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不可说》影评摘抄

《不可说》影评摘抄

《不可说》是一部由李伦 / 马腾 / 杨瑞春执导,王诺诺 / 吴晓辰 / 陈晓楠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以下这些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不可说》影评(一):整容美女VS天然美女

感觉这个特别节目有点高开低走,与《和陌生人说话》不同的是没有了台本、和主持人的引导,那就很看两个人的状态。

第一期《颜值》的两位小姐姐就很好,因为她们才是所谓的观点完全对立,并且两个人都愿意说、愿意提问,而且会聊到很多很深入的问题。弹幕很多人在说王诺诺虚伪、更喜欢吴晓辰,但是我觉得她们俩本质很像,只是一个追求的是某些思想(她的作品)上的极致、一个追求的是外貌上的极致。王诺诺觉得相貌虚幻,但是其实她也对自己的相貌有自己的追求,我觉得这不是虚伪,而是在思想上追求足够之后在另一个方面继续追求,只是吴晓辰的追求超过了她能接受的度。而且我觉得她们俩的交流其实确实会给彼此带来很深的影响。这一期是我会愿意反复看的一期,而且剪辑清晰、主线明确。

后面几期我觉得多少有些尴尬的部分,而且看了题目我都不太理解这期讨论的主线。

《癌症》看完,我都不太理解两个人观点对立在哪里?一个走向结束,一个带来新生?然后两个人聊得就有点尴尬,不过这种涉及生老病死的话题都很难启齿吧!

《暴富》我没太理解冲浪帅哥的人生经历喝追求,可能比较多的还是冲浪帅哥在问暴发户。两个人的生活层次、教育背景和生长环境确实差别很大,但这个话题感觉没聊得下去,也没聊得很深入。也许就让我更深入理解了“门当户对”这个词吧!

《丁克》我直接看睡着,因为主线、剪辑、他们讨论的问题都有些凌乱。不过特别节目有一期做到极致,也足够了~

《不可说》影评(二):失去主持人的谈话节目会失控吗?

刚开始听到这档节目的模式时,小惊喜了一下。真的是很新颖的想法,当两个生活环境和观念完全不同的人面对面的坐在一档访谈节目里,没有主持人,他们会开始一场什么形式的聊天。在摄像头前面的他们会捍卫自己的观点,不顾一切的为自己辩论,或者攻击对方吗?太多的不可测行为,这些是吸引我来看这节目的亮点。 围绕着四个不同的主题,整容,癌症,暴富和丁克。唯一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癌症这一期,其他几期可以说做得相当失败。年轻的癌症患者坐在健康却困惑着的人们对面,他们对于生命的理解是玻璃般透彻的。当正常人担心着丈夫出轨的时候,她们只渴望能拥有一段真挚的感情。这段感情有多长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在一起的快乐时光。当生命的结束尽在眼前的时候,人对于事物的要求会回到原始的状态。不要金钱和权力,但是亲人一句话或者一个理解的微笑,就能够让他们的生命重新焕发温暖。大家急着去钓金龟婿,想着彻夜暴富的时候,都忽略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就是给予和收获。

为什么说其他几个话题做得失败,是因为有些嘉宾因为成见而撒谎,或者急着给自己做广告,这就使谈话性节目失去了本身意义。比如暴富这一集,真正拥有财富的嘉宾对靠拆迁款暴富,之后负债几十万的对面嘉宾明显的不屑一顾,夸夸而谈。又比如整容这一集,百度女神想要将话题引入深刻思考,证明自己学历高,牛津毕业,但是对方就是个肤浅的整容女,没办法深度思考。缺少了住持人的引导,嘉宾们因为各种原因钻牛角尖,没能探讨主题本身引发的思考。而且剪辑师这个时候后来偷龙换凤,企图用连连看的方法来创造话题和看点。最后不过是在蒙骗观众(比如丁克这一集众多嘉宾的混剪)。

说到底,这一档节目虽然说在探新,到最后却只是证实了主持人在谈话节目中的的重要性。

《不可说》影评(三):玩都玩不了一辈子,你干什么能干一辈子

作为主持人也作为专业人士,陈晓楠主动退出谈话,让两个看似观点迥异的人面对面地从陌生开始交流,以观察,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一共四集,分别针对“颜值”“暴富”“癌症”“丁克”作为主题切入,我最深切的感受其实是辩证统一。

01 颜值

热爱整容的整容公司老板与知乎上高学历的学霸,带着这样的标签介绍,似乎很容易让观众预先存在一个刻板印象,但在整个谈话过程中,前者却始终非常从容,她的价值观非常开朗自然,反倒让我看到后者作为与我更为相近存在的不足之处。

其实她们很相像,学霸也不是不在意外貌,而更像是天然美女类型,小时候也一度因为颜值而受到格外的优待。但女强人类型的妈妈却认为这点是不值得提倡的,多番主动打击,让她不但慢慢失去对外貌的关注,也滋生出自卑心理。反而整容老板的妈妈本身就很热爱整容并在她十几岁的时候就带她去整容,让他一开始就觉得,整容是一件可以变美的好事,而由于整容,外貌确实更加美丽起来,也开始变得自信。作为一个孩子,她们都受到母亲及家庭环境影响颇深,而作为一个人,她们也当然都会通过与外界交流来判断自己,所以前者越发地向内去求索,追求更为艰深、历时性的东西,后者则更注重外在、当前。

