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日本还能这么玩?的读后感大全

日本还能这么玩?的读后感大全

《日本还能这么玩?》是一本由孙婷著作,世界图书出版上海有限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18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日本还能这么玩?》读后感(一):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看这本之前刚刚看完上期的《奇葩大会》,里面高晓松对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的见解让我陷入了沉思。

他说,他觉得这个时代应该倒过来,因为这个时代读书比以前容易,以前能读书的人是很少很少的人,所以要先读书然后再行路。因为以前行路是个容易的事情,每个人都可以抬起脚走。但是到今天应该倒过来,叫做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因为其实每个人的感受,这个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周围是什么样子的,其实更重要。比你从书里读来的那些,故纸堆里读来的东西更重要。还是应该亲身去感受日益变化的这个世界,而读书什么时候都可以读,30岁可以读,40岁也可以读,而行路可不一样,20岁的时候勇敢的背着包走,30岁的时候开着车走,40岁的时候恨不得要被人抬着才能走,50岁的时候报个旅行团到处去拍照片,这个真的很不一样,所以他觉得个人感受一定要最先最先获得,尤其在这样的一个信息社会里,然后读书,行路的时候也可以读书,停下来的时候也可以读书…

听到这些话时,我想到的还有我的一个朋友,她就是一个先行路再读书的最佳示范,她先去看见并且同步感受到了再去找相关的书去深刻她的感受,以前我认为这样的方式多少有点莽撞,现在觉得不拖延的人生真的很酷。所以现在更流行的词应该改为“行知合一”,而不再是“知行合一”了吧。

《日本还能这么玩?》读后感(二):试着“独一无二”的旅行

我记得几年前第一次独自去日本时,尽管只打算去关西四个城市待半个月,可我前后大概购买和偷看了不下8本旅行攻略,但反反复复的大阪环球影城、奈良东大寺、大阪城,传统合影式的配图,内容的贫乏着实让人失望。于是我坚定了按照自己的兴趣规划行程、并视心情随机改变的策略,并在日常进行有倾向性的强化和拓展阅读,事实证明这种方式是非常令人愉悦的。无论是书中即提到的相对大众的兼六园、东照宫,还是相对小众的近江町市场、四万十川等地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本书给我吃了最直观的安利就是猫乡常滑和《东京物语》取景地之一的尾道。

自我认知比较模糊的人,通过旅行和阅读是帮助确立自我的绝佳方式。这点不仅仅是针对日本旅行。从个人感受来说,通过积累阅读体验,对西西里王国、神圣罗马帝国、医院骑士团、文艺复兴产生一定程度的认知,到南意大利、罗马、佛罗伦萨、汉堡、柏林等地独自行走,借助外部重新建立自我认知,如果没有之前的阅读经验,这种认知很可能停留于更加表面的层次,我个人甚至可能不会去亚琛和马其顿这种地方。

我算是日本情节比较浓厚那种人,无论在欧美的历史、文化里面沉醉多久,最后还是心心念念那个温和琐碎又冷峻的神奇岛国,这个充满了矛盾和偶然性的国家总是让我想要一次次的去亲身探索。我对日本最执着的东西可能是历史的影子和动漫的记忆,或许还有我第一次去就着了迷的摩天轮。

我仍对在日本旅行时的许多事情历历在目,寻找蛤御门,然后端详门上的弹孔,和路过的工作人员大爷讨论弹孔的真伪;在大阪城里看四百年前各藩运来的一块块城砖和茶茶秀赖自尽的地方,然后在丰国神社前发呆;在尾崎行雄纪念馆和樱田门之间寻找开国和攘夷的影子。这些都是差不多烂大街的经典景点,但随着了解得更深更加个人的感受也会更深。

后来为了大久保利通夜探东京青山公墓,为了日本开国跑到浦贺横须贺,为了井伊直政和浅井长政去到琵琶湖沿岸。如果没有EVA,箱根、大涌谷、芦之湖对于我可能也只不过是温泉和富士山。我总是想在去一个地方之前尽可能多的了解他,因为对于我这种普通人,许多地方也许一生只来得及去那么一次,所以尽量回来之后不留有什么缺憾吧。

知识和情怀会直接提升旅行的质量。不先从故纸堆中了解那里的人文历史的究竟经历过些什么的话,去到那里不停留在吃吃喝喝、打卡照相,我个人确实难以想象还能做些什么?从这个层面上来讲,我大概是通过建立优越感来强化自我认知的。

