假设一下,如果有人穿越回二千多年前,提前泄露了楚汉之争的结局,以项羽的骄傲和自负,他也未必会在鸿门宴上除掉刘邦;再假如有人提前告诉了唐玄宗有一天他会面临“此日六军同驻马”的凄惨绝境,他也未必会舍弃和杨贵妃的“当时七夕笑牵牛”……历史中有那么多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有那么多明知是错还一意孤行,今人以旁观者的视角来看,会替他们扼腕,但他们并不是傻子。

所以如果说从历史中汲取教训、总结经验和规律是一件非常有难度的事情,也不像想象中那“好使”。那么读史,还可以读什么呢?我觉得还可以读人,确切的说,是读人性和情感。这些在历史中真实存在过的无数的人,他们的喜怒哀乐、贪嗔戒痴一应俱全,今人所有的情感他们全部经历过。每当从冷冰冰的历史书中读到有共鸣的情感,我都会心有戚戚。比如看到古人在面对困境时,有的人被生活打趴下了,就会想“原来脆弱的不止我一个啊”,于是坦然接受了自己内心的“怂”;有的人被生活捶扁后又站起来了,就会油然生出一股勇气,觉得自己好像也可以。这些有血有肉的人让历史生动而鲜活,这些共鸣让我觉得历史离我并不远。这就是我读历史时非常狭隘片面的视角。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川下的每一涓细流,每一个水珠,他们大概一辈子也不会有机会站到川上,看不清时局,看不到脉络,也不知道自己会被潮流带向何方。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确实无足轻重,单调、乏味、枯燥,史官都不屑记载,无从下笔。但从更微观的角度来看,每个人的人生都是唯一真实的和全部的存在。

我很早就认清了自己是个胸无大志的人,最大的心愿就是早日退休。未来当我们的时代也成为历史,我就是个标准意义上每天挑水担柴(打卡搬砖)的“小人物”。但作为沧海中的一个小粟子,面对微不足道的一生,我还是会觉得“即使身处果壳之中,我仍是无限宇宙之王”。(搬出莎翁的话与你共勉)。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