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鸢尾花》读后感锦集

《鸢尾花》读后感锦集

《鸢尾花》是一本由[德]赫尔曼·黑塞著作,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8,页数:17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鸢尾花》精选点评:

●长梦无多时

●大作家童话,很有意思的专题,值得一看

●封面好看

●睡前故事,看过就忘了……

●《鸢尾花》:他的梦,他孩童时做的梦也在那儿。他梦见自己走进花萼,整个世界跟在他身后漫步徐行,沉入藏在所有幻景背后的秘密之中。/安塞尔姆开始歌唱,他的路缓缓向下沉入家乡。 这一篇简直就是《乡愁》的文字版。黑塞的童话也不是给孩子看的,我算是明白他为什么自玻璃球游戏后就不写小说写童话了,这童话是追忆性的,是高山的黑鸟叫出的永恒,是永远也回不去的母亲的怀抱。

●文字封面以及设计都很美丽

●中午选读三本,最后这本黑塞竟然最是好看,每个短篇都抓人,辞藻华丽却不腻不泛,已臻化境

●校译校了一个月,每个故事都挺好看。

●非常喜欢。 记得幼时读童话,玩伴们大多喜欢《睡美人》、《白雪公主》、《灰姑娘》或者《长发公主》,我最喜欢《海的女儿》,现在才读到黑塞的童话故事,小时候怕是看不懂~

●《凡尔杜》最好

《鸢尾花》读后感(一):找寻心中的鸢尾花

在百度鸢尾花花语的时候,在植物之家网看到这样一段话:紫色鸢尾代表智慧、尊重,蓝色寓意着希望,而黄色鸢尾象征着激情,白色代表纯洁无暇。鸢尾花又被叫做帝王花,鸢尾花花色艳丽多彩,花期持久,每一种鸢尾花都有着独特的姿态。

我想这就是黑塞对人生的浪漫主义式寄语吧。黑塞一直给我一种日常的撕裂感,有的时候对世界绝望,有的时候对世界充满希望,但我想他的内心是温暖的吧,看他画的插画颜色都如此多彩暖调,正是如此所以他才会有这么多写给大人的童话吧。

第一篇矮人的安排倒让我挺惊喜的,在通勤路上看到,再遇到很多古怪事情后,看到他写:这是单调又穷苦的一生——智者为愚蠢的人服务,一出枯燥乏味的喜剧。不知道是自视甚高了,还是平常就在庸人自扰,反正是给了我安慰。因为我极度厌倦这个虚伪的世界,包装,名利,不做事的人确能得到很多。而且矮人的结局虽然也付出了自己的生命,但也报复了他人吧,算是一定的爽文吧。

奥古斯图斯里写的:他发现痛苦总伴随着开心的笑容,丧钟敲响的时候总有儿童的歌声,困境和卑劣旁总能发现善意,戏谑,慰藉和笑容。这我觉得就是黑塞极力想在撕裂感中展现出来的积极浪漫的一面。虽然现实也许如此,如果没有痛苦,就感受不到快乐的珍贵,任何感觉大概有对比才会真实吧。在一个虚构的被人人都喜欢的世界里堕落,在不被人人喜欢的真实里重生。不知道黑塞是在安慰自己,还是发自内心的认同这点。

黑塞在书中也无数次地提起了山和树的意象。象征着永恒的山和树孤独悲寂走向毁灭,是变化,是交流让山和树存活。还好我本来就不喜欢永恒,如果人能永生真的对我来说太痛苦了,正是因为知道没有永生才能去用力活此生。变化倒确实是,一成不变的生活让人麻木,人都需要变化带来的刺激感。而交流,我最近也意识到了,交流真的渡人亦渡己,它让我消除偏见,寻求共鸣,甚至找到解决方法。它让我对一些人幻灭,可以心安理得把他们当工具人,也看到一些人的真心和热心,得到力量。

