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九月火车》读后感锦集

《九月火车》读后感锦集

《九月火车》是一本由周朝军著作,花城出版社出版的2018-7图书,本书定价:35.00,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九月火车》读后感(一):我喜欢小说里的周鹿鸣

从12月认识作者,到今天凌晨一点多陆陆续续看完的这部作品,小说主要有两条线路,一条是双胞胎哥哥师大吉他手剑鸣,一个是因命运戏弄而只能做着普工的双胞胎弟弟作家鹿鸣,命运对他们不公的同时给了他们两个美好而温柔的女朋友,这样看来颇有点戏剧化的效果,中国式结局大概都是希望花好月圆人团圆的喜剧,而作者却留给了…

《九月火车》读后感(二):哪里来的扑街作者

还锐评鲁迅的文章,说鲁迅的文章没有文学质感,笑死我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碰瓷也不是你这么个登月碰瓷法啊?

写得什么✓8东西,文风油腻得没法看,还能写得挺洋洋自得的……好猴戏,很赞,请多来点,就指着这个乐了。请的水军还这么劣质,一眼假,自己开的小号吧?

这玩意纯智商税,走过路过的擦亮眼睛了嗷

《九月火车》读后感(三):客观

讲实话,这不是一本多么好的书,我看完只觉得浪费我的时间,作者自己说过特别喜欢《平凡的世界》,我也能从这本书里看到《平凡的世界》的影子,但影子就是影子,离真正的巨著还有相当大的距离,事实上,这本书的文笔我认为随便一个中文系大学生都能写的出来,尤其是开头,我记得在抖音刷到过这个作者,评论区提到开头有模仿《百年孤独》的成分,作者极力否认,这种做法让我对作者的好感瞬间清零,明眼人都看的出来到底有没有模仿,尤其他在后来的改稿,用自己本身不高的文学水平去更改别人的文章,改的一塌糊涂,自己美其名曰通顺通顺,然而他自己都并没有什么拿的出手的文章,他在抖音经常表达的观念就是,不懂文学的人不要评价文学,其实这是极其错误的,文学本就是大众的欣赏品,何来懂与不懂一说?不会开车的人难道不能坐车吗?不拍电影的人难道不能看电影,评价电影吗,不会做饭的人难道不能吃饭和评价饭菜的好坏吗,说到底,只是小有成就加上小人得志,现在还在抖音上卖文学课,个人认为,有买课的钱真不如自己静下心来安安静静的读几本好书,至于想看看这本书的人,如果真的有钱没处花,看看也好,起码能和真正的巨著作出对比。

《九月火车》读后感(四):《九月火车》呼啸而来

《新华书目报》专栏文章2018年018号

《新华书目报》2018年9月23日网络版http://124.207.48.191/epaper/kjxsm/2018/08/23/A09/story/33789.shtml

今年七月,90后作家周朝军携带着他的《九月火车》隆隆驶过,以风驰电掣的清新与呼啸而至的平实,描摹出一群90后的青春萌动和热血忠诚,为这个酷暑难耐的盛夏送来了一缕清婉惬意的凉风。

我对周朝军的了解不多,只听说他是一位很有创作个性,且作品的意向相对比较饱满的年轻作家。曾用笔名黄鱼、黄冰、风马等闯荡文坛, 14岁就开始发表作品,散见于《作家》《钟山》《北京文学》《花城》《上海文学》《山花》《江南》《作品》等刊。他的长篇处女作《九月火车》更是特别少见地宣泄着一种在他们这拨作家里,很少会有人感兴趣的“路遥”情怀,我突然发现和他的文学气场多了一些广泛而又通达的解读维度,这一点让我特别欣慰。

作者坦言,《九月火车》是一本写给理想主义者的大书,贯穿着浓郁的英雄情结。它不同于其他的青春题材作品,书中几个风华正茂的青年以及他们各自深深相爱着的恋人,都共同地高举着作者所极力推崇的理想主义大旗。同样,作者把故事情节的延展地点绝大部分设置在大学校园,其字里行间也有着“言情”小说的路数。但是,作者在这里叙述的爱情桥段,仅仅只是他故事转圜所必须的路径。最为可贵的是,作者把这些人物的左右腾挪,时时勾连起一浪高过一浪的整个社会流变进程,让他们的那活色生香成为历史演进的重要环节,作家的这种文学踅摸中的自觉,就使得他的作品很自然地跳出了诸如个人奋斗与爱恨情仇的狭隘和短视,让作品的立意顿时高远清徐,有了一种更加丰赡的叙述和宽广的表达。

《九月火车》的这种真实的自我敞开,令人印象深刻。作者对于年轻人迷茫时精神困惑的描写、对于乡村在现代化格局中不断裂变的焦虑、对于人性在惨烈灾难面前的自省等等,都已经具有了一种严肃的、超越了大多数90后思考的理性认知,作者的这种担当意识特别应当引起我们的倾情关注。在《九月火车》里,正面书写着周鹿鸣和周剑鸣这对双胞胎的成长经历,而与之相适应的是大写意地描摹出在这个伟大的时代进程中众多人物的悸动、不安、彷徨和骤变,以时代更替的跨度和人性在不同时期的升华,构筑起了人性的绚烂和辉煌。

作品围绕着剑鸣和鹿鸣两人个性的强烈反差做文章,以他们的生活串联起苏野、胖三、关琳、乔鸭、葫芦大爷、淑芬姨等一群具体的人物,既为“九月火车”的准点驶出、滚滚向前提供了坚实的保障,还在火车路过的周遭增加了一些别开生面的意境。我最感怀的是胖三在失意时的跳海死亡、鲁南师大张校长为学生的利益奔走呐喊、乔雅在从汶川支教回程中不幸葬身于泥石流这三个细节,我甚至觉得作者对他们结局的别具匠心的着墨,实实在在地是在为这个故事“画龙点睛”。有人把《九月火车》归类为新时代的励志读本,但我更愿意把它看着是作者谱写出的一曲悠扬婉转且格调高昂的青春颂歌。

