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我年轻时的朋友》读后感1000字

《我年轻时的朋友》读后感1000字

《我年轻时的朋友》是一本由[加] 艾丽丝·门罗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30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年轻时的朋友》读后感(一):一些想法

阅读门罗可能只是巧合。

下面写的很乱。

第一篇《我年轻时的朋友》,“我”是个很让人迷惑的视角,不是作者本人,也不是上帝视角,“我”是女主人公弗洛拉的朋友——“我“的母亲的女儿。”卡梅伦派“,嗯哼,是种象征?《五点》出轨篇,玛丽亚是故事中的故事。《门斯特河》看了两遍,这是有个人翻看报纸,根据从前的新闻,编的故事??有毒,小说居然可以这样写?!.......

腻烦了卡佛式的简洁,阅读门罗的小说有种小说就该是这样的感觉。有基本的故事,性格迥异的人物,情节的转折,很多的说教,不像传统小说的说教,而是以人物的口吻讲的充满偏见的——意见?观点?文学作为艺术存在就好了。

小说的结构,其实是我不太愿意去了解的一块,太二十世纪了,好多二十世纪以前的小说我还没看过呢!

《我年轻时的朋友》读后感(二):也许,你们从来没有快乐过

但是她激烈的说,没有,从来没有。她说,我从来没有快乐过。

门罗的这本小说里有种浓郁的已婚中年妇女的气息,当然,文艺已婚中年妇女的气息,因着年轻无知的时候,渴望身份认同,草草的结了婚。然后,开始等待婚姻的崩坏,有些人原本是不清楚的,如同迅速的爱上一个人一样,倏的,就知道自己的婚姻坏了……

男人的面孔都是符号化的,无论他怎样被描述,都是一种代号。你,或你,或他,是谁都不重要,爱上谁也不重要,甚至于爱上与否也不重要,重要的是,那种婚姻中,莫可名状的疲倦。

啊~生活,连仅有的一点欢愉都要拿走了似的,那种深刻又无力的哀伤,弥漫开来,仿佛,仿佛我在森林深处看到的大雾,渗透到骨头里,冷,且无法看透。

非常喜欢那些出轨主妇的小片段,她们,貌似平静下来,生活里闪着光,那些假象,只有让人更深的坠落,找不到生活的重心。

我跟Y先生说,我是个有点歇斯底里的中年妇女。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一点,让我格外的喜欢这本书。

《我年轻时的朋友》读后感(三):其实并不关男人的事--读《假发时间》后感

坐标单向空间,入秋的天气很好,午后非常适合读故事,找了喜欢的门罗作品来读。

《假发时间》是这本书的最后一个故事,也是我最喜欢的一个。

虽然标题是那个处理丈夫出轨的情节代号,实际上是两个小镇女孩的成长故事,从未成年一直到近五十岁。过程围绕男人,但其实并不关男人的事。

两个姑娘安妮塔和玛格特,家境差不多,所以两人能成为好朋友。但女生的友谊从来都是含有比较成分的(全世界都如此),安妮塔觉得玛格特家庭不体面而她本人却极力掩饰,玛虽外向较受欢迎但却没自己漂亮。通过比较的平衡性,才能彼此放心地成为朋友(张爱玲也描述过)。

成长过程中的最大失落并不在于暗恋对象被朋友得手,而是证实自己没有朋友有魅力,被比下去了。得知玛格特成为丑闻女主角,安妮塔竟然会有羡慕之情,青春期女孩的情感就是这样,看不起又偷偷羡慕那些“坏女孩”。

当然,女孩们长大,对待爱情和家庭又完全不同。两种生活态度,无出意外所以无需细说。不过,我对安妮塔的代入感更强一点,“坏女孩”玛格特扔掉爱情换得的豪华生活,揭开来龙来,并不值得羡慕。

另外,这个故事里穿插着写到安妮塔的母亲,小心本分地生活,但是内心深处依然憧憬自己可以做一次主角,渴望可以吸引周围人的目光。甚至也会嫉妒女儿或女儿的朋友,不可思议,也在情理之中。因为,这就是女人呀,即使成为了妈妈、祖母,也仍然是女人。

《我年轻时的朋友》读后感(四):《我年轻时的朋友》:一座小城,生活其中的女人

威廉·福克纳以来,小说家大多专注于经营一处想象的地方,比如莫言的高密东北乡,同样,艾丽丝·门罗,这位二零一三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终生所写的,始终是小城中的女人,以至于不耐心的读者难免生疑,门罗是否在自我重复。小说终究是一门理解和阐释的艺术,而非精确的科学,至于人这般复杂的生物,即便穷尽此生,能说洞察者仍少之又少。因此,缺乏野心的门罗,其实有着大大的野心。

门罗以中、短篇小说——在英语中都是“stories”,区别于长篇小说“novel”——闻名于世,而熟悉它们与长篇小说的区别的读者,想必对两种体裁的书写要求了然于胸。中、短篇小说,不同于可以文火慢炖的长篇小说,煎炒膨胀,考察的尽是分分钟的功夫,一旦火候不到位,或是过度,再好的题材、再好的原型人物,只怕都付诸流水。这或许解释了为何以长篇小说著称的作家人数众多,而堪称中、短篇小说的圣手或大家,寥寥无几,十个指头能够数清。

自处女作《快乐影子之舞》起,门罗便致力于塑造她的那座小城,各式各样女人生活其中。小城不甚繁华,却也不至于太显破败,但大抵默默无闻。而在《我年轻时的朋友》中,门罗仍没有走出这座小城,她笔下的女主人公,同样如此。无论是忍让一生、受辱一生的弗洛拉(《我年轻时的朋友》),还是不知违背伦理的爱恋终将走向何处的布兰达(《五点》),抑或是为本地报纸所“窥伺”、真实生活永远成谜的女诗人阿尔梅达·罗斯(《门斯特河》),她们都把自己的命运同小城栓在了一起。