另外,黑塞也在书中阐述了生死,人性等等话题。过两天慢慢写。

《鸢尾花》读后感(二):《侏儒》与《蓝指》

读到陕师大出版社“大作家童话系列”《鸢尾花》中收录的《侏儒》时,忍不住惊跳起来。

终于知道丁冰的《蓝指》脱胎于一个怎样的故事。

《侏儒》中的爱与恨有多强烈,《蓝指》中的爱与恨就有多悲伤。

在故事中,侏儒怀中紧拥着他唯一可以爱的存在,他对小狗的爱不亚于也不低于任何人的爱,在爱中,众生平等,价值同等,因此若轻视并轻易将其碎裂,必将遭受严惩——哪怕是以生命为代价,讽刺的戳破了“爱之水”的谎话。

在漫画中,侏儒爱的已经不可言不可说,那双手上层层缠绕着蓝色烙印,记录着已被深锁的罪行——他试图以“爱之水”断绝过去,一再挣脱爱的枷锁,以此证明面具背后的真实是多么幽暗的深渊,却只证明了他才是爱得最多的那一个。

至今仍记得,那场陆地的婚礼,海洋的祭祀。

威尼斯的阳光明媚。

男人和女人在神的见证下订立誓约。

远远近近,捉不住的幸福。

笼罩着光,就神圣了吗?

在上帝面前的誓言,像天使的翅膀一样苍白。

美丽的小姐相信了“爱之水”,却因此失去了她的爱人与侏儒。

爱而不得,每个人都是。“爱之水”,多么讽刺。这样的结局,在《侏儒》与《蓝指》中皆是如此。爱是一场美梦,人总是会做梦的,可梦与真实之间存有天堑,人无翅膀,不可飞过。于是悖论便如此形成了——因为爱的存在,梦才不可企及。

故事的结局因此带了一个问号:无人知晓“爱之水”味道的来源,那蓝色的水滴,到底来源于希望,还是心碎?它包裹的,究竟是海洋,还是眼泪?

爱可以自由,却换不来自由。絮果兰因,现业谁深?情深不寿,众生皆苦,纵使最终会通向一场悲剧,却从一开始就无法阻止选择那个错误。现代人如此聪明,往往试图以各种方式回避爱之失误。但生活中存在着阅读,只要翻开了书,总会遇到一场爱的错误。这错误如此美丽,深深打动了读者的心。这错误带来隐痛,让人想起自己曾隐藏起的初衷。于是“爱之水”的魔力在纸上得以发挥,谎言升华为神话,梦也开出了花。

感谢《侏儒》,如果没有这个故事,或许就不会有《蓝指》。魔法与传说,在时间中纷纷消逝成泡沫,最终在海水里融化了那畸形的躯体,不仅是手指,连眼睛、头发、曾跳动的心……都成了美丽的蓝色。

《鸢尾花》读后感(三):归乡

这本《鸢尾花》不是给常人看的童话,它们涉及的不是是世俗生活,而是求道的过程。黑塞在故事中运用了许多化身。关注黑塞的中文出版作品的朋友在阅读这本书之时,将会感到熟悉,童书里讲述的人物在其他小说中已有痕迹。遗憾的是,我并不知道这些童话的完成时间,也就无从从时间线上说明,两者的影响序列究竟如何。

九个故事,暂且用“归乡”将其串联。

“归乡”表明追寻心灵平静的欲念,重要手段是流浪,背后的支撑是爱与牺牲。

童书中的人们探索一种无法描述的平和,到底是什么样的平和他们在流浪之时并没有准确的定义。他们只知道不断地往前走,但在这种带着强烈贪婪的目标念头指导下,他们是否已经丢弃了平和呢?《诗人》里韩复找寻完美的诗,《笛梦》中的“我”不断前行,《鸢尾花》里的安塞尔姆最终回到童年的那种平静,《凡尔杜》中的大山以为自己可以化作永恒……他们如此笃定自己目标的可实现性,如此看向前方、目不斜视,最终在自己的结局中发现:大梦一场般的人生真谛以及《欧洲人》里的质疑的理性是否完美。

我们都在世间流浪,何处是吾乡?