《九月火车》立足于现实的广阔视角,在真实的书写中激荡着人们的青春梦想,在人性蹉跎中反思着成长的心路历程,这些很动情的元素,构成了小说最基本的审美基调,也是这本小说能够受到人们喜爱的根本缘由。可以预见,当这列火车呼啸着驶过我们每个人心灵的时候,可以真正感受到这位90后作家最情真意切的文学倾诉

《九月火车》读后感(五):痴迷文学的农村苦孩子幻想通过文字改变命运

痴迷文学的农村苦孩子幻想通过文字改变命运

《齐鲁周刊》:都说作家的第一部小说往往带有强烈的自传性质,《九月火车》也有这个特点,如何把握虚构与非虚构的界限?

周朝军:《九月火车》基本算是一部半自传作品,书中很多情节直接嫁接自现实,但它始终是一部小说,虚构在其中也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在酝酿这部作品的时候,我先是在小册子上列了几十个重要的情节,这些情节都是真实发生过的,然后试图用两条线将它们穿在一起,当情节与情节之间出现缝隙的时候,虚构就显现了。因为作品的基调在写作之初就已经奠定,所以现实中羼杂进来的虚构并不违和。我大概就是这么做的,至于如何把握虚构与非虚构的界限,我没有想过,它不是一个困扰我的问题。

《齐鲁周刊》:如何理解青春文学?你的小说和一般意义的青春文学有何不同?

周朝军:在大众既已形成的认知中,青春文学特指通俗文学中书写青春题材,被25岁以下伪小资或者伪文青所追捧。在严肃文学领域里,假设青春文学的概念成立,那肯定可以衍生出中年文学、老年文学的概念,按照这种划分,所有儿童视角的作品就应该集体命名为幼儿文学,比如《雾都孤儿》《汤姆索亚历险记》,比如《受戒》《透明的红萝卜》,这显然是荒唐的。

《九月火车》写的是年轻人的故事,但从我写作的出发点和读者的反馈来看,它依然属于严肃文学的范畴。我个人觉得,最大的不同还是在它的整体气质上。莫言即便到起点网开栏连载,也写不出《回到明朝当王爷》《和空姐一起合租的日子》这样的作品。我是在严肃文学的浸润下走向写作的,所以无论我书写何种题材,我的写作初衷都是严肃的,与那些带有快餐性质的青春小说有着本质不同。

《齐鲁周刊》:小说设置了两条主线,以两兄弟的生活路径为线索。城市和乡村,带有《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安与孙少平的痕迹。为什么要这样设置?

周朝军:我曾经极度痴迷路遥的作品,审美趣味也深受其影响,但坦白从宽地讲,两兄弟的安排与《平凡的世界》中两兄弟的设定没有关系。两兄弟的安排,原因有二。其一:我想知道同样的人在不同的环境下成长会怎样,于是我把周鹿鸣、周剑鸣设定成了双胞胎兄弟,他们拥有一样的肉身,一样的童年、少年,不同的是他们18岁以后的生活,新的成长环境在他们身上留下了不同的印记。其二:如你所说,这是一个双主线故事,且是一个不能被一个人物同时结构的双主线故事,于是就有了这对兄弟。

《齐鲁周刊》:小说中的几位女性,带有强烈的悲剧色彩。你的“女性观”是什么?

周朝军:曾有读者笑称我有“寡妇情结”,小说中水芬小姨是寡妇,姚雪然是寡妇,芳姐是寡妇,陈丽云是寡妇。当然这是巧合不是我的初衷。如果你了解我个人的成长经历,且足够细心,你应该能在小说中察觉到我恋母情结的投射。小说中的几对男女关系,基本都是男小女大的模式。这些女性除了姐姐的属性之外,都在一定程度上拥有母性的光辉。为了这种情感关系得以成立,于是就有了“寡妇身份”的巧合,这很难说是一种悲剧色彩。当然赵水芬、乔雅显然是悲剧的,但这种悲剧感仅仅是情节的需要,乔雅如果不死,赵水芬和周鹿鸣的情感就没有出口,而赵水芬的丧夫不是悲剧意识在作祟,而是现实。人物原型比小说中还要悲惨,我让她在小说中少死了一次丈夫。

《齐鲁周刊》:几对爱情描写,给人一种恍惚感。放荡不羁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情感逻辑?

周朝军:我在小说前言中有过陈述,这不是一部爱情小说,但爱情却是其中无法回避的一部分。必须得承认,《九月火车》与《平凡的世界》一样,依然没有逃出“落难公子遇佳人”的古老模式,这其中的逻辑不过是我这样的农村苦孩子的一种美好想象,说得狠一点,就是一种意淫,是有悖于现实逻辑的,这与韩剧中灰姑娘VS高富帅的设定如出一辙。

《齐鲁周刊》:如何理解小说中的诗,以及主人公的文学之路?好像有点俄罗斯套娃的感觉。

周朝军:这依旧是作者本人的一厢情愿,一个痴迷文学的农村苦孩子幻想着通过文字改变命运,且意淫能以此博得女性的青睐。

《齐鲁周刊》:小说中写到了汶川地震,并且还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周朝军:我写汶川地震是比较刻意的,笔下的人物不能老是那么的激扬青春,他们要成熟,要认识人生,认识社会,我要让读者看见他们的担当,于是我就把汶川地震写了进来。当然这也是无法回避的一个事件,这部小说的时间跨度从2006年到2011年,汶川地震那么大的事,任谁都回避不了,必须写。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