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潮汐》经典读后感有感

《潮汐》经典读后感有感

《潮汐》是一本由[美] 乔纳森·怀特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0.00,页数:40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潮汐》读后感(一):基本是一本给海潮和月亮的情书

《潮汐》真是一本美丽的科普游记,我愿称之为一本写给海潮和月亮的情书。

就像其副标题“宇宙星辰掀起的波澜与奇观”所说的,日升月落造就潮汐,潮汐抵达世上每个角落时都是独一无二的波澜奇观。

全书一共九章,就是作者寻访世界各地的九种潮汐景观/主题之后,写下的当地风景、风土人情、和潮汐有不解之缘的人们的故事。每章都令人耳目一新。

作者行文真的是很浪漫很能营造身临其境的氛围,很多描述美到令我灵魂震颤,合上书之后画面仿佛仍然在眼前。印象最深刻的是啾啾们、孤立在海中的修道院、江上咆哮的银龙,读完书感觉就像我真的亲眼见过它们。

哦说到银龙,就是钱塘江大潮,作者几次探访中国观潮,在书中专门写了这样一章,真的震撼不容错过。

另外书里科普的点还是蛮密集的,整本读下来能涨不少知识。但因为是游记形式,作者走到哪科普到哪,知识点之间没什么连贯的逻辑,就不像专门科普读物那样方便构建知识体系了。书后面倒是有中英对照术语表,但没有标哪个术语是在哪页首次出现,这个真的感觉略有点遗憾。

尽管有科普方面的一点小遗憾,如果纯粹从感受潮汐之美的角度出发,我认为这本仍然值得五星。我有点蓝瘾,读起来真是会沉浸进去,字字句句有共鸣。正如全书结句:

另外实体书质感真的超好!!!

《潮汐》读后感(二):宇宙的舞蹈,大地的乳汁

一百年前,叶芝写道:你到底藏着什么,月亮!竟如此撼动我的心房?今日的月亮或许会拨动我们的心弦,但她最初的爱人是海洋,是几百万年之前就开始的牵挂。它们之间的引力随着时间时弱时强,但这份爱却从未终结。如同所有的恋情,它也是坎坷遍布、错综复杂。月亮以重力的形式向地球的海洋发出召唤,海洋回应着,涌动的脉搏将月亮拉近的同时又将其推远。这是宇宙的舞蹈,只是舞者彼此间隔着千万里的距离。它赋予远异地恋新的含义,而且,以人类的视角来看,这舞蹈无起始,亦无终了。

鸟瞰钱塘涌潮向上游推进

《潮汐》读后感(三):“亲爱的,你无法接受复杂性吗?”

相当出色的科普作品,翔实有趣,脉络精巧,层层递进,笔调如诗。

作者藉由数次以观测潮汐为目的的旅行作为线索,娓娓道来讲述了人类数千年来与潮汐有关的科学探索历程。从芬迪湾的滨鹬,到诺曼底海岸孤独的修道院,再到钱塘江的“银龙”和大洋彼岸的“小牛”,他带读者去到被涨潮缓缓铺满的沙滩,又冲入高达二十几米的华丽巨浪中。他眼中那令人着迷的潮汐,也令许许多多的前辈学者魂牵梦萦,无论是亚里士多德还是牛顿达尔文,都曾为潮汐诞生的原因苦苦思索,毕竟潮汐不仅仅是某一道迎面而来的海浪,还是与一切息息相关的浪漫现象。用拉普拉斯的话说,潮汐是“天文学里最棘手的问题”。

曾经,最博学的智者认为潮汐是地球的呼吸,是地球最美丽的生命迹象。当然,许多前仆后继的学者逐步证明了潮汐与月亮、与太阳、与地球本身乃至整个宇宙的联系。人类建立起庞大的计算机来演算潮汐模型,可如果你去问一位每天在潮汐中生活的普通沿海居民,无论他住在阿拉斯加还是某座太平洋岛屿上,他大概都会给出一种既朴素又和谐的价值观。太阳和月亮的振荡太过遥远,但所有见过海洋的人都不可能忽略潮汐溅起的泡沫,不可能对海浪的声音无动于衷。那一刻,是人类意识到他与宇宙存在关联的瞬间。

与潮汐相处的数千年里,人类不仅观察它,还试图驯服它、利用它。书中有一整章叙述了人们开发潮汐能的各种尝试。或许是因为我也曾去过作者在这一章细细讲述的麦哲伦海峡,站在灯塔下面看过那墨蓝的海水和火地岛的雪山,在那里建立潮汐能电站的讨论令我觉得窒息。那可是陆地的最南端啊,是麦哲伦从大西洋驶入太平洋的航道,是可以清晨出海去看鲸鱼、去火地岛看企鹅的安静小城。如果那些丑陋的大型设备真的安装下去,究竟该慨叹人力的伟大,还是人类的傲慢呢。

令我稍稍心安的是,作者又用接下来的一章描述相对现代的威尼斯和相对不那么现代的加勒比小海岛苏格图普如何看待潮汐和全球海平面上升的趋势。他们不约而同地展示出一种和谐感,一种与自然和复杂共存的包容。比起挥舞双臂喊着人定胜天的景象,我还是更希望看到与潮汐共处的从容不迫,就好像威尼斯那位书店老板,在潮水来临的前一刻,淡定地把地板上的书搬到高处。