“戈文达深鞠一躬,泪水情不自禁地淌下他那苍老的脸庞,而他却浑然不知,就像有一把火在他心中点燃了最亲密之爱与最谦恭之敬的情感。他深深地鞠躬,一躬到地,向端坐不动的席特哈尔塔敬礼,席特哈尔塔的笑容让他忆起了自己一生中曾经爱过的一切,忆起了自己一生中认为宝贵和神圣的一切(黑塞《悉达多》)。”

黑塞在书里提出的有意义的是“去爱”的人生,如同《悉达多》的结尾,求道的戈文达并未将情感作为追求终极的阻碍,反而将其化为人生的内涵与内心的温暖。《奥古斯图斯》的主人翁在体验践踏别人爱的空虚人生后,终于走到了去爱而不求回报的道路。去爱,能打开我们的心,品尝人间的阳光。

值得注意的是,黑塞在童话中有一直为爱牺牲的人,《侏儒》的主角是,《诗人》里韩复的家人与未婚妻是,《笛梦》布丽吉特是。他们或用爱点燃自己的人生,或别人照亮的岁月。

《凡尔杜》中的大山见证人事变迁,隐约的回忆让它不忘过往,终于它迎来了新的许愿时刻:“在它许愿时,所有的折磨离它而去,它不必回忆遥远的、失不复得的事物,令它痛苦的一切都离开它而去了。大山与大地一同塌陷,曾经是凡尔杜的地方,汹涌着无垠的海洋。海上,太阳与星辰交替运行。”

这里,我想到——“寂灭为乐”。

P. S.:如果读者将“寂灭”作为一种消极解,就是没看清楚我前文的提及。另,《艰难的路》太特殊了,意向用得简单又复杂,便没讲。

《鸢尾花》读后感(四):赠我一场童年梦

原谅我没有打满分,不是因为这本书不够好,而是因为阅读他需要阅历、耐心以及一份审视自我的心境,这样的童话对于儿童来说太过深厚,即使对于成人读者也需要充裕的空闲——而这也是这个时代最缺少的东西。

在春节的假期里宅了两天读完作品,配合着泡完了三杯茶,有时候觉得黑塞的文字就像这茶水,开始是青绿色的,充满新鲜和惊喜;等他渐渐地淀下去,渐渐地凉成了浅黄色,回味就出来了。

童话集《鸢尾花》有着和安徒生作品相类似的质地。书页间丰沛的细节描写、不经意间跳跃的惊喜、主人公不断向外探索的足迹都能将读者思绪引向了那些奇迹丛生而又耳熟能详的故事。不同的是,安徒生的故事中几乎所有主人公的结局都在向着更美好的生活进发:王子和公主有着美好的生活,丑小鸭会变成白天鹅,夜莺为皇帝驱走死亡,即使是化成泡沫的美人鱼也有升入天堂的机会。而黑塞手中那颗最好最大的苹果似乎留存在他的童年,而故事中主人公余下的一生都在追寻那生命的幻光,无论诗艺、笛音或是鸢尾花,亦复如是。

若让我将《鸢尾花》排序,那么整本书的总起应该是那篇《笛梦》。整篇故事是一个朦胧的象征,又缥缈得像是一则寓言,宛如中世纪的梦幻文学。从出行到追忆,从美好到幻光,作者的基本架构便囊括于此。一个少年的梦想、选择、成熟和颓唐,一个人一生的故事在一条路上、一条船上便已经道尽。就如同但丁遇见贝阿特丽采,“我”也遇见了布丽吉特。那时的“我”尚未踏上那条社会的船,“我”拿着善意的眼光去打量这个世界,并且拥有着领略世界的野心。于是“我”抛下了所喜爱的人、抛下了那些貌似平凡的时刻,在灰暗男人的歌声中开始旅程。“我”的确学到了很多:世界的神秘和博大在眼前展开,那些对于爱情激流的思考在夜里回响,甚至是死亡也曾在摆渡人的歌声中向我展现他的阴影。当“我”开始怀念时发现自己已在这水面上无路可返,只得继续航行。

童话集《鸢尾花》中所有的故事都类此展开。《诗人》中的老年韩复在万千灯影里迷茫,《奥古斯图斯》中的主人公在教父的怀中重新看见那群跳舞的精灵,《凡尔杜》中因回忆而痛苦的大山,故事《鸢尾花》中永远追寻鸢尾甜香的安塞尔姆……这种“往事一去不再留”的惦念就这样在书中飘飘扬扬,经纶世务者在返乡的路途中摇摇晃晃,年少红烛昏罗帐的时刻已是红尘倒影,成为了他们的梦中之乡。