记得第一次走上摩天轮是在神户的Mosaic,那天晚上我在酒店里发现了对面的摩天轮,忽然想起了村上春树的《斯普特尼克恋人》,于是我走了上去,似乎真实感受到了敏的“分裂”。于是后来我追寻着摩天轮来到东京巨蛋、横滨港未来21、台场,但大阪的Hep five不行,可能那里人太多了吧。

神户Mosaic摩天轮

《日本还能这么玩?》读后感(三):旅行的意义

最初和kokomi相识于豆瓣,是因为关注到她在新西兰打工的经历,那时候的她已经在一篇篇的写打工旅行见闻。

后来才发现她和我一样,都因为喜爱日剧而对日本这个国度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不一样的是,她的学习能力和决心都非常强,不仅自学日语成功考出N1,还通过一趟趟的自由行成为了一个日本旅游达人。看着她自己租车穿越日本雪国走入森林深入地震地区,和当地人不断交流,一边旅行一边给我们发她在各地的感悟,深感佩服。

有一次我因为工作的关系采访过她,想请她聊聊当初新西兰打工的经历以及后来一些自由行的经验。当我问她有没有最难忘的一次旅行时,她跟我说,其实回想起来,那些在路上看过的风景都不算什么,往往是和小伙伴一起时,那些吃过的苦开怀过的笑历经过的险才是最动人最值得回味的部分。当时初试过几次自由行的我深以为然。

古之成大事者有三种境界,在我看来,旅行者也有三种境界:

第一层,去各种地标吃喝玩乐打卡游,这是目前国人最常见的旅游方式。

第二层,去尝试当地人的娱乐活动,吃当地人爱吃的美食逛当地人爱逛的景点,这是穷游、蚂蜂窝等一批大V倡导的旅行方式。

第三层,和当地人交流,融入他们的日常生活,更进一步理解他们的文化和思想。

在像台湾、香港这样自由行市场高度成熟的地区,提倡的是一种深入的体验,是第二层甚至第三层的高度,而非像大多数国人是去感受新奇的经历,仅止步于第一层。

所以在中文世界里,攻略书往往都是港台地区的强项。我在香港和台湾逛过书店,看到他们关于日本旅游方面的书可以细分好几个门类,满满当当好几个书架。我也发现我关注的好几个日本旅行博主都是来自台湾,且都出过好几本畅销的攻略书。

我曾感叹,什么时候大陆也能不再唯穷游马蜂窝照片为主的游记马首是瞻,而能有真正的旅行博主来好好的系统的介绍TA眼中的旅行地。

真的很高兴,kokomi来做这件事了,以她一贯的坚持,和勇气。

旅行经验可以累积,就像练武功一样,循序渐进然后融会贯通。

没什么经验的人,一开始无从下手,只能跟着别人的攻略来按部就班的走。走的多了,自然就摸到一些门道,那时候就可以开始走自己喜欢走的路了。

但是大家有必要都去追求这样的境界吗?

我的答案是,不一定。

可能我们从小被僵化的教育体制引导,做什么事都要求一个意义所在。

但其实,世界上哪有那么多意义可以探寻呢?即便是有,很多时候也是说不清道不明的。

你说你去旅行散心的,于是飞到另一个国家另一座城市,什么也不做,每天去海边发呆。

而像kokomi,她可能更偏重于历史文化,所以她会去学日语会去看日剧会去读日语原版书,去挖掘了解那些不起眼的角落,去体验更多未知的东西。

一定要说她的旅行更有意义吗?我看未必。

旅行,和读书看电影听音乐一样,都是很私人的一件事。说到底,你追求的和我追求的一不一样,根本不重要。

那重要的是什么呢?

我想,就像kokomi之前说的,那些路上的风景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留下来的回忆。

我们从小就诵读的那一句: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说的不正是去认识世界的道理吗?然而如果只是读书呆子的书,走木头人的路,又怎能认识世界呢?

只有当你的大脑开始感知开始思考,才是真正的读书和行走。

而当这些都融入你的生命历程之时,才能真正的去了解这个世界的复杂与多变。

经历也好,体验也罢,如果最后都能内化成你的一部分,那么怎样的形式又何必去计较呢?