我自己更偏向于后者,也就相应地对前者更感兴趣。说实话,我非常羡慕她能够很坦然地接受赞美,并因赞美而感到纯粹的快乐,相比而言,我像后者一样更纠结,警惕赞美——如果说面对整容者,我们可以质疑,如果外表的美丽终将随着时间消逝,爱你的人究竟爱的是什么的话,那么我也想问自己这样对知识、优秀孜孜以求的人,如果没有知识,我们还会认为自己值得被爱吗?我自己就有这样的强迫症,我的世界观是悲观的,我认为自己是一粒微不足道的尘埃,这可能会让我更为自由自在洒脱乐观地生活,所谓“乐观的悲观主义者”,但也让我很难与旁人建立关系,尤其是亲密关系,给自己非常大的压力,因为作为拥有渴望爱与被爱天性的人类,我认为我获取爱的途径只有一样,就是成为有目共睹的优秀,乃至极端一点的完美。当然,我的朋友们会给我很多爱与鼓励,他们的确可以在情感上给我一些温暖的力量,但是一旦我情绪平复,稍微不脆弱起来,我就会开始用理性分析,怀疑,并根据那些字句捏造一个“旁人眼中的我”作为假想敌。

记得我小时候也有那么一个爱美时期,或许也是刚刚萌发性别意识,开始有男生和你的关系变得有些不一样,那还是小学的时候。但我的爱美却被家长、老师视为洪水猛兽般,他们不是严词批评,如果是这样或许还会激起我的叛逆心,他们是阴阳怪气的,把那些偷偷喷香水化妆,穿着上精心设计的小心思与一些歪七扭八的事情联系起来。当然也不单是我,班级里最漂亮的那个女生不仅有着很多乱七八糟流言傍身,还有老师点名指责她上课玩弄头发,照小镜子,问她是想干嘛——我认为这些都是一种非常不健康的环境,初中就更甚地每个人的发型、衣服等等都要符合规范,而且是非常丑陋的规范。

如今,我是一个努力追求内在的人,可是我快乐吗?我当然是快乐的,但是这份快乐是一种别扭的快乐,是一种比较难达到的快乐。我享受着阅读一本书的快乐,享受着理解那些抽象概念的快乐,但是我却不敢停下求知的脚步。是的,不是我不愿与不想,究其根本,是我不敢。心理学上有一种心理叫做“心理补偿”——写作于我就是一株稻草,在最深渊处它救助我并予我以光芒,于是从此往后好像我就是凭借这株稻草来认识自己的,只有握有它,我才感到我是我,才感到我活着。这样的例子很多,非我自夸,很多极为优秀的人之所以优秀也皆因于此,但我想这也是很多优秀的人却很难快乐,或者说所定义的快乐与更为俗世意义上的快乐相差甚远的原因吧。

我真的渴望,中国的教育体制不要将青少年们那颗爱美的心,也是一颗自我意志的心压抑下去,这个世界需要我们先成为一个人,再追求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如此,优秀才有丰富多彩的呈现方式。

02 癌症

作为一个从小体弱多病,甚至经历过有生命危险手术的我来说,去医院虽然是家常便饭,却也是一件会格外恐慌的事。无数次将那些可怕的病、突然的病想象在自己身上,也一直有关注临终关怀这样的话题,爱与死,也是文学与艺术永恒的命题。

很残忍,一个七个月婴儿的母亲和一个22岁被确诊,到2018年已患病6年的乳腺癌患者之间的谈话。一面是生,一面是死,我设想了下,都想不出自己有没有勇气成为其中一个而坐在另一个的对面。有趣的是,癌症患者反而是更冷静的那个,宝妈是更慌乱的那个,前者不断在失去,在遗憾,但是她却冷静谈论生死,后者一直在得到,在拥有,可她却表示自己很恐慌,害怕失去。命运很无情,忘不了已逝的绝症患者程浩在知乎上借史铁生的话留言道“命运啊,休论公道”——癌症患者说,她知道自己的生命格外有限,起初她一直在学习去接受这件事,而后她开始思考要如何度过这些,虽然伴随病痛、死亡的威胁,然还是一天天在度过的时间。我自己也想过类似的问题,但不是在同一处境下,而是在我长大后,随着和姥姥姥爷这些我最爱最珍视的人相处的骤然减短,我开始在每次相处的时候感到焦虑——都说要珍惜,我也觉得要珍惜,然而,要怎么珍惜呢?时间要怎么被抓住呢?我还有什么更好的方式吗?好像到最后我只能承认,生命就是这样,生活就是这样。但我能够若此,面对自己的生死,自己的生命以及种种可能的受限,他们还可以如此坦然吗?我不知道。我很想在日后多接触这样的人,也很想真正去做临终关怀,虽然我很怕,每次看到急诊里那些挂着奇怪器材的场景都会受不了。

03 暴富

两个人,从外形就很大差异,一个是高学历北京土著,年纪轻轻的创业者,而后放弃一切去冲浪去玩音乐,扬言“玩都玩不了一辈子,你干什么能干一辈子”;另一个人则是家境平平学历也平平,却因为拆迁而获得千万金钱,一度挥霍,如今又跌入谷底,面临财务压力而做着凭借生意发财致富再度有钱的梦想。也非常奇怪的是,在所有的谈话中,我都本能的对和自己更为相像的存在持批判态度,而对另一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时常担心,在这样自己就坦言“我很自我,自私,个人色彩很强”的人物身上那些令人讨厌的特点,其实也在我自己身上生长——这当然是无比可能的,可是作为一个“自我,自私,个人色彩很强”的人来说,又有什么办法呢?

