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日记中的爸爸舒芜读后感100字

日记中的爸爸舒芜读后感100字

《日记中的爸爸舒芜》是一本由方竹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裸脊图书,本书定价:48,页数:23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日记中的爸爸舒芜》读后感(一):浓浓的亲情——评《日记中的爸爸舒芜》

《日记中的爸爸舒芜》是方竹根据当年所记的日记中爸爸的日常谈话和事情,以及自己对当年情景的回忆而整理出来的一本回忆爸爸的文字。这些文字洋溢着浓浓的亲情,让人读后深受感动。 在咸宁的五七干校,吃完晚饭在各家门前乘凉,作者和爸爸坐在小马扎上,爸爸吟诵起了苏轼的《江城子》。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他们不敢公开悼念惨死的妈妈,只好在漆黑的夜里吟诵《江城子》。在吟诵这首词的过程中,爸爸的感触应该是最深的。“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蕴含了多少沉痛。”“最深的痛是不能说破的,我们沉默。” 通过这样的一个场景,我们可以想象到在“”期间,对于人性的压制,知识分子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命运是极其悲惨的,他们经历了人生中的痛苦,而这种痛苦又不能通过正常的途径来发泄出来。这种痛苦,对于普通人而言是沉重的。但是,作者在书写时,却没有用一种痛恨、哀怨的笔调,而是有意地去淡化这种时代带给人的痛苦,有着一种哀而不伤的情调。 家里的孩子与爸爸的关系一直很好,即使在“”那个特殊的时期,当一些孩子为了进步与父母划清界限时,方竹与哥哥却并没有这么做。当爸爸问时,方竹说“我们都是落后分子呗!” 方竹笔下的爸爸是一个率性十足的人。搬了新家之后,家里装了热水器。有一天,家里来了亲戚。喜欢分享的爸爸,在谈话的间隙,问大家要不要去洗澡。大家虽然哼哼哈哈地答应了,但是没有人动。爸爸却一直在聊热水器的话题,并邀请客人试一下。从这些文字中可以看得出爸爸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具有着分享精神。 这本书中,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爸爸在不同的时刻(乘凉时、和朋友聊天时、教育孩子时)背一些古典诗词,爸爸铿锵有力、融入深情的背诵,对作者而言是一种无言的浸润。本书中出现了几十首古诗词,都是学识渊博的爸爸在一定的情境之下,有感而发,顺口背出的,给这本书增添了典雅的文学气息。 在本书的结尾,作者写道:“未来的日子没有了爸爸。”看到这句话,一种悲伤从内心深处油然而生。从这句话中,我能够体会到作者心中那种难以言传的悲伤。作者在整理这些文字的过程中,也是不断地回忆的过程。与爸爸在一起的生活点滴,使得作者不断地得到成长。爸爸的人生观、价值观、创作观都在无形之中对作者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也是作者写这本书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日记中的爸爸舒芜》读后感(二):岁月沧桑,日记述往

这是一本装帧精美的书,锁线露脊装订形式,阅读舒适。这也是一本用温情书写的书,记载了舒芜在各个时期的生活和思想。 方竹是用日记的形式,记录和还原了她的爸爸舒芜生前的音容笑貌和对她的文化教育。时间跨度大,从1969年至2009年,她一直在坚持写日记,从五七干校、回到北京的豆谷胡同,再到皂君庙,这些日记作品,反映了那个时代里经历的事情,给人以反思。 这本书记录了舒芜在特定时代生活的日记,那些日常生活的画面,都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生动有趣。另外,这本书又是舒芜与自己女儿谈论文学,回忆过去,讲述往昔的记录。

