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巴黎浪漫吗?》读后感100字

《巴黎浪漫吗?》读后感100字

《巴黎浪漫吗?》是一本由[英] 皮乌·玛丽·伊特维尔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41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巴黎浪漫吗?》读后感(一):巴黎还是那个巴黎,可惜不是你的巴黎

就像每个人身上都会多多少少被贴一“人设”标签一样,许多城市也会被贴上大众的印象标签。比如巴黎是浪漫的,日本是禅意的,北京是古老的,伦敦是昂贵的雨下个不停的,首尔到处可见整容的男男女女……我们对巴黎的一切想象来自于闻名世界的罗浮宫等文化艺术圣地,还有浪漫的巴黎艺术电影、建筑、绘画、雕塑、咖啡馆、文学……许许多多的参照物在帮助我们物化、具象化心中的巴黎。我们听说巴黎人对法国的高傲,偏偏不喜欢讲英语;听说法国人对性的开放与追求;听说过巴黎女人都是优雅的、浪漫的、随性的、迷人的;听说过法餐的讲究与仪式感……

那么真正的巴黎、真正的法国真是这样的吗?

这本书不是长篇大论,而是针对全世界对巴黎或法国的种种说法,用一篇篇半科普式的短文进行回答。除了作者本身长年生活在法国的亲身经历,她还用许多历史与社会分析来辅助解读,因此倒并不是纯主观臆想。就这点而言,这本书蛮值得看的。

结合最近身边的一些经历,也刚好佐证了一些对法国的误解。前不久和一位已定居巴黎的新朋友聊天时,他本身是一个文艺爱好者,因此常常聊巴黎的文化艺术、法国的美食佳酿,强化了我对巴黎惯有的浪漫想象。

后来进了一个新办公室,旁边有位同事过去在巴黎留学过5年,她说其实法国人挺排华的,包括学校的老师也是如此,一些巴黎年轻人甚至会故事向中国留学生找茬。她说巴黎的文化艺术确实不错,但城市也挺脏乱差。

中间还有一次刚好在“博物志”播客里听一位主播讲到她不久前去巴黎的见闻感想,提到巴黎地铁的脏,提到对这座城市整体的失望,提到了日本人专门因为对巴黎理想的落差而出现了一种病——“巴黎症候群”。

种种这些可见,我们对巴黎确实存在了过分浪漫化、过分美好的想象与预期。

但反过来,巴黎其实也是“无辜”的,法国人也是无奈的。关于巴黎、法国的一切美好期待,大都是外部人某种程度上的“一厢情愿”。巴黎为什么一定非是浪漫的,或一直要是浪漫的?它为什么一定要像高水平文化艺术一样,保持高度整洁的城市环境?它为什么非要粉饰自己?它就是很艺术,同时它也可以很脏。以巴黎人法国人的性格,他们就是想这样随心所欲,他们大概也不会为了迎合全世界游客的浪漫臆想而下定决心让自己整洁起来吧。

或许该打破传闻与真相的,不是巴黎,而是我们。

《巴黎浪漫吗?》读后感(二):巴黎真是浪漫之都吗?

文|轻禅

提及巴黎,很难不与“浪漫”两个字联系起来,高雅慢节奏的生活,给人一种巴黎人每天都在喝咖啡谈恋爱之感。这如何不浪漫?只怕是很多人心中向往的浪漫生活吧!如果你看法国电影,见证电影中法国人的慢节奏生活,更会对浪漫之都巴黎怀有憧憬。可真实的巴黎究竟是怎样呢?是我们所认知的巴黎吗?

若想知道答案,读《巴黎浪漫吗?》一书,答案瞬间揭晓。

《巴黎浪漫吗?》作者为旅法英国作家皮乌·玛丽·伊特维尔,在法国巴黎生活十多年,对巴黎有深入了解,因此窥探到了巴黎的真实面目。在《巴黎浪漫吗?》一书中,皮乌·玛丽·伊特维尔用诙谐幽默的笔调向我们展示了巴黎的真实面目,还捎带讲述巴黎的文化、饮食、生活方式等方面被人误解的原因。甚为有趣的是,本书一篇篇小文章后面还有一句话评论,可以帮人轻松理解文本内容,对相关知识进行扫盲。

本书从一个关于巴黎的传说开始。相传典型的法国人是头戴贝雷帽,身穿条纹衬衫,骑着自行车,车上挂满了洋葱头的人,甚至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小说《蒙面女人》一书有这样一句:“你不是卖洋葱的法国佬,对吧?”由此可见,这传说流传甚广。但实际上,如今的巴黎几乎很难见到如此装束的人,作者在巴黎十多年一次也没见到过。那为何会出现这样的传说?其实这是英国人的发明,虽然最初如此形象之人是法国人亨利·奥利维耶。也许是因为奥利维耶推销洋葱时的装束被英国人记住,才导致这个传说的产生。