卡尔维诺说,我们是谁?不就是我们获取过的经验、得到过的信息、阅读过的书、做过的梦的复合体吗?一个生命就是一部百科全书、一座图书馆、一份物品清单、一系列的风格,它可以不断地被重新排列,不断地被重新组合,以一切你可以想象到的方式。

生命的奇妙也在于,我的存在我认知的这个世界,和你的并不完全相同。

所以不要被意义束缚,尽情去感受去体验,以你自己的方式,也希望最后能得出属于你自己的思考。如果你还能做这样一本书,无论攻略也好游记也好,对后来的人有提点有帮助,我想那是最好的旅行的纪念品。

ps. 不会写书评,此篇为补上次采访kokomi后因其他因素未能发稿的遗憾。

《日本还能这么玩?》读后感(四):做自己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最近看到豆友的一段书评,大意是日本人对于面包的接受度很高,不仅仅作为早餐或甜点食用。普通顾客对于品质和审美也有自己的标准,连锁面包店不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因此个性化的面包店有存在的空间。反观中国,面包店同质化严重,都是出于不同程度地需要向“大众需求”妥协的结果。我们的社会允许我们花费长时间慢慢获取成功吗?换句话说,又有多少人能够熬过没有稳定收入的生活而不被焦虑打败呢?

“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在哪里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希望大家在看这本旅行书的时候,看到的不仅仅是320张实景照片和150份精选游记,而是八年来kokomi不向“大众需求”妥协,坚持探访小众景点和分享实用攻略的不懈努力。

你有没有经历过旅行前像打了鸡血,发誓要做出一份精彩的吃喝玩乐攻略,最后却以......告终?所以,认真玩下去这件事并没有想象的那么轻松。

2010年第一次日本跟团游,7天跑遍关东关西,在景点之间疲于奔命,却没有机会和当地人说一句话。决定学好日语,今后只去自由行。

2013年第一次日本自由行,在冲绳的雨季里一个人自驾环岛。见识到自驾的魅力后一发不可收拾,决定在2020年东京奥运会之前游遍日本。

2014年第二次日本自由行,在中部北陆的暴风雪中自驾,第一次领教到大自然的威力。

2015年第一张日本三年签,首站福岛,所见所闻打破了对灾区的不实传闻,也坚定了我一定要用自己的眼睛来看日本的决心。

2016-2017年以每三个月一次的频率,踏遍北海道、东北、关东、中部、关西、四国、中国、九州。

2018年开始运营kokomi的私旅行,以每月一次的频率,带领五位团员一起看日本。

目前已经“占领”41个都道府县,最后6个都道府县全部在2018年计划中,可以提前完成2020年前游遍日本的目标。

多年前办日本签证并没有现在那么方便,去旅行的费用也相对较高。所以2010年之后,我暂时中止了去日本旅行的计划,申请了新西兰打工旅行。这件看起来和日本、日语毫不沾边的事情,却帮我锻炼了日后来看最重要的技能。

首先,自驾的技能。在地广人稀的新西兰,没有车就跟没有脚一样,哪里也去不了,什么也干不了。所以我在拍卖行用2000纽币拍了一辆94年的honda,可能比很多豆友的年纪都大。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不断收到罚单。我开始反思自己的驾驶技术,重新考了新西兰驾照。从此,再也没有收到过罚单。同时,顺便在新西兰申请了国际驾照,帮我打开了全球自驾的大门。在公众号“kokomi的私旅行”回复“自驾”获得相关攻略。

其次,如何在陌生的国家旅行,并能应对突发事件,及跨文化交流。从登陆完全陌生的南太平洋岛国新西兰开始,我学会了使用lonely planet旅行圣经,学会了去各大论坛看别人的攻略,学会了去豆瓣小组讨论,学会了向当地人请教,来获得更多的旅行资讯。

当然计划只是计划,我还要兼顾规划旅行路线和活动,提高旅行效率,控制旅行费用和风险。在这之前我还是一个和大家一样朝九晚五坐在办公室里,做PPT,写报告,或翻译文件的外企小白领。

在新西兰的15个月里,为了降低旅行的费用,创造独一无二的旅行体验,可谓花了一番心思。我成了换宿--HELPX的常客,那是一种以劳动换取免费食宿的旅行方式,我可以住进当地人的家里,获得加入他们的生活工作的绝佳机会。这个经验变成后来我在日本偏好选择住民宿的缘由。在公众号“kokomi的私旅行”回复“换宿”获得相关攻略。

话题回到日本。2013年当我第一次申请到日本自由行签证后,我去了冲绳,那个时候的我日语不好,和当地人交流非常吃力。以此为契机,我开始疯狂学习日语。最终用了一年时间,通过了日语一级。攻略在此