看似,自由青年更加“难得”——但因为我自己的态度与他相近,就反而觉得另一位的生活经历更令我好奇。当然,我也没有达到前者的高度,但我深信,只是时间问题。但是另一方则就像在一个我完全没经历过的世界里。我由此发现,果然是人在低谷时,最讨人喜欢。他虽然满口追名逐利,处处都是更为世俗的价值观与人生追求,却让我看到,他的从容、透彻与清晰、坦荡,他是脚踏实地生活在土地上的,而如果将我放在那里,那就不是要不要往上爬,追名逐利的问题,而是不甘心用爬的,不甘心受地球引力牵制的生活在地上的。这样的我们要感谢的首先是我们的家庭,给我们产生浮力的可能。

同时我也深知,有300元和有300万是不一样的,在人之下和人之上也是不一样的。比如我小时候总幻想自己一写成名(大概那时候韩寒郭敬明等影响太深),然而越长大我越畏惧被关注,倒也不是完全不想被关注,写作者与阅读者之间的交流还是很必要的,我的假象受众就是我自己和勺子,才有了一篇又一篇的文章。但是,我也受到过旁人的关注,老师的偏爱等,这些对我并非都是好的影响,比如初中的时候在朋友的夸耀下,我的字句会越来越斟酌而显得矫情粉饰,高中在老师的抬举下,我则常常习惯性炫耀文采般,堆叠上许多完全不必要的字句。后来很长一段时间,我只为自己而写作,这让我重新找到了初心——如果我最开始热爱写作,并且写得不错是因为我写的自由,按我所想的去写的话,那么为什么要丢掉这最可贵的品质呢?但这世界充满诱惑啊,经得住批评不容易,可有时经得住夸奖则更难,我也面临时间紧任务重,而感到自己被消耗得差不多,再无新灵感,又不好意思让对我有期待的人失望的时刻。这让我知道积累、厚积薄发的重要性,也让我想要不断警醒自己,有时候真的很难,被关注的时候,脑袋都是热的,客观的声音都会消失掉,快速的从你身上一遍遍筛去他们想要的,在这样的时候,能守住自己,才是真正的利害啊——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切记,切记。

04 丁克

我好像就渐渐地把“有孩子”这个选项排除在我的未来生活想象中了。视频中很有意思的是他们都不约而同聊到了自己的家庭,更有意思的是,无论是有孩子的,还是没孩子的,他们都谈到了原生家庭中带来的伤害,然而有人因此而犹疑,有人却因此更加坚定,有人因此选择不要孩子,有人因此选择再艰难险阻也要要孩子。

在不要孩子的一方里,很多点都是我的心声。比如我们本身没有一个做榜样的家庭、父母亲形象,这使得做父母这件自然而然、顺理成章的事情,在我们看来是一件不知如何着手以及充满太多未知的事情。比如由于敏感于童年时期的某份伤害,让我们其实更加了解孩子的心理,很难将他带入这个“不完美”的世界,很难确保自己能够做一个合格的父母,这是因为我们对孩子的爱与保护里,也多了一份给曾经自己的爱与保护。比如对小孩没有感觉,甚至会害怕小孩,尤其感到“孩子是个24小时的观察者”——这也是让我自己感到很恐怖的地方。我小时候就是这样一个观察者,从各种各样的蛛丝马迹中寻找答案,做一个沉默的不表态的,然而心思门清的孩子。并也据此对他们多有“瞧不上”——当然,我不是什么嫌贫爱富,而是因为看到他们的人格缺陷,比如我爸,他就是个非常软弱,缺乏主见也缺乏意志力的人,纵然他能够学习不错,拥有不错的专业成绩,并且还爱好写诗等等。但当我处于被观察地带时,似乎就变得难以接受起来。这世界上有人自然而然就能去做一件事,可我们好像就是那种,做一件事之前要不断思考,为什么要做这件事,非要想出来一个合理的、认同的答案,方才去做。

其中有一个人说,做100分的父母,很容易变怨妇,所以我做60分的就好。我很欣赏这份态度,但要这么去想,比“追求做100分父母”其实更难。所以我就一直在练习自己更加坚强,去面对可能比较孤单的老年生活——不过话又说回来,有了孩子的老人,也没见就比较不孤单不是吗?即使孩子孝顺,作为父母,不是也老想着不要给孩子添麻烦吗?所以,希望我国养老事业稳健发展!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