如果说起法国的饮食,估计很多人会对法国大餐垂涎不已。“法国人的厨艺是世界上最棒的,多年来人们都对这话深信不疑。”这话究竟对不对?看过《巴黎浪漫吗?》就会知道这话大致正确,但是颇有争议。为何这样说?事实是这样的,路易十四国王统治时期,法国厨艺无疑是世界上最佳之一。然而近些年来,东方美食日渐丰盛,对法国厨艺发起了挑战,法国厨艺究竟是不是世界最佳就很难定夺了。

看法国电影,经常会看到一些少儿不宜的画面,因此很多人就会以为法国人痴迷于性爱,譬如《强暴我》、《巴黎野玫瑰》等电影就有相关镜头。电影中,男女主人公疯狂做爱,还有很多是婚外情、强暴等场景,这实在是难以让人不相信法国人痴迷于性爱的传言。可这真是事实吗?其实不然。法国人并不痴迷于性爱,作者在书中这样写道:“就床笫之间的革新而言,循规蹈矩的法国人与古怪乖僻的英国人相比似乎保守至极。”看到这,实在是让人忍俊不禁,似乎英国人太过相信关于法国的传言,有些竟然是因他们而产生,还生生羡慕法国人。

《巴黎浪漫吗?》一书中,类似这样的小故事很多,有关于法国人爱吃马肉的传言,也有法国人爱吃大蒜的传言。那么,为何法国人吃马肉,吃大蒜?现在的法国人还吃吗?其实,法国人吃马肉是有缘由的,至于为什么,看过本书自然知晓。除了吃之外,本书中还有很多关于法国文化的传言,譬如法国女人爱喝葡萄酒,法国女人不会长胖等,有些部分正确,有些则是完全错误。

这是一本轻松有趣的书,也是一本诚意满满的书,作者将亲眼所见的巴黎呈现在人们面前,可以让人更好的了解法国,了解巴黎。也许看过这本书,你心中的浪漫之都轰然坍塌,可毕竟知道真相更为重要,不是吗?不然,将来有一天你去巴黎,是不是会很失望?

《巴黎浪漫吗?》读后感(三):辟谣,我们是认真的

曾读过一本讲述文学中爱情意象的书,叫做《法国人如何发明爱情》。书名毫无违和感,法国就是我们印象中的浪漫之都。除此之外,我们还给法国贴上过很多标签,或者说怀有很多期许。譬如身材曼妙的美女、以红酒佐餐的优雅、大把悠哉闲逛的时光……法国人的日常生活真的有如广告片吗?

旅法多年的英国作家皮乌·玛丽·伊特维尔说,关于法国的传说太多了,以至于衍生出一个写作流派,叫Froglist,由在巴黎生活了两三年的外国人书写。他们宣扬和散布所谓的法国传说,其中不乏先入之见,因此伊特维尔要创作《巴黎浪漫吗?:关于法国的传闻与真相》一书,探究传说的原委,而非捕风捉影地夸大传说。

切莫以为法国的传说与我们无关。我们习以为常的餐馆、点菜单、餐馆评分、美食评论,都是拜法国人所赐。这些发明对饕客们来讲可算因祸得福:法国的顶级大厨原是专为王室服务的。大革命一来,失业者众,惟有两条出路——要么去为外国君王掌勺,要么开辟新领域,也就是开餐馆。可想而知,早期法国的餐馆都是什么样的水准!经典的法国菜或许时至今日还被视为高端料理,但我们不吃则已,要吃还是得吃地道的料理。拿鼎鼎大名的勃艮第蜗牛来说,因其供不应求,常有餐馆以波兰、罗马尼亚、乌克兰蜗牛假充。这不光是品种的问题,蜗牛身上极易留存土壤中的金属物质,吃错了健康堪忧。

事实上,法国人既非圣贤,亦非妖魔。他们的“超能力”也好,怪癖也好,都与文化和政策息息相关。时势造物,法国人本身与我们并无太大差别。譬如,有人羡慕法国辣妈,儿女成群还能兼顾工作,并把自己拾掇得山青水绿。这不难,每月高额补贴,外加照管到晚上七八点钟的公立日托,相当于政府在帮你带娃儿。至于传说中法国人对性的迷恋,其实也不准确。法国人的性格较为谨慎,在大革命后尤甚。他们对性的兴趣不及英国人,也很少出轨,连公众人物的出轨都成不了新闻,除非要群众买单,否则,在他们眼里只是一件与己无关的私事。伊特维尔认为,肉欲横流的法国电影和小说也应当视作时代的产物,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些作品是“对当时社会上存在的对人际关系的种种限制进行批判,是对这些限制在新世纪来临时的土崩瓦解的一种角色预演”。