然后,我还不死心,应聘了一家日企的营业(销售)岗位,工作了半年。总算突破了听说读写的障碍。这践行了我秉持的“不但要学习,还要带薪学习”的宗旨。那期间像《半泽直树》一样狗血的剧情天天上演,我把它总结成了《日企工作潜规则》。

自从创立了“kokomi的私旅行”,把旅行变成工作后,每年去日本12次+,约100天。

你肯定想问,我去过日本这么多地方,哪里最好玩啊?这就是大家需要在书中找到的答案。只要做好功课,除了东京大阪京都,还有很多值得探索的地方。

随手举几个例子。如果爱看日剧,可以去取景地巡礼,岩手县《小森林》,北海道《情书》,濑户内海小豆岛《为了N》,爱媛县《东京爱情故事》,岐阜县《你的名字》,京都《春宵苦短,少女前进吧》。在我的公众号回复“取景地”获得更多信息。

如果你喜欢体验,可以去观光工厂和农场。例如九州酿醋厂,萨摩烧酒厂,山梨县葡萄园,青森苹果园,新泻县清酒厂,冲绳黑糖工厂,新泻县鲑鱼工厂,北海道威士忌工厂。日本人把参观学习叫做“见学”,在我的公众号回复“见学”获得更多信息。

如果你对宗教感兴趣,可以去四国88灵场遍路,参与1200公里的朝圣之旅。去高野山宿坊(寺庙住宿),小小的镇上有117座寺庙,感受一把《帅气和尚爱上我》的生活。在我的公众号回复“民宿”获得更多信息。

如果你热爱传统手工艺,可以去九州有田参观陶瓷工厂还能淘宝,去岐阜县美浓参观和纸美术馆,去岩手县盛冈看铁器匠人工作,去富山县的玻璃工坊亲手制作多彩玻璃杯。

如果你是个吃货,那么日本各地的海鲜早市和传统市场,绝对不能错过。去产地吃,去市场吃,去超市里买来做了吃。日本的消费真的像传说的那么贵吗?在我的公众号回复“美食”获得更多信息。

听说每个月只需要工作8天?去旅行还能赚钱?

实际上呢?

kokomi身兼私旅行客服+销售+行程设计+酒店预订+司机+翻译+导游+地陪+文案+摄影+编辑+财务,至少12个工种于一身,被逼自学了十八般武艺。

在不出行的时间并没有大家想象的惬意,需要回复大量的咨询问题,准备即将出发的旅行,或开发未来几个月的行程。

在外企的工作经验,在新西兰打工旅行的经历,坚持在豆瓣上分享游记,看似毫不相关的事件,转化成现在的综合工作能力。没有任何一个学校能够完整教授成为旅游定制师的课程,重点在于不断尝试,挑战极限。

最后,不管你是打算自由行,还是立志成为旅行定制师,都推荐这部干货满满的新书,让我们在旅行的路上相遇。

在正常渠道新书上架前,出版社特准备了100本福利预售,邀请各位豆友先睹为快。

预售时间:2018年4月19日--4月26日

预售链接:https://weidian.com/item.html?itemID=2268179563

《日本还能这么玩?》读后感(五):住过100个陌生人的家,旅行对我来说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似乎很难用一句话来概括kokomi的旅行经历。

在豆瓣账号上,她给自己写的简介是“新西兰打工旅行毕业生”。

在她的旅行书《日本还能这么玩》的封面上,最吸引人打开看一看的注解是那句“从不会日语到走遍日本”。

在和她一起旅行过的朋友口中,她是能带你打卡日剧取景地,也能带你去“日本景德镇”淘宝的“私旅行团长”。

8年前,在“打工旅行”“间隔年”“民宿”“B&B”这些字眼还只是极少一部分人输入法里的常用词汇时,kokomi辞去了稳定的外企工作,拿着“凭运气申请到的”新西兰打工签证,开始了为期一年的南半球gap year。

那份签证提供的仅仅是合法居留和合法打工的机会,并不负责提供具体工作及住宿。于是,kokomi选择了“打工换宿,顺便旅行”的方式去度过这一年。

新西兰的美是随手就能拍出明信片效果的程度,但在kokomi眼中,尽量以一个参与者而非观光者的身份去触摸当地人的生活,才是她此行最大的乐趣所在。

新西兰Tangariro National Park

接受打工换宿请求的房东各有各的生活方式,提供给她的工作内容也各不相同:她试过在拥有9000只鸡的养鸡场学习养鸡,也试过在农场种番茄、种樱桃、种牛油果、种藏红花等等。有的主人安排她给花园锄草,给木柱子涂油漆,给玫瑰花剪枝,或是清洗外墙玻璃和屋顶。