世事沧桑,令人追忆,字里行间总是带有每个时期的特定的历史背景,人生经历的那些人和事,时代风云变幻,从另一个角度,讲述了舒芜的人生机遇和思想认识。以及一些生活上的琐事,也都一一地记了下来,具有历史的厚重感。她也从中感悟到,生活中发生的真实的事,一定时候竟然比虚构的小说还要离奇。感慨系之,有感而发耳。 方竹在文学氛围很浓郁的家庭里,受到父亲的影响,特别喜欢儿童文学,神话传说,世界名著,古典文学,诗词歌赋,天文宇宙,思想哲学等。 特别是在五七干校的时期,住在土坯房里,还要下田劳动,春季插秧,秋季收割,苦中有乐。在那无书可读的年代,唯有舒芜在夜色中吟诵的一首首诗词,慰藉了荒芜的心灵,对那样的读诗深夜,回忆起来还是如梦如幻,余音绕梁,不绝于耳焉。 父女之间经常讨论文学艺术,找到共同的话题,并能得到提高,这里的很多的对话都是文学家对文学艺术的认识,经验之谈。对于读者来说,看了这本书也会受益匪浅的,会跟着作者一样,“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因为在这本书里的话题包罗万象,无所不谈。 书的前面部分有很多照片,是舒芜生前的生活照,与友人和家人的影像,真是地记录了一位作家的生活场景,非常亲切感人。在日记中方竹的女儿章章非常可爱,书中的照片里有章章的几张照片,继承姥爷的文学事业,后继有人,文化熏陶,必然会出成绩。 舒芜的诗词也是大家之风,文学底蕴深厚,在书中都有展现,高山仰止,令人佩服。

《日记中的爸爸舒芜》读后感(三):每一个日子,都有爸爸的身影

要有很多和爸爸的相处,才能把这些漫长的记忆处理成嵌板的文字,这些记录在日记里的故事,都是家庭生活的印记。这样的一本爸爸的生活实录,来自于方竹的《日记中的爸爸舒芜》。

方竹眼中,可敬可亲的“爸爸”

《日记中的爸爸舒芜》中,方竹的行文书写想必都是受到爸爸的指点和影响,很有爸爸那种让人舒服的感觉,文字是简洁利落的,里头的感情却是深入且丰沛的。爸爸是一个深受清代实证派影响的学者,这种真实也在方竹的日记中体现,她多处写明了当时发生的真情实感,写明当时的困惑无奈和喜悦。这背后,是一个真实的爱着家人的爸爸。

爸爸舒芜是一个严肃认真的人,因为自己有过书香门第的教廷教养,所以哪怕在身处陋室,无书可读的年代,他依然坚持着用口述的方式传递诗词歌赋和人生哲学,依然对女儿有着严格的淑女闺秀的风范要求,他对一种素养要求是终身刻在骨子里,这大概就是所谓大家族的传承和教养的积累。

爸爸舒芜也是一个乐观有趣的人,在知识分子最艰难的情境下,他也没有放弃过对学问的尊重和考究,也没有怀疑过学问的高度和严肃;日记中的爸爸经常也会有和家人的一些趣事斗嘴的日常,和家人们闲闹家常的时候,更多的是和同做学问的好友们交流争论的时候,不论什么时候,他都是平和的。

我眼中,“严谨治学”的舒芜

让我最动容的时,进入到艰难时期的爸爸坚持做学问的理念,和那种不被现实打败的认真。尤其当读到妈妈因批斗惨死的时候,我想爸爸的内心一定是震荡的,但他没有把这种情绪撒泼出来。后来爸爸似乎看问题都带了一丝同情和怜悯,也有更多的反思,大概是因为那些日子让爸爸领悟到生活的坚硬和困苦,才更容易理解和宽容。比如他看待网络针对变性人的暴力评论,评价—“他们内心也很痛苦”。比如他后来回望那段困顿又无奈的时事,认知到那是一种盲目崇拜。

《日记中的爸爸舒芜》简直是好学的典范,对学问的追求十分值得我们学习,对于古诗词的熟悉程度达到脱口而出,对各类文学大家和作品都颇有研究,对时政新闻保持着关注和敏锐,对现代社会的工具学习也充满热情,这种难得的好奇又好学的精神着实值得敬佩。坚持做学问的爸爸,一生都在与书为伴,在最后的时光里,依然是阅读着走完最后的日子。

以后的日子里没有了爸爸

小小的日记里,每一篇都体现着浓浓的情意,父女间相互交流的情意,同仁间彼此交流的情意,和家人一起生活的情意贯穿在每一处。和这样的爸爸在一起生活,真是幸福呀!“以后的日子里没有了爸爸”,这是我读完之后记住最深的一句话,要说出这样一句话实在不容易,那是在物理距离上和爸爸永远的再见,怎不叫人伤心呢。

那就用文字怀念着令人尊敬的爸爸吧!