《潮汐》读后感(四):你以为的潮汐不是你以为的潮汐

有人喜欢泡图书馆,有人喜欢逛图书馆,而我则属于后者。其中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深图似乎永远都那么多人,根本没地方坐,即便是楼梯也坐满了人,这种情况下我是不太喜欢泡图书馆的;二是我借书通常没有明确目标,偶尔有个小清单,而在图书馆逛的过程中你永远不知道会遇到一本什么书,这是属于我的一大乐趣,因此我又很喜欢逛图书馆。

这本《潮汐》就是在逛深图时遇到的,记得当时是自己想借的一本书没借到,于是就开始闲逛,然后看到一本新书,封面和装帧都还不错(说来惭愧,对不认识的书,我比较颜控),书名副标题写着“宇宙星辰掀起的波澜与奇观”,文艺中又带点屌炸天的感觉,稍微打开翻了一下,发现里面潮汐的气息很对我的胃口,于是就把它拿下了。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自认为多少还是了解一些潮汐常识的,就是潮汐是由月亮引力引起的周期性的涨潮落潮,一般一天会涨落两次。不过当我开始看的时候就发现自己Naive了,原来潮汐是如此复杂的一个东西,每一片海的潮汐都各不相同,有些一天涨落各一次,有些一天涨落各两次,有些涨落很随机,影响它的因素也众多,除了众所周知的太阳月亮,还有地形地貌,风浪,地震火山等地质运动,总之非常复杂,即使是现在,很多潮汐的问题科学家也没完全破解。这也正应了那句话,当你知道的越多,你就越发现你知道的越少。

人类自古以来就在不断的探索潮汐和利用潮汐,就像我们的钱塘江大潮,它是全球知名的潮汐景观,是世界上最大的涌潮,可掀起8米高的潮墙,每次涨潮都造成重大损失,不仅淹掉大片良田,同时还让人家破人亡。而我们的祖先正是在这种周而复始的灾难中,发现了潮汐的规律,制作了世界上最早的一份潮汐表。而在世界上的很多其他港湾,如加拿大的芬迪湾、法国的圣米歇尔山、阿根廷第一海峡,意大利威尼斯,以及南太平洋的众多岛屿,潮汐都在不同程度的影响着当地人们生活。

潮汐所形成的滩涂还是很多候鸟的补给站,因此潮汐在全球生态环境中还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滩涂的改变会使得滩涂中的生物减少,而这些泥虾之类的小东西正是候鸟们的能量来源,如果没有足够的食物,它们就没有足够的能量完成迁徙,将会威胁整个种群的生存。以深圳湾为例,近几十年改革开放深圳大力发展,其中很大一片土地是牺牲深圳湾滩涂及红树林为代价,通过填海而来的,如今深圳湾仅剩一小块红树林保护区,而深圳湾及香港米埔自然保护区正是西伯利亚候鸟飞往澳大利亚途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中转站,如今深圳湾的候鸟明显比香港少很多。

潮汐作为巨大的能量来源,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清洁能源,人类一直在探索怎样利用。而同时又不得不面临另外一个问题,这很像在大河中建水库,一方面利用了水资源发电,为人们提供方便,可以减少煤电的污染,而另一方面,拦河建坝又破坏了生态,甚至会让某些濒危动物直接灭绝。就像我们的伟大工程三峡大坝一样,一直都存在着这种争议。潮汐利用也一样,一方面可以为人类提供清洁能源解决方案,另一方面可能会破坏海洋生态。

或许潮汐就是大自然给人类出的一道题,而如何寻求最优解,是值得我们去认真思考的。

《潮汐》读后感(五):比宏观更能打动人的是微观

周五晚上吃完饭,顺道去三楼取药师给我留的几本书,药师不在店里,朋友去找书的过程中,我随意翻了翻桌子上的书。先看到一本《花园词典》,然后把同系列的《星空词典》一起拣了出来,这本书刚好放在两本词典旁边。本来看副标题我是没有兴趣的:《潮汐—宇宙星辰掀起的波澜与奇观》,宏观大气得过分。随手翻了翻内页,倒很有点意外,类同《夏日走进山间》的感觉,翻了两页就决定把这本书带回家。

看了两章,是最近翻到的文字最美的科普文学作品。

首先,装帧很美,一本书的装帧足够美,我已经满足一半了;其次,文字清雅秀丽,我就爱看这种用清清淡淡的语言描绘的浅显科普文。

第一章写了很多半蹼滨鹬相关的物候特征,与潮汐的影响关联,我看着看着就会产生极强烈的想去参与野外动植物研究与保护的想法,这是我好多年以来的梦想。明明是很平实的叙述,我几度产生激动又或难过的情绪。我会为了这些在某一个地球上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不关注的项目上倾尽一生努力的人感动,坚韧伟大。

第二章写圣米歇尔修道院,这座涨潮时的孤岛,本笃会的修士们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利用潮汐规律,从湾口绍泽群岛用船运来石块,用了数百年的时间建成了修道院。在这里,朝圣者和居住者的生存都要依赖规律。詹姆斯·佛雷泽在《金枝》中描述,沿海居民善于“发现潮汐与人类、动物及植物生命之间的某种微妙关系,某种不言而喻的和谐。涌起的潮水之于他们,并非只是某种符号,而是生长与繁荣的起源…而退潮则被视为失败、软弱与死亡的真正诱因及悲伤体现”。本章结尾写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游人是不知自己为朝圣者的朝圣者。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