写在《鸢尾花》中的童年片段是纯然和真诚的,有很多现实和历史交汇的时刻,也有很多能够带给我们自身对于过去回想的时刻,那些对于爱和世界的眼光是能够让我们引起共鸣。在我看来黑塞的笔触,有着王尔德的纯美,也有柯艾略的神性,真切的就像是当我们抬起头在社会的门槛外仰望世界时,呈现出人生的一种可能,可在一场恍惚之后,我们发现这是一位作家对于已逝童年的一场朝圣。

《鸢尾花》读后感(五):黑塞的人道主义浪漫

1914年7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枪声打响了,时年三十八岁的黑塞在枪林弹雨中四处躲避着,殷红的血渍涂抹着曾经生气盎然的家乡,黑塞的人道主义精神被炮火纷飞的声响逐渐唤醒,他用一针见血的文字对抗着冷血无情的枪弹,他想用笔为平民百姓建立起坚固不摧的壁垒,可是在这个嗜杀成性的国度,人们讥讽他,嘲笑他,称这位人道主义作家为叛国贼,1923年黑塞对德国彻底失望,协同家人远走他乡。

伤残的士兵、燃烧的房屋、四分五裂的家庭、肮脏的血迹在黑塞的心中犹如一道道深深的刻蚀,抹不净,除不掉,在《鸢尾花》这部童话故事集中,处处可见他对战争的反思,对故乡的怀念,对本真的思考。

《诗人》中抛妻弃子苦苦寻觅至臻诗境的诗人韩复兜兜转转一圈,却发现最美的诗境是粗茶淡饭的日子,是妻子手中的一针一线,是小孩子的欢声笑语,是父母的亲切唠叨。《鸢尾花》中那个以为一辈子都不会爱上姑娘的单身汉安塞尔姆却因为伊利斯的一句话走上了寻找自我的道路,他放弃了优渥的生活,放弃了德高望重的地位,他苦苦的寻觅姑娘问题的答案,却发现那答案却在早已被自己遗弃在尘埃里的故乡中。《奥古斯图斯》中那个因为母亲的许愿而变得人见人爱的男人,他的人生道路一帆风顺,人们爱戴他,呵护他,喜爱他,他几乎成了全人类的珍宝,唯有母亲对他批评教导,可是他对母亲却心生厌恶,一个人一旦长久处于养尊处优的环境中,便会将所有好言劝谏弃如敝履。母亲的去世让他开始思考,阿谀奉承是虚假的生活,这不是他生活本来的面貌,他祈求寻回本真,他撤掉了身上所有的光环,他失去了荣华富贵,却拥有了微薄的希望,“一道明亮、善意的眼神,一声兄弟般的问候,一个表示理解与同情的手势”,他看到了往日被他忽视的微小的幸福,“他看到年轻的小伙子用渴望的目光追随一个姑娘,看到一个工人下班回家时怀里抱着他的孩子们,看到一个儒雅、智慧的医生想着他的病人,安静而迅速地乘车驶过,看到一个贫穷、衣着破烂妓女晚间等候在郊区的一盏路灯下,甚至向他这个被驱逐的人提供她的爱。”

《另一星球的奇怪消息》中为死者寻找陪葬鲜花的少年误入战争中的满目疮痍的国土,那里尸横遍野,民不聊生,国王的宝座不过是一个简陋的帐篷,临走前,国王对他说,“当你想起你的朋友,想起这个身处战争中的可怜国王,那么不要想起他坐在床铺上,沉浸在悲痛中,而是想起他眼中含着泪水、双手沾满鲜血地笑。”黑塞在这个故事中,用两个极端的环境描述战争的残酷,一个是鸟语花香的国土,另一个是炮火纷飞的国土,一个地区的人民因为没有鲜花而抱怨,一个地区的人民失去了故乡却心怀希望,生活在平和年代人们经历一次战争后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在战争年代的人们即使生活的水生火热却依旧满怀希冀。

黑塞拥有着独一无二的洞察力,贯彻于字里行间的人道主义,将人类的贪嗔痴,将战争的残酷,将本真的回归赋予到一个又一个发人省醒的童话故事中,优美细腻的语言之下是他对周遭深刻的思考。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