而在生活上,现代法国人与我们更无二致。法国的丈夫们同样忌惮妻子在大商场“剁手”,可妻子们理直气壮:法国的女厕所太少了,去大商场是被逼无奈。结果男性们对兴建女厕的呼声很高。至于昔日崇尚自由的裸体海滩,现在也以外来游客居多,盖因整形手术带来的美丽“人造物”太多了,天然的尤物们不屑与之为伍。

为法国传说辟完谣,伊特维尔却说,对在法国生活过的人而言,这些传说不难辨别,其中也不涉及任何机密的调查数据。那为什么传言经久不衰,甚或产生了大批Froglist作家呢?为什么我们在意的是法国,而不是其他什么地方呢?恐怕焦点不在于“巴黎浪漫吗”,而是我们心底的浪漫向往,“一种效仿、嫉妒和欲求的感觉”。于是,我们容易选择性地关注想看到的那一面,模糊了背后的现实。好比令人省心的公立学校,是以高赋税支撑的;文艺范的巴黎小书店们,之所以能生存,是因为电商必须与实体店同价;等级分明的法国社会,对腰间有赘肉的女性可没那么友好,理想身材是上等人的标签。

反观我们看待自己的国家、自己的文化,则要全面得多。所以认真辟谣的时候,不是在艳羡别人,更像是在提高自己的幸福指数呢!

——丁酉年读皮乌·玛丽·伊特维尔《巴黎浪漫吗?》

《巴黎浪漫吗?》读后感(四):一部妙趣横生的巴黎生存指南

提到法国,印象最深的除了普罗旺斯的薰衣草和葡萄酒酿造大国还有苏菲·玛索主演的《初吻》中清新脱俗的形象,那么伊特维尔在这本《巴黎浪漫吗?》中提到的有关法国的真相和传闻都有哪些呢。这本书很有意思的是作者皮乌·玛丽·伊特维尔是一位旅法作家,曾经在英国生活过很长时间,任职过相关职业,尔后才在法国定居,所以她是从一位英国人的角度来解读法国的趣味和传闻。

尼古丁为什么叫尼古丁?不叫那古丁?比基尼为什么叫着比基尼而不是塞基尼?法国的葡萄酒人人都在喝吗?法国的美女还是那么优雅吗?法国菜好吃吗?电影是法国人发明的?法语曾经是国际外交语?法国的生育率为什么会那么高?……所有的这一切都能从这本《巴黎浪漫吗?》中找到答案。关键是作者伊特维尔行文风趣诙谐,对法国和故乡英国的相关典故如数家珍,说起俏皮话来也信手沾来,正是这样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让人不禁莞尔,原来巴黎是这样的一个巴黎,正是各种历史和风俗的推动,才使得巴黎比传说中的更可爱更真实。

那么巴黎相对隔壁的雾都伦敦来说,更适合居住吗?阅读这本妙趣横生的巴黎生存指南,科普之余常常会令人忍俊不禁,英国侦探小说家阿婆在小说里提到的“卖洋葱的法国佬”,洋葱法国佬的形象不是别人提出来的,而是英国人。因为当年罗斯科夫的众多农户会去英国推销洋葱,隔壁的大不列颠岛屿的人们才植入了卖洋葱法国佬的形象,而正是伊特维尔的解说下,才知道曾经风靡一时的贝雷帽是法国农民传统的“布帽”,不但农民的帽子曾掀起过一阵时尚风暴,就连渔民所穿的条纹船领衫因被可可小姐相中,也成了经久不衰的经典时尚标志。那么这样说来,巴黎的女人是世界上最会穿衣服最会装扮的女人吗?巴黎的时尚是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但是现下是否时尚要看看年轻女孩喜欢怎么搭配了。

如果想去巴黎,不妨跟着这本书先看看一些巴黎生存指南:

巴黎生存指南之一:吃,单就饮食而言,法国绝对是热衷美食的国家,在巴黎不用担心没有美食,毕竟法国的厨艺在欧洲算得上档次,就连最苛刻的邻居英国人也认为法国菜还是不错的,在餐厅遇见蜗牛菜单的概率会很高,不过你想吃蜗牛就不要去追问到底是不是法国本地蜗牛了,除了蜗牛还有快餐,相对来说牛蛙和马肉,奶酪和大蒜,已经渐渐退出巴黎的餐桌。不过最好是避开八月或者礼拜天,有一些店可能会休假关门。

巴黎生存指南之二,喝,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葡萄酒生产国,如果你青睐喜欢喝葡萄酒的话,来巴黎会喝到钟意的口味,不过现下的年轻人可能更喜欢喝自己喜欢的饮料。