小城的水土、气候,以及人情,毫无疑问滋养了她们,如烤肉、冷冻鱼和蔬菜养育了黑兹尔、安托瓦内特(《抓住我,别让我走》),如烤土豆、烤猪肉总是芭芭拉饭桌上的佳肴(《橘子和苹果》),喜欢食用“特制午饭”——脱脂牛奶、麦芽,以及“在搅拌机里打碎的香蕉”的琼(《善良和怜悯》)。但小城更独特的意义在于,它构成了她们生命中不可重复的珍贵记忆的要素,尽管这份记忆,并非纯粹充满愉悦和笑声;子女与父母、丈夫与妻子、朋友与朋友,一边结成亲密关系甚至越过界限,一边不断相互产生摩擦。

而与此同时,小城又构成了对她们的限制因素,不止在于地理意义层面,还在于,它让她们的人生选择,变得极其单一、乏味、充满悔恨,不堪承受。无论是恋爱,还是择偶、结婚、生育,她们都被束缚在甚是有限的范围内,同时还最容易遭受舆论的指摘,比如《门斯特河》中的阿尔梅达·罗斯。偶然的不伦恋爱(如《五点》中那般)能够带给她们的,只是暂时的沉醉与享乐,终究无法将自我完全托付,直至下一次轮回重新上演。

过度强调小城带来的劣势是危险的,夸大它的滋养功能,同样如此。在某种程度上,小城,繁华都市,抑或乡村世界,都有自己内在固有的对立属性,生活其中的人们,大多难以避开。因此,小城之小,恰恰成就了门罗的朴素试验:对人性深度的发掘。她们,不是歇斯底里的女性,与常人一般有着平淡的愿望、羞涩的心理,同时还富有对获得救赎的渴望,尽管坚硬的现实永远让她们碰得头破血流,自己哂笑自己。

《我年轻时的朋友》读后感(五):心灵深处的澄清——漫谈艾丽丝•门罗的《青年时代的朋友》

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名单公布后,“当代短篇小说大师”艾丽丝·门罗引起中国文学界的广泛关注,《西部》2014年第1期“周边”栏目为读者精心打造了“门罗小辑”, 刊有艾丽丝•门罗1990年发表的、被她本人评价为“来自心灵最深处”的短篇小说《青年时代的朋友》,两篇关于门罗的访谈,以及门罗50岁那年写的中国游记,另有赵庆庆撰写的门罗漫记《像海狸一样勤奋和坚守》。

瑞典文学院认为艾丽丝•门罗的作品“情节细腻、文风透彻、带有心理现实主义特色”。《青年时代的朋友》完美地阐释、印证了这一评价。它的奇妙之处还在于,通过讲述两次遭人遗弃的弗劳拉在一位朋友心目中的回忆,这位朋友的叙述也受到自己的女儿对弗劳拉看法的影响,使得弗劳拉悲伤的故事投射出这对母女的思想和情感。母亲眼中的弗劳拉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一个忍受背叛和不忠,一个一再宽容和退让、从不抱怨的人”,她愉快地做着一样样活计,打扫房间,清理牛棚,十年如一日照顾重病的妹妹。之后,妹妹病故后,前未婚夫、妹夫罗伯特竟出人意料地与一位自负的护士结了婚,并最终完全拥有了格里夫斯农场。弗劳拉被迫搬离自己的家园,但并没有心生怨怼,反而对罗伯特夫妇满心关怀。

而在女儿的故事中,弗劳拉却成了一个邪恶的人物。因为在女儿看来,弗劳拉吃了苦头反以自己的宽容为欢喜,并暗中察看着妹妹埃利生活的不幸,以相隔一墙的妹妹夫妇的痛苦取乐。最终,弗劳拉被不知羞耻的护士夺去家园,默默死去。

艾丽丝•门罗采用“第二人称”叙述视角,这在叙事性文学作品中很少见到。她将真实的“弗劳拉”隐含在朋友母女两代人对 “爱与情”的观点中,对婚姻之外的男女之情,母亲那一代人觉得表示反感和义愤才算合乎情理,而女儿对自由爱情的渴望却强烈执着,即使埃利的灾难也无法打消她对爱情的追求。

《纽约时报》的评论认为,门罗的小说总是清醒地认识到认知能力的主观性,以及记忆对现实的各种丰富多彩的影响。《青年时代的朋友》中的母女二人对弗劳拉的认知,恰恰体现了这一点,在此基础上产生的观念上的冲突,也让小说更加引人入胜。

小说多次描述记忆对现实的各种丰富多彩的影响:女儿在梦中和已去世几十年、关系紧张的母亲相互达成谅解;在母亲的回忆中正当年的弗劳拉精神焕发的形象多次在读者眼前重现;女儿忆弗劳拉后,幻想出自己与离开家园的弗劳拉在小镇上相遇,她与弗劳拉交谈,甚至看到弗劳拉“微笑中有一丝嘲弄和微微自持的怨恨和厌倦”。

门罗叙事独具匠心之处还在于,打乱时空的顺序,却能将故事的来龙去脉交代得清清楚楚,几笔勾勒出所有人物的的生平,没有预设的伏笔,转折却也不显突兀,尽显“命运”的不确定性。就是在这种种不确定中,人的心灵却被照得通透。

《青年时代的朋友》中,门罗尽力写出每个人心中的真相,试图弄明白“不幸的事”怎样发生、为什么发生。这也佐证了门罗在访谈中所言:“作家就是花费生命去澄清事件,并把它记录在纸上,让他人去读。”于我们读者,所要达到的效果,便是叩问自己对人与事的认知。(文章为原创)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