《日记中的爸爸舒芜》读后感(四):多视角读解舒芜

文/赵客

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有点失望,怀疑是一本凑字数的书。谁知后面渐入佳境,很多文字和思想值得深思。正如封底上作者所说,很多不合时宜的思想难以尽说,只能意会。这些学人的八卦好似拼图碎片,一点点拼凑出历史的真面目。全书收录诸多私家照片,日记始于1969湖北干校,终于2009舒芜去世,方竹关于父亲的文字,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更立体的舒芜形象。

胡风事件

舒芜是个非常有争议的人物,在胡风事件中究竟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由于很多文件没有公开,可能难以盖棺定论。有人称舒芜是告密的“犹大”,而读过本书《日记中的爸爸舒芜》,会发现舒芜和落井下石的小人形象完全不符。日记中提及萧乾曾著书,说自己的孩子们从来没有和自己划清界限过。而实际上萧乾的女儿萧x十四岁时对政治非常热心,曾经和家庭划清界线。舒芜本人显然是非常不赞同这种做法的,那么他为何又会告密呢?

关于胡风事件,本书并未涉及太多,仅有两处提及:

叶遥证明,当年舒芜并不想拿出信来,推说没在身边,但是舒芜的母亲从床底下拖出了放信的箱子。舒芜也对女儿谈了自己当时的想法:他诚心诚意地相信党,觉得自己思想落后,要和党保持一致。很多人曾经写过相关文章,专门阐述舒芜在胡风事件前后的思想转变,有兴趣的读者可以一读。

舒芜的这种思想在那个时期并不鲜见,一群从“资本主义社会”走过来的知识分子,尤其是那些大家族的后人,以及在资本主义国家留学归来的人员,都是有原罪的。当时,不仅仅是中国认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才是最先进的思想,党才是最先进的代表。中国经历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目睹了国民政府的腐败,很多人相信,只有共产党才可以带领中国走向富强、民主、自由。这些知识分子们或是家学渊源,深谙旧学,或是思想开放、习得资本主义的技术和理论,却对马列主义知之甚少。为了不再落后,他们主动学习,主动检讨,“脱裤子,割尾巴”都是为了和党保持一致。在各种运动中知识分子的改造或可在杨绛先生的作品《洗澡》中管窥一斑。

女性观

舒芜的女性观可以让现在的很多人大吃一惊,一位1922年生的老人,在男女平等这件事上远比现在的年轻人看得更透彻。1998年印尼排华事件,《人民日报》文章批评“淫人妻女,抢人钱财”,舒芜立刻敏感地指出这是大男子主义(那时候还没有直男癌这个词),这是对女性的物化,这种行文的潜意识是女性是他人的私有财产。随后他在《文汇报》发表文章:

舒芜的女性观,和其母亲分不开关系。舒芜的父亲另娶了一位妻子,很少回家,而舒芜的母亲作为原配毫无怨言,还教导他向父亲学习知识。舒芜后来又接触到了鲁迅和周作人两兄弟的书,其中提到尊重女性的观点对他影响也很大。晚年的舒芜研究周作人,一向自诩为周作人女性观的后继者,认为中国女性值得尊重与同情,支持女性解放、男女平权。实际上舒芜对女性的关注并不始于晚年,其《哀妇人》一书中收录的最早文章发表于1944年。可以说,舒芜是五四精神的真正践行者,是彻底地女权主义者——是的,女权主义者并不是以性别来区分的。

勘误

72页,两处提及紫娟,应为紫鹃。

126页 鹁鸪鸪,鹁鸪鸪,账房遍野相喧乎。账房应为帐房。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