巴黎生存指南之三,住,法国因为位于地中海的亚热带气候,相对来说,风景优美,乡村的配套设施完善,装修时尚且交通便利,如果你喜欢住在乡下,购物也很方便。

巴黎生存指南之四,行,如果在巴黎街头尿急,找不到干净的公厕,请立马飞奔日本餐馆。

行走在巴黎的街道上出门请低头别踩到狗屎了,要特别留意一下脚下的不明一坨物体,可能来自人类的朋友:狗、鸽子或老鼠。

第一次乘坐巴黎地铁,记得要戴好口罩,避免适应不了里面的独特气味引起的呼吸道不适。

在巴黎尽量别做一个藏不住话的人,这边人嘴巴都挺紧的。

8月巴黎会有集体休假的情况,尽量避开7-8月去那边度假,有可能会吃一个闭门羹,如果在那边上班,遇到空城的情况,尽量别做一个宅族,如果喜欢宅,尽量低调一点,不要让同情淹没节后上班的你。

巴黎生存指南之五,就业,工作上别太勤奋了,会被同事嫉妒或者鄙视你太用功。相对于工作来说,他们更期待假期和享受生活。

巴黎生存指南之六,生育,如果你非常喜欢孩子,在巴黎不用担心生完二胎没人带孩子,享受的带薪产假相对来说也很长,孩子越多,产假会越多(比如头胎产假是带薪5个月,二胎是带薪10个月,以此类推)。按照2012年的标准,家里有两个孩子的,每年可以享受1500多欧元的育儿津贴,一直补贴到20岁,每多一个孩子补贴也会相应增加,还有免所得税的福利,孩子出生3个月可以送去政府资助的育婴所,3岁可以去免费的幼儿园,托管一直到晚上7点半。因法国的政策和文化传统所致,促使法国的生育率一直很高,所以不要羡慕法国孩子多,妈妈照样可以优雅地应付一切,这和背后的诸多福利不无关系。

巴黎生存指南之七,教育,在法国不用担心孩子送去学校老师会在微信绑架父母给父母布置作业的问题,在巴黎,孩子送去学校,就由老师来负责。

巴黎生存指南之八,语言,在巴黎人面前尽量别说别扭的非地道法语,他们会假装没听见。

说完在巴黎生存的人们,所有的吃喝玩乐,在这本巴黎生存指南中,都能看出盎格鲁-萨克逊民族对于隔岸的法国人有着很深的偏见。比如盎格鲁-萨克逊人传播法国女人体毛浓密,传播法国佬体臭,说蹲便器是“法国式厕所”,法国人则说土耳其家的厕所。盎格鲁-萨克逊人还传播法国佬几乎烟不离手,法国人有点残忍没事就喜欢狩猎。英国人说梅毒是“法国病”,而法国人也不甘示弱,梅毒被法国人称为“英国病”。英国人说别相信狡猾的法国佬。法国人回击:约翰牛背信弃义。

盎格鲁-萨克逊人传播法国菜的味道和他们的流行音乐成反比,菜好吃,但是流行音乐就一言难尽了。法国人回复:菜好吃,歌更好听。盎格鲁-萨克逊人传播法国人喜欢在节假日回乡下串门,和七大姑八大姨加上丈母娘一起度假,这简直是找罪受。法国人回击:谢谢关心,我们很和谐。盎格鲁-萨克逊人度假喜欢去国外,觉得国内没什么好玩的。法国人的度假目标在国内,毕竟国外消费高。盎格鲁-萨克逊人:鼓起勇气在法国佬面前说了一句法语,但是对方却回了一句英语。法国人:去英国?我不会说英语。盎格鲁-萨克逊人传播:不要去法国海滩,那边很脏。法国人回复:我们不是最差的。

尽管盎格鲁-萨克逊人对于法国有着诸多的不满,但是移民的话,首先会考虑去法国的乡村,选择在那里度过退休后的闲暇生活。而法国人也是,尽管嫌弃英国菜超级难吃,但是依然会选择去英国的大城市移民,毕竟那边发展机遇会更多,税率会更低。

看完这本《巴黎浪漫吗?》,你会发现英国人对于邻居法国的感情非同一般,给对方抹黑的是他们,毕竟是邻居,非亲眼所见也会有所耳闻,自然会道听途说调侃一番,要是邻居做得没有他们好,那逮着了一直损对方,要是邻居比他更优秀,那就嫉妒加效仿,不然法国已经淘汰的坐浴盆,为什么会在英国火一段时间呢?明明不实用且各种不搭,但是他们就想感受一下邻居用过的东西。

伊特维尔在扉页中提到献给自己英法混血的儿子们,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这也是一个英国和法国组成的大家庭,伊特维尔应该比法国人更了解英国,比老乡更了解法国佬。当然这本书除了作者的亲身经历以外,也参考和翻阅了大量的典籍,所以才有了这本相对公正客观的杂谈。人文、环境、社会、历史、风俗、饮食等等,所有的这些话题,都指向了巴黎这座古典又现代、风情又传统的国际化大都市。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