养鸡场主人为了欢迎她,特意买了一面中国国旗

有一次,她遇到一位热爱社交的女主人把家里的英式庄园租给别人举办品酒大会,于是装饰帐篷、搬桌椅、准备茶点、服务客人、收拾餐具之类都成了她的工作内容。

“那些英式餐具花色太多了,洗了以后要把同花色的找出来,放一个桌子上,太考验耐心和眼力了。”

在英式庄园准备品酒会下午茶

还有一次,她住在一位“世界阿拉伯马耐力大赛”冠军的家里,在拥有60匹马、40头和牛、10只孔雀和3窝龙猫的农场负责饲养和牛。

“主人是个单亲爸爸,一个人打理不过来,好多篱笆坏了,都没有修。和牛们就自己跨过篱笆,走到干草垛里去吃干草buffet。赶马就更好玩了,如果哪里草多了,我们就把马赶到那里,让它们吃一会儿,就不需要锄草了。”

“阿拉伯马耐力大赛”世界冠军家里的马、和牛

尽管大多数工作内容更偏向体力劳动,但kokomi觉得,打工换宿的方式使她比普通旅行者更真切地感受到了当地人的生活状态,“他们让我做的工作,其实就是平时他们自己的状态。他们利用大自然的资源去养活自己,同时也懂得享受大自然,不会觉得种花锄草就一定比坐在办公室里工作要低级一些。

新西兰的有趣经历使她对“住在陌生人的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自学日语并通过了国际一级能力测试之后,kokomi开始将旅行目的地更多地聚焦于自己非常喜欢的日本。“在日本我基本上不住酒店,住的都是民宿,因为感觉这样更有趣,更贴近他们的生活。”

有一次,她申请到了一家“沙发客”(作者注:“沙发客”一词源自一个名为Couchsurfing的全球自助游网站,通常是以邮件申请的形式获得在异国旅行时免费睡房东家沙发的机会)。为了不给房东添麻烦,入住当天她在外面吃完晚饭才抵达房东家。

意外的是,房东老爷爷做了一桌子菜在等她吃饭,“因为他一个人住,也没有子女,所以通过沙发客的形式希望能多和外界接触,多了解一些新鲜事。大多数沙发客都是不会日语的,他年纪那么大了,也会尽力用并不流畅的英语去和他们沟通。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这样状态的老人,心里挺触动的。”

在最近的一次旅行中,kokomi来到了日本的妙高高原,住进一间开满绣球花的民宿。一进门,她就被满墙的手绘明信片吸引了。

“我问女主人是她买来收集的吗,她说不是,都是她自己画的。之前她母亲生病,但因为自己要照料这家已经开了十几年的民宿,没办法陪在母亲身边,所以就每天画一张明信片,记录下自己的生活、感想和想对母亲说的话——相当于每天给她写一封信吧。一画就是两年,后来数了数,有660张。”

或许很多人觉得旅行是疲惫生活中的一种调剂,但在住过100个陌生人的家之后,kokomi越发觉得,旅行对她来说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正如平时生活中看到的那样,她在旅行时也会看见当地人的各种生活状态,有美好的,也会有不太美好的,但都是非常真实的。比如她发现每个国家的独居老人都是很渴望交流的,比如新西兰的单亲爸爸会收到一本《离婚父母指导手册》,比如也不是所有日本人的家里都收拾得井井有条、干干净净……

“可能这就是我喜欢住民宿的原因吧,这些生动的、鲜活的东西,是住在传统酒店感受不到的。生活本来就充满了美好和不美好的部分,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去消解那些不美好,然后用力感受那些美好。”

图片来源|kokomi

往期人物

包文山:自在才是设计本来的样子

设计师坏宝:我做的设计,上不了封面

琦殿三十岁:无需她说“请”,你自会说她“美”

八月:自此开始相信永远,以及永远不会改变

波西:单亲妈妈、摄影师、47岁的独立女性:我接受全部真实的自己

路明:37岁,依旧听命于年少时的承诺和誓言

雯子:离开了他,我开始了自己的别样年华

七爷:我的目标是收集地球上447座海拔7000米级别的雪山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